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 9月 第 5期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 Nor 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Sep 2008 No 5 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朱晓进 何 平 摘 要 研究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中 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汉语的变革史 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决不是文学 形式对文学语言一边倒的简单顺应 而是文学不断以自身语言的 文学性0推动了现代语言的丰 富和发展 从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关系的角度 能够观察和揭示白话文运 动到底以何种方式 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形式的变化 文学 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如何左右 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形式的基本走向以及文学形式的基 本的甚至是主要的状况和特征 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白话文运动 文学形式 文学体裁 文学文体 中图分类号 I20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608 2008 05 0120 10 收稿日期 2008 06 20 作者简介 朱晓进 男 博士 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何平 博士 南京师大文学院 副教授 210097 研究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 展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中国现代文 学是以 五四 0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的语言革 命为起点的 这场语言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 体发展 各类文学体裁的形式变迁等等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 文学语言是一种 传统的表达形式 它是一种残存形式 是一代又一 代积淀下来的结果状态 是语言集团所理解的文 学要素的集合形态 这一切奠定了有别于自发语 言的共同基础 0 1 29 30因而 现代文学语言的变迁 和变革 意味着在文言 白话 口语 外来语的复杂 语言空间中现代文学语言传统的形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语言的变化对作家 文学创作的文体选择的实际影响力 很大程度地 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发展 既然现代文学 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 文学革命之中 那么 五四 0初期的这场语言革 命对现代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有着决定性 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是这场语言革命的产物 同时它也必然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语言革命的 后果 文学语言的差异 正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 学相区别的一个艺术形式上的最显著的标识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是确定新的文学语言 的斗争 也就是为了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而联 系到改革表达形式的斗争 0 五四时期提倡白话 文写文章 无疑问 对于现代汉语就起了肯定为民 族的文学语言的作用 而且经过这一番文学语言 的斗争以后 现代文学语言的基础也就逐渐奠定 下来了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 不仅代表文 学发展中言文一致的要求 而且标志着白话已经 是全民交际的语言了 0 2 29因此 作为新文化运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奏的新文学运动 基本内 容是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反对文言文 提倡 白话文 这里所谓 旧 是指封建的内容和文言 的形式 所谓 新 是指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白 话的形式 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整个精神在文学和 文学语言领域的具体表现 0 五四 时期的新文 学运动 包括文 学内容的革命与文 学用语的 革命 0 3 8 一 作为语言变革史的中国现代 文学形式发展史 着眼于现代语言运动 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 语言革命的历史进程看 普通话和大众语运动 120 都是白话文运动的延续和扩大 0 3 8 中国现代 文学的发展历史 是从鬼话到白话 从白话到民众 口语化的运动历史 白话 和 口语化 是两个 阶段文学运动的主要口号 这两个口号实质上是 显示着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向前发展 但从字面上 看来却着重文学的语言问题 0 4 231中国现代文学 史当然承担了现代语言变迁的历史 