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2011330.doc_第1页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2011330.doc_第2页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2011330.doc_第3页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2011330.doc_第4页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201133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 6世纪之后的西欧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世纪时代。在罗马和日耳曼两种历史传统以及各种时代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西欧的社会结构和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地区迁至以法兰克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其统治民族由罗马拉丁民族更换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基督教文化。古典时代那种由希腊至罗马的单线一元发展模式全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日耳曼诸王国、法兰克、加洛林帝国以及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等不同国家的复线多元的发展趋势。而在诸种变革之中,最深刻的是以奴隶制为核心的古典经济体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农奴制为核心的新的封建经济形态逐步形成,成为当时整个西欧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中世纪既不是“玫瑰红的理想时代”,也绝非“黑暗的愚昧时代”,而是一个既遍布着饥馑、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代所造成的种种磨难与机遇中,源自于古典时代的西欧文明获得了再次扩充和更新。一、中世纪的开端-法兰克王国与加洛林帝国 5世纪前后,在衰败的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诸部落联盟兴建起众多国家政权。然而在此后绵延百余年的血雨腥风中,大多数蛮族国家夭折消亡,而唯独偏居高卢东北一隅的法兰克王国却日益壮大起来,最终成为西欧大陆的主宰。 克洛维建国 法兰克人,是属于西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原居住在莱因河入海口附近,其部落称萨利克法兰克人(意即滨海法兰克人)。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486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高卢的罗马残余军队,占领卢瓦尔河、塞纳河流域;又征服了阿勒曼尼人。法兰克王国能在当时那种风云变幻、残酷复杂的局势中生存发展,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 1、它地处偏僻,并未过多地介入诸日耳曼国家与罗马帝国的殊死博斗,因而未过早地削弱本不大强大的国力。2、建国不久,克洛维审时度势,决定皈依罗马基督教。既避免了与高卢罗马人在宗教上的对峙,又获得了高卢罗马教会强有力的支持。3、再次,在征服过程中,克洛维不曾明令剥夺罗马大地产主的土地,只是将旧有的罗马国有土地,及无主土地分赠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从而使高卢罗马地主与法兰克人之间不仅未产生严重的对抗,反而形成政治上的联合局面。法兰克新贵与罗马地主共同组成新国家的剥削阶级。4、克洛维本人突破传统习俗,秉持严厉打击氏族部落贵族的政策,逐步翦除潜在的对手,使新兴王权得以巩固壮大。克洛维之后的墨洛温诸王继续向外扩张,向南逐渐侵入高卢南部,向北征服图林根人,向东则威胁到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 懒王与宫相 新兴的法兰克国家尚处于初创阶段,内部统治还相当脆弱,尤其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行政统治机构。中央机构仅由为数不多、职责不明的官吏组成。639年以后的历代君主孱弱无能,不理政务,史称“懒王”。而国家大权落入名为“宫相”的王室总管手中。宫相多出自权贵豪门,是地方贵族的领袖。他们大权在握,成为墨洛温王朝晚期的风云人物。715年,查理出任宫相,为挽救危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土地,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查理由此获得了对国内分裂势力的强大威摄力和抵御外侮的军事力量。732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人击溃来犯的阿拉伯人,逼其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南,捍卫了国家的独立。查理的威望日高,被称之为“查理马特”(“马特”意为铁锤)。742年,其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751年的苏瓦松会议上,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当选为法兰克国王(751-768年),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回报教皇的支持,丕平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并把征服来的从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加洛林帝国 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768-824年)雄才大略,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开创了法兰克国家最辉煌的时代。