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2011年粮油生产总结.doc_第1页
南川区2011年粮油生产总结.doc_第2页
南川区2011年粮油生产总结.doc_第3页
南川区2011年粮油生产总结.doc_第4页
南川区2011年粮油生产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川区2011年粮油生产总结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2011年12月22日)2011年,南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市农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区紧紧围绕全年粮油生产目标任务,以粮油高产创建为抓手,着力于技术集成应用,扎实推进我区优质粮油产业发展。现简要总结如下。一、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油生产。201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区粮油生产面临了严峻考验,小春油菜遭遇苗期湿害和花期低温雨雪,大春生产前期低温阴雨寡照、中后期夏旱连伏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由于抗旱救灾措施得力,通过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高产创建带动效果明显,粮油生产仍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粮油生产“五连增”。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3.56万亩,总产量34.35万吨。小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5203万亩,比上年的18.6525万亩减0.1322万亩,总产4.7532万吨,比去年4.6766万吨增1.6%。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0405万亩,比上年减0.44万亩,产量29.5962万吨,比上年增0.18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8.215万亩,产量20.3337万吨,比上年增0.32万吨。油菜种植面积12.903万亩,比上年的12.6945万亩增1.6%,总产1.6437万吨,比上年的1.6109万吨增2%。秋冬生产。2011年落实晚秋生产计划面积15万亩,其中秋洋芋5.0万亩、秋红苕2.5万亩、秋菜7.5万亩。2012年小春粮食作物计划面积20万亩,油菜面积15万亩。大力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推行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结合粮油高产创建和油菜观光带的打造,重点抓好“两片两线”(东城、水江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渝湘高速”沿线和金佛山旅游线观光带)油菜示范片建设。二、认真惠农直补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切实抓好种粮直补工作。全区34个乡镇(街道)、256个村(居委)、1948个农业社(居民小组)、13.5万个农户, 申报粮食补贴面积50.0万亩,兑付粮食直补资金135.02万元;申报农资综合直补面积50.0万亩,兑付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265.64万元;申报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66户,兑付种粮农民农资综合大户补贴资金185.15万元;申报水稻良种种植面积38.6万亩,兑付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579.60万元;申报玉米良种种植面积11.4万亩,兑付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资金114.47万元,申报小麦良种种植面积5.76万亩,兑付小麦良种推广补贴资金57.58万元,申报油菜良种种植面积15.44万亩,兑付油菜良种推广补贴资金154.37万元。共计兑付种粮农民农资综合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5491.83万元。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补贴资金的兑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农户和田块,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通过宣传引导和生产指导,努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通过调整结构,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改进耕制,推行科学套种,优化耕作模式,采用稻/油、稻/菜、麦/玉/苕、豆/芋/苕、菜/豆/苕等种植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采取协调代耕、组织助耕服务队等多种形式,杜绝耕地撂荒,确保大春作物种满种尽。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采取协调代耕、组织助耕服务队等多种形式,杜绝耕地撂荒,确保粮油作物种满种尽,稳定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三、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工项目1、2009年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010年10月9日分别在大观铁桥、永福,兴隆金星、永福,水江宏图和福寿大石坝开始实施水利、农业措施,2011年5月全面完成。新修耕作道18条5370米,各型排湿沟(排洪沟)带肩沟带1.6米宽的耕作道15条12900米,排灌沟渠5000米,便民道13000米,囤水田150亩,粮食晒坝3370m2;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11万亩。项目总投入资金875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投入资金748万元,群众自筹127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灌面0.17万亩,改善灌面0.33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12万亩,增加机耕面积0.49万亩。