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万里茶路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二集清乾隆二十年的春天,福建武夷山脚下一个叫下梅的村子迎来了几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奇怪客人,和以往来这里的客人不同,这些山西人似乎对武夷山的奇峰秀水并不感兴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这一看就是两个多月。 终于有一天,他们向当地人提出一个请求,要购买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莫名其妙的当地人以为是笑谈,便随口开了一个高得离谱的天价,本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谁料想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且当即从身上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银票签字画押。 几年之后,这些山西人以下梅村作为起点,奇迹般地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路不仅成就了武夷山的茶叶在全世界的声誉,也使得一批山西家族迅速崛起。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商帮晋商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那么,这些山西人为什么不远千里选择了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叶又是怎样成就了晋商呢? 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种用来煮茶的茶炊是每一个俄罗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追溯到三百多年前,俄国人喝茶的习俗要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当时的俄国的贵族们决不会想到,这种令他们热情追捧的武夷茶,在中国的诞生却经历了一个阴差阳错的过程。 明洪武二十四年,一道特殊的诏令从紫禁城中发出。诏令规定,从此之后,各地向皇宫进贡的茶一律由团茶改为散茶。在明朝之前,地方向皇宫进贡的是一种工艺极其复杂,外形无比奢华的龙团凤饼,这种贡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民力和财力。明朝建国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减轻民间负担的政策,罢除龙团凤饼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是,出乎朱元璋的预料,他的这一政策在武夷山催生了一项重大的茶叶制作工艺的诞生。后来,这种工艺改写了茶叶史。 黄贤庚(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所长):“这个茶生产的量也大了,而且逐步走向了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喝的茶,老百姓也能喝了,没有办法像以前做龙团风饼那么精细,特别在武夷山。” 武夷山道路曲折陡峭,山高峰险,茶树分散在方圆百里的不同地方,采茶时要翻山越岭。由于茶叶需求的急剧增加,采茶量也随之而增大,采好的茶叶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之下,其中大量的水分悄悄散失。再加上采茶者颠簸行走,茶叶在挑篮里不停地翻滚摇动。当时的采茶者并不知道,在他们的挑篮中,很多茶叶已经发生了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现在称之为发酵。 黄贤庚:“没有发酵以前,它这个叶脉里面含有很多水分,是透亮的,通过走了一次水分,水分走到一定程度,通过做青,做青的碰撞过程,它的边缘会有一些破损,这个内含物就起了一定的化学作用,内含物就会通过这种化学作用跑到这个茶叶的表面来。”如果按照传统的制茶工艺,这些发酵的茶就成为废茶,除了丢弃没有选择。然而,武夷山聪明的祖先根据这种情况,发明了摇青,揉捻,焙火等独特的茶叶制法,这些几乎被丢弃的茶经过如此加工之后,味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最终一跃成为茶叶家族的新星。中国茶叶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从此开始了。 王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它的生长特点是在石头上,它的韵味应该讲非常好,同时武夷茶它的发酵程度决定了它的香气特别好,我们叫高香,我想是它本身的骨韵,它的花香,它的香气的悠长。同时它经过发酵以后,对人体的肠胃的刺激比较小。” 黄贤庚:“俄罗斯这个地方比较寒冷,第二,对蔬菜比较缺乏,可能相对而言吃肉食比较多,他需要我们这种武夷茶,它那种发酵度比较高,含这个咖啡碱茶多酚比较高,有利于消化,有利于提高身体需要的热量。” 在十八世纪初,中国人优雅的饮茶风尚,以及充满艺术感的饮茶礼节,成为许多俄罗斯家庭谈论的话题。此时,这种曾经神秘的东方饮品,已经不仅是上流社会的钟爱,也出现在大多数平常家庭的餐桌上。