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审定表.doc

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优秀含8张CAD图纸+机械设备全套课程毕业设计】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编号:46237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5-07-29 上传人:QQ14****9609 IP属地:陕西
45
积分
关 键 词:
微型轴承 外环外圆 直径 自动检测 装置 机械设计 机械设备 毕业设计 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 机械设备全套课程毕业设计
资源描述:

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

微型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

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优秀含8张CAD图纸+机械设备全套课程毕业设计】

【带任务书+开题报告+审定表+中期检查表+外文翻译】【44页@正文20000字】【详情如下】【需要咨询购买全套设计请加QQ1459919609 】

中期检查表.doc

任务书.doc

原文.doc

开题报告.doc

毕业设计撰写规范.doc

译文 文档.doc

说明书-最新.doc

说明书封皮.doc

过程管理材料封皮.doc

题目审定表.doc

机械手-A1.dwg

水平轴+大齿轮 2xA2.dwg

竖直传动轴+回转隔离器-2xA2.dwg

设计文档

输送机-A0新.dwg

钢架+传动滚筒-2xA2.dwg

任务书

题目名称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

一、设计(论文)目的、意义

通过对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装备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及一般规律,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工程计算,图样绘制及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力学等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当前,轴承检测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许多企业的自动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轴承的检测方面自动化程度明显不足。由于微型轴承的生产是大批量的,而要求的精度又相对较高,如果不能实现检测的自动化,就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成本也会大幅增加,这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微型轴承行业进行自动化检测的技术改造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二、设计(论文)内容、技术要求(研究方法)

设计内容:

1 系统设计

自动检测装置由自动上料机构、输送机、机械手三大部分组成。轴承由上料机构沿上料机送至输送带上。输送带将微型轴承输送至机械手所在位置,机械手开始动作,抓取微型轴承,连接在机械手部分的电涡流式传感器就会对微型轴承进行自动检测,数据将会显示在机械手控制系统部分的显示器上。

2 输送机设计

输送机采用带式输送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1)各部件的选择(2)传动装置的设计(3)绘制图纸

3 送料机设计

送料机采用同步可控式自动上料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1)回转隔离器的选择(2)传动装置设计

4 机械手设计

机械手的机械结构采用滚珠丝杆、滑杆、液压缸等机械器件组成;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1)总体设计:运动设计及确定主要参数;驱动系统和位置检测装置的选择;(2)结构简图

(3)末端执行器的结构与设计(4)液压缸的选择计算

技术要求:

要求机械手能够精确定位,准确抓取轴承实现快速检测。

相关参数:

   微型轴承:D≦26mm; 生产节拍:8s; 工件夹紧时间:一般取0.03-0.1min; 装料高度:800-1200mm; 一般通用的输送线的步距取300-1700mm;

三、设计(论文)完成后应提交的成果

1、 完成轴承外圆检测装置的装配图、零件图(装配图A0一张、零件图两张A0图纸当量)

   2、完成说明书(1.5万字以上)

四、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2010年3月1日~2010年4月1日 调研及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初步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完成原动力选用;

2010年4月2日~2010年5月15日 继续完成各零部件设计并绘制图纸及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010年5月16日~2010年6月10日 完成各零部件的校核、修改,继续完善说明书;

2010年6月11日~2010年6月15日 提交设计图纸、并完成图纸的修改和说明书的排版;

2010年6月16日~2010年6月17日 准备毕业答辩。

五、主要参考资料

[1]黄建龙;于霞;秦建华;吕汝金.轴承检测及分选系统中的PLC控制[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1):87-88

[2]宋晓波;朱孔敏.轴承检测仪器的发展预测[J].中国轴承论坛,2004,(8):48-50

[3]陈白宁;赵明;任亚军.轴承外径非接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9,30(5):54-59

[4]彭显平;刘永强.轴承检测器[J].机械,2002,29(Z1):189

[5]孙金花.轴承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轴承论坛:161-163

[6]付安新;孟濬.嵌入式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12):33-34

[7]王东鹏;李猛.新型数字化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7,(9):110-111

[8]吴庆华;代娜;黄俊敏;程志辉;何涛.基于机器视觉的轴承二维尺寸检测[J].仪器仪表学报,2008,29(4):306-309

[9] R.L.诺顿(Robert L.Norton).Desig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J].NewYork: McGraw-Hill,1997,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摘  要

当前,轴承检测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许多企业的自动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轴承的检测方面自动化程度明显不足。由于轴承的生产是大批量的,而要求的精度又相对较高,如果不能实现检测的自动化,就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成本也会大幅增加,这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轴承行业进行自动化检测的技术改造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本文所设计的是轴承外圆直径检测装置的机械部分设计。整个工作原理是:轴承落料由回转隔离器把轴承推到带式输送机上,再由输送带带动行走,当还有32mm轴承中心线与机械手指中心线重合时机械手开始动作,当轴承到达机械手中心线时停输送带停止,机械手抓取轴承送至检测台,由电涡流传感器组进行检测。检测节拍为8秒。