预计项目区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1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2万公斤,将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30万元,农民增收80万元。2、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和2010年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2010年10月8日分别在中桥大坪、河图骑坪和西城沿塘开工建设,2011年4月全面完工。中桥大坪工程内容包括:新建灌沟2100m,新建1.6m耕作道带灌沟850m,新建100m3蓄水池2口,新建沉沙凼4口,新建1.2m耕作道620m。河图骑平:维修排洪排湿沟2500米,新修维修排洪排湿沟600米,新修田间耕作便道1500米。西城沿塘:新建3040灌沟2550m。项目区建设竣工后,退耕农户每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0.5亩以上,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二)在建工程项目1、201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在大观腾龙、中江,兴隆金花以及福寿大石坝实施。项目总投资401.5万元,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2m人行便道400m,1.8m耕作道1570m,11.5m公路涵洞1处,c型排洪沟带肩沟带1.8m耕作道1000m,2.5m耕作道150m,型排湿沟60m,型排湿沟带1.8m耕作道720m,型排湿沟带2.0m耕作道450m,型排湿沟带2.5m耕作道200m,型排湿沟带肩沟500m,型排湿沟维修带2.0m耕作道500m,3.5m机耕路维修1500m,型灌沟2580m,U型排湿沟800m,山平塘整治1口,田坎7800m。2、2010年中央财政农资综合补贴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分别在大观、兴隆、水江、福寿4个乡镇19村、居委实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011万元。建设规模为整治农田面积2万亩,其中建设标准粮田3000亩。建设内容包括:维修整治山平塘63口及配套渠道8778M,新建、改建提灌站20处558千瓦;建设标准粮田3000亩,新建c排洪沟470米,1.8m耕作道带肩沟1550米。其中大观镇拟维修整治山平塘14口及配套渠道4000M,新建提灌站4处96千瓦;兴隆镇拟维修整治山平塘18口及配套渠道1560M,新建提灌站3处97千瓦,新建c排洪沟250米;水江镇拟维修整治山平塘11口及配套渠道1235M,新建提灌站6处177.5千瓦;福寿乡拟维修整治山平塘20口及配套渠道1983M,改建提灌站7处187.5千瓦;建设标准粮田2000亩,新建c排洪沟220米,1.8m耕作道带肩沟1550米。3、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在鸣玉鸣星建设标准粮田2000亩,项目建设总投资210.10万元。工程内容包括:维修整治机耕路2500m,新建1.0m人行便道7200m,整治山平塘1口,改扩建灌溉沟2200m。农耕农艺措施推广使用、土壤改良1800亩。4、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在石莲拱桥、南城万隆建设标准粮田2500亩,总投资200.53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修1.0m便民路1000m,b型排洪沟460m,b型排洪沟盖板200m,b型排洪沟带1.8m耕作道370m,3.5m机耕路维修150m,c型排洪沟220m,型灌沟600m,山平塘整治2口,囤水田田坎975m,安装110UPVC管1100m、90UPVC管300m,农耕农艺措施推广使用、土壤改良1000亩。四、粮油示范推广项目建设粮油高产创建1、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011年,按照农业部和市农委安排,作为全国50个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试点区县之一,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面积38万亩,分别在兴隆、大观、东城等1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20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全区3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34个千亩核心示范片和40个百亩高产攻关片。项目建设成立了南川区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实行市、区、乡、村四级联创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强化检查督导和考核验收。重点落实了“五个一”的措施:一是组建一套班子,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整区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一项制度,建立“行政领导负责、专家组长驻乡、业务骨干包村、农技人员入户”的责任制度,合力推动高产创建工作。三是建好一批万亩示范片,在兴隆、东城等乡镇建立2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余乡镇(街道)建好千亩核心片和高产攻关片。四是办好一个现场,全区及各乡镇(街道)分别开好春播现场会,营造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大抓粮食生产的氛围。五是培育一个大户,乡镇(街道)培育各1个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或建立1个粮油专业合作社。9月6日,重庆市农委组织市内有关专家对南川区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全区2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656.5公斤,比2010年全区水稻亩平均增产稻谷138.55公斤,增26.75%。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706.7公斤/亩,百亩攻关片平均单产753.2公斤/亩。7月8日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危朝安在我区视察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时,对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给予了高度评价。