换句话说 无论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 中国现代文学客观地 承载了现代语言革命在各时代的成果 真正的 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 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 化的语言中产生的 而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和文化 的各种倾向产生的压力造成的 0 5 186诗歌如此 其他文学形式也是这样 在近现代中国 很容易 识别出文学语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互相建构和 共同演进的历史轨迹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变革 史 发端于五四之初的白话文运动 是顺应社会 进步 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而兴起的 在这场运 动中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从一开始就特别关 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现代语言变革和文学革命 之间的彼此激励和生发 早在晚清就已经有人意 识到 古人文字与语言同 今人文字与语言离 其梨病既娄言之矣 今人出话 皆用今语 而下笔 必效古言 今宜专用俚语 广著群书 0 梁启 超 5变法通议 论幼学 6 6 28 宋开此体 通于俚 俗 古天下读小说者最多也 启童蒙之知识 引之 以正道 鄙其欢欣乐读 莫小说若也 0 康有为 5日本书目志识语 6 6 29而胡适则明确提出 国语 的文学 0和 文学的国语0 这标志着从晚清开始 分头进行的以口语为基础的 新文体 0革命和现 代语言变革的 官话 0推广在此合流 胡适认为 标准国语不是靠国音字母或国音字典定出来 的 凡是标准国语必须是 文学的国语 就是那 有文学价值的国语 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 定出 来的 决 不 是 教 育 部的 公 告 定 得 出 来 的 0 7 22胡适希望 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 就 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0 8 胡适等人希望通过 国 语的文学 0的尝试 锻造 文学的国语 0 在与 文 言0的对抗中把现代汉语 白话0的可能性充分地 呈现出来 实现 国语 0和 文学0的同构和双赢 在他们的具体文学实践中 诸种文学体裁 白 话语言方式与小说的文体要求差不多完全可以达 到一致 这是因为 小说原本就是文学体裁中最 具平民性 通俗性的文体 其使用 白话 0的历史 也很悠久 关于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生 以往 的研究 常常从现代思想启蒙的角度思考现代白 话小说的发育 而事实上 基于现代语言变革的 由 文言0向 白话 0的转换 白话的普及和推广 客观上推动了小说从边缘走向中心 清末民初就 已经有人指出 白话 0的语言样态和 小说 0的文 学体裁之间的内在默契 1905年的 53 母夜叉 4 闲 评 6 作者认为 我用白话译这部书 有两个意 思 一是这种侦探小说 不拿白话去刻画他 那骨 头缝里的原液体 吸不出来 我的文理 不上那么 达 一是现在的有心人 都讲着那国语统一 在这 水陆没有通的时候 可就没的法子 他爱瞧这小 说 好歹知道几句官话 也是国语统一的一个法 门 我这部书 恭维点就是国语教科书罢 0 6 115 1914年的5小说丛话 6则认为 小说最好用白话 体 以用白话方能描写尽情尽致 之乎也哉 一 些也用不着 或谓小说不必全用白话 白话不足 发挥文学特长 为此说者 必不曾经读过小说者 必是不曾领略小说兴味者 小说难作处 全在白 话 白话小说作得佳者 便是小说中圣手 0 6 435 因而 五四 0白话小说的发达固然因为思想启蒙 的内在要求 同样因为 以白话行文成为风气 而 小说本最宜于白话 0 9 34 五四0时期开始兴盛的杂感文也能说明文 学语言变迁与具体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 从文学 的角度看 杂感文虽然也有着一般文学作品所具 有的客观形象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表达的功能 但它与诗歌小说相比却有所不同 杂感文在再现 客观形象时 常具有单一化 概括化的特点 而且 对具体事实和客观现象的描述 目的也主要是为 发议论 从杂感文对于语言的特殊要求来看 杂 感文这种文体形式 与 五四 0时期的那场语言革 命的目标 有着诸多一致性 或者最起码可以说 杂感文的语言要求之于 五四 0白话语言发展的 要求 不像诗歌的语言要求之于白话那样具有较 明显的冲突 相反 语言的明确性 精确化恰恰在 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以议论 说理为其语言特征的 杂感文 与此相较 现代白话诗歌的晚熟也可以从语 言变革和文学形式关系的角度找到答案 与 文 言 0甚至是旧 白话 0不同 五四时代欧化的现代 白话 0语言精确性的获得 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 121 以说是成就了鲁迅为代表的以陈述为主要语言特 征的小说 增加了叙事的清晰度 和5新青年6 随 感录0以说理为其语言特征的杂文 增加了说理 的逻辑性 而且 小说 散文 戏剧的语言虽然 需要创造 却还有些旧白话文 多少可以凭借 只 有诗的语言得整个儿从头创造起来 0 朱自清 5诗与幽默6 10 29因此 现代白话诗歌的草创时 期 以含蓄 寓义 多义 暗示 抒情为其语言特征 的诗歌 则不能不受到不利方面的影响 而且 即 使在诗歌领域中 语言的精确化 理性化又使得叙 事诗 哲理诗的境况要好于抒情诗 中国古典诗 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于文言 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 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 而又含蕴丰富的诗的语汇 这使即使诗歌天才不 