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中部崛起”作号召 武汉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2011年01月31日 21:02:54 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编者按:整整100年前,武昌起义打响了终结2000余年帝制统治的第一枪,而武汉三镇,也是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过去的二三十年,“九省通衢大武汉”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湖北的地位和实力也随之低落,以至于有所谓“中部塌陷”之说。武汉亟须自救,湖北渴望自强。昔日中部老大的重新崛起之路在何方呢?酝酿多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或许是一个最佳突破口。“中部崛起”作号召 “武汉城市圈”为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梦“第四极”“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中国经营报:“中部崛起”早已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也为人所熟知,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又是怎么产生的?与前两者的关系如何协调?秦尊文: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共同置于“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之下,彼此呼应、互相包容。2002年,湖北首次推出“1 8武汉城市圈”战略,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发动机,或者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放大版”。湖南长株潭3 5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加上武汉城市圈,三地紧密相连,均以长江中游为纽带。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有较多联系。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革命史上彭德怀等开辟的“湘鄂赣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南局”(下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6省,驻地武汉市,1954年撤销)。如今国家设在武汉的华中电网、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民银行等机构,仍管辖湘鄂赣三省,外国驻汉总领事馆和外资银行武汉分行,业务通常也覆盖这几个省。大约在2000年前后,湖北有人提出将武汉市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我写过多篇文章提出质疑,认为武汉以及整个湖北都不可能单独成为“第四极”。2003年,我倡议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城市群应联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第四极”。现在看来,这一思路已得到鄂湘赣三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官员认可,湖北省把它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国家有关部委对此也很重视,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上述地区统称为“长江中游地区”,这无疑有利于紧密合作的经济板块真正形成。中国经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涉及跨省合作,但主要构思由湖北方面率先提出,又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发动机”,湘赣两省是否会甘心情愿积极呼应呢?彭智敏: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跨省区经济合作可能遇到的行政阻隔。湖北率先提出这个想法并热心推动实施,人家可能就会问:你们是不是想竖起大旗让我们跟着走?其实,早在1987年,中部便成立了一个武汉经济协作区,以武汉为中心,横跨湘、鄂、赣、豫四省,由31个城市组成,覆盖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规模和声势都很大。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武汉及湖北与周边省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再一呼百应。鄂湘赣三省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工业化程度都很类似,彼此竞争大于合作。迄今为止,武汉市对“1 8武汉城市圈”内部的产业和资本注入还都很有限,产业转移的规模也比较小,对周边省份相邻的城市,如岳阳、九江、信阳等,还有一点辐射力,对长沙、南昌影响就很微弱,更谈不上在湘赣两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了。再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当初政府提出“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一体化),最好办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各市都愿意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但最难的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各地政府财政独立收支,谁都想产业升级转型,凭什么我的优势产业要归你?地方官员们都是“原则上同意”,具体实施起来却很保守谨慎,关键是产业布局一体化后,税收分成等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有些阻力来自垄断企业和部门,长株潭城市群可以采用同一电话区号,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也希望仿效时,电信部门就不乐意了,因为区号统一后,他们就少收了一大笔长途话费。湖北省内城市之间的协调尚且如此之难,跨省合作,谈何容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国经营报:你们都提到,武汉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对周边省份也有很强的经济辐射力,它为什么会落到近年来如此尴尬的境地?彭智敏:明清时期全国有四大名镇,湖北汉口、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汉口只是武汉的一部分,却公认排在首位,武汉三镇的繁华鼎盛,可见一斑。据1900年的统计,世界上共有11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武汉是其中之一,20世纪前期,国内最大城市一直都是“大上海”和“大武汉”。抗战爆发后,1938年“武汉大会战”前夕,国民政府动员的产业和人才大规模西迁,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元气”,也促成了事实上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使得重庆、四川、陕西、贵州以及昆明、柳州等省市,乃至偏僻的湘西地区,工业都得到发展(其中“陪都”重庆受惠最多,1935年该市不过30万,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达到124.5万人),而武汉自此走向下坡。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不再是“老二”,在全国五个2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武汉退居京沪津沈之后,排名第五。秦尊文:截至20世纪80年代,即计划经济主导的时代,湖北省经济实力仍比广东要强,如当时的物资部设有武汉总站,管理广州站、襄樊站等,负责调拨物资,可见武汉地位之高。到1986年,武汉工农业总产值为沈阳所超过,后来再被广州超过。1986年,刚刚起步的深圳特区,工农业总产值甚至比不上我的家乡湖北荆门市,现在两地经济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按那个年代的划分口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江苏省属经济发达地区,湖北和广东一样是较发达地区,在中西部是唯一入围省份,那时候浙江、福建的实力还排不上号,现在回过头看,根本难以想象。1987年3月,湖北社科院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当时的理由是,如果湖北再不加快发展,就要让广东超过了,如今广东经济总量已是湖北的三倍(分别约为人民币4.5万亿元和1.5万亿元,2010年统计),想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进入21世纪,再度提出“中部崛起”,是因为中部事实上早就“塌陷”了。过去二三十年来,尽管武汉及湖北也在发展,但别人速度更快,距离自然越来越大了。其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政策倾斜:20世纪80年代,广州和武汉都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但广州享受特殊政策,上交中央财政收入基数小,并且规定五年不变,而武汉每年上交数额比广州多,且年年递增,当时的所得税率武汉是35%,广州和深圳是15%,广东收得少投得多,加上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经济自然飞速发展。