在寒冷的冬天,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温暖醇厚的武夷茶,享受着那份与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相同的从容淡定和宁静温馨,习惯喝烈性酒的俄国人似乎对儒雅的中国文化也略有所悟,性格也从暴躁刚烈变得温柔起来。慢慢地,喝茶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再是单纯地品尝一种饮品,而是体味一种跨越千里的精神愉悦。 与此同时,中俄贸易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了。由于当时俄罗斯商队频繁地进入北京进行贸易,皇城周围经常发生各种纠纷。1727年,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了恰克图界约,其中规定,俄国的商队不再允许在北京经商,中俄贸易只限定在当时的边境城市恰克图展开。恰克图在俄语中就是有茶的地方,可见,茶叶买卖在当时的中俄贸易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很多中国商人来说,去恰克图贩卖茶叶成为一项获利非常高的生意。 张维东(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它这个茶叶,一包茶叶运过去,大体上一包也就是现在的12.5公斤吧,市斤是25斤,它贩到恰克图,基本上一包它的这个利润有六七两白银,这很壮观的,所以当时他们分配以股分红的话,像有一些茶庄一年就可以分到14万到16万这个规模的红利。” 在众多前往恰克图贩卖茶叶的中国人之中,山西榆次一个叫常万达的商人敏锐地把握了先机。早在乾隆初年,常万达就从山西迁居到中俄边界做起了茶叶生意。恰克图界约签订之后,他经营的茶庄成为当时恰克图生意最好的店铺。然而,常万达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为保证茶叶的品质,进一步打开俄罗斯的市场,他决定采取茶叶的收购、加工、贩运一条龙的方式,把生意直接从福建做到俄罗斯。 乾隆二十年,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了武夷山脚下,当年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最终花巨资买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为种植茶叶的基地。然而,这只是那个庞大茶叶生意的开端,接下来常万达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山西的常万达首先遭遇的是当地茶叶同行的竞争和孤立。几经波折,他认识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本地家族作为合作伙伴,在下梅的诸多家族中,几经考量,最终“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进入了常万达的视野。 早年邹氏因饥荒从江西南丰逃难到武夷山的下梅村,凭着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以及从老家带来的一点茶叶种植技术,邹家逐渐在下梅村站稳了脚跟。经历过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在下梅邹氏家祠的神位上,当年挑茶用的梅木扁担和麻绳,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的正中,成为永远激励后代子孙不忘艰苦的精神财富。 在清代,武夷山汇集了许多像邹氏这样来自江西的经验丰富的茶农,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茶叶种植技术。如今,在下梅村流传的山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初江西人初到福建的情景。 刘昌财(70岁下梅村民): “过了清明谷雨边打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半夜三更爬上楼 采茶篮子没好高低倒头来撞到腰 采茶时候头低下头来采的茶树采 好好丑丑采几篮头等工钱我不要” (这是采茶的山歌) 作为外来者,这些江西人更加注重家庭内部的团结。邹氏家祠前的这根木柱,就是一个祖先为教育后世儿孙,而别出心裁制作的生动教材。 邹全荣(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这根立柱跟其他的立柱不一样,它有它的特点,它是由四片木板拼接起来的,我们从这条缝可以看到它。为什么这样做呢?当时,邹氏的祖先邹元老曾经告诉他的四个儿子,要像这根柱子一样,同心协力,抱在一起,才能够撑起一片家业。” 邹家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对同心同德的重视给常万达留下很深的印象,常家的雄厚资金也吸引了想要扩大经营规模的邹家。于是,两家一拍即合。不久之后,常氏和邹氏联合经营的“素兰号”成为武夷山最大的茶庄,这具当年“素兰号”茶庄发货单的印模见证了下梅村最繁忙的年代。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下梅村成为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荡荡来到梅溪。