太高的诗人也能据此写出像样的诗来 这是白话 诗所难以相比的 用白话写诗 不仅不能像用文 言写古典诗词那样 可以有现成的格律加以利用 有现成的典故可以征引 而且甚至对写诗时所用 的白话的语言特性也缺少较深透的了解 因为白 话语言方式施行的时间太短 人们还来不及对白 话语言的声音特性和语境特性作出系统 全面的 研究 诚如朱自清所说 的 白话的 传统太贫 乏 0 11 由于白话传统的贫乏 带来了新诗找寻 借鉴的困难 新诗的模型 声调 修辞 造句 都 得重新草创 它的困难是比别种作品大得多 0 12 这就不难理解 五四 0初期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 歌各种文学形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了 五四0之后的 1930年代 制作大众文艺化 的文艺 0 王独清 5要制作大众化文艺 6 13 19的现 实使命 使瞿秋白等人把 用什么话写 0作为 普 洛大众文艺的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 0 他们从 白话0的语源上对 国语文学 0所依凭的语源进 行清理和澄清 重新思考 言 0与 文 0的关系 提 出 要用现代话来写 要用读出来可以听得懂的 话来 写 0 史 铁儿 5普洛大 众文 艺的 现实 问 题 6 13 34 41 1931年 11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 行委员会决议指出 作品的文字组织 必须简明 易懂 必须用工人农民所听得懂以及接近的语言 文字 在必要时容许使用方言 因此作家必须竭 力排除知识分子的句法 而去研究工农大众言语 的表现法 当然 我们并不以学得这个简单的表 现为止境 我们更富有创造新的言语表现法的使 命 以丰富提高工人农民言语的表现 0 14 应该看 到早在 五四 0时期其实就有从口语中汲取语言 资源的 乞灵说话 0的议论 15 219 但同样是 乞灵 说话0 此时的 说话0已经被明确到对 工农大众 言语0的汲取和提高之上 在随后 1934年的 大 众语0问题的讨论中 大众语 0的倡导者进一步 认为 大众语0 不但和僵尸式的文言不相容 同 时也不能和现下的所谓白话与国语妥协 0 真正 的 大众语 0应该 说得出 听得懂 写得顺手 看 得明 白 0 陈 望 道 5关 于 大 众 语 文 学 的 建 设 6 13 212 国语的文学0和 文学的国语 0也当 然地被置换成 大众语的文学 0和 文学的大众 语 0 同样 标准的大众语 似乎还得靠将来大众 语文学的作品来规定 0 陈子展 5文言 白话 大 众语6 13 299 如果从 工农大众言语 0提倡的角度 来看报 告文学 大众朗诵诗这些文学体裁在 1930年代的 发萌就不奇怪了 左联一方面强调 必须用工人 农民所听得懂以及接近的语言文字 0 另一方面 要求 作品的体裁也以简单明了 容易为工农大 众接受为原则 现在我们必须研究并且批判地采 用中国本有的大众文学 西欧的报告文学 宣传艺 术 小说 大众朗诵诗等体裁 0 14 而 必要时容 许使用方言 0 则使作家自觉地在作品中大量运 用民间口语 方言土语来替代文学语言 以 1930 年代乡土小说为例 写某地人 事 直接用某地语 言 这能减少 语言的过渡 0 从而降低客观生活 原生态因子的损耗 1930年代文学语言的变化 实现了作家 客观化 0表述的追求 直接催生了 速写体0的诞生 大众语 0运动的深远影响不只表现在它所 倡导的时代 虽然 抗战前两三年 住公寓或亭 子间0这一代作家 很少能使用活生生的民众语 言 0 很少人能在文字语言论争的时候 拿出真 正的货色 0 抗战前作家们虽然没写出来真正 的民众语言的作品 却发现了新文学应该走的光 明大道 抗战以后 大部分青年作家都走到部队 中和农村里去参加抗战工作 抗战前几次文学论 战的收获便作了目前创作的指导理论 更有无数 的文艺青年正从部队中和农村里成长起来 尤其 有许多从集体学习和正确批判的空气中开始了创 作活动 为着发挥文学的战斗力量 他们不得 不尽可能去使用活生生的民众语言 同时也不得 不向民众去学习语言 从抗战前的民众语文学 122 运动到今天的民族形式运动 是新文艺更进一步 的向前发展 民族形式的理论应该看作是民众语 文学运动理论的深化和丰富 继承和发展 决不是 民间传统文学形式的翻新问题 0 4 231 232抗战中 后期 句法简单与语言朴素 已经成为 时代风 格 0的主要特征 大部分优秀的诗人同小说家 不管他们是否已经走进农民或士兵群中 在遣词 造句上都显然地追求着简单和朴素 张天翼先 生固然不用说 艾芜同沙汀的小说 艾青 力扬和 方殷的诗 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家 都走着 口 语化 的崭新道路 倘若我们回头看一看新月派 和现代派的那些 新诗 我们就会对时代进步的 迅速感到欣慰 有些作家在抗战前和抗战初 期 只能用知识分子的白话写作 而在抗战中逐渐 的改变了自己 开始用朴素的民众语言表现自己 的艺术天才 从最活跃和最优秀的作家的举例来 说 刘白羽的小说在抗战后逐渐向口语化方面发 展 臧克家的诗在最近也开始向自然和朴素上变 化 0 4 233 234追求 口语化 0的语言变革直接推动 了抗战后新诗的散文化 抗战以后的诗 注重明 白晓畅 暂时偏向自由的形式 这是为了诉诸大 众 为了诗的普及 抗战以来 一切文艺形式为了 配合抗战的需要 都朝普及的方向走 诗作者也就 从象牙塔里走上十字街头 朱自清认为 艾青 先生和臧克家先生的长诗最容易见出 就连卞之 琳先生的 5慰劳信集 6 何其芳先生的近诗 也都 表示这种倾向 这时代诗里的散文成分是有意为 之 不象初期自由诗派的只是自然的趋势 而这 时代的诗采用的散文成分比自由诗派的似乎规模 还要大些 这也可以说是民间化的趋势 抗战以 来文坛上对于利用民间旧形式有过热烈的讨论 整个儿利用似乎已经证明不成 但是民间化这个 意念却发生了很广大的影响 民间化自然得注重 明白和流畅 散文化是必然的 而朗诵诗的提倡 更是诗的散文化的一个显著的节目 0 5抗战与 诗 6 10 40诗歌的散文化和口语化固然切近了大 众 有利于普及 但从诗歌的文体规定性来看 必 须 彻底认识中国文字和白话底音乐性 0 梁宗岱 5论诗 6 16 37 五四 之后 白话诗的一个致命 的缺陷就是 写成了平板 拖沓 松散的分行散 文 0 卞之琳 53 徐志摩选集 4序 6 17 34 追求表 现的自由而失之散文化 追求口语化而流于水词 化 0 18 26 甚至像戴望舒这样的优秀的诗人 运 用现代日常汉语 0 形式的松散也易于助长一种 散文 化 的 枝 蔓 0 卞 之 琳 53戴 望 舒 诗 集 4 序 6 17 67 因此 如何择选和锻炼 富音乐性 