查理在位46年,共进行50余次对外战争,建立起一个西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的大陆性帝国,其疆域幅员可与昔日罗马帝国相比。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逐,只得向查理乞援。查理率大军进兵罗马,恢复了教皇权位。800年圣诞节,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的恩德,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在不断扩张的同时,查理也整顿内政,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器。 文功武治十分显赫的查理大帝,对文化教育也甚为关注。为改变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的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帝国的分裂 814年,查理大帝病故,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814-840年)。终其一朝,父子相争,兄弟阋墙,世俗贵族反叛,教会修道院乘机占地,各种事端接踵而至,从未间断。路易死后,长子罗退耳继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起兵反抗,3王子之间爆发内战。841年,双方在奥塞尔附近的丰特内展开大战,未见胜负。842年,路易与查理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盟誓,2人誓词分别使用古德语(条顿语)和古法语(罗曼斯语)。这是至今所知最古老、有准确时期的德语和法语文献。843年,路易之子日耳曼路易、秃头查理、和罗退尔缔结凡尔登条约,3分帝国。路易为东法兰克王,领有莱因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其地域大致在现德国西部,是在语言和血统方面主要属于条顿人的国家;查理为西法兰克王,领有大体在今法国境内的地区,主要讲罗曼斯语;罗退耳保留皇帝头衔,并兼意大利国王,领有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狭长的洛林地区。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夹在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频繁的外族入侵 9世纪以后,正当查理帝国日趋分裂之际,整个西欧又遭到来自东、南、北3面的外族侵袭。东方的入侵者是马扎尔人,即匈牙利人。10世纪中叶之后,马扎尔人因自身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德皇奥托一世的顽强抵御,逐渐停止侵掠。 由南方侵入西欧的是阿拉伯人。及至11世纪后,阿拉伯人对西欧的侵扰渐渐停止。对西欧最大的侵袭是来自北方的诺曼人。诺曼人是属于古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包括丹麦人、瑞典人和挪威人,原居住在易北河口以北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79世纪以后,诺曼人开始向外侵略、移民,形成对当时基督教西欧各国最严重的威胁。侵略方向大致有3:西路主要是挪威人进攻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中路为丹麦人,主要袭击法国和英格兰;而东路则是瑞典人,他们向东欧发展,即古罗斯历史中的瓦里亚格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基督教的传统,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罗马封建因素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罗,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百般曲折,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另外,教会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也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欧最优秀的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排干沼泽,改良土壤,推广三圃制,对恢复和发展西欧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保存了罗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发展了木刻、金属制造,纺织、玻璃、酿酒等工艺。 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耳曼因素对西欧社会影响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中国,在印度,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得以保存,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他并且认为,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西方史学界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问题上主要分为两派,日耳曼派和罗马派,以后又形成综合派。封建制度在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帝国时代已经逐渐形成。 到加洛林帝国末期繁盛起来。