整理版语用学.docx_第1页
整理版语用学.docx_第2页
整理版语用学.docx_第3页
整理版语用学.docx_第4页
整理版语用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语用学l 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l 李军华l 第一章 绪论 l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l 今天星期天l 妻子对丈夫说 搞科研的 劝告l 赖床的 提醒l 孩子对父母说l GF对BF说 邀请l 职员对老板说 拒绝l 我去上课 l 学生说这句话时是“我去听课”的意思l 教师说这句话时是“我去讲课”的意思l 话语意思l 话语意图 l “语用”或“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atics一词。在当今大量的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和资料中,“语用”已是一个极为常见的专门术语了。但把pragmatics译为“语用学”只是对这个词的狭义理解,只是把pragmatics这个词置于语言研究这个特定的范围里所作的理解。“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 l 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如果作这种理解的话,或许该把pragmatics译为“行为学”更加恰当。 l 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筹划和行为 l Green(1989:3)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救生员朝一个在水中挣扎的游泳者投去一个排球。救生员的这行为无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基于救生员的一个意图,即救人,和至少三个所信:l (1)他相信游泳者需要救助l (2)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朝他投去的排球是用来救他的l (3)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怎样利用排球比水轻这一物理属性 l 在这三个所信中,第一个是有关游泳者的愿望的,第二和第三个所信是关于游泳者的所信。救生员能否达到救人的目的显然和他本人和被救助者的所信有关。 l 人类的语言交际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怎样通过语言交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救生员怎样来达到自己救人的目的有共同的地方。l 把pragmatics用来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是对这一词语的窄义理解,把它译为“语用学”自然是很合适的了。 l 一、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l (一)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l 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者就像Bar-Hillel(1971)曾经说过的那样,语用学是一个“废纸篓”(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 l Lyons曾经指出,对语言作抽象理论研究的所谓“形式主义”(formalism)与人们所热衷的对语言作实用性研究的“现实主义”(realism)之间的“对立”,其实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制造”出来的。l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语用学这个“杂物袋”或“废纸篓”,从所谓“帮闲学科”而跃升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l (二)语用学的内容早有认识l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但它涉及的内容早在我国的先秦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l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以知物”,“言以出令”,“言以考典”,“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等,就是中国先秦时期对语言运用的概括认识;l 在孔门“德行、言语、政治、文学”四科中,与语言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被排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中的训诂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语用问题。l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诡辩术和修辞学中,也含有很多同现代语用学有关的论题。l 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 l (三)语用学是语言研究发展的必然产物l 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研究的几对基本概念中,有一对是语言和言语。语言指的是语言体系本身,言语指的是语言体系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他认为语言学所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受到一定规则制约的体系,而言语则不能,现代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对语言进行分析,寻求它的构成规则。索绪尔给语言学定下的基调统治了语言学几十年。 l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区别与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区别仍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他们二人对语言的本质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言学家都致力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把语言的使用排除在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外。 l 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些美国的语言学家试图把语义研究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以取代句法的中心地位。或在这两种研究途径中寻找某种中间路线。l 随着语义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语境在意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对于被实际使用的语言来说,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对语义的研究便算不上是全面的。l 与20世纪美国的语言学发展同步,在欧洲尤其在英国,由于他们的语言研究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及其独持的传统,因而提出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语言理论和见解,从而对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l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关于意义的语境理论。在意义的研究方面,弗斯很受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l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了原始部落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认为把语言看成是“行动的方式”比把它看成是“思维的工具”更为合适。