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程4 课文翻译.doc_第1页
大学英语教程4 课文翻译.doc_第2页
大学英语教程4 课文翻译.doc_第3页
大学英语教程4 课文翻译.doc_第4页
大学英语教程4 课文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与其说科学是一套知识体系倒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目标是弄清世界如何运转,探求可能存在的规律,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可能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的亚核粒子到生命有机体及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直觉是一点也不可靠的。由于教育和偏见,或者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局限,我们的认知会出现偏差,我们的感觉器官只能直接感知世界上的一小部分现象。甚至像“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一磅铅是否要比一点绒毛下落得快”这样简单的问题,在伽利略之前的亚里士多德和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错了。科学基于实验,基于勇于怀疑古训,基于渴求探索宇宙真理。因此,科学有时需要勇气,至少需要有敢于怀疑传统知识的勇气。我们对周围的世界能认识多少呢?有时那些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希望得到否定的答案,他们害怕一个终将可能被完全认识的世界。有时这样的问题是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他们自信地宣称,一切值得我们认识的事物很快就会被认识,甚至已经被认识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个要小得多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否认识宇宙,或者银河系,或者一个星球,或者一个世界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否最终完全认识一粒盐的问题。设想一微克的食盐,只有一个视力好的人不借助显微镜刚好能看到的那么大一粒。在那一粒盐中,有约1016个钠和氯的原子,也就是1后面有16个0,即1亿亿个原子。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一粒盐的话,至少我们得知道每一个原子的空间位置。(事实上,还有许多需要知道的-比如,原子之间力的性质等问题,不过我们现在尽量少考虑一些。)这个数字和人脑能够认知的事情相比是多还是少呢?人脑有多大认知能力呢?大脑中约有1011 个神经元,它们是在电和化学反应中控制我们大脑活动的电路元件和开关。典型的神经元上面有约1000个须状物,叫做树突, 树突把这些神经元与其同类连接起来。如果大脑中的每条信息对应一个树突的话(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大脑最多可以认知1014 个事物,也就是100万亿,不过这个数字仅仅是我们那一粒盐中原子数量的1%。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宇宙是难以认识的,人类想要获得完全的认知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连一粒盐也认识不了,更不用说认识宇宙了。不过,让我们再深入研究一下我们这一微克的盐。盐正好是晶体,在晶体中,除非晶格结构有缺陷,每个氯原子和钾原子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我们能缩小身体,走进这个晶体世界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一排排的原子有序排列,呈规则的交互结构-氯、钠、氯、钠,这样的结构规则统治着我们所站立的这排原子,以及我们上面和下面所有的原子。一粒纯晶体盐中原子的位置可以说是由10位信息的规则所规定的,这就不会让大脑的信息负荷能力感到吃力了。如果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都像一粒晶体盐那样有规则的话,那么宇宙当然可以被认知了。即使有许多这样的规则,每条规则都相当复杂,人类也可能有能力全部认识它们。即便这样的知识超出了大脑的信息负荷能力,我们可以把放不下的信息储存在体外,比如储存在书本中、计算机存储器中,我们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宇宙。