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哥哥_学案1_第1页
别了哥哥_学案1_第2页
别了哥哥_学案1_第3页
别了哥哥_学案1_第4页
别了哥哥_学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了,哥哥 学案1学习目标:1回忆现代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对比、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2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抛弃金钱权位、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一、作者简介殷夫(19101931)*,原名徐柏庭、徐祖华,浙江象山人,“左联五烈士”之一,现代“普罗诗歌”(无产阶级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殷夫自幼好学,15岁时即写出放脚时代的足印等诗,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带有感伤情绪。整个早期诗作多为吟咏爱情、呼唤光明之作,充满青春的浪漫和幻想。1922年到上海,先后在澄衷、民立、浦东中学和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928年加入太阳社。1929年离校专门从事青年团工作,曾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员。1930年加入“左联”、勤奋地为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左联”刊物写诗,也有少量小说、随笔,并翻译了裴多菲等人的诗和列宁的著作。参加革命实际工作后,殷夫的诗风为之一变,这几年写了大量富有鼓动力的政治抒情诗、情感真实,格调高昂,有强烈的战斗性。除了编辑和亲手撰写许多宣传革命的文章,他的主要诗歌创作成果是一批“红色鼓动诗”,代表作有血字组诗、五一歌等。殷夫牺牲后,鲁迅为他的诗集孩儿塔作序,对其诗篇作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1931年2月7日被反东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20岁*。他的许多诗稿因当时政府查抄而散失,生前诗作结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单都未能出版。1949年后编印了殷夫选集。*一般资料认定殷夫生于1909年,牺牲时为22岁。另有根据他直系亲属的记忆考证,应该生于1910年,牺牲时未满21岁。详情参考别了,哥哥相关资料。二、写作背景:别了,哥哥系组诗红字中的一首,作于1929年“四一二”两周年的那一天,它是诗人与自己所属的有产阶级告别的宣言。殷夫的哥哥徐培根当时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后官至航空署长,殷夫曾两次被捕,都是他保出来的。这首诗没有当时的许多“普罗诗歌”标语化、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的诗篇,其动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诗人把“手足之情”与“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对这种复杂情感状态的把握,使诗篇拥有了某种“人情味”。三、自读导引1我们的教材里提及这位作者已是第三次,还能回忆出以往对他的印象吗?第一篇是高一下所学的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篇是高二上书话书评单元的鲁迅写的白莽作孩儿塔序,两篇提到的白莽其实就是殷夫,这两个都是他的笔名。想起白莽即殷夫,便定格于鲁迅先生描写的“一个热天”“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刚由被捕而释出”的年轻革命者的形象。先生还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为让我们都记住他,高中语文书里,让这位殷夫又第三次以“悲壮地向一个阶级告别”的形象出现。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殷夫有一个极其疼爱他,时任国民党高官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几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从手足之情上感激哥哥,但在狱中从不屈服,出狱后信念更坚定,因为,他要“为劳苦大众而活着”。这首诗就是表现这样一种背景的。2题目下括号内文字到底算什么?该如何理解?虽然用的是括号,但应视为副标题,现在一般是用破折号。所告别的应该是他家庭和兄长所属的那个剥削阶级,从殷夫参加革命开始,他一直在跟这个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为什么此时写这首诗还“算作是”“告别词”呢?