这一学派富有代表性的口号是“语言寓于行为之中”和“意义见于运用之中”,离开了使用和语境,自然就谈不上语言的意义了。 l 当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了一整套的功能主义的语言理论,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并非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遗传属性,而是因为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语言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l 功能主义的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的现状和它的发展是由语言所要承担的功能决定的,因此,对语言结构的描述和解释必须和语言的功能联系起来。功能学派的语言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显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l 语言运用与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的区别l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建构的话语、所表达的话语意思体现和传达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二是“意会可以大于或小于甚至完全不等于言传”。英语则只有一种说法,“One can mean more than one says”。l 表达交际意图,是语言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和语言运用的本质特征,而根据话语进行语意和用意的“意会”则是关涉到“交际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对这两个方面的讨论,就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而据此就可以建构起语用学的科学体系来。l (四)语用学源于哲学研究l 语用学的发展源于一些哲学家的思考,哲学家对语言的兴趣始于他们对语言逻辑的研究。他们发现严密的形式逻辑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自然语言似乎具有它自己不合乎形式逻辑的“逻辑”。哲学家以特有的洞察力向我们揭示了语言交际的本质。l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和卡拉普首光提出“语用学”的概念。60年代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先后发表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美国的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理论。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致力于话语分析,他们对话语进行分析所取得的成果也大大丰富了语用学的文献。 l (五)语用学是作为符号学的分支提出来的l 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l 对于符号,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一译皮尔斯)(CSPeirce)提出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看法:“符号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并不是借助于它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双向关系,而是由于它们与思维着的人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三元组合。l 符号能代表世界上的事物乃是凭借它在符号使用者心理中的表象。他把这些心理上的表象称为解释项,并认为它们是所有象征意义的基础。词之所以能代表事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l 20世纪自称是皮尔士的解释者的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是最早正式提出一般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符号学家。他和卡尔纳普(RCarnap)在对符号学(Semiotics)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 l 莫里斯根据语言符号的逻辑-哲学研究方法,1938年在符号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划分出了符号学的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联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l 这三个分支又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纯粹的”和“描写的”,前者如纯句法学、纯语义学和纯语用学,这一类以研究术语和理论为主;后者如描写句法学、描写语义学和描写语用学,这一类以分析实例为重。其中,语用学主要讨论符号使用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属性,亦即处理符号的生物性特征。l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何自然 l (六)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科分支的标志l 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 在荷兰的创刊;l 二是1983年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S. C. Levinson : Pragmatics)问世;l 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l 这一切都标志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地位已得到学术界的确认。 l (七)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界限l 语义研究跟语言运用研究是紧密相关的。在言语交际中,传统的语义研究会遇到许多难题。l (1)门口有一条狗!l 这句话可以判断其真或假,但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时,说话人说这句话的意图并不体现在话语的“字面意义”上,而是警告或者恫吓听话人。l (2)我判你5年苦役。l 这句话不存在真或假问题,因为这类话语本身就是实施某种行为,只要具备“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行为就能圆满地得以执行。l (3)他十年前出生在这里。l 听话人如果不知道“他”指的是谁,不知道说话的具体地点和时间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这句话。l 通常,语义学家们是依据“真值论”(语句的意义跟命题的真或假有关)来确定语句的意义的。按照这种理论行事,只能把上述这些无法确定其真或假的不符合语义理论常规的话语,即非真值条件话语,都扔进语义学的“废物箱”中。但这样处置后果十分严重:许多话语会因得不到准确理解而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l 例(1)、(2)、(3)三类话语分别属于语用学的三个主要课题: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和指示词语。l 由此看来,正是语义研究遇到了难于解决的新问题,为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l 利奇的看法l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语用学这一术语一般意味着要区别对待语言本身,即抽象的语言能力跟说话人及听话人对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因此,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区别大体上就是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之间的区别,或更一般地说,就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之间的区别”。