人类非常积极地探求规则和自然规律是可以理解的,它是认识如此浩瀚复杂宇宙的惟一可能的途径,探求规律就叫做科学。宇宙迫使居住其间的生命认识它,那些没有预见能力,没有规律,每天生活在混沌中的生命是很危险的。宇宙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那些认识了它的生命。让人惊讶的是居然有数量众多的、高质量的自然规律和规则,方便地总结了世界是如何运行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这些规律的宇宙:那些和组成我们这个宇宙一样的1080个基本粒子完全自由、互不相让地任意运动。要认识这样的宇宙,我们需要一个至少和这个宇宙一样大的大脑,看来这样的宇宙不可能有生命和智慧,因为生命和大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部稳定和秩序。即使在一个混乱的宇宙中有比我们智慧高得多的生命,也不可能有多少知识、激情和快乐。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至少其重要部分可以被认识的宇宙,我们的日常经历和我们的进化史给我们提供了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的前提,然而我们进入到其他领域时,常识和日常的直觉还是很不可靠的向导。就我个人来说,我喜欢一个存在着许多未知,同时又是可知的宇宙。一个一切都已被认识了的世界是静止的,也是枯燥的,就像某些低能的神学家的天堂一样乏味。一个不可知的宇宙对于有思想的生命来说是不适合的。对我们来说理想的宇宙就像我们居住的宇宙一样,我想这实在也不是一个巧合。第二单元在地球之外, 宇宙的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现仍无定论。西方学者已就此争论了200多年,但与最终结论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证明外星生物不存在从概念上讲是不可能的。银河系太大了,使我们无法探索其每个角落。或许在我们的探索工作刚刚完成之后,生命却产生了,况且银河系只不过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要证明外星生物确实存在,理论上虽容易,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找到外星生物体可以为此提供证据,但是要寻找这样的证据就需要进行星际旅行-这远远超乎了人类科技发展水平。银河系中的非智慧生物我们知道,太阳系中大多数的行星和卫星似乎不适合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缺乏坚实的地表,光照也非常有限。水星处于太阳的烘烤和辐射之下。而冥王星则常年暗无天日,天寒地冻。金星浓稠的大气形成了极具毁灭性的、被压力、炽热和酸雨所笼罩的地表。太阳系中的所有小游星和绝大多数卫星都没有大到足以吸聚哪怕非常稀薄的大气层。在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寻求生命的地方看来只有火星以及木星、土星的大卫星。载有机器人的宇宙飞船已从太空拍下了火星、欧罗巴星以及泰坦星的情况。机器人着陆舱也已对火星表面的少部分进行了探测。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在这其中任何一个星球上找到高级生物了。如果较为低级的生物存在的话,寻找它们可能会需要在近距离进行系统观测。在我们这个星系的其他地方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是极高的,因为此星系中的恒星数量极多。即使恒星中只有极少部分有行星,即使这些行星中只有极少数适合生命存在,即使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中只有部分孕育出了生命,即使这些孕育了生命的行星中只有一部分发生了智慧进化,那么在我们星系中仍可能有成千上万颗行星中有生命体存在。不过要找到这些生命体就意味着要找到这些行星。即便是星际旅行已成家常便饭,这项工作也会使人却步。由于在茫茫星空中无法确定其特殊状况,要想找到它们无异于大海捞针。银河中的智慧生物如果智慧生物在其他星球存在的话,它会比非智慧生物稀少得多。不过,智慧生物可能会更容易找到。我们人类一直在向太空发射无线电及电视信号。并且在飞出太阳系的宇宙飞船上安装了存储信息的金属盘。发出的信号是进行广播时偶然的副产品;金属盘是进行联络的有意尝试。这两种方式都在宣告我们的存在、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一小部分文化。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某个智能发达、技术先进的物种在我们有能力找到它们之前先发现我们。