2、油菜高产创建全区共建设2个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一是在东城街道实施整乡推进油菜高产创建,建设规模15000亩,在三秀、东金华、永生桥等居委建立千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3个,在三秀居委建立高产攻关片5个;二是在水江镇实施万亩油菜高产创建,建设规模11000亩,在大顺居委建立千亩核心示范片1个。示范片主推了渝黄4号等双低油菜品种,集成应用了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通过技术措施的落实,克服了苗期湿害和花期低温雨雪的影响,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单产128公斤/亩、总产1.92万吨。东城街道高产创建示范片面积平均单产151.5公斤/亩;东城三秀千亩片平均单产172.1公斤/亩;百亩攻关片平均单产193.2公斤/亩。水江镇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143公斤/亩,大顺居委千亩核心片平均产量156公斤/亩。超级稻示范推广2011在大观、兴隆、河图、东城街道等12个乡镇(街道)建立超级稻示范区15.3万亩,主要推广了Q优6号、Q优8号等超级稻品种。9月6日,市农委组织专家组在东城街道三秀居委、兴隆镇金花村、大观镇铁桥村超级稻示范区百亩攻关片、千亩核心片和万亩辐射片随机选取9块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全田机收测产。百亩攻关片平均亩产765.3公斤,千亩核心片平均亩产670.7公斤,万亩示范片田平均亩产653.3公斤。非示范区对比田块亩产515公斤。2011年超级稻示范区平均产量达596.6公斤/亩,比对比田块亩增产81.6公斤。超级稻示范区亩平均生产成本为675元,亩平均产值为1670.5元(稻谷按当地市场价2.8元/公斤计算,下同),亩纯效益995.5元;非示范区水稻(对照)亩投入成本650元,亩产值1442元,亩纯效益792元。超级稻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对照)亩平均增产81.6公斤,亩增收228.48元。圆满完成了“双增一百”(亩增产100斤、增效100元)目标任务。示范区总增收近35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2011年在34个乡镇(街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103.7万亩,其中水稻38.7万亩、玉米12万亩、小麦8万亩、薯类16万亩,油菜13万亩、蔬菜、茶叶16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达59万亩以上。结合高产创建、有机质提升在东城、兴隆、大观、河图等12个乡镇(街道)建立示范片2.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2400亩,每个乡镇200亩。推进“触摸屏”进店。开发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咨询系统,在配方肥经销网点设置触摸屏,农民通过“触摸屏”查询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指导方案,根据推荐方案选肥、配肥、施肥。同时,积极发挥配方师坐堂门诊和现场咨询作用。启动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务站点建设,在全区10个重点乡镇配方肥经销网点设置触摸屏,农民通过“触摸屏”查询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指导方案,根据推荐方案选肥、配肥、施肥,逐步实现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化肥利用率35个百分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减少环境污染,亩平增产30公斤,核心示范片亩平增产150公斤以上。其中:小麦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比常规施肥亩增产5.7%,亩增收节支29.2元;油菜土配方施肥13万亩,比常规施肥亩增产6.4%,亩减施化肥1公斤,亩增收节支31.7元;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8.7万亩,比常规施肥亩增产5.3.%,亩减施化肥1公斤,亩增收节支57.2元;玉米测土配方施肥12万亩,比常规施肥亩增产4.65.%,亩减施化肥1公斤,亩增产节支38.2元;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比常规施肥亩增产5.3%,亩减施化肥1公斤,亩增产节支84.2元;红苕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比常规施肥亩增产6.0%,亩增产节支105元。土壤有机质提升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三年为一周期,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原则,2011年南川区实施土壤有机质肥力提升试点项目示范面积10.88万亩, 分别落实在大观、木凉、东城和水江等4个乡镇(街道),涉及40个村、325个农业社、13250个农户。在大观、水江、东城等乡镇建立区级示范片5000亩,核心示范片2000亩。形成了南川的油菜秸秆还田、水稻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得到市农委的肯定,5月24日全市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会在我区召开。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实施系统化管理。一是组织有保障,责任明确,成立了有机质提升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与农技站、植保站等全力配合,实现了新技术与秸杆还田技术的有机统一结合,促进了土壤有机质项目提开展;三是健全制度,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各环节顺利实施和相互接。2、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一是统筹规划,行动有方案。分别制定了2011年的南川区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南川区秸秆腐熟菌剂产品大田示范试验实施方案,保证技术不走样。二是多管齐下,项目联动。将有机质提升行动工作与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农业环保、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出组合拳,项目互动,形成共振。3、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宣传,社会有氛围。一是技术培训,强化指导。