发展差距拉大,待遇出现落差,优秀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这些年我到广州、深圳出差,发现那里好多大学老师,都是从武汉各大高校跳槽过去的。其次是湖北省内部思想解放不够,“官本位”严重。总之主客观因素都有,完全把责任推到中央也不符合事实。同样是中部省份,二三十年来河南发展就比湖北快。1982年,河南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只比湖北多大约8亿元,人口却多2000万3000万,人均产值湖北遥遥领先,但2010年河南GDP接近2.2万亿元,比湖北多出6000多亿元。两省都是农业大省,但河南的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较好,而且河南的县域经济和中等城市都比湖北发展得快。回顾武汉和湖北过去数十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如果20世纪80年代发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武汉一定是老大,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现在就不行了。当然人家也不会反对,有好处可以一块干,如果感觉好处不大,吸引力自然就大大下降。“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将其定位为“中部中心城市”,是否意味着对武汉中部老大地位的明确认可?这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推进带来利好吗?秦尊文:应当看到,武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地位正在逐步恢复,虽然已很难回复当年的巅峰状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并非武汉和湖北一相情愿。早在1993年,任职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的学者江景和就提出建设“(武)汉长(沙)(南)昌”发展极,后来简称“汉三角”。2006年,江西省地方两会期间,又将其称为“中三角”,其范围实际上就是我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现在武汉不主动提出要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是考虑到周边省市的感受。武汉与上海或广深的情况不一样,后者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能力都很强,比如以前上海对南京、杭州是明显的垂直辐射,苏南经济之所以迅速崛起,最早靠的就是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当然现在这些城市在不少方面与上海已是平起平坐的关系了。与长沙和南昌相比,武汉毕竟还是一块技术高地,垂直辐射稍微强一点,但优势不像二三十年前那么明显。目前三方应该是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一些大家基础都较好的产业,如石化、汽车等等,可先进行适当整合,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经营报:这两年全国各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都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念自提出至今,至少历经“八年抗战”,近期内它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国家战略?彭智敏:坦率地说,近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战略难度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放眼国内,大多数一省之内的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是覆盖数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都获得国家批复实施,但跨省区发展规划的报批和推进实施,过程会更长一些。据我们所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正在报国务院审批,成渝经济区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他们有“城乡统筹”,我们的湖北、湖南有“两型社会”,重庆有1200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武汉有5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此外如长三角、京津冀北等区域规划,面积都是20万平方公里以上。如果参照他们的体系,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全有获国家“正名”的机会。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等跨省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都历时数年,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规划,到现在还没正式公布,主要难点在于:第一,到底谁是区域中心城市?是一个还是两个,或是一主两副?第二,区域内产业如何协调?第三,全面规划一步到位很困难。从实际操作出发,区域内的合作应该求同存异,先从共同的利益诉求着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围绕长江的治理,从防洪及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确保航道畅通等方面出发。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长江航务局、武汉航务局等机构,都很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还有农业生产合作、重大项目投资布局协调等。更重要的是,三省必须彼此开放市场,而不是“远交近攻”,比如湖北、湖南都产烟酒,对彼此的同类产品戒备森严,对来自上海、云南等较远省市的产品反倒不设防。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联手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建设完善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加强相互联系,做到跨县跨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欧盟一样,自然而然就一体化了。但我还是觉得,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合的概念好提,实际做起来困难很多,估计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实现,就算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内融合也花了大量时间磨合,因为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诉求,各自的地位、功能等等,不好协调安排。官方力挺“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年9月,第五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在南昌举行期间,湖北省领导主动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其重要节点城市的九江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将积极主动融入武汉、合肥、南昌的大经济圈”。2010年10月9日,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一起前往湖北,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想作出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协调和合作,加快京珠高速复线、荆岳铁路等重大项目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报告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 2024~2025学年沪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B)
- 澡堂关门出租合同范本
- 福建汽车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喉癌护理小讲课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养老护理员初级证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考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农垦安全员考试题及答案
- JT-T 329-2025 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 TDS1000B和TDS2000B 系列示波器使用手冊
- 铝屑清扫安全管理制度
- 金融调解知识培训课件
- 运动鞋购销合同
- DB33-T 1406-2024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范
- 2025年陕西省职教高考《英语》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库(附答案)
- 灭火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老年期谵妄的护理
- 农村宅基地转让合同
- 《三伏天前与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