1011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达到鼎盛,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最典型形态。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君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 serf )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三)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九、十世纪,主要根据是 877 年的克尔西敕令。 确立的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但是,并不是西欧所有的农民都变成了农奴,也并非西欧所有地方都形成了封建制度;这里只是说,封建制度和农奴制从此在西欧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以法国最为典型。 (四)欧洲feudalism的基本特征 欧洲feudalism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非血缘的、非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首先,它不同于建立在血族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虽然它留有血缘关系的印记,例如其个人从属关系仍保留着原始亲兵制中准家族(quasifamily)成分,但该社会并不只是依赖血缘关系,布洛赫指出:“更确切地说,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关系纽带正是在血族关系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才发展起来的。”一个自由人有选择主人的权利,这是诸多日耳曼法典都有明确规定的。封臣义务的核心是服军役,军役不能无限期延长,一般规定是一年40天。平时则要提供帮助,例如,封君巡游封臣的辖地,封臣有义务款待。当然,这些负担在协议中早有规定,包括一年款待封君的次数,一次停留的时间长度。有的甚至规定封君随从人员和马匹的数量,以至伙食的标准。封君对封臣的义务是提供保护和土地。这里有互惠关系,有人身依附关系,却几乎没有血缘关系。其次,推行封建制的国家不是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国家。布洛赫说:“尽管凌驾于众多小权力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观念仍持续存在,但封建主义是与国家的极度衰弱,特别是与国家保护能力的衰弱同时发生的。”随着蛮族入侵和蛮族国家的建立,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西欧社会兴起以地方权力为中心的历史现象,具体表现为公共权力的崩溃和领主专权的形成,被称为“封建革命”,从而带来了所谓“封建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无数大小领主们在行使政治权力,在各自的领地上,他们是公法和私法的统一执行者。封建主义就其政治组织形式和内容而言,权力显然是分散的,所谓“封建专制主义”的概念是矛盾的和荒谬的,也是不存在的。 其二,庄园制。正因为没有一个高度整合的行政、司法体系,也没有一支常备军,所以国王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他与诸侯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以互惠的忠诚纽带联结在一起。国王的经济来源实际上全部来自他作为领主的个人庄园,他也只生活在他的庄园里,所谓“国王靠自己生活”。他只要求封臣们在发生战事时及时地全副武装地赶到自己的身边就行了。真正严整的社会秩序只存在于领地内部,没有一个外在的强大力量来控制和管理他们。采邑制度既是经济制度,也是政治制度,从这个意义上布洛赫相当肯定地说,“封建主义即庄园制度,这种认识可追溯到很久以前”。显然,庄园制是封建制的基础。 中国西周的封建制,首要目标是解决周氏家族的安全问题,而且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原则确定,“封地”显然达不到西欧庄园那样的独立性。西周的“封邦建国”与西欧庄园制貌似而神离,似是而实非,二者难以简单的认同。秦代以后的社会制度连表面的相似性也不存在了。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后,凸现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制度,虽然西汉有七国之反,晋有八王之乱,唐有藩镇割据,明有燕王之变,但都为时不长,不构成列国之形。皇权面对的既不是西欧那样的庄园,也没有与其抗衡的教会、贵族,更没有“第三等级”,而几乎全部都是国家编户制度下的小农,即“编户齐民”。齐民,无差别之意,这里主要指政治等级上的无差别。小农对土地拥有低度的或有限的所有权,而中央王朝拥有最高和最后的所有权,明显的标志就是朝廷向每一个编户民征收田租和赋役,“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在中国漫长的中古时代,皇权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和对民众的广泛支配权,是西欧封建制从未拥有过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其三,尚武的武士等级是统治阶级。布洛赫说,“即使极为粗略的比较研究也将表明,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首领等级与职业武士等级事实上的一致性”,或者说体面风光的武装职业等级是领主阶级,也是统治阶级。中国始终不存在职业武士,也没有首领等级与武士等级的一致性。雷海宗推断说:“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成语不知起于何时,但这种鄙视军人的心理汉时即开始发生。”在西欧,享有佩剑权是贵族的象征。法国大革命以前,有着古老血统的贵族为了与公职贵族相区别,仍称自己为“佩剑贵族”。