首先,此诗写于“四一二”大屠杀两周年,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其实已经背叛了国民革命,殷夫和仍旧追随国民党反动派的兄长已经分道扬镳。但毕竟从小由兄长拉扯大的兄弟之情一下子还难割舍,殷夫的两次被捕都被兄长保释出来,他们想拉他离开革命阵营,把他关在家里学德文,准备送他到德国留学,但是他不为名利所动,坚持走革命的路。在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公开发表这首诗,来表达与反动的剥削阶级阵营彻底决裂的决心。3第一段诗包含着一些情感的纠结和矛盾冲突,表现在哪几个地方?虽然是告别,可仍然称他为“我最亲爱的哥哥”,即便是宣告决裂,仍旧不能忘记哥哥的抚养教育之恩。可是亲情不能改变殷夫对革命的忠诚,哥哥劝他回心转意的来函,既是亲情关怀,也是为反动派劝降。所以,做弟弟的这次不再是家庭内争吵,而是用诗人特有的方式公开发表诗歌来宣布脱离家庭关系。不同于一般兄弟反目成仇的是:这样的决裂居然还要为“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而抱恨;虽然很念手足之情,但又毅然选择“独立地向前途踏进”。4第二、第三段强调感激钦佩哥哥之后,为什么又说是“恶梦一场”?首先是兄长替代父亲来抚养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怎能忘恩负义轻易抹杀,悉心的教导培养更是充满了对弟弟的厚望,而且还包含着自己的牺牲,这样的兄长怎不令人感激钦佩?可是作者站在血腥的两个阶级对垒立场上,虽然个人很难割断,还要流泪,但都把一己私情作为恶梦一场,毅然决然告别了,既重亲情,又有坚定立场,这就是殷夫完整的人格。5第四、第五段所列举的安逸名利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从内容看,这应该是哥哥来函所劝告的内容,但毕竟诗歌不是纪实文学,不能写成年糕体大白话,所以把哥哥给他设计安排的的读书做官现成安逸的道路比作两种结局:封建时代的爵禄代表仕途,薄纸糊成的高帽代表虚名。前者已经有大哥任国民党中央政府航空署署长,另一个哥哥也官运亨通,已是校级军官,所以殷夫只要愿意走这条路,也可以一马平川。考虑到小弟和两个哥哥的过于实际不同,他们认为他是年轻幼稚,追求浪漫刺激和艺术唯美,所以也可以帮助他成为文艺名人。所以帮他安排好功名利禄前程的内容是实,转换成“爵禄”“纸帽”是诗歌形象化的虚指。6第六、第七段弟弟作出选择的缘由?弟弟之所以拒绝兄长安排的坦途不走,这一层揭示是真理召唤,因为近代中国志士仁人苦苦求索挣扎,始终未能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救国真理,另一方面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使他不能只顾个人安逸享受,必须选择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斗争道路。这一层反映出殷夫崇高的理想追求,可贵的革命精神。7第八至第十段有什么感人之处?接下去三段充满激情,作者不是年轻无知,幼稚天真。用“天帝的咆哮”比喻反动统治者的残暴,用“危崖荆棘”“黑的死,和白的骨”和“冰雹风雪”这么多严酷环境来反衬自己的决心意志,说明他深知自己选择的道路充满危险,随时可能付出牺牲,但是“真理的伟光”以及对现实黑暗的痛恨,使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8最后一段“交了战火”的结束语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虽然是宣告断绝兄弟之情的“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但两次说“别了”还是可以看出很难说出绝情之话。而把兄弟再见定位在和哥哥效忠的剥削统治阶级“交了战火”,既说明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同时,定语“你隶属的阶级”又说明这不是兄弟之间的个人恩怨、反目成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与兄长和家庭的决裂搞得有点纠结缠绕,并没有快刀斩乱麻的痛快。实际作者的内心深处,还是充满情感和理智的矛盾痛苦,服从于革命大局才牺牲了兄弟之情。这种矛盾正体现了殷夫身上的崇高觉悟和完美人性的统一。9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其实是包含自我感情挣扎的真实记录,所以主旨究竟该如何理解?一般答案认为,表达了与反动的剥削阶级彻底决裂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义无反顾的彻底革命精神。这种现成答案可以应付考试,其实是简单化了。作品其实还包含着对兄弟之情的感激谢意,从弟弟角度是带有一点愧疚的,但从革命觉悟的大处着眼,他还是毅然选择抛弃个人私情。斩断家庭关系,从大处说是坚定的革命觉悟,从小处看,又何尝不是为兄长和家人免受牵连可以聪明选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呢?虽然情不得已,以此来报答兄长的恩情,也算是殷夫最后对家庭的贡献吧。所以我主张,这篇诗歌的主旨不宜简化拔高,应该完整理解亲情牵扯和理智抉择的矛盾统一。10正如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所言,殷夫的诗作不能用“圆熟简练,静穆幽远”的唯美纯艺术诗歌来比较衡量,那么他这首诗还有没有艺术价值呢?