成吨的茶叶经过精心包装之后,被搬运到这些竹筏上,开始了它们遥远的行程。 茶叶从下梅村出发,先到江西河口,然后改为水运到达汉口,经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镇。再换马帮驮运,经洛阳、晋城、长治,到祁县。再经过太原、大同、张家口,到达归化。在那里,换驼队经过库伦之后,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然后,被分送到俄国境内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里。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万里茶路”。 运茶的商队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趟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路途中不仅要应付变幻莫测的天气,还要防备强盗土匪的突然袭击。狼群出没的大草原和一望无际的沙漠随时都可能使人葬身其中。这条千难万险的道路考验着商队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激励着所有人通向一个梦寐以求的财富神话。 张维东:“祁县这个乔家、渠家、像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等等这些大户,他们到每年年底,我听我们爷爷辈的人讲,一到腊月开始,到年根一个腊月收的银子就在院子里头、房檐底下,堆的都是银子。” 根据崇安县志记载,在常家的带动下,山西的另外一些商业家族,乔家、渠家、范家等等,也先后来到武夷山加入了万里茶路的征途中。这些家族和常家一起,把商号开遍大江南北,甚至还开到了俄罗斯,建立起一个纵横天下的商业帝国。此时,往返运送的货物,已经包括茶叶、丝绸、呢绒、糖、酒、药材、烟草等等,包罗万象,百货云集。不过,武夷茶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货物。据统计,十九世纪初,每年由晋商运到俄罗斯的各种茶叶已经达到二十万担。如今,行走在山西的这些晋商大院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富甲天下的气魄。 在常家庄园的后院,却有另外一番景致。中国南方特色的台、轩、阁、榭出现在这个北方的大花园里。万里茶路不仅给晋商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也把一种南方的生活情趣带到了北方大地,并且与当地的文化水乳交融。 与此同时,在武夷山脚下,晋商的巨大成功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梅村。邹家在常家的帮助下,组织起了自己的商队,踏上了去往俄罗斯的遥远征途。据说,邹家为了找到武艺高强的镖师保护商队的安全,还立过一个规矩,谁能把堂前的石锁举过头顶,谁就可以娶漂亮的邹家小姐为妻,结果,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一位来自山西的小伙子一举成功。 邹全荣:“它重两百多斤,我们来提一下它,现在一般人很难提动它了。那么这位山西人,后来成为邹家的女婿。他帮助邹家,在经营茶叶中护送茶叶,在万里茶路中起到保镖的作用。” 在那段互相扶助、同心协力的日子里,晋商十几年如一日贯彻不辍的经商原则深深感染了邹家。 张维东:“它加工制作的时候肯定含的水分比较高,越往北走气候越干燥,肯定茶叶自身要有一些损耗,我们晋商为了不让消费者、购买者吃亏,所以他在加工的时候,茶叶就要重四两,在加工的地方,就把这个四两损耗预估过去了,你到内蒙古也好,到俄罗斯也好,你买到的茶叶还是足两的,不会缺斤短两。” “诚信至上”、“以德取利”的经商之道,成为下梅村众多茶庄共同信奉的理念。这座雄伟的邹氏家祠在万里茶路开辟的五年之后拔地而起,当时,下梅村出现了一大批因茶而富的大家族。一时间,茶叶之路带动了整个闽北地区的发展。 在武夷山著名的收藏家赵勇的藏品中,有几件闽北独特的器皿,烧制于茶路最兴盛的那个年代。 赵勇(武夷山市文联主席):“这是个小马罐,上面有两个字,香茶,就像一匹马在驮着茶,说明什么问题呢?当初,茶路开通之后,大量的茶叶经营者通过茶叶的运输发家致富,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成功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 王庆:“它沿路恐怕推动了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推动了住宿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与其他产品互市互换互易的发展。” 江西河口,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因为地处武夷茶向北转运的必经之地,而迅速热闹起来,在茶路开辟后短短的十多年间,成为闽赣交界的第一大交通枢纽。如今,石板路上当年的马车压出的车辙还清晰可见。在它鼎盛的年代,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像河口一样,汉口、祁县、张家口、包头、库伦,茶路沿途的众多城市因武夷茶带来的商机而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他们的崛起将影响着随后百年间中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时代,茶路成为一扇面对外界的窗户,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黄河两岸的风俗传统,大江南北的人情百态,甚至俄罗斯的奇闻轶事,都沿着这条茶叶之路传播开来。