布洛赫说:从军“对于职业武士的作用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性这种态度对其他的社会如中国社会,是非常陌生的。” 其四,领主附庸关系中的原始契约因素。在体面风光的武士等级中,依附关系最初曾经表现为一种契约形式,是两个面对面的活生生的人之间自由签订的。布洛赫指出:“附庸的臣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契约,而且是双向契约。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王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移植到政治领域时,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偶然性的起义,其实基于一条传统深厚的原则:“一个人在他的国王逆法律而行时,可以抗拒国王和法官,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他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这就是萨克森法鉴中的话。这一著名的“反抗权” 的萌芽,在公元843年斯特拉斯堡誓言及秃头查理与其附庸签订的协定中已经出现,13和14世纪又重现于整个西欧世界的大量文件中。这些文件包括:1215年英国大宪章;1222年匈牙利黄金诏书;耶路撒冷王国条令;勃兰登堡贵族特权法;1287年阿拉冈统一法案;布拉邦特的科登勃格宪章;1341年多菲内法规;1356年朗格多克公社宣言。布洛赫继而强调说,在这里,“西欧封建主义获得了它的最原始的特征之一”。 领主与附庸关系中的契约观念,同样不可避免的进入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教皇革命后,教权与俗权谁也没有吃掉谁,而是达成一种妥协,出现教权与俗权的并立、教权法律体系与俗权法律体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伯尔曼认为这是非西方社会所不具备的或不能同时具备的,”。而这也正是西欧封建制的基本特征之一。除王权与贵族、王权与教会外,王权与“第三等级”之间,领主与佃户之间,包括与农奴佃户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所谓原始契约关系的因素。中国传统社会几乎不存在西欧那样的原始契约关系因素。中国的皇权与官僚士大夫不比西欧王权与贵族。官吏有权力,但在帝王面前却缺乏最基本的个人权利,说到底,中国君主与官僚之间的关系是主与奴的关系,官僚是专制君主的统治工具,一个附属物,归结为中国一条传统的伦理原则,就是“君为臣纲”。当臣民个人利益受到来自上面侵害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抵抗和自卫的手段,除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揭竿而起。所以,中国虽有举世罕见的农民大起义,却没有英国大宪章,也没有法国朗格多克公社宣言。在社会结构上,既没有出现与王权抗衡的教会组织,也没有生长出新的阶级力量如“第三等级”以及以后的市民阶级。显然,历史分析表明中国的传统社会与西欧的feudalism相距甚远。二、西欧封建社会经济的成长 6-9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呈低落萎缩状态。中古早期的西欧社会发展水平,无论是与古典文明的鼎盛时代相比,还是与同期的亚洲经济水准相比,都显得十分落后。因而中古早期西欧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 以大垦殖运动为中心的农业发展 自10世纪起,西欧农业在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上都出现了较大变革。1、三圃制耕作方式逐步扩大。较之传统的二圃制,三圃制的采用使西欧实际可耕地面积大为增加。2、重犁的普及。西欧土壤的质地一般都较粘接,以往使用的轻犁只能翻耕地层表面,效果不佳。10世纪前后,重犁开始出现。这种犁一般需用较多的畜力牵引,可翻耕较深的土壤,同时这种犁装备犁板,能在翻耕田地的同时开出畦沟,从而解决了春季潮湿土地排水的问题。耕作制度和重犁的出现及普及,势必推动西欧农业的发展。 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先是迫于生计的农民自发地进行,后来封建贵族为增加自己的收入,招徕农民进行垦荒,教会和修道团体也以积极的姿态、完善的组织加入进来。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1、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2、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如对中欧斯拉夫地区的移民垦荒和对西班牙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土地的争夺和开辟。这种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垦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巨大而深远。1、 这场运动使西欧内陆的广大地区首次成为农耕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轮廊,也使西欧的地理面貌变生了较大改观,并确立起以扩大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供应的外延性增长模式。2、垦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欧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到13世纪时,西欧各地更多地种植有肥田功效的豆科植物;铁制农具愈发普及,犁铧一律包上铁片;行走较快的骡马普遍地用于牵耕,因而可耕地数遍,以耙松土壤;耕地单位面积的收获也有较大提高。