尽管殷夫的诗歌多半为火热政治斗争而写,情感真实、格调高昂,有强烈的战斗性,但往往被指责艺术上较稚嫩粗糙,不耐咀嚼品味。不过,由于这首诗的内在情感带有矛盾纠结,所以还是值得去细细品味体察的。一般评价:本诗气势奔放,且每四句一节,形式整饬,节奏明快。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洒脱,别了这一动作贯穿始终,使得整首诗歌既激情澎湃,又收放得当。而我认为把内心的矛盾写得绵密细致,结构层次和隐藏的情思值得好好去探幽发微。四、别了,哥哥的故事上海左联纪念馆张小红殷夫,原名徐柏庭,1910年6月11日生于浙江象山县。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夕,正在民立中学读书的殷夫去看望驻扎在上海郊区的大哥徐培根,时任蒋介石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的徐培根见了他这个一向喜欢的弟弟,就警告他不要再胡闹,时局要变了。当时已开始参加革命活动的殷夫听了一惊,来不及细问就回学校了。三天后,按照革命同志的嘱托再去找大哥打听时,总司令部已撤离了。不几天,“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开始。政变后不久,殷夫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后徐培根保释他出狱,并留在身边要他复习功课,送他入德国人办的同济大学,希望他日后出国深造。殷夫第二次被捕时,徐培根正在国外,是殷夫大嫂致信国民党要人熊式辉再次将他保释出来。徐培根还经常在经济上接济陷于生活困境的弟弟,并一再写信劝告或“训令”,要殷夫“觉悟”过来回到他身边。但殷夫不要大哥给他安排的前途,“不要荣誉,不要建功”,只“想做个普罗米修斯偷给人间以光明”,尽管“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别了,哥哥促使殷夫与哥哥最后决裂的是殷夫收到了大哥写来的“一封哀的美顿书”即最后通牒收到这封充满“暴怒”口气,并有一种“威吓”意味的信后,殷夫就草了“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并在1930年5月的左联刊物拓荒者第4.5期上公开发表。信中宣称:读了哥哥的信后“觉得比读一篇滑稽小说还要轻松,觉到好像有一担不重不轻的担子也终于从我肩头移开了,觉到把我生命苦苦地束缚于旧世界的一条带儿,终于是断了,终于是消灭了”“我从一个阶级冲进另一个阶级的过程,是在这一刹那完成了。”“我们的阶级和你们的阶级已没有协调,混和的可能,我和你也只有在兄弟地位上愈离愈远,在敌人地位上愈接愈近了。”然而即使决裂,即使兄弟成了敌人,殷夫仍深深感念手足之情,在回信中:“站在个人的地位,我应该感谢你,佩服你,你是一个超等的哥哥。”“我们的父亲早死了,你是的确做得和我父亲一般地周到的,你是和一片薄云似的柔软,那么熨贴。”“你是忠实的,慈爱的,诚恳的。”与哥哥告别后的殷夫,全身心地汇入了革命的铁流中去了。1931年2月7日,殷夫与其他四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和冯铿,被国民党蒋介石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21岁,是为左联五烈士。我的评注:请注意这篇文章说的生卒年月,生于1910年6月11日,牺牲于1931年2月7日,尽管比22岁牺牲的多数说法少一年,其实还是算错了,实际应该是20又2/3岁,离21周岁还差四个月零四天。五、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新华社杭州6月12日电(柴骥程王侃)以纪念著名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诞辰一百周年的学术研讨会,6月11日在殷夫的故乡象山举行,研讨会以“百年殷夫:新解读、新感悟”为主题,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宁波市委宣传部、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象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鲁迅博物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澳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谢冕、吴思敬、骆寒超等著名学者在发言或论文中对殷夫及其诗歌成就进行了多层面、多向度、多视角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殷夫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建设性的学术定位。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殷夫的生平事迹有了更为翔实的发掘与考证,长期以来困扰着殷夫研究的史料方面的一些谬误与障碍得到了纠正与清理;同时,不拘泥于以往给定的历史结论,改变了长期以来定于一尊、囿于一域的研究格局,在学术层面上丰富了对殷夫及其诗歌的阐释与理解;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