这条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成为一条连通欧亚的文化之路,近代以来,闽北人以开放而具有冒险精神著称,或许,这与两百多年前那条万里茶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如今,在武夷山的很多茶馆,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俄罗斯的客人,在武夷茶传到俄罗斯三百多年后,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沿着当年的茶路来到武夷山,在武夷茶的诞生地亲自品茶,在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茶香中,似曾相识的东方生活方式仍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作为万里茶路历史见证的下梅村,今天,已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每天吸引着大量的游人。许多下梅村的后代仍然继承着祖先制售茶叶的生意,不过,早已从小店铺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几百年来,伴随着茶叶的对外传播,武夷茶的品饮方式同样深刻地影响着许多地方。 赵勇:“当时浙江一个大诗人,看到武夷山人喝茶感觉到很可笑,他曾经写诗:笑煞饮人如饮鸟。为什么呢?他杯子太小了。杯小如胡桃。像这样的东西比胡桃还小。不够喝,不过瘾。但是他在武夷山喝了几次以后,真正享受到武夷茶的好处。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就有称赞: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为第一。” 赵勇所说的这位大诗人正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袁枚。他在武夷山看到的那种品茶方法如今被称之为“功夫茶”。小小的一杯功夫茶冲泡起来极其复杂,对于水质、水温、茶量、茶具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惟有精准地拿捏好所有这些要素,才能把武夷茶的韵味发挥到极致。而泡好之后需要用小杯小口品尝,方可感觉到苦涩之后的无尽甘甜。所以,功夫茶取名的由来,既有茶叶制作方法费功夫,又有品饮技艺花功夫的双重含义。当主人向客人敬上一小杯浅浅的茶水,主人的所有心意就尽在其中了。 郑应南(香港茶叶专家):“差不多每个潮汕人家里都有自己的茶具,喝茶的时候泡茶茶叶的数量比较多,喝起来比较浓。在1885年到1890年的时候,潮汕人从武夷山那边采购茶叶,因为这个情况,他们贸易比较多,经济情况比较好,他们就把喝功夫茶移到潮汕那边去了。” 著名历史学家,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曾经提到:漳州、潮州、台湾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嗜好,那就是喝茶一定要喝武夷茶。清代初期,功夫茶品饮方法随着武夷茶的畅销,流传到富庶的漳州、泉州、潮汕、台湾等地,并且在当地得到发展和改进。近代以来,功夫茶又被东南沿海的外出谋生的华人带到了全世界。 在山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晋商的驼队携带着大量的白银常年往返于大江南北时,沿途的强盗土匪自然耐不住性子,商队经常遭受他们的袭击和侵扰。后来,聪明的晋商把大量的白银烧铸成一种上百斤的特大银球,盗匪们想搬都搬不走,只能望洋兴叹,无可无奈。 其实,在这个传说之后,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当一箱箱中国的茶叶换回源源不断的白银时,俄罗斯越来越难以支付因茶叶而产生的贸易逆差。于是,欧洲大量的白银制品几经周转,最终出现在恰克图,用来支付茶叶贸易。这些白银制品进入中国之后,经常被烧铸成大型的银锭加以保存,这就是那些大银锭的真实身份。 当万里茶路达到最兴盛的时候,一条从海上向欧洲运送武夷茶的水路也日趋繁忙。在这条海上茶路的终点,武夷茶的故事,将伴随着世界的风云变幻继续上演。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茶风古韵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 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赵勇后来相继在唐代的文籍中确定了这两样藏品的出处和用途,这说明,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事就已初显繁荣。 现在的武夷山人,喜欢用这种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以细啜慢饮的方式,品饮大红袍的岩骨花香。但在1000多年前,唐代的饮茶,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而与现在完全不同。