关键词:带式输送机; 机械手; 轴承检测; 回转隔离器; 电涡流传感器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ompetition of bearing detection is very furious, and the automation degree of many enterprises generally is not high, the same as the automation degree of bearing detection.Because productions of bearing is large and the precision is strict. If they cannot achieve the detection automation, it will need a lot of human labor and costs will increase. Then this mus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So automation is a very necessary work in bea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is the design of circle of Bearings detection devices. The principle is that the falling bearings are pushed from the turn around separation onto the belt conveyor and walked along with the belt .When there is 32mm distance between the middle line of bearings and the middle line of mechanical hand, the mechanical hand begins to move. The belt will stop when the bearings move to the middle line of mechanical hand. the mechanical hand lends the bearings and sends them to the test table ,then the eddy current sensor tests the bearings, The testing rhythms is 8s.

Keywords :Belt conveyor;Mechanical hand ;Bearing detection ;Turn around separation device;Eddy current sensor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

第1章 绪论1

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状况2

1.3设计内容2

1.4课题的特点2

第2章 轴承的检测4

2.1轴承的基本结构4

2.2轴承检测的内容和检测条件5

2.2.1轴承检测的内容5

2.2.2轴承检测的内容和检测条件5

2.3测量用电涡流式传感器7

2.4本章小结7

第3章 轴承外圆直径自动检测线设计8

3.1内容简介8

3.2总体方案的确定8

3.2.1方案选择8

3.2.2设计要求10

3.2.3总体布局的确定10

3.2.4各个联系尺寸的确定10

3.2.5输送线工作循环周期11

3.3本章小结12

第4章 输送机设计13

4.1带式输送机简介13

4.1.1输送机的发展13

4.1.2输送机工作原理13

4.1.3带式输送机的优点14

4.2输送机各部分的设计14

4.2.1输送机的设计参数14

4.2.2机架的设计14

4.2.3带的选择15

4.2.4驱动装置的设计16

4.2.5拉紧装置的选择设计19

4.2.6滚筒设计19

4.3本章小结21

第5章 上料装置的设计23

5.1概述23

5.2上料装置的设计23

5.2.1电动机的选择23

5.2.2轴的设计23

5.2.3齿轮的设计24

5.2.4各部分零件的校核26

5.3本章小结30

第6章 机械手的设计31

6.1概述31

6.2基本尺寸的确定31

6.3液压缸结构的设计33

6.3.1主要部件结构选择33

6.3.2液压缸主要尺寸的确定34

6.3.3各部件的联接结构设计36

6.4本章小结37

结论38

参考文献39

致谢40

第1章 绪  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轴承是一个支承轴的零件,它可以引导轴的旋转,也可以承受轴上空转的零件,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一般来说的轴承是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是一种具有高度互换性的标准件,它具有摩擦力小,启动容易,润滑简单,便于更换等优点,在机械结构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部件。作为重要的机械基础件,滚动轴承是各种机械中传递运动和承受载荷的重要支承零件。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滚动轴承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滚动轴承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取决与设计,制造和检测。检测是提高轴承性能的重要一环。

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检测仪器。工程、医学、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都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正确的知道生产操作,保证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准确而及时地检测出生产过程中各个有关参数。又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新的发明和突破很多都是以检测性质的试验为基础的。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由于当时不具备验证的试验条件,而在将近50年的时间中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后来天文学上的发现和许多精确的技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成功的验证,才使得广义相对论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检测技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检测技术是所有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检测技术又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是具有特殊性的专门科学和专门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检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之中,反过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当前,轴承检测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许多企业的自动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轴承的检测方面自动化程度明显不足。由于微型轴承的生产是大批量的,而要求的精度又是相对较高,如果不能实现检测的自动化,检测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导致劳动成本的大幅增加,效果却并不一定好。这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微型轴承行业进行自动化检测的技术改造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1.2国内外研究状况

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精度的日益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测试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多态性和超精密的特性。轴承加工技术的进步和轴承产品精度的提高,促进了轴承检测仪器及实验技术的发展,纳米测量、智能仪器、虚拟仪器、网络仪器等开始在轴承行业先进企业应用。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的产品制造中心,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测试技术日益冲击着国内的轴承行业。由于在应用技术领域和国外存在的差距,目前国内的轴承检测仪器设备仍然与国外的同类先进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满足轴承行业的需要,轴承仪器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开发新仪器,改变过去高精度检测仪器或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检测逐步的走向自动化。可是我们许多厂基本还处于半自动化与手工相结合的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的参与,轴承的检测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目前,我国的各个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轴承行业亦是如此。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成了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考虑到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想要和外国的产品相抗衡,轴承的质量必须有大幅度的提高。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设备进行改造。在生产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对轴承进行检测,将轴承区分为合格品、次品、废品等不同的质量等级,也不失为一种提高轴承精度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1.3设计内容