l 三种逻辑上完全不同的观点l 1语用学应该归入语义学。l 2语义学应该归入语用学。l 3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l 利奇表明他采用第3种观点,并指出:这种观点可能是当前语言学中被广泛采用的观点。 l 英语动词mean有两种主要的用法:l (一)2价用法,即x意指Y:语义学。例如Donkey的意义是“驴子”。l (二)3价用法,即通过话语x,说话人s意指Y:语用学。 l 特罗伍德小姐对女仆珍妮说:l Janet!Donkeys!l 我们知道,Donkey即的意思是“驴子”。但是,特罗伍德小姐说这句话的意图显然不在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命令女仆珍妮“把驴子赶出宅前的草坪”。很清楚,这个例子把意义不仅仅是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是把意义看作特定的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这种通过X、S的意思是Y的用法就是语用问题。 l 对意义的讨论是否属于语用学的范围有下述几个明显的判断标准:l 是否考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l 是否考虑了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解释;l 是否考虑了语境;l 是否考虑了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使用语言而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l 2009.2.16.星期一l 二、语用学研究分相论和综观论l 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l 其一是英美学派,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研究,就像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那样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故称微观语用学(micropragmatics),或者说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主张凡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的都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故称宏观语用学(macropragmatics),或者称为语用学的综观论。 l 分相论一直是语用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指示语(deixies)、前提(presupposition)、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 act)、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等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成分进行动态研究。 l 综观论认为语用学渗透在语言运用的所有层次,而不是把语用学仅仅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l 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没有基本分析单元,而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功能性综观,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都有值得进行语用研究的方面。他提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lity)和顺应性(adaptation),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为顺应而不断选择的过程。 l 任何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都应从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结构客体(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机制(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显突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四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分析。 l 分相论和综观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认为语用学有基本分析单元,把语用学放在与其它语言学科并列的地位,而后者则认为语用学覆盖其它语言学科,没有基本分析单元,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角度就语言使用所作的综观。l 依据综观论的宏观语用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语用,其覆盖面十分广泛,一些涉及语言功能的学科,如语篇分析、交际中的人类文化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以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都与语用学有关。l 三、语用学的定义l 1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l 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Yule1996:23);l 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Kempson,1977:84)。l 2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l 语用学研究人们“明白在交际中要说的”比“听到表面上说的”到底多了些什么(Yule,1996:3);l 语用学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Green,1996:2)。l 3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l 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的学问(Yule,1996:3):l 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Leech,1983:13):l 语用学研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Fasold,1993:119);l 语用学研究由社会语境确定的人类使用语言的条件(Mey,1993:42)。l 4从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l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在适当的语境下灵活地遣词造句的能力(Levinson,1983:24);l 语用学研究人们相互交谈中的意义(thomas,1995:24);l 语用学研究人们表达交往亲密程度的方式(Yule,1996:3)。l 5语言功能的综观l 语用学是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总览,即研究人类生活中语言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verschueren,1995:1314)。l 四、语用学的研究面l 语用学研究问题种类繁多,微观上要研究语用学的研究面,宏观上要确定语用问题的探讨方向,当然还要考虑应用什么样的语用理论来指导研究等。 