茶经中记载:在唐代,鲜茶采摘下来以后,先要把它蒸熟,然后以杵臼捣成膏状。再用模具拍制成饼,脱模以后还需烘干,表面以蜡密封。茶饼的中心有孔,可以贯串储存。储存时放在洁净通风处。喝的时候,稍作炙烤,然后用茶碾碾碎,过筛后煎煮。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雀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茶催诗兴,诗中有茶,形成了当时武夷山文化风尚中一道别样的风景。唐代诗人徐寅在这首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把武夷茶采制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首闽地最早的茶诗,也从侧面印证了武夷茶在唐代因为以蜡密封,还曾有过蜡面茶的称谓。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因为武夷山北苑茶园的出现,茶叶制作品饮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的茶事自唐代开始兴起,到宋代可以说盛况空前。武夷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为中国茶事的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朝初年,由于气候的变化,贡茶中心就从江浙一带转移到了福建建安。武夷茶因此得以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公元998年(宋咸丰元年),新任的福建转运使丁谓一路风尘来到了武夷山东南100公里外的凤凰山下。凤凰山麓盛产茶叶,丁谓在这里建起御茶园,并亲自负责督造贡茶。为了彰显皇家御茶的珍贵,丁谓改进了制茶工艺,并设计了多种皇家专用的茶饼模具,模具上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于是,这些由金箔装饰,做工精美的皇家茶饼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龙团凤饼。当第一批龙团凤饼进献到汴梁都城,此后,建州每年例贡龙凤团茶各二斤。 如果说丁谓创制的龙团凤饼开创了宋代武夷茶兴盛的起点,那么,在此之后40年,公元1041年,同样是凤凰山下的北苑茶园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蔡襄(1012-1067),他把龙团凤饼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在蔡襄来到北苑以前,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以文学和书法著名;而在此之后,他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旭烽(著名作家):“茶录也就是800多字,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登峰造极,虽然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茶的文献,但是作为一个书法的极品和作为一个茶道文献的极品,就是内容和形式的这种符合这样一种功能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 蔡襄督造茶事十分用心,他曾亲自到来茶山观察茶叶生长的情况,并将龙团凤饼的外形和制作工艺都进一步改进。于是,原先一斤八饼的大龙团变作了一斤二十饼的小龙团,外形内质,都极为精绝。 刘军贤(茶文化专家):“龙团制造选料的时候,第一是要选很细嫩的芽,选好芽之后,它只取每个芽的一缕,过去是十六两一斤,虽然是八钱一个饼,但它用料多,当时这个饼的工值就是四万钱,蔡襄创造了小龙团之后,又出现了密云龙,瑞云龙,到瑞云龙的时候一年上贡量只有12个。我个人认为龙团凤饼是中国茶叶的巅峰之作。” 四万钱的工值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宰相一年的俸禄。不知多少武夷茶人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和智慧,才有了它如此珍贵稀有的品质。难怪欧阳修在他的诗文中感叹着龙团凤饼“金可有而茶不易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更是对它做出了“名冠天下”的评价。可惜的是,即便是今天的茶叶专家也都无法重现它的制作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一部武夷建安茶史几乎浓缩了整个中国宋代的茶叶历史。在宋代,武夷茶是作为建安茶的一部分,入贡朝廷。到了元代以后,贡茶的制造地点就正式移到了武夷山的九曲溪畔。从凤凰山到九曲溪,武夷茶既经历了宋元两代458年的贡茶岁月,又催生出不少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其间奥秘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的人。 金俊是一位来自韩国的陶瓷艺术家。两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游历,让他在武夷山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源泉。从此,他便和家人一起留在了武夷山,从事着他的陶艺创作。 