本课题以旋转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滚动轴承在线实时状态检测,质量检测为研究方向。开发出一套能够自动检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的自动检测线。自动流水线主要实现待测轴承的上料,夹紧,分类等全自动流水线动作,本设计是轴承尺寸测量装置的机械部分的设计。生产要求工作的生产节拍是8s。所要检测的微型轴承的型号是6000。

1.4课题的特点

要建立完善的轴承检测体系,必须掌握轴承的标准。对轴承进行检测的主要依据有三个:

(1)滚动轴承检测的国家标准,这是轴承检测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对轴承检测的规定有三条:GB/T4199-2003《滚动轴承的公差与定义》,GB/T307.2-2005《滚动轴承 公差的测量方法》,GB/T307.3-2005《滚动轴承的通用技术规则》等。

(2)颁布标准,专用标准和统一企业标准。如JB/CQ13-87《球轴承及其零件补充技术要求》,JB/CQ14-88《滚子轴承及其零件补充技术要求》等。

(3)用户对轴承质量的特殊要求。

这三条标准详细规定了轴承的检测参数和检测条件。轴承的检测包括外圆的检测,内圈的检测,刚球的检测及保持架的检测和成品的检测等。其中对轴承内外套圈的检测包括热处理检测,表面质量的检测,外形尺寸的检测等。对轴承套圈外形尺寸的检测又包括与宽度有关的检测和与直径有关的参数检测等。最终都是为了确定轴承外圈直径的确切尺寸。

由于轴承直径的测量是通过采用V形块定位来实现测量的。因此可以满足尺寸比较接近真实尺寸。利用微机进行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整理。

目前我国关于轴承测量的仪器也有,只是在价格上都比较昂贵,难以让一些 中小企业接受,所以企业在多方寻找不能找到满足他们心仪的检测设备情况下,希望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出一套轴承外圆参数测量仪器。厂家提出的检测要求是:检测精度要求高,要求达到μm级别的检测精度;实现在线测量,测量的速度要跟上生产节拍,即每8秒钟要检测一个轴承;较低的开发费用。

参考文献

[1]徐灏.新编机械设计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孙金花.轴承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轴承论坛:161-163.

[3]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付安新;孟濬.嵌入式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12):33-34.

[5]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工程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带传动和链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M].第四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黄建龙;于霞;秦建华;吕汝金.轴承检测及分选系统中的PLC控制[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1):87-88.

[9]宋晓波;朱孔敏.轴承检测仪器的发展预测[J].中国轴承论坛,2004,(8):48-50.

[10]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1]陈白宁;赵明;任亚军.轴承外径非接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9,30(5):54-59.

[12]许福玲;陈尧明.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3]马兰.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4]王积伟;章宏甲;黄谊.液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5]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彭显平;刘永强.轴承检测器[J].机械,2002,29(Z1):189.

[17]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18]刘品;李哲.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第五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9] Latest Developments in Belt Conveyor Technology.M.Alspaugh Overland ConveyorCo[J]. Inc.Presented at MINExpo 2004Las Vegas, NV, USA September 27, 2004.