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指导,重点围绕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编制印发明白纸和培训资料10万余份。组织技术人员、专家进村入户、田间地头指导等多种形式,把秸秆腐熟还田技术传递到项目区千家万户。二是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科技赶集、广播、电视、报刊、现场会、以及墙体广告、标语、挂图等多种形式,宣传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扩大社会影响面。4、项目实施,质优量足,农民有产品。一是保证质量。腐熟剂到田前,立即抽样送农业部门化验,保证质量,及时供应。二是登记造册。实施区域明确到田间地块和农户。三是发放到户。在农作物收割前,把秸秆腐熟剂送到乡镇,按名册分发到村组农民手中,待农作物收获后,及时地指导农户进行秸秆腐熟还田操作。通过项目实施,全年每亩可以减少作物生长后期化肥施用量5千克,土壤疏松 ,提高土壤宜耕宜种性能。通过检测表明:坡耕地有机质含量提高0.30.5个百分点,保水性提高10;槽坝田和二膀田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0.3-0.5个百分点,板结土壤容重降低10。部分稻田实行水稻抛栽和油菜免耕直播,每亩节省3个劳动力。水稻、油菜亩均增产5%以上,实现亩节本增收60元,扣除腐熟剂成本,项目总效益53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五、病虫害绿色防控病虫害预测预报1、植保工程项目建设显著提升了我区病虫监测能力。通过实施南川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项目的建设,提高了病虫预报准确率个百分点,及时有效地控制了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的需要。2、确保人员和经费落实到位。测报是一项技术性强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专门安排测报经费3万元,确保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4名专业测报人员和4名工勤人员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12期5000余份,在病虫发生高峰期实行周报制,遇到重大病虫及时汇报。同时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确定了1-2名植保人员加强对本地田间病虫情的检查,每周向区植保站汇报,根据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据调查表明,今年病虫情报中长期准确率9%,短期准确率达到100%。3、建立会商制度,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常年系统监测对象有迁飞性和流行性病虫害13种,观测对象12种。在测报人员调查数据和历年资料对比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病虫发生情况会商,作出预报。在关键时段及时与区气象局沟通,共商病虫发生趋势。4、预报信息发布及时、有效,发挥生产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渠道将预报信息发出,指导农业生产。全年累计发布电视预报1期,网络信息21篇,短信(乡镇分管领导、农服中心负责人和种粮大户等)2000余条次。大面积防治工作成效显著1、领导重视,加大行政推动力度。7月13日,区府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大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7月22日,召开了全区2011年大春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会,各乡镇(街道)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列为中心工作,落实了重大病虫监控的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采取包村社,包田块全力以赴实施统防统治,充分体现了“公共植保”理念。2、技术宣传和培训到位。植保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院坝会、田间现场教学、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植保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全区发放资料15万份,宣传车35台次,墙报500期,标语150幅,科技赶场咨询25000人次,7月4日在大观镇铁桥村召开了植保专业队机手现场培训会,7月11日在东城三秀召开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会,全年共计培训机手250人次。3、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大力推广杀虫灯、性诱剂、稻田养鸭等绿色防控技术,广泛运用于无公害水稻生产、稻田养鱼及有机稻等,对控制农业害虫,减少农药施用量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大观、兴隆、冷水等乡镇安装佳多频振式杀虫灯120盏,控制面积近4000亩,在兴隆镇金花村建立稻田养鸭500亩,在头渡镇、大有镇建立有机稻1000亩。4、典型示范,带动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开展。在大观、兴隆、东城分别建立了3个病虫防治万亩示范片。示范片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作业防治,出动了850台次机动喷雾器,机防面积达到30200亩,防效达到90%以上。同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分别建立了100-500亩的防治示范片,免费发放农药和机动喷雾器,折价达30万元以上,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5、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突破口,推动病虫防治工作,增强植保社会服务能力。全区共有机动喷雾器420台,从业人员600人,今年专业化统防统治10万亩,其中全承包防治1.3万亩。积极引导和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重点扶持了大观铁桥、兴隆群集、东城凤秀等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配置了17、10、15台机动喷雾器。按照“自愿、平等、微利”原则,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定服务合同达到13000亩,统防区防治效果较农民自防田高5-13个百分点,保增产作用突出。