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北省荆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北省荆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北省荆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北省荆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门市20112012学年度期末质量检测考试高 二 语 文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l50分,考试用时l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2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卷。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亲戚/亲家 掂量/惦记 躯壳/甲壳 数落/数九寒天b搅拌/绊倒 谙熟/暗淡 赏赉/赍发 款识/博闻强识c挑衅/体恤 铜臭/恶臭 裨益/稗子 落枕/大大落落d亲昵/拘泥 手绢/狷介 酒馔/撰写 羸弱/果实累累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歉收 执牛耳 意气用事 人不可貌相b文身 流线形 再接再励 八竿子打不着c渲泄 大拇指 走头无路 拿鸡毛当令箭d缘分 主旋律 事必恭亲 口惠而实不至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a春天的襄阳公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护城河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地转了一遭。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陈光标守着一堆现金拍照,敲锣打鼓发钱,高调宣布“裸捐”,他的这一系列夺人眼球的做法,引发不少争议。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是清楚细致、合乎逻辑的:疟疾产生的原因是人经过蚊子叮咬后感染疟原虫引发的。“天宫一号”的燃料装在12个储藏箱里,共450多吨,这种航天燃料极其昂贵,每千克需要近2万美元左右。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b罗贯中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c边城中,翠翠随祖父进城看赛龙舟,祖父被人拉去喝酒,天晚了还没来接她。二老傩送要翠翠到他家里去等爷爷来找她,翠翠误会了他的好意,出口骂了他,傩送只好派人连夜亲自送翠翠回家。这件小事搅动了翠翠平静的心。d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主人公的冒险经历非常曲折,游侠行为非常滑稽,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6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共5小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7题。张之洞传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延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曰:“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填。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暑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廷: 朝廷 b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c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衙,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d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人:超过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3分) 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b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c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d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3分)(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4分)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话断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二)古代诗歌鉴赏(共8分)读长恨歌宋李 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 嵬清袁 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 以 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2分)(2)上面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请概述这两首诗所感慨的对象与内容有什么不同。(2分) (3)两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赏析。(4分)(三)默写(共5分,共1大题)15补写出下列横线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5分)(1) ,知来者之可追。(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3)风之积也不厚, 。(4) ,愿乞终养。(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 ,望帝春心托杜鹃。(7)高余冠之岌岌兮, 。(8)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桃李罗堂前。四、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短篇小说,完成9-12题。貂皮大衣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的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呆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接受遗产买大衣享受大衣看守大衣遗失大衣获赔大衣,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了主人公阿曼达的性格特征。 b“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阿曼达对这件貂皮大衣喜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貂皮大衣的华贵,同时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表明阿曼达对奢侈品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 d“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一向最恨的季节的到来,更增添了她心情的烦躁。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同时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17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4分)18简要分析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的作用。(4分)19小说结尾写道:“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请你指出这段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理解。(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请仿照示例,补充下面两个句子。要求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个字。(4分)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马丁路德金说,我的梦想就是平等,有了平等,我的黑人兄弟姐妹们将生活在幸福的国家里。 (一)桥边的老人中的老人说,我的梦想就是 (二)清兵卫与葫芦中的清兵卫说,我的梦想就是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此题在选择题答题处填涂)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b c d 22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条微博,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4分)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六、作文(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请联系现实写作。要求自主立意,自拟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荆门市20112012学年度期末质量检测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道题,每道题3分)1c2a(流线型 再接再厉 宣泄 走投无路 事必躬亲 )3b(“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两个固定的对象,它只能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句式杂糅,删“产生的原因”,将“经过”改为“被”;“近”“左右”重复,任删其一;语序不当,“详细的规定”与 “深刻的说明”互换位置。)5d(国籍是西班牙。)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6c(“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错,文中刘根用“啸”来召鬼,这只是“啸”在行施巫术时的一个用途,并不能说明术士用“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7b (由第二段第一句“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可知,b项无因果联系。)8a (b项,“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项,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项,“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共5小题)9a (廷: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廷试时”。) 10d(是“朝士的言论”;表明张之洞的清廉刚正,而不是表现他“敢于大言”。)11b(主张“科举取士”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思想保守”分析也不符合原文主旨,属于无中生有。)12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取”“游”“私”各1分,大意正确1分。)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河北”“辙”“骖”各1分,大意正确1分。)13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每正确断开一处给1分,共5分。)(二)古代诗歌鉴赏(共8分,共1大题)14(本题共8分) 白居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每空1分,共2分) 李诗主要感慨的是唐玄宗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主要感慨的是长恨歌只在反映李、杨之间的生离死别而没看到百姓们的生离死别(1分)。(共2分)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比喻、夸张。(能指出相同的表达技巧给分)如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不动心”与“倍沾襟”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李诗中用了“蜀道如天”的比喻、夸张,袁诗中也用了“人间亦自有银河”和“泪比长生殿上多”的比喻、夸张。(能作简要赏析给分。)(共分)(三)默写(共5分,共1大题)15(1)悟已往之不谏(2)声断衡阳之浦(3)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乌鸟私情(5)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6)沧海月明珠有泪(7)长余佩之陆离(8)榆柳荫后檐四、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16、c、d(c项“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错。她只是客观感受到大衣带给自己的麻烦,并没有主观认识财富的罪恶。d项夏天不是阿曼达一向最恨的季节,也没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17、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资产阶级女性的形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想摆脱却不得。18、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一是形象生动,貂皮大衣是华贵的服饰,用它代指奢侈品,代指奢华的生活,形象可感;二是小说的情节围绕貂皮大衣展开,起情节线索的作用;三是有利于突出主题。阿曼达的烦恼(怕弄脏、夏天不能穿、担心丢失)都是由于貂皮大衣的华贵引起的。(任意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19、阿曼达无法摆脱追求华贵生活带来的不自由的烦恼。因为追求奢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却使自己失去了应有的自由的生活。这表明,有时候奢华生活不是享受,而一种羁绊。像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一样,为了一夜的风光,却付出了10年的艰辛。(或像欧也妮葛朗台里的老葛朗台一生追逐金子,占有金子,最终却成了金子的奴隶;或像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追求财富,享受奢华的生活,不惜铤而走险,结果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裕奢华的生活。(含义4分,理解4分)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示例:桥边的老人中的老人说,我的梦想就是和平,有了和平,我的小动物将和我自在的生活在乡间。清兵卫与葫芦中的清兵卫说,我的梦想就是葫芦,有了葫芦,我的生活就有了奇异的色彩。21c 解析: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由“因此”连接;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22示例一:反对该建议。如果名牌大学不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没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示例二:支持该建议。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言之成理即可。)六、作文(60分)23、(参见2012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张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谋略,努力博览群书,写文章,记忆背诵的本领超出其他人。十六岁时,考中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进士,廷试时回答皇帝的策问不遵循常规。同治六年,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学政。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的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张之洞以一个文士儒生而得任职务清贵、掌管重要机务的官职,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俄国人提出就伊犁问题进行谈判,与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签订了新十八条。张之洞上奏抨击条约的错误,请求斩崇厚,毁弃与俄国签订的条约。奏疏上达,朝廷于是革了崇厚的职并将他治罪。张之洞对言和感到羞耻,就暗自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设立广东水陆学师堂,创建枪炮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