内容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中期 检 查表 填表日期 2010 年 4 月 25 日 迄今已进行 八 周剩余 九 周 学生姓名 李 磊 系部 机电工程系 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 B06-1 班 指导教师姓名 刘春香 职称 讲师 从事 专业 机械基础 是否 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微型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 学 生 填 写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 已完成主要内容 待完成主要内容 1 材料的收集 2 微型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的总体设计 3 电动机和回转隔离器的选择 4 减速装置的 讨论 设计 、 联轴器的 试 选 5 皮带和皮带轮的选择、张紧机构的设计 1 轴承的选择、校核和轴的校核 以及联轴器的校核 2 螺栓的选择、支撑轴的设计 3 机械手的设计 4 装置的机架设计、力学分析 5 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6 完成说明书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 意 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 意 见 教研室主任 签字: 年 月 日 SY-025-BY-5 nts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李 磊 系部 机电工程 学院 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 制造及其自动化 B06-1 班 指导教师姓名 刘春香 职称 讲师 从事 专业 机械基础 是否 外聘 是 否 题目名称 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 一、设计(论文) 目的、意义 通过对 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 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装备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及一般规律,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工程计算,图样绘制及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机械 制造、工程力学等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当前,轴承检测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许多企业的自动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轴承的检测方面自动化程度明显不足。由于微型轴承的生产是大批量的,而要求的精度又相对较高,如果不能实现检测的自动化,就会 需要大量 的人力,劳动成本也会 大幅增加 , 这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微型轴承行业进行自动化检测的技术改造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二、设计(论文)内容、 技术 要求 (研究方法) 设计内容: 1 系统设计 自动检测装置由自动上料机构、输送机、机械手三大部分组成。轴承由上料机 构沿上料机送至输送带上。输送带将微型轴承输送至机械手所在位置,机械手开始动作,抓取微型轴承,连接在机械手部分的电涡流式传感器就会对微型轴承进行自动检测,数据将会显示在机械手 控制系统部分的显示器上。 2 输送机设计 输送机采用带式输送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 1) 各部件的选择 ( 2) 传动装置的设计 ( 3) 绘制图纸 3 送料机设计 送料机采用同步可控式自动上料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 1) 回转隔离器的选择 ( 2) 传动装置设计 4 机械手设计 机械手的机械结构采用滚珠丝杆、滑杆、 液压缸 等机械器件组成;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 ( 1)总体设计: 运动设计及确定主要 参数; 驱动系统和位置检测装置的 选择;( 2)结构简图 ( 3) 末端执行器的结构与设计 ( 4)液压缸的选择计算 技术要求: 要求机械手能够精确定位,准确抓取轴承实现快速检测。 相关参数: 微型轴承: D 26mm; 生产节拍: 8s; 工件夹紧时间:一般取 0.03-0.1min; 装料高度:nts800-1200mm; 一般通用的输送线的步距取 300-1700mm; 三、设计 (论文) 完成后应提交的 成果 1、 完成 轴承外圆检测装置 的装配图、零件图(装配图 A0 一 张、零件图两张 A0 图纸当量) 2、完成说明书( 1.5 万字以上) 四、设计 (论文) 进度安排 2010 年 3 月 1 日 2010 年 4 月 1 日 调研及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初步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完成原动力选用; 2010 年 4 月 2 日 2010 年 5 月 15 日 继续完成各零部件设计并绘制图纸及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010 年 5 月 16 日 2010 年 6 月 10 日 完成各零部件的校核、修改,继续完善说明书 ; 2010 年 6 月 11 日 2010 年 6 月 15 日 提交设计图纸、并完成图纸的修改和说明书的排版 ; 2010 年 6 月 16 日 2010 年 6 月 17 日 准备毕业答辩。 五、主要参考资料 1 黄建龙;于霞;秦建华;吕汝金 .轴承检测及分选系统中的 PLC 控制 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1): 87-88 2 宋晓波;朱孔敏 .轴承检测仪器的发展预测 J.中国轴承论坛, 2004,(8): 48-50 3 陈白宁;赵明;任亚军 .轴承外径非接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 J.自动化仪表, 2009,30(5):54-59 4 彭显平;刘永强 .轴承检测器 J.机械, 2002,29(Z1): 189 5 孙金花 .轴承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J.中国轴承论坛: 161-163 6 付安新;孟濬 .嵌入式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 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5,18(12): 33-34 7 王东鹏;李猛 .新型数字化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 J.机械工程师, 2007,(9): 110-111 8 吴庆华;代娜;黄俊敏;程志辉;何涛 .基于机器视觉的轴承二维尺寸检测 J.仪器仪表学报,2008,29(4): 306-309 9 R.L. 诺顿 (Robert L.Norton).Desig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J.NewYork: McGraw-Hill,1997,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六、备注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nts轴承检测仪器的发展预测 随着世界上精密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精度的日益提高,产品检测和试验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多态性和超精密的特性。从纳米制造到纳米测量,从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到网络仪器,国内轴承行业测试与试验技术在多方面逐步与世界接轨,并不断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国情和国家标准的测试仪器与试验设备。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上的产品制造中心,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测试技术日益冲击着国内的轴承行业。