节 奏感以至旋律感 又不同于音乐 歌 而基于活的 语言 主要是口语 0 卞之琳 5徐志摩诗重读志 感 6 17 26的文学语言 是现代诗歌发展中面临的 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 民间形式暗示格律的需 要 朗诵诗虽在散文化 但为了便于朗诵 也多少 需要格律 所以散文化民间化同时还促进了格律 的发展 这正是所谓矛盾的发展 0 朱自清 5抗 战与诗 6 10 40这一时期 诗人纷纷取径山歌 民 歌和民谣 使得走向散文化和口语化的诗歌没有 流于 平板 拖沓 松散 0 就具体诗歌实践而言 他们主要借鉴了山歌 民歌和民谣语言的复沓和 铺叙 因此 朱自清认为 诗的民间化有两个现 象 一是复沓多 二是铺叙多 复沓是歌谣的生 命 歌谣的组织是整个儿靠复沓 韵并不是必然 的 歌谣的单纯就建筑在复沓上 现在的诗多用 复沓 却只取其接近歌谣 取其是民间熟悉的表现 法 因而可以教诗和大众接近些 还有 散文化的 诗里用了重叠 便散中有整 也是一种调剂的技 巧 详尽的铺叙是民间文艺里常见的 为的是明 白易 解 而 能 引 起 大 众 的 注 意 0 5抗 战 与 诗 6 10 40三 四十年代山歌体诗歌和民歌体叙事 诗的大量产生 正直接体现了这种文学语言变迁 的趋向 在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运动中 李季 阮 章竞等人学习陕北 河北民歌形式 表现解放区社 会生活 创造了具有较强感情色彩 较丰富的艺术 表现力 琅琅上口的新颖诗歌语言 使得新诗特别 是叙事诗产生了自新诗诞生以来少有的广泛影 响 与此同时 在国统区的讽刺诗运动中 5马凡 陀的山歌 6由于采用了民歌体形式便于传唱 诗 歌语言明快劲捷而一枝独秀 与解放区民歌体叙 事诗运动交相辉映 19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实践最为明显地显 示了文学语言的变迁对文学形式发展的推动 始 于 1930年代末的 抗战文艺的大众化 0和 民族 形式0论争 承续了 1930年代的文学语言大众化 和 大众语0运动 在这两场论争中 现代语言变 革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像民族共同语的源泉 方言 和国语的关系 语言的地方性和共同性的转换 文 学和语言如何在互构中实现大众化等问题 都或 多或少地被涉及到 所以有人认为 1940年代 123 大众 化通俗 化的工 作 最主 要的 是语言 问 题 0 19 139 延安整风 语言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 题提出来 1942年 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 作了题为5反对党八股 6的讲演 这是延安整风运 动中整顿学风的纲领性文件 毛泽东指出 党 八股也就是洋八股 我们为什么叫它党八股 呢 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 还有一点土气 0 5反对党八股 6 20 830在随后不久召开的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 毛泽东发表的讲话再次从政治立场 谈到语言和文艺大众化关系的问题 什么叫大 众化呢 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 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 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 都有许多不懂 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0 5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 20 850 851解放区的文学书 写所运用的文学语言 一开始就汲取着大众丰富 的语言资源 从底层中来 经过甄别 加工 清洗 进而锻造出新的 文学的语言0 再通过文学阅读 回到底层 经过这个过程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 放区作家 采用了许多从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 产生出来的新的语言 0 在他的作品中 他几乎 很少用方言 土语 歇后语 0 周扬 5论赵树理的创 作 6 19 1676 其结果是 不仅每个人物的口白适 如其分 便是全体的叙述文都是平明简洁的口头 语 脱尽了 五四 以来欧化体的新文言的臭味 0 郭沫若 5读了 3 李家庄的变迁 46 19 1680以赵树 理为代表的 山药蛋派 0 在小说语言的使用上 明显有一种戏剧化的倾向 从不同文学文体的语 言方式看 戏剧因为是表演艺术 因此更重视人物 语言 而对小说来说 人物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手 段 它可以通过描述来表现人物 相对戏剧而言 描述是小说的重要手段 而且描述最能够渗透写 作者的个人色彩 山药蛋派 0舍小说可以描述 这一长处 而特别重视 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0的 原汁原味的人物语言 很容易导向小说 戏剧化 0 的倾向 二 追求语言 艺术之美0的 雅致的俗语文0 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 展 决不是文学形式对文学语言一边倒的简单顺 应 而是文学不断以自身语言的 文学性 0推动现 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这样 中国现代文学的语 言自觉就不仅体现在对现代语言 从鬼话到白 话 从白话到民众口语化的运动历史 0的简单重 复 而是在文言 白话 欧化语 方言缠绕的复杂语 言场域中自主 自足选择和锤炼 生成 文学 0的 语言历史 现代白话文运动追求 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0 9 的 明白如话0的 国语的 文学0 但具体到文学创作中 如周作人所言 古 文不宜于说理 及其它用途 不必说了 狭义的民 众的言语我觉得决不够用了 决不能适切地表现 现代人的情思 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 以白话 即口语 为基本 