那些相信UFO来自外星的人们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与外星人的接触业已发生。大多数正统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在解释这些所谓的“遭遇”时,语气要平淡得多。大众文化中的外星人大众文化中有着成千上万人类同外星人相遇的情景。科幻小说中也有单独的类别专门叙述这样的内容:“初次相遇”、“外星人入侵”、“外星人在我们身边”等等。有关大众文化对外星人的处理方式的详细讨论可以很容易就写成一本书。不过几乎所有关于外星人的故事都依照以下三个固定的套路。第一,大多数故事在对想像中的外星人描述时都集中体现在一种或至多两种来自特定星球的生命体上。关于各种星球上的智慧生物的素材比比皆是,但精心构想的有关外星人生态系统的描述却是罕有的。其原因既显而易见,又情有可原。生态系统是错综复杂的。对于我们熟知其组成部分的地球的描述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拟造一个合情合理的且具有不同组成部分的外星生态系统则是更大的挑战。第二,外星人的外形反映出人类对于地球物种的态度。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中,性情温柔的主人公就有着一个与身体不相称的大脑袋和一双与头部不相称的大眼睛。换句话说,它有着婴儿的基本形象。入侵或进攻地球的外星人经常与西方文化中令人生厌的形象相类似。另一方面,强壮、乐善好施的外星人则形体飘忽不定,映射出天使的外形。这种可以“脱离肉身”的进化也是对于来世的暗示。第三,智慧生物的性情及思维方式与人类极其接近。外星入侵者想要得到的东西与人类侵略者毫无两样:土地、资源、奴隶或者情人。乐善好施的外星人在地球上的行为体现了大公无私或承担重任,抑或在充满敌意的宇宙空间保护同盟者的精神。人类和外星人经常会发现,尽管长相各异,他们具有共同的希望,怀着同样的畏惧。我们不了解外星人-如果他们的确存在的话-是如何产生的,行为举止如何,如何思考(如果是智慧生物的话)。因此外星人的故事拥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不过我们想像中外星人的样子一般都反映出了我们对于地球物种的看法。外星人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也是我们自身的映射。究其原因,与其说这是想像力的枯竭,倒不如承认这是出于营造戏剧效果的需要。人类遭遇外星人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关于我们自身而非外星人的故事。逃出人猿星球和外星人等电影中淳朴天真、身陷困境的外星人实际上检验了人类社会。好心人保护和帮助他们,而当权者则加以迫害,这同时揭露了人类行为中最美好和最恶劣的两方面。这些故事中描述的外星人比任何真正的外星人更具人性-他们必须被完全人性化以便同人类交往并引起我们观众的关注。第三单元我们穿过了几片火草丛,然后经过了一片铺满熊果落叶的酒红色野地。沿途有麻鹬莓,碰到手上就会留下一片深紫色的痕迹,附近还有大量驯鹿的粪便。当我们下山的时候,蓝莓越来越多-一望无际的蓝莓。菲德拉突然停住了,他碰了碰我的胳膊,马上变得比平时更警觉,很显然,还有恐惧。他的目光紧盯着我们行进的路线前方。紧接着,我也看到了。出现在我眼前的简直是一团小山似的皮毛。“大雄灰熊,”菲德拉轻声说, 几乎是耳语。那只灰熊距我们只有几百步远,正在蓝莓丛中吃草。它埋着头,躬着背,巨大的肌肉看上去伴随着吃草的节拍一张一收缓慢地动着。不仅是浆果,连整个灌木枝叶都被灰熊吞下了肚。作为一只荒地灰熊,它的块头真不小。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灰熊长不到它们在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能长到的块头,而荒地灰熊很少有超过600磅的。 “要是它太靠近我们,该怎么办?”我说。“那我们就真有麻烦了。”费德拉说。 “你别想跑掉。”海森说。一只灰熊不比赛马跑得慢,它的速度是跑得最快的人的一倍半。看着蓝莓丛里的庞然大物,55英寸的腰围,30多英寸的颈围,我很难想像它能有那么快的速度。但是我相信,而且绝没有要验证一下的冲动。幸运的是,一股微微的南风吹过沙门谷,掠过那只熊,吹向我们。迎面吹来的风使我们放松了一些,因为倘若这阵风吹向了相反的方向,灰熊就不会这么平静地吃草。有一个古老的谚语说:如果森林中落下一个松针,鹰会看见它下落的样子,鹿会听见它落地的声音,而熊会闻到它的气息。如果那只熊闻到我们的气味,它会用后腿站起来,试图看得更清楚。不过,尽管它有很好的听觉和非同寻常的嗅觉,它的视力差得只能看见几英寸远的蓝莓。所以,熊经常会站起来并眯起眼睛,试图看清稍远的东西。这种姿势常常被误解为一种发怒和即将进攻的信号。其实,如果一只熊真的要进攻了,它会四脚着地,头部下垂,耳朵竖起,背部肌肉上的毛发根根直立。仿佛这些信号还不够清楚,它还会猛动下颌,牙齿碰撞时发出斧头砍物般的响声。我们可以推测但无法确定一只灰熊会做什么。