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_教学设计1_第1页
劝学_教学设计1_第2页
劝学_教学设计1_第3页
劝学_教学设计1_第4页
劝学_教学设计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诵读,诱导学生思考,教师适当点拨,以期水到渠成,准确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各组比喻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会讲理的讲个理,不会讲理的打个比”,用设喻类比的方式说理,前人为我们做出典范。在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是怎么让齐王纳谏的?邹忌用:“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来设喻类比,阐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而推导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道理。由此看出,比喻可以使文段气势连贯,文采斐然,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一把钥匙,来打开劝学这篇千古奇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勉励人学习的?2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二、分析全文的结构:齐读课文师: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了,“学不可以已”,“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学不可以已”呢?生:学习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停止。生: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师: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1思考并讨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的?(2分钟)师:同学们再考虑,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学不可以已”的?生: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二是学习的作用,三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2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比喻来论证作者的观点?这些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来论证的?(2分钟)生: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吗?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生: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生: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生:“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师:很好,这个同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3师:同学们齐读第三自然段,“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教师巡视)思考并讨论: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生: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师:“跂而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生: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师:非常正确。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天生的主观方面。生: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师: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物”是什么?生:(齐)学习!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生齐读第四自然段。)3第四段: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生:“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讲的是学习要积累,可以用积少成多来概括。师:答得很棒。生:第二层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师:用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还可以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来概括。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蚯蚓和螃蟹的比喻说明了什么?生:学习要专心。师:很好。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二层还可以用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第三层,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师总结:综观全文,此文体现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知识、品德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因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他还告诉我们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应该学会积累、并且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学习,毛泽东还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个对我们同学是大有裨益的。三、鉴赏论证艺术: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繁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通俗明了的,都会让人启迪智慧,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观点鲜明。四、课外拓展,精彩示例:师:同学们还能不能举出跟比喻论证有关的其他的例子?或者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生:唐太宗李世民和谋臣魏征的对话:李世民问魏征,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魏征说:舟好比是君主,船好比是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很是赞赏他,从此把重视君民关系作为自己的一项治国之道。其实这句话的来源,还是荀子。荀子王制篇深刻而通俗地勤阐述了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其他的例子还有,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结婚仿佛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它点出了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围城心境”:没有得到的永远是好的。教学反思:一个课堂最理想的模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这个自主学习,我感觉我们现在还很难做到。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还不会把握自主学习的时间,他们被逼迫着学习已经9年了,所以到了高中,还不适应自主学习的模式。而我们也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过。本次教学内容是一篇文言文,我力图通过荀子的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