加入古文 词与成语 并不是 成段的文章 方言及外来语 组织适宜 具有论理 之严密与艺术之美 0 21 779 780因此 周作人在谈论 俞平伯的散文时 针对小品文这种文学形式提出 具体的文学语言要求 在论文 不 或者不如 说小品文 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 有 人称他为 絮语 过的那种散文上 我想必须涩味 与简单味 这才耐读 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 点 以口语为基本 再加上欧化语 古文 方言等 分子 杂糅调和 适宜或吝啬地安排起来 有知识 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 才可以造出雅致的俗语文 来 0 5燕知草 跋6 22 317语言的 杂糅调和0的 晦涩 0风而 造出雅致的俗语文 0 不但可能偏离 现代中国语言变革的 口语 0化目标 就是在文学 界也有不同声音 在现时 从北平所谓 北方文 坛盟主 周作人 俞平伯等等散文揉杂文言文在 文章中 努力使之在此等作品中趣味化 且从而非 意识的或意识的感到写作的喜悦 这 趣味的相 同 使冯文炳君以废名笔名发表了他的新作 在 我觉得可惜的 这趣味将使中国散文发展到较新 情形中 却离 朴素的美 越远 而同时所谓地方 性 因此一来亦完全失去 代替这作者过去优美文 体显示一新型的只是畸形的姿态一事了 0 23 99如 果细究下去 沈从文所诟病的恰恰是周作人所欣 赏的 沈从文认为废名 把文体带到一个不值得 提倡的方向上去 0 23 99 而周作人却认为 近来 创作不大讲究文章 也是新文学的一个缺陷 的 确 文坛上也有做得流畅或华丽的文章的小说家 但废名君那样简炼的却很不多见 这是很特别 的 简洁而有力的写法 虽然有时候会被人说是晦 涩 这种文体于小说描写是否唯一适宜我也不能 说 但在我的喜含蓄的古典趣味 又是趣味 上 124 觉得这 是一种很 有意味 的文 章 0 5桃园 跋 6 22 301 302也许沈从文的 朴素的美 0更合于现 代中国语言发展的趋势 所谓 纯粹口语体的文 章 0 在受过新式中学教育的学生手里写得细腻 流丽 觉得有造成新文体的可能 使小说戏剧有一 种新发展 0 22 317 但周作人同时强调在 纯粹口 语体的文章 0之外 晦涩 0和 简练 0的文学语言 与文学形式之间缔结关系的可能性 从近来文 体的变迁上着眼看去 0 庸熟之极不能不趋于 变 简洁生辣的文章之兴起 正是当然的 事 0 53 枣4和3 桥 4 序6 22 306 进而周作人把当时诗 歌写作中 豆腐干 0式诗体的盛行也看成是同样 文学思潮的体现 因此 周作人能够从沈从文批 评 文字发展到不庄重 0 23 98的 5莫须有先生传 6 中看出其 文生情异于做古文之做古文 而是从 新的散文中间变化出来的一种新格式 0 53 莫须 有先生传4 序 6 22 310 顺便指出的是沈从文所强调的废名 表现在 作品人物语言上0的 地方性 0 虽然是 一个生长 在两湖四川那一面的人 在冯文炳的作品中 尤其 是对话 看得出作者对文字技巧是有特殊理解 的0 也就是存在地域性的接受障碍 但这并不影响 它使 中国散文发展到较新情形0 23 98 1930年代 对文学语言 地方性0的发现 在沙汀 吴组缃 张 天翼等许多作家创作中也有充分的反映 就像刘西 渭评论师陀的5里门拾记6时所说 他用力给自己 增加字汇 他不忌讳方言土语的引用 他要这一切 象征他所需要的声音 颜色和形状 0 24 方言到 1940年代则更进一步形成方言文学的文学形式 茅盾认为 方言文学的发展与大众化之推进 两者 有其辨证的关系 而使矛盾统一的枢纽 则为新文 字的普通推广 因为惟有方言文学的发展 乃能使 有声无字的方言写在纸上 惟有方言文学的发展 乃能使各地方交流融会 取精用宏 形成了未来新 中国全国性的新的 普通话 而大众化的用语问 题 到那时也就解决了 0 25 56 语言的 艺术之美 0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上 体现得更加充分 诗歌这种文体要求诗人不拘泥 文言0和 白话0之别 着眼自身形式的发展去选 择适宜的文学语言 李金发是以西化的语法和句 式 怪异的修辞方式 加上文白夹杂的汉语词汇 创造一种陌生化的诗歌语言效果 将一些深刻的 思考与情理藏寓在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搭配中 形成了美而晦涩的抒情风格 穆木天和王独清较 早引入了 纯诗0概念 并且以印象派音乐为参照 系 更加强调诗歌的听觉感受 追求立体的 运动 的 在空间的音乐的曲线的理想的诗歌 而且 在白话新体诗获得了巩固的立足点以后 它是 无所顾虑的有意接通我国诗的长期传统 来利用 年深日久 经过不断体裁变化而传下来的遗产 0 卞之琳 53 戴望舒诗集 4序 6 17 63 1930年代 有 人认为 和历史上的文艺运动一样 我们新诗底 提倡者把这运动看作一种革命 就是说 一种玉石 俱焚的破坏 一种解体 所以新诗底发动和当时 底理论或口号 所谓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 文学 所谓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不仅是反 旧诗的 简直是反诗的 不仅是对于旧诗和旧诗体 底流弊之洗刷和革除 简直把一切纯粹永久的诗 底真元全盘误解与抹煞了 0 梁宗岱 5新诗的纷 歧路口 6 16 61因此 在这样的语言观左右下 何 其芳 卞之琳 林庚诗歌的古典主义倾向就不是偶 然的了 换句话说 怎样才能够读了一首古诗 后 读我们底诗不觉得肤浅 生涩和味同嚼蜡 更 进一步说 怎样才能够利用我们手头现有的贫乏 粗糙 未经洗练的工具 因为传统底工具我们 是不愿 也许因为不能 全盘接受的了 辟出一 个新颖的 却要和它们同样和谐 同样不朽的天 地 因为目前底问题 据我底私见 已不是新旧诗 底问题 而是中国今日或明日底诗底问题 是怎样 才能够承继这几千年底光荣历史 怎样才能够无 愧色去接受这无尽藏的宝库底问题 0 梁宗岱 5论诗 6 16 30事实上 文言之美 0的发现和肯定 一直是现代中国文学的潜流 它逆现代语言变革 明白 0之大势 但往往使白话文和诗多出许多 雅致 0 也正因为如此 有些作家回到 文学 0本 位去对语言进行甄别和抉择 现行的白话文 好或歹 就是事实对于理论的强有力的抗议 而 白话文运动底中心 最少在少数人底眼光里 也早 已由白话转移到文学 由文学底白话化一变而为 怎样才能够树立一个深厚的 丰富的 虽然还是以 白话做基本工具的 新时代底文学了 0 为什么 呢 最明显的理由 就是我们底白话太贫乏了 太 简陋了 和文学意境底繁复与缜密适成反比例 原来文言和白话底区别 