由于在应用技术领域和国外存在的差距,以及行业内较多的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检测方面认识不够,造成目前国内的 轴承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仍然与国外的同类先进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弥补产品检测和试验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也为了满足轴承行业控制检测和技改成本,改变过去高精度检测仪器或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就需要我们在各方面都加以改善,并针对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突破。 从总体考虑,一方面要在先进技术上进行突破,另一方面要提高已有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在赶上世界潮流的同时,更能满足国内企业的实际需要。 1 在先进技术方面 1.1 纳米测量技术 高速发展的技术经济对机 械制造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机械科技的进步。目前机械加工业已突破 了 0.01m 的进给技术, 0.01m圆度的加工技术和纳米级的粗糙度加工技术。纳米级的加工技术 必然对产品检测提出更高的要求,已有的仪器检测精度已经不能满足制造业对产品检测的需求。产品精度的纵向延伸同时也将给国内的仪器制造业带来较大的冲击,甚至有被挤出市场的危险,从而迫使轴承仪器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积极与世界先进技术靠拢,将测量技术也提升到与纳米加工相适应的纳米测量。纳米级测量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进行圆度等微小 形状的测量。 圆度仪是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检测设备,其精度制约着机械加工精度,为此国内外对圆度仪的开发生产极为重视,英、美、日、德等国从 20世纪 40、 50年代起就陆续开发了多种圆度仪,并不断更新换代。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曾进口 了数以百计的圆度仪, 70 年代开始自行开发了数种圆度仪,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此方面的空白。但是早年开发的圆度仪因当时制造技术的局限性,其精度已相对落后,不能满足要求,必须以更高的技术起点研制高精度多功能圆度仪,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机械加工的需要。 国外发达国家均生产多种圆度仪,如英、 美、德、日 20世纪 70年代就生产主轴精度优于 0.025m的高精度圆度仪,特别是英国 R.T.H 公司生产的圆度仪性能比较稳定,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该公司 80年代初生产的新型圆度仪圆度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在以 0.05m内,放大倍率已达到 100 万倍,分辨率已达到纳米级,代表了当代圆度仪的水平。 90 年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圆度仪上广泛应用,圆度仪的功能更加完善,实现了圆度、圆柱度、垂直度、倾斜度、平面度等参数的测量,并增加了斜率分析、谐波分析等功能。国外的圆度仪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低速滑动主轴带动传感 器围绕被测工件回转的传nts感器回转型,如英国的 TALYROND73 型等。另一种是气浮(或油浮)的工作台回转传感器不转的工作台回转型,此种圆度仪回转精度一般在 0.05m 左右,如 TALYROND300型等。国外的高精度圆度仪一般采用分离主轴回转误差的办法来提高测量精度,分离后的高精度圆度仪圆度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可达 0.005m。国内开发的圆度仪种类也很多,如上海机床厂和中原量仪厂生产的某型,主轴回转精度在 0.1m,上海量具刃厂生产的台式圆度仪,回转精度 0.1m左右;北京机床厂生产的台式圆度仪,回转精度 0.05m。 1.2网络技术 轴承属精密产品,加工过程中有严格的工艺、检测方法和质量检测记录。我国目前在轴承加工企业普遍贯彻了 ISO9000 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其中对质量管理、检测方法、特别是检测记录有严格的要求。将检测结果全部按时间记录存档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由检查员将检测结果记录存档 , 而人工记录数据易产生差错;因记录数据及存档工作量大,检查员一般只是将抽检的数据存档;做一些工艺分析、统计分析、质量分析等复杂运算很困难。 在轴承工序间检查方面,国内仍采用传统的机械式仪器,由扭簧表显示测量数据 ,人工判断工件的合格与否。这种方法测量精度低,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是这种仪器应用简单,仪器故障率低,所以在轴承行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成为轴承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仪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机械式仪器,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为因素对产品检测带来的影响,实现集中监测和分析是实现系统质量管理,与国外先进测量技术接轨必然要逾越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轴承行业对全自动加工机床、轴承生产自动线及装配线的广泛使用,使轴承加工质量和效率大大地提高,从而对检测技术、质量管理和统计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变 目前落后的检测方式,同时做到质量记录无纸化,实现企业加工过程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轴承企业的质量管理者随时可得到企业产品的检测结果和统计分析结果。网络化检测技术的应用将使国内轴承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网络仪器的出现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轴承企业检测手段和质量管理比较落后,轴承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开发、研制轴承智能检测仪器及企业质量检测网络化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现代网络技术来进行产品的质量管理,可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使检测技术及质量管理系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利用最新的数字网络仪器目前在国内由我所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仪器拥有多项先进技术,与国外相比有价格优势。网络仪器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高我国轴承的质量水平,增加轴承企业的竞争能力。 1.3 虚拟 仪器与智能仪器 现代化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代表,不断革新的计算机技术从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引导着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虚拟仪器系统技术正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着测试技术的革命。虚拟仪器系统的概念不仅推进了以仪器为基础的测试系统的改造,同时也影响了以数据采集为主的测试系统的传统构造方式的进化。虚拟仪器系统的概念汇集了各种分散的测试领域,并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测试方法,成为一种标准的技术规范。 虚拟仪器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用户对仪器品种、功能、精度、测试速度、实时性、友好性、 复杂运算、可存储性等苛求的结果,是测nts试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 虚拟仪器因其无比的优越性迅速占领了市场,测试功能设计方面的可自由扩充性、兼容性以及低廉的成本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从虚拟仪器概念的提出到产品大量而快速的普及也仅仅是十几年时间,而测试功能的多样性、准确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 虚拟仪器就是在通用计算机上加上一组实现特定功能的软硬件,从而达到甚至超过几台传统仪器应有的效果和功能,且改变了传统仪器不能很好相互兼容的缺点。智能仪器属于虚拟仪器的范畴,是利用了 传统计算机硬件固有的高速运算和存储能力,以及能进行复杂运算的特征,并利用已有的高效的程序设计平台,结合需要开发的特定领域,开发出一系列实现特定功能的软硬件和接口。这种特定的软硬件系统联上传统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就是一套完善的智能测试仪器。