六、集成技术,广泛开展粮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新品种试验。在大观镇实施了国家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试验、重庆市杂交玉米新组合区域试验、重庆市杂交糯玉米新组合区域试验、重庆市糯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国家杂交水稻新组合生产试验、重庆市杂交水稻新组合区试试验(A、B组)。组织开展了新品种集中示范。在大观实施了12个杂交玉米新品种集中示范、16个杂交水稻主导品种的集中展示。新技术试验。一是在南城双龙、大观铁桥、兴隆金星等地实施地力监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3个、实施水稻“3414”肥效试验各2个、玉米“3414”肥效试验2个。二是在大观、东城实施优质稻品种筛选试验1个、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试验2个。三是在东城街道实施了油菜机械化生产品种筛选试验1个、重庆市油菜新品种生产试验1个、油菜肥效试验1个、“油蔬两用”栽培试验1个。七、加强种子质量监管依法对进入全区的种子进行监督检查、抽检和接受种子经营单位的委托检验,做到不合格种子决不流入市场,确保全区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全年抽检样品16个,代表种子45万公斤;同时接受了部分种子经营单位的委托检验,检验样品58个,代表种子48万公斤。从整个生产情况看,除极少数个别农户因浸种催芽采用的方法不当,出现少量烂种烂芽现象外,全区农民用种均未发现成批种子发芽率不合格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区种子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源头上加强了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及时组织召开了种子经营的分支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安排布置全年种子管理的各项工作。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种子质量事故,对种子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和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查110批次;开展种子市场检查68批次。在全区各种子经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组织“两杂”种子供应60多万公斤,满足了全区双杂良种供应,未发生重大种子质量事故。 八、切实抓好农情信息和抗旱救灾工作不断拓宽信息渠道。为了让农情信息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我站不断拓宽渠道,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一是在强化农委系统内部信息采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做好涉农信息收集;二是加强与各乡镇、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联系,不断丰富本地特色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息的收集渠道,做好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推介,提供产品介绍、供求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加强同区委区政府信息部门、气象、民政、统计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情工作的参谋作用;四是加强实地调研,农情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开展座谈走访等。科学分析,确保农情工作质量。对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认真分析,去伪存真,保证数据的真实、科学、可信。我站采用了有关的农情信息与相关的收集单位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准确的信息资料后再上报和利用。上传下达,保障农情的时效性1、及时向重庆市农委和农技总站上报各类报表、总结和信息材料。全年认真按时完成了重庆市农情系统报表193个,文字材料60多篇,向“中国种植业信息网”、“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网”、“重庆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网”等发送信息报道140多篇,其中市农情信息周报采用了29篇,“中国种植业信息网”采用了20篇,在全市名列前茅。2、及时上报灾情和生产进度。在我区今年小春生产遭遇低温冷害、大春农作物遭受严重干旱时期,农情人员不计个人休息坚守岗位按时收取最新数据,并深入到村社农户查看了解灾情,及时上报相关进度。在抗旱救灾关键生产阶段实行了进度日报制和周报制,为领导决策指导全区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详实的依据。3、认真做好农业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接待来访的农民群众。把国家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等及时传达给老百姓,让他们知晓国家有关涉农方面的方针、政策等。4、抗旱救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抓好抗旱救灾宣传指导。区领导实行包片负责制,区政府组建了抗旱救灾督组,区农委组织了7个科技抗旱小分队,分赴各片区积极开展抗旱救灾的宣传和指导。一是抓好科学合理用水调度,充分利用塘库水资源,做到科学调度,合理用水;做好沟渠清理、修补渗漏,提高抗旱效率。二是积极推广科技抗旱技术,在干旱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方推广间歇灌溉、跑马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旱地大力推广以秸秆覆盖栽培为技术核心的节水抗旱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液等肥料,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和专业化防控,努力降低了病虫危害损失。四是抓好大春粮食作物的抢收,确保颗粒归仓。五是建立产地和市场信息对接通道,做好主要农产品产销衔接,确保农民增收。六是大力发展晚秋生产,在上年基础上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