无论什么国度都存在 的 0 所以 言文截然分离底坏结果固足以促醒 我们要把文学底工具浅易化 现代化 以恢复它底 125 新鲜和活力 同时却逼我们不能不承认所谓现代 语 也许可以绰有余裕地描画某种题材 或唯妙唯 肖地摹写某种口吻 如果要完全胜任文学表现底 工具 要充分应付那包罗了变幻多端的人生 纷纭 万象的宇宙的文学底意境和情绪 非经过一番探 检 洗练 补充和改善不可 反过来说 假如现代 底白话已足以完全胜任我们所需要的文学底工 具 或不胜任而我们硬要感伤地施行这不符合实 际的主张 我们只能得到这不可避免的不幸的结 论 要不是我们底文学内容太简单了 太浅薄了 便是这文字内容将因而趋于简单和浅薄 0 梁宗 岱 5文坛往那里去 6 16 56当对文学的语言思考和 实践不只是满足对民族共同语建构过程中语言同 一性的顺应 而是以 造出雅致的俗语文 0为自身 的目标 文言 欧化语 口语 方言等语言资源才可 能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而注入到文学写作 从而 最终实现民族语言丰富和发展意义上的 文学的 国语0和 国语的文学 0 五四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 实际上是欧 化了的白话文 这种语言经过欧化文法 概念的 吸收 形成了一个规范的语法系统 从而大大加强 了语言思维的逻辑力量和表达的准确 严密 淡化 了中国传统语言固有的含混 感性化 不严密等缺 点 使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适应科学的思维 这 不仅是一个文化上的巨大进步 而且也客观上导 致合于欧化文法之精密的文学形式的出现 比如 鲁迅的杂感文 在 1930年代 大众语 0的讨论 中 鲁迅 由白话转移到文学 0的语言自觉 体现 得相当鲜明 鲁迅显然也是拥护大众化的 他认 为应该 将文字交给一切人0 5且介亭杂文 门 外文谈 6 26 95 但在 欧化 0问题上 鲁迅却表示 了迥异于当时一般左翼作家 包括他的挚友瞿秋 白在内 的见解 他认为大众语固然应该力求浅 豁 但也需要吸收外国语文的字汇和浯法 使之丰 富和精密 针对 欧化的白话文烦难 语法结构 复杂0的观点 鲁迅指出 凡文字 倘若容易学 容易写 常常未必精密的 烦难的文字 固然不见 得就精密 但要精密 却总不免比较的烦难 0 5且介亭杂文二集 论新文字 6 26 442欧化句式 有严密 细致的修辞 不再是 多乎哉不多也 0式 的简单肯定或否定 而是在句式的复杂结构中包 含着分析的内蕴和严格的界定性 正是从力求思 维的严密性出发 鲁迅在一片反对欧化的声浪中 明确提出 精密的所谓 欧化 语文 仍应支持 因为讲话倘要精密 中国原有的语法是不够的 而 中国的大众语文 也决不会永久含糊下去 譬如 罢 反对欧化者所说的欧化 就不是中国固有的 字 有些新字眼 新语法 是会有非用不可的时候 的 0 5且介亭杂文 答曹聚仁先生信 6 26 77鲁 迅还分析了欧化文法产生于新的中国语言中的历 史必然性 他认为 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 中的大原因 并非因为好奇 乃是为了必要 0科 学的高度发展是以思维的严密为前提的 当中国 人意识到这一问题 有意识地去追求一种严密的 思维语言时 固有的白话不够用 便只得操些外 国的句法 比较的难懂 不象茶淘饭似的可以 口 吞下去是真的 但补这缺点的是精密 0 27 520鲁迅 显然是把使大众能看懂 学会语言文字 与同时培 养中国大众严密的思维联系起来考虑的 因此 在鲁迅看来 提倡欧化与提倡大众语并不矛盾 而 是相辅相成的 这就使得鲁迅在 1930年代的 大 众语0潮流中能够坚持体现 严密的思维语言0的 杂感文的创作 以至于形成 鲁迅风 0文学创作风 尚 鲁迅对杂感文这一文体形式的选择 就是因 为考虑到语言朝着界定性 精确化方向健康地发 展的一般需要 而同时又兼顾到文体自身对于语 言的特殊要求 从这种意义上看 鲁迅的杂感文 虽然表面上和现代语言大众化的目标不尽一致 但却为现代文学语言在 思维的严密 0中注入了 新的内容 严密的思维语言 0不仅仅影响着杂 感文的写作 也影响着诗歌创作 一些现代诗人 也意识到 中国语法不像外国语言那么缜密而 多变化 写新诗 欧化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学 先进国语文的特长 因为诗应该是精炼的语言 语 言的语言 0 28 89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在三 四 十年代大众朗诵诗 歌谣体和民歌体的诗歌 口 语化0的潮流中 像以穆旦为代表的 九叶诗人 0 为了准确地表达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 思想感情 不能不动用较多的现代词汇和句法以 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比喻 0 29 154 三 两难0境地中文学语言和文学 形式的双重建构 索绪尔认为文学语言 不仅指文学作品的语 言 而且在更一般意义上指各种为整个共同体服 务的 经过 培 植 的 正 式 的或 者 非 正 式 的 语 126 言 0 30 273中国语言学家在 1950年代对 文学语 言 0也有着类似的看法 他们认为 文学语言既 可以指加了工的书面形式的民族共同语 又可指 文艺作品的语言 0 31 16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理解 现代 文学语言0 它其实密切联系着现代民族国 家建构中的民族共同语建构 现代民族国家建立 的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实体 它也应该是 文 学 0 美学0和 语言学 0等的想象性建构 现代 中国民族共同语和文学书写之间的互构 是一场 追求 言 0与 言 0 文 0与 文0 言 0与 文 0一 致的纯洁化运动 经由 国语 工农大众言语 大众语 人民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 0 最终在新 中国完成民族共同语同一性和文学书写语言一体 化的双重建构 以 五四 0为发端的这场意义深远的语言革 命 其历史贡献是不言自明的 语言革命的成果 常常是必须依赖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来得到巩固 的 因此 新文学的产生 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新 文学的发展自身 