极有可能发生的是,一点点人类的气味都会使它停下自己的活动,专注而警惕地停留一会,然后,以一种不损威严的步态,避开气味传来的方向,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这种情况几乎每次都会发生,但这绝不是绝对的。森林中的爱斯基摩人敬畏灰熊。他们知道个别灰熊不但不躲避进入它的领地的人, 而且还会接近甚至悄悄追踪入侵者。通过大多数灰熊的行为来推断任何一只灰熊的行为都具有潜在的不准确性, 因为它们既聪明又独立,并且会根据心情、经验甚至一时的兴致做它们选择的事。曾经被子弹打中的熊是不会忘记伤痛的,而且很可能知道是人类发射的子弹。这样的熊如果看见人很可能会选择进攻。有时, 灰熊会隐藏食物, 比如蹭起来一堆苔藓把驯鹿腿藏在下面。一个本可以被灰熊放过的人如果不经意走到了灰熊和它的隐藏物之间,会立即引起它的注意。当然, 一只带着幼崽的母熊会攻击任何可能对幼崽构成危险的东西, 即使小熊的个头已经和妈妈差不多一样大了也是如此,通常小熊会有两年半的时间跟在妈妈身边。我们没有人带枪。(这次旅行中我们六个人没有一个人带枪。)在进入灰熊领地的非狩猎者中,有几种关于枪的观点。一般推崇的观点是:如果没有充分武装,比如,没有一支强火力的步枪或猎枪及足够的子弹,决不能贸然行动。这种选择并不是没有其自身的危险性。几年前,一个职业猎手和他的主顾(安克雷奇市的理发师)从空中发现了一只灰熊。飞机降落在距灰熊大约一英里的湖面上。接下来的围捕不仅仅是猎人们进行的,灰熊也围捕猎人。那个猎人被发现死于颈部断裂,而且显然是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因为死因是来自背后的一次咬伤。而那位理发师,还不大能够熟练地使用步枪,他用尽了弹仓中所有的子弹,只有一发命中了熊掌。而那只熊对他的报复足以再杀死他好几次了。他们的尸体被发现后,那只灰熊也被追踪并杀死了。开枪并仅仅使灰熊受伤,其后果比不开枪更严重。一只本打算转身逃走的灰熊很有可能由于受伤而选择进攻。第四单元每个时代都会以某种微妙的方式推崇一些古代迷信,而往往对这些迷信的来源一无所知。人们在病人的面前扇动圣经,圣餐酒被当作治疗百日咳的良方,而妇女用洗礼水冲洗她们疼痛的眼睛。诸如此类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尽管现代西方人不会承认当他们面对类似喜鹊飞过头顶的不祥之兆时会在胸前画十字架以求上帝保佑,但是他们确实会交叉手指以避免厄运降临。有些迷信说法仅仅是从“最初的形式”演变而来,而所谓“最初的形式”又不过是一些更古老文化或者早已消失的生活方式的遗俗罢了。最重要的是,人类在从生到死的生命长廊里为充满变数而又无法预知的一生进行挣扎的过程中,始终被紧张和焦虑困扰。而迷信的延承正是人类紧张和焦虑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以把迷信看成是面对多变人生的一种慰藉,就好像我们是一个神秘世界的一部分,而这个神秘的世界又充满着不可理喻的规则。然而,也许有些奇怪,前几个世纪的人把迷信看做理所当然,而生活在这个理性时代的我们却往往对迷信的神秘之处更感兴趣。事实上,很多迷信都比乍一看时有着更多的内容。比如说,德鲁伊教徒认为槲寄生是最神圣的植物。为什么呢?圣诞节那天在屋檐下挂一株槲寄生的树枝是为了吸引年轻的小伙子亲吻树枝下面的姑娘,并且每次摘下一棵槲寄生的浆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从谁开始的呢?为什么挂一株槲寄生就可以驱邪呢?被赠与浆果的姑娘会退到自己的房间,锁上门,把浆果吃掉,然后把这个男士名字的首字母刻在槲寄生的叶子上,再把这片叶子缝制到她的胸衣贴近心口处。这样,只要叶子还在,就相当于把那位小伙子永远地留在身边。迷信,荒唐!但是,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爱情关系-这种最美好、最幸福的关系呢?答案是:只有通过相互的关心,通过向对方敞开心扉,通过真诚和热情,通过承认他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表达这样的心迹,还有什么比在槲寄生叶子上刻心爱的人的名字并把它珍藏在最私密的地方更好的方式吗?一切迷信都有它的根源,无火不生烟。谁第一个断定在房子里撑伞会遭厄运?谁第一个从云梯下走过而遭了恶果?谁打碎了镜子,弄洒了盐而受到了命运的终生判决?谁最先给13 号的星期五打上了不吉利的烙印?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创造并保持这些奇思异想呢?也许除了贵族,大多数居民关心的主要是寻找和生产食物。因此,他们关心季节的变化、庄稼的好坏以及自然对生活产生的一切影响。大多数欧洲人生活在孤立的农村地区。贫富差距明显,99%的人十分穷困。到了17世纪,英格兰甚至还有大约三分之二的男性成年人不识字,靠画 “X”签名。生活是多灾多难的,日常生存的中心特征是把解释和减轻人类的灾难作为当务之急。举例来说,在17世纪的欧洲,由于疾病和夭折的不断出现,人的预期寿命受到影响。那个世纪后半叶出生的男孩平均预期寿命还不足30岁。当今,平均寿命已达70岁。