3、 大垦殖运动带动着农业全面发展,为西欧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在11-13世纪期间,西欧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同时西欧社会经济的结构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充分的粮食、原料供应都刺激着社会消费的扩大,从而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市场。11、12世纪,西欧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市场。总之,以大垦殖为中心的农业大发展是10-13世纪西欧社会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存在、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庄园和农奴 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是由庄园农民以服劳役的方式来耕种。这些服役的庄园农民一般是严重依附于领主的封建农民,史称农奴。封建领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作,并在庄园建有仓库、马厩、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的收益全都归封建主所有。而农奴则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生。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其所有权仍归封建主。若农奴后代继承份地使用权,必须交纳继承税。 由于西欧中古社会发展缓慢,致使庄园的耕作制度长期不变,而且其中还保留着相当多农村公社时期的因素。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有3,1、条田制,即庄园的所有耕地都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家各户的农奴份地互相交错;2、轮作制,当时的耕作技艺基本是三圃制或二圃制,所有的条田又都混杂连片,因而实行强迫轮种;3、敞田制openfield,即当每季作物收获之后,各户须将自己拥有的条田向公众敞开,作为公共牧场。 农奴是庄园经济中的直接生产者,与其他类型的封建农民一样,农奴也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从封建法律上讲,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其人身属领主所有,不得随意离开庄园,可由领主任意进行买卖或转让。同时农奴也没有结婚权(指婚姻自由)、财产权,家庭财产的代际传接,须向领主交纳“死手捐”(即继承税)。农奴的生活天地被束缚在狭隘的庄园内。因此,封建庄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经济自给自足、政治宗教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13世纪之后,广大农奴以传统的公社形式反抗领主的运动愈演愈烈,开始要求并蕴育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在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西欧城市虽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显萎缩衰败境况,但并没有彻底消失。及至11世纪中叶之后,新城市更是大量出现。此外,许多旧城市的人口也都有所增加,规模有所扩大。西欧城市或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或成为工商业中心,进而成为西欧封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4世纪之前,西欧各国政治分裂,封君封臣制盛行,大多数城市都座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之上。那些一向把城市视作财富来源的封建君主和领主们,都依据领主的法定权力,对城市居民实行封建统治和盘剥。为了摆脱领主的封建束缚,争得有利的发展环境,许多城市开始争取建立自由城市的运动。这些自由或自治地位一般是以封建领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状为法律依据的。一般来说,金钱买卖是城市获取自由或自治权力的主要途径。 应当指出,中古西欧城市此时所取得的各种自由及自治权利,在本质上仍是某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当把这些城市的本质特征放在整个西欧封建制度的框架中考察时,就会发现西欧城市与西欧社会在封建性质上是一致的。城市与封建主的斗争只是为了在封建社会内争到一个更好的位置。 当然,西欧中古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对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巨大的。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它的发展必然导致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由与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实体,从而使西欧社会的政治力量格局更加复杂化。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也应运而生,世俗学校、各种大学纷纷建立,12世纪末以后,相对发达的城市教育体系,开始向国王统治机构输出法学家、理财家等专门人材。适应商品经济中市民心态的城市文学也渐渐萌生,从而使西欧中古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城市的经济生活与行会 西欧城市从兴起到13世纪以后,规模一直很小,人口稀少。 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市场规模有限,西欧城市中的手工业也长期保留着简单小商品生产的性质。 