l 第一个研究面着重研究特定语汇和语言结构的语用属性,属于语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介于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跨面研究。这个研究面的内容包括一些与特定的言语行为有关而在遣词达意时可能出现的词汇变异;诸如“别说”,“那”等在语用上称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而在语法上又分别称为从属连词和副词的词语在意义和功能亡的差异等;l 第二个研究面研究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即说话人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utterance)表达特定意图,重点则放在影响这种意图表达和理解的语言和语用因素。这个研究面的内容包括如何确定诸如请求、建议、拒绝、道歉等直接或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如何为实施某特定言语行为而使用语用策略;如何分析说话人的多余信息和信息减省的利和弊;对说话人表达的信息作出的感情回应;礼貌策略及其运用的条件,等等。l 第三个研究面研究听话人意义(hearer meaning),即听话人如何对说话人发出的话语进行理解。这个研究面的重点放在研究说话人的话语特征;听话人利用语境因素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导致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话语产生误解的因素和这些话语对听话人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方面的课题主要涉及言语交际中的认知问题,当前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听话人意义这个研究面的重要内容。l 第四个研究面研究语篇意义(discourse meaning),内容包括:话题变换标记的研究;参与谈话的人如何对话语的观点进行论辩和阐述;对特定的言语行为如何表达其顺序和层次,研究它们是否在听话人意料之内;如何认定说话人的态度是真诚还是讨好,以及使用何种手段来取得说话的机会。这个研究面的热点是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简称CA)。l 五、语用学的研究宗旨l 在语用学发展的初期,用于语用学研究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术语纷繁驳杂,致使相似的观点在文字表述上有时相去甚远,给学科内部的交流造成很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对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方面有必要进行规范化,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以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l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语用学学会于1986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诞生了。国际语用学会的任务是传播语用学知识,鼓励与语用学相关的应用学科的发展,为同语言使用相关的学科研究找到语用学理论上的一致性(verschueren,1995).l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有其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语用学的研究宗旨是: l 1加强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方面的研究,使其不仅为语用学研究者或语言学研究者服务,更重要的是使所有语言使用者都能从中受益,比如,礼貌原则的研究对人们的交际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l 2加强对自然语言的认知和交际研究,寻找出合理的语言认知模式,在自然语言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开发方面作出贡献,如在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领域,语用学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l 3广泛开展语用学的跨面研究,为语言教学、路文化交际、语用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失语症患者的语用能力的恢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如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就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l 总的说来,我们要不断探索语用理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力求为与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有关的研究找到合理的语用解释。l 六、语用学的学科基础l 语言学的语用学是一门与社会语言实践有关的学科,具有下面的学科基础: l (一)社会学倾向和人类文化学传统l 语用学的社会学倾向源于欧洲并在那里取得长足的进展。语用学与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最初在英国、德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至整个欧洲大陆流行;接着,这种研究倾向又蔓延到欧陆之外,直到澳大利亚。这个倾向的特点是要提供一门对社会有用的语言学科,要使语言科学从狭窄的“单科性学科”的圈子里走出来。 l 所谓人类文化学传统,又称民族学方法论传统(enthomethodological traditon),指人类交际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方法。语用学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方面如何使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研究语言信息如何相互传递,而不是研究如何构成句子;研究语言在交际中如何运用得合适、得体,而不是满足于描述语句正确与否或是否合乎逻辑。l 2009.2.19.星期四l 今天的语用学以会话分析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语用学运用民族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交际中的人类文化学或民族学方法论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它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Levinson(1983)在他的语用学(Pragmatics)一书中,就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第6章:会话结构)谈论会话中的语用特色和方法。 l (二)哲学传统和认知心理学基础l 语用学的哲学传统起源于哲学家Eussell、Wittgenstein、Austin、Grice以及西方哲学日常语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的主张。语用学的哲学传统重视语言调查和语言评论。l 西方哲学界中有一个日常语言学派,研究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哲学问题。后来,Austin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Seale(1969)发表了他著名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s: A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这时人们才发现日常语言学派感兴趣的课题正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显然,语言哲学是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而言语行为理论也就被当时“反叛”chomsky的学生们看作是语用学领域中的专门课题了。