那时,在贵族阶层内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不到5 岁就夭折了。当然,食物的供给完全依靠当地的粮食丰收。住户或者去当地农场用货物直接换取粮食, 或者自己种粮食,最多能到当地农贸市场。如果黑死病流行,而又赶上粮食歉收,一年内人口会减少一半!例如,17世纪英国流行瘟疫,仅在伦敦地区夺走的生命就占人口的34%。据说,这次瘟疫大流行得以终止的最大原因是1666年发生的“伦敦大火”,这场大火差不多把肮脏而老鼠横行的建筑全部烧毁,从而结束了疾病的蔓延。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危难重重,简直是跳出油锅又入火海。疾病的主要原因很自然地被认为来自于超自然的力量,而精神解脱的惟一方法是牧师提供的。医生们由于在治疗瘟疫上的失败而遭到了最大的怀疑,而且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他们”。面对疾病和灾难的无助也许是人们信奉迷信的最根本的背景因素,但不是惟一原因。还有火灾。太阳落山后,火是惟一的光亮,而火又常常无情地吞噬生命。“伦敦大火”只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一个例子。火灾涂炭生灵的例子比比皆是,似乎人们即使侥幸逃脱了病魔,也会同样容易地被火灾夺去性命。但是迷信的最为独一无二的来源是宗教魔力。纵观整个西方社会发展史,从古老的异教徒信仰一直到美洲的开始,宗教及其庞大的仪式使迷信久盛不衰。 第五单元每当批评家们意欲否定我们今天生存的这个世界时,惯用的方法之一便是批评现代人,因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焦虑。他们引用W. H. 奥登的话说,当今世界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就是我们所夸耀的进步、我们巨大的技术飞跃、我们巨额的财富带给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忧心忡忡地生活,压力之大最终显现于我们的胃部、动脉和皮肤。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回国后说,现在人们分手时最喜欢的告别语不再是以前的“再见”(Goodbye-上帝与你同在),而是“别紧张 ”(Take it easy),每个美国人以此告诫对方不要被紧张的现代生活压垮。当一个时代的特点可以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时,就表明了它与其他时代的不同。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焦虑的时代,那么其他时代又是什么样子呢?批评家和吹毛求疵者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们首先给我们列举一串焦虑的反义词:安全、信任、自信、自主。然后,不做进一步讨论,就让我们承认其他时代、其他历史时期就是信任或自信的时代。过去,生活在南海诸岛上的原始人只是坐在地上,等着让面包果从树上掉到他们的怀里;从前,淳朴的农民悠闲地耕着地,照看着牲畜;忙于操弄工具的工匠沉浸于本能的技艺展示。这些都和对生活在压力之下的现代人描述形成反差。不过,那些时代的人没有一个能回来证明他们真正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当然,如果我们观察和询问一下当今世界上那些还未开化的人或淳朴的农民,就会发现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新几内亚岛中部的原始人并不焦虑。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担惊受怕,怕巫术,担心当他们在泉边蹲下身喝水或爬上树摘椰子时,敌人随时可能用矛刺死他们或他们的妻儿,他们为此日夜警惕,紧张害怕着。对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感受到的是饥饿,而不是焦虑。他们并不会为是否涨工资、会被所选择的三所大学中哪一所录取、买一辆福特还是凯迪拉克汽车、想要购买的那款电视机是不是太贵而烦心。他们挨饿受冻,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他们还要担心地方战乱、盗贼、政变会威胁到自己的家庭、微薄的生计和生命安全。但是,他们肯定不会焦虑。焦虑这个用来形容我们所特有的精神状态的词可以与对饥饿、损失、暴力以及死亡的恐惧形成对比。在直接的人身恐惧诸如火山、飞矢、背后刺杀及其他灾难都不存在时,焦虑就成为一种正常的情感。这并不是说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没有太多焦虑的事情。在一个连名字都从未听说过的城市里发生的街道炸弹爆炸事件可能会使地球另一面的某人放弃精心安排的去法学院受教育的计划。