让金俊教授一见倾心的地方,是武夷山脚下这个叫做“遇林亭”的宋代窑址。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坐落在山下西北角的这块6万多平方米的古窑址,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这里如今只剩下件件空空的匣钵,900多年前,它却曾是中国八大窑系,建窑的窑址之一,这里烧制的一种名叫兔毫盏的黑釉茶盏,正是宋徽宗赵佶当年为宾客们点茶时所使用的茶具。 这种古朴厚重的茶具因为出自建窑,所以被称为建盏,或黑釉盏,它在日本和韩国被叫做天目盏,至今日本茶道中都将其奉为珍宝。今天的武夷山,我们偶尔也能见到这里的人们使用现代仿制的兔毫盏来喝茶,对喝茶的人来说,这与茶品无关,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它的特殊情感。当年,正是它与龙团凤饼的结合,诞生出一种独特的饮茶文化,把武夷茶推向了中国茶叶历史的巅峰。 叶灿:“武夷山现在流传下的斗茶风俗一直都是兴盛的,因为我们没有断流过。这里描绘的是宋代斗茶的一个场景。武夷山自古就有这种斗茶的风俗,因为武夷山茶非常出名,当时就有很多茶商、茶贩子来购茶,所以就有了民间斗比的这种方式来评价茶叶的好坏,斗比非常严格,这些都有讲究,现场有指指点点的人,有在这里记录的人,更多的还是相互交流。” 在武夷山,斗茶,现在通常是指茶人之间或三两好友围坐一起,各自出示自己的拿手精品:一看、二闻、三品,比试茶品高下优劣。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交流。苏轼在咏茶诗中的描写:“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更留下了范仲淹那首脍炙人口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长达300多字的诗文生动地描述了宋代武夷山当年斗茶之风的兴盛,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宋代茶事有着重要的价值。 叶灿:“评判茶的好坏,先从它的色彩,主要是纯白、还是青白、还是黄白来对比。第二比技艺,冲得恰到好处呢,这茶的味道也能够尽显,你冲得不好呢,这茶就泡苦了,泡涩了,就不好喝了。” 这样的过程至今或多或少地都在影响着当今的日本茶道。日本抹茶的制作方法和宋代的蒸青团饼十分接近,区别在于,宋代的茶汤颜色以白色为上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用一定的工艺去掉了茶中大量的叶绿素。 南宋以后,前来游览隐居者日增,儒家羽士,荟萃山中,自然山水陶冶了他们的性情,幽幽茶香启迪了他们的思想。于是,以茶论文,以文载道,兴盛一时,武夷茶因此融入了更多文化的内涵。 淳熙六年,陆游担任了福建路常平茶事,主管当时的茶叶事务。为了征集龙团凤饼的精制原料,他在武夷山“镜台”开设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斗茶竞赛。他在建安雪中写道,“建溪官茶绝天下,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诗中以雪赞茶,表达了他对武夷茶的喜爱。 陆游早年嗜酒,因酒而作的诗文颇多,但到了武夷山后,宁可舍酒取茶,“桑苎家风君莫笑,他年尤得作茶神。”他自比茶神,以诗会友,以茶待客,陆游是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人,一生创作的诗文中涉及茶事的达30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武夷茶有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有了这样爱茶懂茶的儒雅之士作为地方官员,武夷茶的冲泡技艺也因此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当时,斗茶技艺之高超者,甚至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幻化出各种诗文、山水的图案。这样的技艺叫分茶,或称茶百戏、茶丹青。 王旭烽:“茶丹青,就是你在冲茶的过程当中那个茶盏会有一首唐诗的意境,特别是叫罗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设计师证书考试广告符号理解考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考试的评估工具研究试题及答案
- 功 功率测试题及答案
- 慕尼黑FUNFHOFE商业广场
- 康泰旅游面试题及答案
- 澳门公职考试题库及答案
- 学业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温泉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柴油发电机试题及答案
- 大气磅礴广告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 医保监管容错机制研究报告
- 《临床研究注册》课件
- 2023年贵州烟草专卖局笔试试题
- 员工身心健康情况排查表
- 订购单模板(订货单模板)
- 光子量子计算技术
- 表B. 0 .11工程款支付报审表
- 二手车培训-销售顾问
- 档案袋密封条格式范本(可直接打印,可自行编辑)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