长期以来,西欧城市都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行会便是手工业者们按照行业而形成的城市基本组织。严格禁止竞争是行会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行会一方面竭力阻止外地商人、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行会内部的竞争。行会是封闭性极强的经济垄断组织。行会也是城市内部的一种社会和政治组织。 商人们也组织起自己的行会,即商人公会,其作用及性质基本与手工业行会相似。西欧城市也同整个社会一样,阶级分化、地位差异日益突出。经济上的剥削与被剥削,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社会地位上的高贵与卑贱,使城市内部充满着对抗与冲突。城市下层平民和以中小手工业者为主的市民常常与城市贵族进行各种方式的斗争。 商业与贸易 西欧中古社会前期,虽然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商品交换和流通仍是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法兰克时代,尽管传统的贸易通道和商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但还残存着一些奢侈品商贸活动。西欧内陆的集市贸易多是以物易物的物资调剂,商业活动水平很低。10世纪以后,西欧商业活动增多,商品交换日益普及,范围不断扩大。 13世纪前后,西欧形成了专门从事大型定期集市和国际性转运贸易区域。集市是长途贩运货物的交易场所,定期开设,重要的集市一开就是几周,各地商人云集一处,货物品种齐全。此时欧洲最著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位于西欧中部的香槟伯爵领地上,南、北商人来此经商十分方便。甚至连希腊、西亚和北非等远方的商人也常常来此地从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两个贸易中心区,一是南方的地中海贸易区。该贸易区主要由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把持。二是北海及波罗的海贸易区,以布鲁日、律伯克、汉堡等城市为主。三、西欧各国的封建政治 10世纪,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基本完成,外族入侵浪潮逐渐减弱、大规模的农业垦殖运动、工商业的繁荣活跃和城市的普遍兴起,使西欧社会迈入了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西欧的封建政治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前封建时代的残余消失,整个政治制度愈来愈呈现出鲜明的封建主义特征;法兰克时代那种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大大小小封建政权的割据。导致这种格局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既与农本经济的封闭隔绝有关,也与西欧诸国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器普遍不完善有联系,更与封君封臣制所形成的政治结构密切相关。因而,这一时期西欧社会的贵族政治特征十分突出,王权相对孱弱。君主与贵族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一直持续不断,成为影响和制约西欧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因素。 法国政治与王权的扩张 加洛林帝国分裂之后,由秃头查理所领有的西法兰克逐渐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国王的领地及实力并不比诸侯强大多少,只是因为据有“国王”的头衔,是加洛林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因而才被诸侯们所尊奉。 987年,加洛林王朝绝嗣,罗伯特家族的休卡佩被教俗大贵族拥立为王,开始了卡佩王朝的统治(987-1328年)法国王朝世系墨洛温王朝481-751 1 克洛维一世 (481-511) 2 克洛塔尔一世 (511-561) 3 希尔佩里克一世 (561-584) 4 克洛塔尔二世 (613-629) 5 达戈贝尔塔一世 (623-639) 6 克洛维二世 (639-657) 7 佩平二世 (687-714) 8 查理马特 (688-741) (“铁锤”查理) 加洛林王朝751-987 1 佩平三世 (751-768) 2 查理一世 (768-814) 3 路易一世 (814-840) (“虔诚者”路易) 4 查理二世 (843-877) (“秃头”查理) 5 路易二世 (877-879) (“口吃者”路易) 6 路易三世 (879-882) 7 卡洛曼 (883-884) 8 查理三世 (882-887) (“胖子”查理) 9 厄德 (888-898) 10 查理三世 (898-922) (“傻瓜”查理) 11 罗贝尔一世 (922-923) 12 鲁道夫 (923-936) 13 路易四世 (936-954) (“海外归来者”路易) 14 洛泰尔 (954-986) 15 路易五世 (986-987) (“懒惰者”路易) 卡佩王朝987-1328 1 于格卡佩 (987-996) 2 罗贝尔二世 (996-1031) (“虔诚者”路易) 3 亨利一世 (1031-1059) 4 腓力一世 (1059-1108) 5 路易六世 (1108-1131) (“胖子”路易) 7 路易七世 (1131-1180) (“小路易”) 8 腓力二世 (1179-1223) (“奥古斯都”) 9 路易八世 (1223-1226) (“狮子”路易) 10 路易九世 (1226-1270) (“圣路易”)十字军亲征者 11 腓力三世 (1270-1285) (“秃头”腓力) 12 腓力四世 (1285-1314) (“美男子”腓力) 13 路易十世 (1314-1316) (“固执者”路易) 14 腓力五世 (1316-1322) (“高个子”腓力) 15 查理四世 (1322-1328) (“美男子”查理) 瓦卢瓦王朝1328-1589 1 腓力六世 (1328-1350) 2 约翰二世 (1350-1364) (“好人”约翰) 3 查理五世 (1364-1380) (“贤明者”查理) 4 查理六世 (1380-1422) (“疯子”查理) 5 查理七世 (1422-1461) (“胜利者”查理) 6 路易十一 (1461-1483) 7 查理八世 (1481-1498) 8 路易十二 (1498-1515) (奥尔良支) 9 弗朗索瓦一世 (1515-1547) (昂古莱姆支) 10 亨利二世 (1547-1559) 11 弗朗索瓦二世 (1559-1560) 12 查理九世 (1560-1574) 13 亨利三世 (1547-1589) 波旁王朝1589-1792 1 亨利四世 (1589-1610) 2 路易十三 (1610-1643) (“正义者”路易) 3 路易十四 (1643-1715) (“太阳王”) 4 路易十五 (1715-1774) (“深受爱戴者”路易) 5 路易十六 (1774-1792)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路易) 路易十七 (1785.3.27-1795.6.8?)(注:挂名国王,由革命政权看管,夭折) 1789-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其中1799年由拿破伦出任终身执政 1804-1815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伦一世 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二世(1811.3.20-1832.7.22)(注:挂名罗马人国王)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1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法兰西国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兰西国王1824-1830) 1830-1848 七月王朝 “街垒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原为大金融家) 17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总统路易.拿破仑 1852-1871 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伦三世 路易.拿破仑 系拿破伦一世继女之子,拿破伦一世原配约瑟芬亲外孙 1871-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制) 1945-195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内阁制) 1958-当代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总理制)夏尔.戴高乐为首任总统 历代教皇列表1 圣?彼得(St.Peter) 6467? 2 利奴(St.Linus) 6779? 3 阿内克里特(St.Anencletus) 7990? 4 克雷芒一世(St .Clement ) 9099? 5 艾瓦里斯特(St.Evaristus) 99107? 6 亚历山大一世(St.Alexander) 107116? 7 西斯科特一世(St.Sixtus) 116125? 8 特勒斯鲁夫(St.Telesphorus) 125136? 9 西吉努(St.Hyginus) 136140? 10 庇护一世(St.Pius) 140155 11 阿尼塞(St.Anicetus) 155166 12 索泰尔(St.Soter) 166175 13 艾流德(St.Eleutherus) 175189 14 维克托一世(St.Victor) 189199 15 才斐林(St.Zephyrinus) 199217 16 加里斯多一世(St.Calixtus) 217222 17 乌尔班一世(St.Urban) 222230 18 庞提安(St.Pontian) 230235 19 安泰(St.Anterus) 235236 20 法比昂(St.Fabian) 236250 21 克内里(St.Cornelius) 251253 22 卢修斯一世(St.Lucius) 253254 23 史蒂芬一世(St.Stephan) 254257 24 西斯科特二世(St.Sixtus) 257258 25 迪奥西尼(St.Dionysius Romanus) 259268 26 菲利克斯一世(St.Felix) 269274 27 欧提其安(St.Eutychian) 275283 28 凯由(St.Cajus) 283296 29 马瑟林努(St.Marcellinus) 296304 30 马赛一世(St.Marcellus) 308309 31 尤西比乌(St.Eusebius) 309309 32 密欧提阿德(St.Miltiades) 311314 33 西尔维斯特一世(St.Silvester) 314335 34 马克(St.Mark) 336336 35 尤利乌一世(St.Julius) 337352 36 利拜耳(St.Liberius) 352366 37 达马苏一世(St.Damasus) 366384 38 西利斯(St.Siricius) 384399 39 阿纳西塔斯一世(St.Anastasius) 399401 40 英诺森一世(St.Innocent) 401417 41 佐西玛(St.Zosimus) 417418 42 卜尼法斯一世(St.Boniface) 418422 43 西莱斯廷一世(St.Celestine) 422432 44 西斯科特三世(St.Sixtus) 432440 45 利奥一世(St.Leo) 440461 46 西莱尔(St.Hilary) 461468 47 辛卜力乌斯(St.Simplicius) 468483 48 菲利克斯三世(St.Felex) 483492 49 杰拉斯一世(St.Gelasius) 492496 50 阿纳斯塔斯二世(St.Anastasius) 496498 51 辛玛古(St.Symmachus) 498514 52 赫尔米斯达(St.Hormisdes) 514523 53 约翰一世(St.John) 523526 54 菲利克斯四世(St.Felix) 526530 55 卜尼法斯二世(St.boniface) 530532 56 约翰二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