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doc_第1页
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doc_第2页
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doc_第3页
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欺诈民事行为的法律性质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合同欺诈、消费欺诈等一系列的欺诈民事行为越来越成为公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对欺诈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到的初步结论:欺诈行为原则上为可变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才无效。关键词:民事法律行为、欺诈、国家利益正文一、欺诈的概述(一)、词源1、在中国欺诈一词最早来源于战国策。“ 齐 田单 欺诈 骑劫 ,卒败 燕 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后又在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中写道“其后 莽 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其意思为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2、“欺诈”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其基本含义与汉语是一致的,都是欺骗的意思。在英语中“Cheat”是骗取、欺骗、哄骗的意思;在德语中“Tauschung”是故意或恶意欺骗引起某种错误;在法语中“dolo”是恶意欺骗;(二)、关于欺诈法律行为的发展1、有关“欺诈”的立法。早在三国时期,魏律将其从秦汉贼律中分出,称之为“诈伪”。北齐律时,曾将这种行为改称为“诈欺”,北周律时又将其恢复为“诈伪”,并为以后历代所沿袭。唐律疏议中,开始将“诈伪”列为十二篇篇名之一,至明代,“诈伪”又被列入刑律篇,可见这种行为之严重,均被各朝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且将其作为需要专门通过法律规定给予严厉制裁的行为之一。2、罗马法规范了受诈欺的适法行为。因古代罗马采形式主义立法,对因欺诈、胁迫而为之法律行为,法律并未救济。随着经济的发展,诺成契约出现后,立法除对缔约形式保持一定要求外,已将当事人的内心意思作为影响合同生效的因素。至公元前66年,大法官阿奎利乌斯创造了。诈欺一词,并将其列为私犯之一种,设立了诈欺诉,即,诈欺就其本身而言,当它并不造成实质性错误时,不使行为当然地无效,尽管其意思被歪曲,但行为仍然存在。诈欺之诉是当事人最后的救济手段,在其他法律无济于事时援用,可以导致诈欺人被判罚不名誉。二、欺诈民事法律行为的定性(一)、欺诈行为是什么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违背自己真实意识表示的行为1、 欺诈作为一个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1) 、行为人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必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的欺诈不算欺诈)若双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与自身智力相符的民事行为,或者所进行的民事行为得到监护人的追认的视为有效),第一双方当事人不是民事行为的主体,且无能力进行该民事行为,所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欺诈不成立。第二若无欺诈方的欺诈行为得到其监护人的追认,那由欺诈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其监护人来承担。则欺诈方变为其监护人即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假设相悖。则假设不成立。所以,欺诈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必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 、意识表示第一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即行为人必须使对方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的目的,一方面是使相对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即目的意思)。行为人以使相对人陷入错误为目的。如果行为人非明知其表述的事实为虚假或者虽明知其表示之事为虚假而无使相对人陷入错误的意思,则不为欺诈。另一方面是使相对人因其错误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效果意思)。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希望某法律关系的产生。若行为人虽明知其意思表示的事实为虚假,而无利用相对人的错误使其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识,不为欺诈。第二必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表示行为)既满足行为人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后(特别指出:无意思或精神错乱中的所为,即无民事行为的欺诈,不为欺诈)行为人将欺诈付之于实践中。其形式包括三种:捏造虚伪事实、隐匿真实事实、歪曲真实事实。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在论述之前有必要提出,在欺诈中,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以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为前提。所谓表意人陷于错误指,第一,表意人原无错误,受到欺诈人的欺诈而陷于错误。第二,表意人已有错误,受欺诈人的欺诈而陷于更深的错误。如果相对人未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则不构成欺诈。最后表意人要因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错误和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企管系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无此错误,则根本不为意识表示;第二,无此错误,则不以此条件为意思表示。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非由于错误而生,不为欺诈。2、 欺诈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可撤销权的法律行为,欺诈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并且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而产生的,基于民法主张自治原则,由此可以认定欺诈行为已经生效,但是欺诈是源于欺诈人的故意欺诈,而致使相对人基于错误的认识所进行的错误的意思表示。