l 语言学的语用学一直是以哲学作为基础的。语言哲学家Grice在1967年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之后,联系思维、认知、语境、交际的语用研究日趋活跃;到了80年代,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旨在分析言语交际中人们如何在语言符号与语境之间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获知话语的交际意图。语用学要说明的,不仅是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而且涉及如何理解语言,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意义。 l 语用学正是在认知的问题上同语言哲学、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言逻辑推理等发生密切的关系,认知理论在语用学上要解决自然语言交际中的心理和语境推导,研究话语的含义和交际推理模式,研究语用现象的规约化和语法化等问题。l 七、语用学的研究分支、研究方法l (一)研究分支l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简单划分,可分为对语言本身的语用研究和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尤其是后者发展更为迅速,各种各样的跨学科语用学不断涌现,诸如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发展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 l 几个分支学科略作介绍 1研究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语用语言学(Pragma-liguistics); 2研究语言和心理认知关系的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l 3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l 4研究母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l 5研究外语语用能力的话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0l 6研究语用与文化关系的跨文化语用学(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l 1.语用语言学l 对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研究一般称为语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结构及其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不同语用功能的研究。如:“问题是”l 2.跨文化语用学l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随着对外交往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交际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交际一般会用到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在使用时又往往带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样一来,母语的文化特征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跨文化言语交际,因而值得重视。 l 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一般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BlumKulka,et al,1989): 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speech act pragmatics)l 2)社会一文化的语用研究(socio-cultural pragmatics)l 3)对比语用研究(contrastive pragmatics)l 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interlanguage pragmatics)l 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用第二语言正确地表达或理解该语言的言语行为。如:l 一外国学生在厕所旁问老师:“你吃了吗?”l 社会-文化的语用研究重点是受文化影响的社交语用现象。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文化总是在语言的使用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但在某些情况下,文化差异却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负面影响。中国人的自谦品格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容易使听话人感到尴尬,如下例:l E: Your handwriting is wonderful!l C: No it isnt good at all. Im on a beginner.l 对比语用研究是就两种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方面、两种语言不同的语用技巧和策略以及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方面的研究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促进译学的发展等都有积极意义。l 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是关于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同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话言的关系的研究。它也属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被称为语际语用学。语际语言(interlanguage),又称中介语或过渡语,指的是学习外语的人所使用的非纯正的外语,通俗地讲,就是不地道的外语。所谓语际语言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套用母语的模式或滥用所学语言的模式或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说话造成的。 l 语际语用学常被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Kasper,1989)。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l 1)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l 2)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言行为;l 3)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l 4)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效果。l 3.社会语用学l 社会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社会当中的使用情况。它的研究范围很广。Leech(1983)提到过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主要指对交际中的技巧和策略的研究,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的语用研究也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l 从宏观上来讲,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教育、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政治、语言与外交等进行研究,都可以构成社会语用学的一个研究分支;从微观上来讲,对不同行业使用语言的情况进行研究,如医学语言、法律语言、经济语言、政治语言、广告语言等,也属于社会语用学的范畴。