然而,像未开化人所经历的那种个人对灾难迫近的直接主动的感觉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不确定的焦虑,对难以操纵的未来的担忧。其实,这个令人产生焦虑的世界是一个相对安全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正在面临着突然死亡的威胁。或许这种突然死亡会发生在某些人身上,但却不会是他自己。这种焦虑就像是一种不安的心态,总让人觉得有些不确定、不可预知的事情会出差错。如果这个世界看起来很太平,就会令人担忧,担忧美好的时光可能即将结束。如果世界并不太平,同样会产生焦虑,焦虑情况会变得更糟。焦虑愈来愈变得没有目标,那些处于焦虑中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到底应该是怪自己还是怪别人。人们并不清楚这种心神不宁的感觉究竟应归咎于现在的年代、行政当局、气候的变化,还是原子弹。很显然,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需要依赖于适当的焦虑才能使其发展。具有适当焦虑感的人会为汽车买保险,检查汽车的刹车系统,在必须开车的时候不多喝一杯酒,而且会小心选择去哪儿度假和同谁驾车去。过于焦虑的人们要么干脆拒绝驾车,要么在驾车时过分紧张和谨慎,反而引发交通事故。而那些不太焦虑的人则会一次次地玩侥幸,从而使已经令人恐怖的交通死亡数字继续上升。总而言之,我们这个焦虑的时代远远进步于原始和农业时代。我们利用大量资源和技术生产系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在我们创建的国家里,除了那些心理极度不正常的人,所有人的恐惧和绝望已经被焦虑所替代。仅仅在那些设身处地为其他大洲数百万饥民着想的美国人心里还残存着一点点饥饿的阴影。而在南部的一些地方敲门声也许会勾起人们恐惧的幻觉。这个世界史无前例地为一种新社会的产生带来了希望。在那个社会里将没有贫困,没有恐惧。正是知道目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的焦虑。前去咨询心理医生的人数增多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的人增多,而是预示了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希望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没有人会觉得伤心失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威胁到了别人或背叛了自己。有益的焦虑-并非为那些长久以来未做的事的焦虑,而是那些萦绕在人们脑海,对那些必须尽快去做的事情的积极鲜明的焦虑-使人们认真地关注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仍有太多错误的东西在某些地方发生。但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能力使更多美好的事物处处出现。确确实实地讲,我们仍是崇尚善举的人类。第六单元是我的肝出毛病了,我之所以知道是我的肝出毛病了,是因为我刚读了一份肝病专利药片的传单,在那上面详细列出了各种症状,谁的肝出了毛病都可就此做出判断。这些症状我都有。这是件极不寻常的事,我从来没有一次读罢一种专利药品广告后不被迫得出结论:我正患着广告上谈到得那种病症,且呈最恶性状态。我记得有一天到不列颠博物馆去查阅我所染上的小病,枯草热(我猜想是这个病)的疗法。我取下了书,读了我能读到的所有内容,然后,我心不在焉地,百无聊赖地翻着书页,开始懒散地泛泛地阅读起各种疾病来。我忘了我首先陷进去的是哪一种病-是一种可怕的毁灭性的疫病,我知道-而当我还没有看完“预兆症状”表的一半时,我意识到,我已得此病无疑。我坐了一会儿,吓得僵住了。接着,因绝望而变得无精打采,我又随意翻起书页来。我翻到了伤寒-读了其症状-发现我已得了伤寒,想必是数月前不知不觉得的;又想知道我还得了什么病,我偶然查到了舞蹈病-发现,如我所料,我也得了此病;我开始对我的病感兴趣了,决定清查到底,于是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阅读-我研究了疟疾,得知我正显露出这种病的症状,而急性阶段将在大约两星期后开始。布赖特氏病嘛,我宽慰地发现,我只有一点已缓和的症状,因而,就此而言,我还可以活好几年。我认真地研读了全部26个字母后的内容,而我能断定惟一未曾得过的疾病是女仆膝盖病。起初,我感到相当受伤害,这不知怎的似乎是一种冷落。为什么我不得女仆膝盖病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不满的例外呢?但过了一会儿,一种不那么想独霸一切的感情占了上风。我考虑我已得了药理学中所有其他的已知疾病,于是我变得不那么自私了,决定就没有女仆膝盖病凑合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