目前这种技术的应用正迅速普及到行业检测的各个领域。 国内轴承行业在智能测试领域起步也比较早。在 90年代计算机刚普及的时候,国内轴承行业就已经开始涉足虚拟和智能测试领域。我所自 90年代中期成功开发出智能化圆度测量仪之后,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化测量仪器,产品的测试目标涵盖了轴承 检测的多项参数。如沟形测量仪、旋转精度测量仪、多参数测量仪、摩擦力矩测量仪、振动测量仪等(其中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奖),并准备将已有产品全部进行智能化改造或功能扩充,如游隙测量仪、刚度测量仪、接触角测量仪、动静态军工用摩擦力矩测量仪等;杭州试验研究中心也对已有产品如速度型振动测量仪、寿命试验机等进行了智能化改造。 2 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 对于实现特定功能的同类测试仪器而言,国内与国外的名牌企业在产品的可靠性、长期稳定性,甚至是加工质量、零部件的可互换性和造型方面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迅速和有 效地改善这些不足,关系着产品的综合质量和实际使用寿命,甚至直接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形象。要想在国外同类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下很好地生存,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使自己的产品无论在制造质量方面,还是在测试可靠性、稳定性方面都能达到标准或接近规范。 产品的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可靠性赋予产品一定的功能和功能参数,如工作精度、工作寿命、机械和运动特性、动力特性等。如果不能保证这些功能参数的有效维持,也就不能相应保证产品的综合质量。研发测试仪器必须把可靠性设计列入重要的范畴,包括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如材料、结 构等)和使用可靠性(如人为误差和环境适应性等)都要通盘考虑。产品可靠性低、故障多,不仅维修费用会成倍地增加,而且影响生产进行和经济效益。 轴承测试仪器的可靠性无论对于传统仪器,还是对智能化仪器方面都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智能化仪器影响更大,出现的问题也更多。一方面,传统仪器属于早年开发出的产品,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后来的改进也只是微小的改动,且经过多次的实验和校准,而智能化仪器在国内从出现到发展也只有很短的时间,更新速度又快,因此更容易出现可靠性设计缺陷;另一方面,智能化仪器涉及的领 域较多,在对各方面(如机械、电气、传感器等)进行单独可靠性设计的同时,又存在着兼容和通配方面的可靠性设计。 在国内轴承行业检测技术领域可靠性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着设计与制造脱节的现象,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加工、工艺、管理和检查人员有关,另一方面与精nts密加工设备有关。只有综合改善这些现象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逐步杜绝这些不应有的缺陷。 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可靠性设计和严格地进行制造,同时在互换性、外观上很好地迎合用户的需求,就很难维持和发展。对于精密测试仪器领域,更是如此。这些也是我们要考虑发展的重点。 nts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李 磊 系部 机电工程 学院 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B06-1 班 指导教师姓名 刘春香 职称 讲师 从事 专业 机械基础 是否 外聘 是 否 题目名称 微型 轴承外圆检测装置设计 一、 课题研究 现状 、 选题 目的 和意义 目前国内轴承加工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相对落后,在轴承生产的各工序中,专用仪器品种达 200种以上。在这些专用仪器中,绝大多数为机械式,并通过标准件进行比较测量,数字式和直接测量采用甚少。这些轴承专用仪器在轴承生产中,对产品质量的检验、产品质量的 控制起着较大的作用,但有其一定的弊端。 随着精密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精度的日益提高,作为传统精密加工方法的磨削目前正在向超精密磨削、超精和超精密研磨等方向发展 (超精密磨削是指加工精度小于 0.1m、且表面粗糙度在 Ra0.025 m 以下的磨削方法 ),目前的轴承测量专用仪器对高精度轴承零件的测量误差也越来越大,在高精度轴承零件测量方面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已不能满足轴承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轴承检测技术应逐步向非接触式测量、数字式测量、在线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化技术方向发展。 当前,轴承检测的竞争非常激烈 ,而许多企业的自动化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轴承的检测方面自动化程度明显不足。由于微型轴承的生产是大批量的,而要求的精度又相对较高,如果不能实现检测的自动化,就会 需要大量 的人力,劳动成本也会 大幅增加 , 这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微型轴承行业进行自动化检测的技术改造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检测逐步的走向自动化。可是许多厂基本还处于半自动化与手工相结合的阶段,需要大量人力 参与,轴承的检测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目前,我国的各个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轴承行业亦是如此。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成了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的关键因素。考虑到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想要和外国的产品相抗衡,轴承的质量必须有大幅度的提高。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设备进行改造。在生产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对轴承进行检测,将轴承区分为合格品、次品、废品等不同的质量等级,也不失为一种提高轴承精度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二、 设计(论文) 的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设计的基本内容 : 1 系统设计 自动检测装置由自动上料机构、输送机、机械手三大部分组成。轴承由上料机构沿上料机送至输送带上。输送带将微型轴承输送至机械手所在位置,机械手开始动作,抓取微型轴承,连 接在机械手部分的电涡流式传感器就会对微型轴承进行自动检测,数据将会显示在机械手 控制系统部分的显示器上。 2 输送机设计 输送机采用带式输送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 1) 各部件的选择 ( 2) 传动装置的设计 ( 3) 绘制图纸 3 送料机设计 nts送料机采用同步可控式自动上料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 1) 回转隔离器的选择 ( 2) 传动装置设计 4 机械手设计 机械手的机械结构采用滚珠丝杆、滑杆、 液压缸 等机械器件组成;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 1)总体设计: 运动设计及确定主要 参数; 驱动系统和位置检测装置的 选择; ( 2)结构简图 ( 3) 末端执行器的结构与设计 ( 4)液压缸的选择计算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 如何实现顺序上料:采用隔离器 ( 2) 如何实现上料的准确定位:上料机安装定位装置 ( 3) 如何实现机械手的夹取、测量等动作:机械手的伸缩和抓取采用液压系统实现; 三、 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用多种方法查找轴承的自动检测技术的相关文献资料。 2参照已有的设备数据拟定多种设计方案,比较设计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进行设计。 3分析结合现有的资料进行总体结构确定及各零部件的设计和校核。 4使用 CAD 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 的初步绘制,并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 完善所有的设计图纸和规范设计说明书的格式,准备答辩。 