l 9“一明(鸣)惊人”(眼药广告)l “咳(刻)不容缓”(治咳药广告)l “百衣(依)百顺”(服装广告)l “骑(其)乐无穷”(摩托车广告)l “无胃(微)不治(至)”(胃药广告)l 10聪明的人看真实的谎言l 有知识的人看真实的谎言l 傻瓜不看真实的谎言(电影广告)l 9也许会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目的,但与其对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相比,广告商的作法是不是有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之嫌呢?10的创意更是滑稽可笑,这则广告最后一句的语用效果,不仅使广告设计者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反倒会引起人们的公愤:难道不看真实的谎言的人都是傻瓜了吗?l 从这两则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社会语用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然,为适应社会的变革,语言会按照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出现变异。这些语言变异现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者得到认可、接受,劣者会遭到无情淘汰。社会语用学家的任务绝不是指责,而是引导,使社会用语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l 开展社会语用学的研究不仅对人们之间的交际有指导作用,而且对语言规范建设、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l 4.认知语用学l 认知语用学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交际,其主要任务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和描述语言的理解过程。SperberWilson(19861995)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l 根据关联理论,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不断认知对方的交际意图,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交际双方说话是要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l 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寻找关联。l 2009.2.23.星期一l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tion),最终取得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达到交际成功。l 语境假设l 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即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根据认知语境提供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而作出的关于当前语境的假设。这种语境假设因人而异,所以就可能造成对同一话语的不同理解。l 作为语用学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跨面研究,认知语用学为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提供了认知心理理据,对人们的语用推理机制作出了可行性的解释。l (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l 语用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时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归纳法。需要予以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特定语言形式发挥特定语用功能必须满足的各种条件,尤其是语境条件。l 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应该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解释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过程,建构语用推理机制,使语用推理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也同样适用于认知语用学课题的研究。此外,认知语用学也可以利用现有理论,如关联理论,对语用现象进行应用性分析。l 社会语用学的研究要与社会结合起来研究。社会语用学覆盖的范围较广,可以运用语用学理论对不同职业的语言特色、会话特点等进行分析,如法律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中对法庭上关键人物的语言特点及其语用功能的研究,以及对法庭审判时的会话进行分析等。也可以对社会用语从语用原则和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 l 也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对某一特殊领域的语言进行语用分析,如国内一些学者专门研究语用学在国际交流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的应用。l 社会语用学的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的一点相似之处就是有时需要做“田野工作”(field work),即实地调查,搜集语料。口头语料可以用现场录音的方法获得,书面语料可以通过拍照来收集。如果由于技术或人力、财力等原因,确实难以控制语料来源,也可以利用媒体提供的现成报道、谈话录音、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第二手资料。l 发展语用学应该与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发展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同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方法相似,首先观察儿童的语用特征,接着观察成人各阶段在语用方面的变化,并加以对比,找出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使用语言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l 跨文化语用学涉及不同文化的比较,因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应是比较法。通过比较,观察各种语用现象(如礼貌问题)的共性和个性,探讨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可比性是研究设计中的重中之重。l 语际语用学是跨文化语用学的一部分,其研究要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或语用迁移。l 思考与练习l 1.社交语用学与社会语用学有何区别?l 2.分相论与综观论有什么不同?l 3.语用学有哪些研究方法?l 4.语用学有哪些分支?各分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l 5.语用学是不是功能语言学的代名词?二者的关系如何?l 6.研究语用学有何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l 7.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研究分支?l 8.如何理解语用学的学科地位?l 要求:l 搜集你所感兴趣的有关语用现象的实例l 第二章 言语交际:模式与策略l 第一节 交际模式l 为了解释人类言语交际如何进行,语言研究者不断探索,先后提出了三种具有影响的交际解释模式分别是代码交际、推理交际和明示-推理交际。