以诗歌为例 新诗从已经僵 硬了的旧诗中解放出来冲破了各种清规戒律的束 缚 打碎了旧的枷锁 复活了诗的生命 这对于中 国的诗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0 32 而新诗对 代表着旧的语言方式的古典诗词的冲决 这对新 的语言方式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 来看待新文学的产生 其历史贡献就不仅仅只属 于文学这一具体的领域 而且是属于那场反对文 言文 提倡白话文的语言革命 乃至属于整体文化 由旧向新的历史性转换的时代的 然而 也无须 讳言 中国语言也正是在这场革命中步入了 两 难 0的境地 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语言必须 追求精确性 界定性 但这又必须以丧失中国传统 语言方式中固有的隐喻性 模糊性等带有文学色 彩的风格为其代价 而要保存中国语言方式中的 被西方称之为 诗 0的风格 52 则又难以使中国 语言适应科学思维的要求 而且 直到 1940年代 也肯定不像一些人那 样乐观地认为 现代语部分 已经渐渐普遍化 成 为大众口语 0 所谓现代语法也者 我想无非就 是欧化了的中国语法 在文字运用上来说 自然 也就是现代中国气派的文法 是活的语言的 运用0 28 99 现代语法 特别是不断创造 孕育 生 成的 文学性 0语法 如何成为大众口语 一种 是投合读众口味的 另一种却提高他们底口味 教 他们爱食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 如果把这意思应 用在文学底用语上 那么 就是为民众设想 与其 降低我们底工具去迁就民众 何如改善他们底工 具 以提高他们底程度呢 0 经过文学语言的锻 炼和美化而形成 论理之严密与艺术之美0的 雅 致的俗话文 0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而锻炼和美化 之后的文学语言如何为大众所接受又是另一方面 的问题 在民族共同语的建构过程中 作家必然自觉 地对语言同一性存在顺应和偏离 从文学和语言 不同的发展规律看 民族共同语和文学书写之间 的互构 并不必然导向共同语同一性实现之后文 学书写的语言一体化 文学书写应该是一个民族 语言活动中最具有实验性 探险性的部分 它不断 拓展民族语言的疆域 推动民族共同语在动态中 不断生成新的同一性 33 因此 研究文学语言的 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 不仅要关 注以民族共同语建构为最终目标的现代语言运动 对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 更要重视中国现代文学 在每个不同时代 不同作家的语言实践在丰富和 推动着文学自身的同时对现代语言的丰富和推 动 卡西尔认为诗人能够使语言 转向一个新的 目标0 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是伟大的创造者 不 仅在其艺术领域是如此 而且在语言领域也是如 此 他不仅有运用而且有重铸和更新语言使之形 成新的样式的力量 意大利语 英语和德语在但 丁 莎士比亚和歌德死时与他们生时是不相同的 这些语言由于但丁 莎翁和歌德的作品经历了本 质性的变化 这些语言不仅为新的词汇所丰富 也 为新的形式所丰富 0 34 142这种文学书写带动语 言目标转向 同样发生在现代中国 经过现代作 家的努力 白话0取代 文言 0得以丰富和发展 而文学也在这样的丰富和发展中 丰富和发展着 自身 创造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 参考文献 1 沙尔 巴依 语言与生命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 社 2006 127 日 西村文子 挪威 加尔通在5结构 文化和语言6一 文中说 使用欧洲民族的语言可以得出精确的结论 对这一结论 可以进行验证 证伪 中日文具有一种隐喻的带文学色彩的 风格 这种风格在西方往往被称之为是 诗 的风格 对此有许多 人作了说明 0 5国外社会科学61985年 8期 2 周祖谟 从 文学语言0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 文言 古 文等问题 M M 文学语言0讨论集 北京 文字改革 出版社 1957 3 高名凯 等 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M 北京 文 字改革出版社 1957 4 姚雪垠 抗战文学的语言问题 M M钱理群编 二十 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四卷 1937 1949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 F W 贝特森 英诗与英语 M M韦勒克 沃伦 文 学原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 陈平原 夏晓虹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 卷 1897 1916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7 胡适 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 导言 M M中 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 上海 良友图书印刷公 司 1935 8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J 新青年 1918 4 9 俞平伯 谈中国小说 M M吴福辉 二十世纪中国小 说理论资料 第三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0 朱自清 新诗杂话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4 11 朱自清 新诗的进步 J 文学 1937 1 12 陈西滢 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 M M西滢闲 话 上海 新月书店 1928 13 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 社 1987 