四、 进度安排 2010 年 3 月 1 日 2010 年 4 月 1 日 调研及收集相关资料 ; 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初步进行 总体结构设计 ,完成 原 动力选用 ; 2010 年 4 月 2 日 2010 年 5 月 15 日 继续完成各零部件设计并绘制图纸及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010 年 5 月 16 日 2010 年 6 月 10 日 完成各零部件的校核、修改,继续完善说明书 ; 2010 年 6 月 11 日 2010 年 6 月 15 日 提交设计图纸、并完成图纸的修改和说明书的排版 ; 2010 年 6 月 16 日 2010 年 6 月 17 日 准备毕业答辩。 五、 参考文献 1 黄建龙;于霞;秦建华;吕汝金 .轴承检测及分选系统中的 PLC 控制 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1): 87-88 2 宋晓波;朱孔敏 .轴承检测仪器的发展预测 J.中国轴承论坛, 2004,(8): 48-50 3 陈白宁;赵明;任亚军 .轴承外径非接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 J.自动化仪表, 2009,30(5): 54-59 4 彭显平;刘永强 .轴承检测器 J.机械, 2002,29(Z1): 189 5 孙金花 .轴承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J.中国轴承论坛 : 161-163 6 付安新;孟濬 .嵌入式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 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5,18(12): 33-34 7 王东鹏;李猛 .新型数字化轴承检测系统的设计 J.机械工程师, 2007,(9): 110-111 8 吴庆华;代娜;黄俊敏;程志辉;何涛 .基于机器视觉的轴承二维尺寸检测 J.仪器仪表学报,2008,29(4): 306-309 nts9 田秀梅;廖慧琴;冯祥胜;王白晶 .轴承表面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9(2): 221-225 10 赵志峰;张钢;高刚;梁世颇;张彪 .速度检测型传感 器轴承的设计 J.轴承, 2007,(11): 12-15 11 R.L. 诺顿 (Robert L.Norton).Desig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J.NewYork: McGraw-Hill,1997,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六、备注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 年 月 日 nts 本科生 毕业设计说明书 及 毕业论文 撰写规范 (修 订) 为保证我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其严谨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规范。 1. 内容要求 1.1 题名 题名应该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 毕业设计 说明书 ( 论文 ) 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字数要适当,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 20 字,必要时可增加副标题;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 10个实词。 1.2 摘要和关键词 1.2.1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一般应说明毕业 设计 说明书 ( 论文 )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其重点 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中文摘要以 300-400 字为宜,并配以相应的外文摘要。 1.2.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是能覆盖文 章 主要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一般为 5-8个,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1.3 目录 目录按照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 中文摘要、外文摘要、 绪论、主体、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 1.4 正文 正文是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 文 ) 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4.1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 1 章,是正文的开端。绪论应包括: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选题的研究设想、研究方法或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注意绪论不能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绪论一般不少于 2千字。 1.4.2 主体 nts 主体是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 1)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的论证。 ( 2)毕业设计(论文)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 计算。 ( 3) 实验 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 实验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4)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同时,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所引用的他人研究成果注明出处。 ( 5)自然科学学科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清晰、明确。 ( 6)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 7) 除“绪论”一章之 外 在论文主体的各章之后,要 有 单独一节概括写出 “ 本章小结 ” 。 1.4.3 结论 结论是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的总结,不是主体各章小结的叠加或简单重复。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提出建议或研究设想等。 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但不加章节号。 1.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 。 1.6 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 指导教师 和对 毕业 设计( 论文 ) 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1.7 附录 附录是主体的补充项目,但不是必需的。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而又不可缺少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的附录中。例如: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过长的数学推导、重复性的数据、图表、程序全文及其说明等。 2. 撰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2.1 文字和字数 除外语专业外, 采 用 标准 汉语简化字打印。文管类专业论文正文不少于 2万字;理工科专业论文正文不少于 2万字 ;设计说明书 不少于 1.5万字 。 2.2 排版 及装订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必须 采用 WORD 软件 按照本规范的要求 排版 , 使用 70gA4nts 标准打印 纸单面打印 ,装订后三面 裁切 各不超过 3mm。一律左侧装订。 