l 一、代码交际模式l (一)基本主张l 代码交际模式(code model)又称信息模式(message model),以规约性的符号代码和组织代码的规则为基础,认为人类的交际行为是通过对信息内容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来完成的,发送者利用代码来包装思想,接受者接受代码并进行解码,从而获取发送者包装在代码里的思想 l 代码传递模式 l 信源 编码器 信道 解码器 信宿l 信息 信号 接收信号 接受信息l 噪声l 思想 声学信号 接受到的 接受到l 声学信号 的思想l l 中央思 语言 空气 语言 中央思l 维过程 编码器 解码器 维过程l 发话人 噪声 受话人 l 这保留了代码传递模式的核心思想 l 第一,信息由代码(语言交际中可称为语码)来传递。 l 第二,信息(语言交际中是思想)的传递由规则化的编码与解码这两个互逆的过程来完成。 l 第三,交际是一个纯语码过程,全部信息由代码来传递,只要装置状态良好,信道畅通,代码理想,规则相同编解码两端的信息内容就一致,交际就成功。如果信息传递出现差错就应归咎于代码装置的使用不当,而不是代码模式本身存在理论描写上的缺陷。l (二)对代码交际模式的评价l 代码交际模式能够解释交际是如何进行的,但也存在描写上的不足,受到了Haarmann(1990)、SperberWilson(1986)等人的强烈批评。 l 1.从编码角度分析 l 批评的焦点之一就是认为代码交际模式无法充分描写人类语言交际的各种复杂情况。 l 代码交际模式是一种纯语码交际,但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并不是纯粹的规则化的代码传递行为。一方面,思想交际不能简单地由编码活动来包装,另一方面,代码所规约的句子意义无法代表实际交际活动中的话语含义。l 按照代码模式的基本理论,代码所组成的句子提供的是由词语的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与语法规则相结合而形成的抽象的句子意义。 l 这种句子意义脱离了现实语境的限制,具有无限多的潜在的言语解释。而人类实际交际活动中话语所传达的不是这种抽象的句子意义,而是具体语境化了的话语含义,又称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即句子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言语解释。 l (1)那件事他已经干了。 l 代码模式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将句子等同于话语,将句子意义等同于话语意义,将代码作为惟一的话语手段,忽视了话语所具有的非语言特性及表达与理解活动中复杂的认知参与过程。l 交际双方处在相互分享的社会文化及情景等环境之中,发话人交际时并不需要将其所要交际的内容全部编在语码里,而是倾向于将那些双方知道的、不言自明的及常识性的信息内容省去不说,受话人借助自己相似的认知环境也可以理解出发话人未说出的内容。 l 甲:怎样了? 乙:好了。l 谁怎样了?什么怎样了?谁好了?什么好了?什么样才谓之好?好了又意味着什么?发活人没说但双方自明。 l 话语是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的统一,语言与环境处在一种相辅相生的关系之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经常使用非语言手段去配合语言手段共同完成交际的任务。 l 2009.2.27.星期四l 伸出五个手指,说“怎么样?”或者用手一指,说“喏。”l 使用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二者相互配合语言手段才具有交际的价值,离开了非语言手段,语言手段自身也不成为完整的交际手段了。l 这种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相互配合的复杂交际情形是代码交际模式所无法充分描写的。l 发话人的心理状态与意向极大地影响着语言形式的意图内容,同一语言形式在发话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可以被发话人赋予相当不同的意图内容。l “酒不好”,发话人可用来表示不满、愤怒、道歉或者是要求换酒、赔钱等等内容。 l 2. 从解码方面分析l 从解码方面来看,受话人对发话人话语含义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推理过程,不能只靠规则化的解码来完成。l 其一,建构发话人所欲表达的真实命题不能单靠解码来获得。 l 根据语法规则和词语的语义所得到的句子的语义表征只是构成话语命题形式的不完整的逻辑形式。l 根据关联理论的说法,这种语义表征是一种心理存在物,它被用来作为假设图式发展出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形式。 l 这个发展过程不是解码活动,而是一个语境化的推理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消除歧义、确定指称与充实语义。例如:l (3)他明天来修门。l 其二,把握话语的命题态度也不能仅靠解码来完成。 l 语境中的话语不仅表达了概念性的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还包含了发话人所特定的命题态度,即发话人是相信还是怀疑,是询问还是证实,是欣喜还是厌恶等情感性内容。命题态度也具有规则性的表现形式,即句子的语调与语气形式, l “她能打字吗”这句话,同是升调,却可表达询问、怀疑、惊讶、不满等等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l 陈述性语调“他来了”可表示断定、欣喜、不满等等。 l 其三,话语的暗含意义不能由解码来提供。 l 话语的命题形式与命题态度相结合构成了发话人所直接表达的话语内容。这种话语内容是对解码而得的句子意义进行直接的语境丰富和发展所取得的,它们构成了Sperberwilson所说的明说内容。 l 在很多情况下,发话人话语除了明说的内容,还包括暗含。暗含不是对句子语义表征的直接丰富和发展,而是综合话语的明说内容和语境假设而得出的新的推论。 l 由此可见,受话人的话语理解包括了非常复杂的意义的语境化过程与认知推理过程,这种过程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则可循,不可能用解码理论来解释。l 二、意图推理交际模式l 语言交际中非码化信息与语境的作用以及纯意图推理交际的存在动摇了代码模式作为人类交际的一般性理论的基础,代码模式不能成为充分描写人类交际行为的完善理论。二十世纪5、60年代,Grice等人发展了描写人类交际行为的推理模式。 l (一)意图推理交际模式的含义l 意图推理交际模式认为,交际是发话人给自己所意欲交际的意图提供证据,接受者结合语境分析证据以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l (二)意图推理交际模式与代码交际模式的区别l 其一,意图推理交际模式以交际者的意图为中心,以证据为手段;代码交际模式以码化的信息为中心,以代码为手段。 l 其二,意图推理交际模式认为证据(即话语)只是推断交际者意图的(不完全)手段,交际者意图内容并不完全包含在证据之中;代码交际模式认为代码(即话语)码化了交际者想要传递的所有思想,交际者的思想不可能从代码之外获得。l 其三,在意图推理模式中,推理从一套前提开始,得出一套合乎(会话)逻辑的结论。在代码模式中,解码从信号开始,目标在于寻回寓于语码之中的信息。 l 其四,意图推理交际模式承认交际中个体认知的差异和交际的冒险性,认为交际机制最多能使成功的交际成为可能;l 代码模式则建立一种防错机制,只要编码、解码两端的规则同一,且信道畅通,信息就能同一,交际就能保证成功,如果出现信息传递的失误,那应归咎于对装置的使用不当。 l (三)非自然意义理论l 对意义的探讨是语言哲学和交际理论所必然面对的中心问题。Grice(1957)撇开了传统意义研究的形式主义方法,开始从人的心理意图上来探讨意义的本质,提出了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理论。 l 所谓自然意义就是被叙述部分与叙述部分有天然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自然迹象。比如“乌云意味着要下雨了”。而非自然意义则指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的,词句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天然的。比如“打三下铃表示公共汽车满了”。在这儿“三下铃声”与“汽车满了”没有天然的联系,而是人为的规定。 l A: a. Those spots mean measles.l b. Those spots do not mean anything to 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