这里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因此可以得出欺诈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民事法律中不能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绝对划分开来,因此合同法中对欺诈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做出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的限制,既然欺诈说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活动,那么,在欺诈行为被撤销后,则该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2) 、欺诈行为不属于有效民事行为。由上述三、(一)、1中论述可得欺诈行为符合民事行为成立的两个要件(行为人、意思表示),但是依合同法合同法第53条第1款、第54条和民法通则第58条第3款之规定可知欺诈行为与我国法律的要求不相一致,因此欺诈不属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3) 、欺诈行为不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生效尚不明确,只有经过特定当事人的行为(追认人对行为人行为的追认)同效力待定行为一样,欺诈行为是成立的民事行为且同时欺诈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都可以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最终的法律后果由其监护人来承担。但是其生效的条件不一样,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要经由追认人追认,而欺诈只有在不涉及国家利益的同时,欺诈相对人放弃撤销权的行使欺诈才能生效。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欺诈不同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4) 、欺诈(不涉及国家利益时)不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1、 一方面,民法所调整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即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意志进行民事活动,体现私法自治原则。无效民事行为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民事行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即关于无效民事行为法律所保护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是民事行为的主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利益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与民法所保护的平等民事利益不一致,而这些利益在一般的民事活动中难以避免的会涉及到,因此在民法中需要予以特别对待,欺诈相对人进行撤销之前法律以经对其进行行为定性(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既不符合私法自治原则,又与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不背离,产生了司法资源的浪费。既不合理也没必要,是立法技术上的失误。2、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若将欺诈单纯的定性为无效民事行为,则会让不法主体钻法律的空子,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甲利用乙不知市场行情,高价出卖财产于乙,后该财产市场价格狂涨,甲发现履行对己不利,于是以自己欺诈为由主张行为无效,则损害了相对人乙的利益。因此,由以上两点可得欺诈(不涉及国家利益时)不同于无效民事行为,对无效民事行为的规定利于计划经济下,对国有财产的保护,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过多的法律强制规定的介入市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害,对于欺诈行为的定性。我们更应该将定性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扩大私法自治的范围。三、欺诈行为在现行法律中的适用(1) 、民法通则第58条第3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合同法第53条第1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2) 、何为国家利益上述述两部法律对欺诈行为做出了两种不同的法律定性。但按照法律效力中前法优于后法的原则,我们一般认为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当欺诈行为涉及到国家公共利益时欺诈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既然国家利益作为判断欺诈行为的法律性质的重要因素,自然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解释。那到底国家利益为何?我国学者观点不一。(1) 、国家利益为国有企业的利益。这种说法是存在缺陷的因为,第一,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与其他所有制性质企业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如果认为国家利益为国有企业的利益,也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地位高于其他所有制性质企业显然违背公平原则。第二如果认为国有企业的利益为国家利益,那么在实践中可能对国有企业的利益保护更为不利。因为认为此项合同为无效合同可能比认定此项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对国有企业更为不利。第三将无法解释合同法第53条第2项和合同法第59条。因为,如果将国家利益认定为国有企业利益,那么国有企业不可能实施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然而从实践中来说,国有企业在合同关系中利用走私、逃税等手段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大量存在。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家利益并非国有企业的利益。(2) 、国家利益为刑法、行政法这些公法保护的利益或公法意义上的利益。这种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如果保护国家利益只是公法的任务,那么作为私法的合同法根本就无需规定。因此这种说法也存在缺陷。(3) 、国家利益是指社会公共利益。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最为合理。因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国家利益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因此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利益。(三)、就欺诈行为中是否应该加上,当欺诈行为损害国家利益时属于无效行为。笔者认为虽然私法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国家利益,但是依然无必要加入。因为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