14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 J 新文学史料 1980 1 15 傅斯年 怎样做白话文 M M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 设理论集 上海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 16 梁宗岱 诗与真 诗与真二集 M 北京 外国文学 出版社 1984 17 卞之 琳 人 与 诗 忆 旧说 新 M 北京 三 联书 店 1984 18 周良沛 5七月诗选 6序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社 1984 19 周文 文化大众化实践当中的意见 M M中国解放 区文学书系 文学运动 理论编二 重庆 重庆出版 社 1992 20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93 21 周作人 理想的国语 M M夜读的境界 长沙 湖南 文艺出版社 1998 22 周作人 知堂序跋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7 23 沈从文 论冯文炳 M M沈从文文集 第十一卷 广 州 花城出版社 1984 24 刘西渭 读5里门拾记6 J 文学杂志 1937 2 25 茅盾 关于5新水浒6 M M钱理群 二十世纪中国小 说理论资料 第四卷 1937 1949 北京 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97 26 鲁迅 鲁迅全集 第 6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1 27 鲁迅 鲁迅全集 第 5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1 28 艾芜 绀弩等 文学创作上的言语运用问题 M M钱 理群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四卷 1937 1949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9 杜运燮 穆旦诗选 后记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6 30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等编 普通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1 高名凯 对 文学语言0概念的了解 M M 文学语 言0讨论集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7 32 郭沫若谈诗歌问题 N 光明日报 1956 12 15 33 何平 朱晓进 论民族共同语和新中国文学的双重建 构 J 当代作家评论 2008 4 34 恩斯特 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 M 北京 三联书 店 198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号 07BZ W 045 责任编辑 陆 林 On the Change of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ofM 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Z HU X iao jin HE Ping Abstract It is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chan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interaction bet ween the change of 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 m ofmodernChinese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to a si mple passive adaptation of the literary for m to 128 the literary language the truth is that due to its li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办公室租赁合同范本
-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考试试题
- 年环卫清运司机试题及答案
- 车工(中级)知识考试题
- 2025版权许可合同模板样本
- 楼房开槽合同(标准版)
- 玻璃厂退火工艺安全考试题
- 大豆精制油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动火作业安全审批考试题
- 泥鳅苗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学校教师请假管理办法(2025修订版)
- 2025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材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 2025年潍坊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班会课件
- 黄冈市2025年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彩虹 第一课时 课件
- 2025至2030氨基酸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纪委监委案件管理办法
- 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自查清单8-患者隐私
- 人行统计制度培训课件
- Unit 2 School life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译林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