2.3 字体和字号 题目 一 号 华文中宋 各章题序及标题 小 二 号黑体 各节的一级题序及标题 四 号黑体 各节的二级题序及标题 小 四 号黑体 各节的三级题序及标题 小 四 号黑体 款、项 小 四 号黑体 正文 小 四 号宋体 摘要、结论、参考文献标题 小 二 号黑体 摘要、结论、参考文献内容 小 四 号宋体 目录标题 小 二 号黑体 目录内容中章的标题 四 号黑体 目录中其它内容 小 四 号宋体 页码 页面底端居中、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 页眉与页脚 页眉五 号 楷体 _GB2312 居中 ,页脚五号 Times New Roman 体 阿拉伯数字和字母 Times New Roman 体 2.4 中文 封面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封面 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 2.5厘米, 排版 样式 ,见附件 。 “本科学生毕业设计”或“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 选择其一,华文中宋小二号字居中。题目 “ ” 一 号 华文中宋 居中 。 系 部 名称: 四号华文中宋, 下划线上填加文字小三 号 楷体 _GB2312 ,居下划线中。“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职称”同上,每行之间为 1.8倍行距。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三号宋体居中加黑,字间一个空格。 年 月 三 号宋体 居中不加黑。 题目中有 数字和字母 用 Times New Roman 体 。 2.5 外文封面 Times New Roman 体 ,内容、字号 与中文封面对应 ,见附件。 2.6 论文页面设置 2.6.1 页眉 除中外文封面外, 页眉 2.0厘米, “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 或 “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 五 号 楷体 _GB2312 居中;页脚 1.6厘米, 页眉 中细实线默认,nts 页脚 细实线 0.75磅 , 页码在细实线下,居中, 见附件。 2.6.2 页边距 上边距: 3厘米 、下边距: 2.5厘米 、左边距: 2.8厘米 、右边距: 2.5 厘米 、页眉:2 厘米 、页脚: 1.6 厘米 , 正文汉字采用小四号宋体,外文采用 Times New Roman 体 ,行间距为 多倍行距 1.35。 2.6.3 页码 页 码从绪论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 , Times New Roman体 5号字 居中。 中外文 封面、目录不编入页码。 2.7 摘要 2.7.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包括:摘要、摘要正文和关键词。摘要正文下空 3行顶格打印 “ 关键词 ”三字 黑体 ,每一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 ; ” ,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见附件。 2.7.2 外文摘要 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应另起一页,其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外语语法习惯,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外文一律为 Times New Roman 体, 内 容、 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对 应 ,见附件。 2.8 目录 目录的三级标题,建议按( 第章 、 1.1 、 1.1.1 )的格式编写;目录中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 体,文字字号及字体,见附件。 2.9 论文正文 2.9.1 章节和标题 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上下各空一行。 字数一般在 15 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正文汉字采用小四号宋体,外文采用 Times New Roman体 , 行间距为 多倍行距 1.35。 2.9.2 层次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正文层次的编排和代号要求统一,层次如下:章(如 “ 第 1章 ” )、节(如 “1.1” )、条(如 “1.1.1” )、款(如 “1 、 ” )、项(如 “ ( 1) ” ),层次用到那一层视需要而定,若节后无 “ 条 ” 可直接到 “ 款 ” 、“ 项 ” ,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字, 1.35倍行距, 见附件。 2.10 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方式应全文统一,采用所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方式,并不得将引用文nts 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2.11 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 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或名称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文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 2.12 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中 的 物理量 名称 、 符号 与计量单位 一律采用 国际单位制 ( SI) 。 2.13 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 物理量符号、物理量常量、变量符号用 斜体 ,计量单位符号均用 正体 。 2.14 数 字 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之外,一般均采用 阿拉伯数 字。年份一概写全数,如 2003年不能写成 03年。 2.15 公式 公式应另起一行写在稿纸中央,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较长时最好在 “=” 前转行;如难实现,则可在 “ +、 、 ” 运算符号处转行,运算符号应在转行后的行首,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来放在公式右边行末。 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 1 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 “ ( 1.1) ” ,附录中的第一个公式为 “A1” 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 “ 见公式( 1.1) ” 或 “ 由公式( 1.1) ” 。 公式中用斜线表示 “ 除 ” 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 a/(bcosx)。通常 “ 乘 ” 的关系在前,如 acosx/b而不能写成( a/b) cosx。 2.16 表格 每一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并在文中说明,例如: “ 如表 1.1” 。 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 1 章第一插表的序号为 “ 表 1.1” 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用小 4号黑体 ,数字和字母为小 4号 Times New Roman 体加 黑 。 表格采用开放式表格, 两端不画边框线,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与 表格为一体,不得拆 开排写于两页;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 。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 “ ” 字线,(占 2个字节),nts 不允许用 “” 、 “ 同上 ” 之类的写法 。 表内文字说明( 5 号宋体 ),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 表中若有附注时,用 小 5号宋体 ,写在表的下方,句末加标点,仅有一条附注时写成 “ 注: ” ;有多条附注时,附注各项的序号一律用 阿拉伯数字 ,例如: “ 注 1: ” ,样式见 表 2.1 参数文献的标识。 2.17 图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中的插图应与文字紧密结合,文图相 符,技术内容正确 ,应符合国家标准 或行业 标准。 2.17.1 制图标准 机械工程图:严格按照机械制图标准 执行 。 电气图: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流程图:原则上应采用结构化程序并正确运用流程框图。 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 设计图纸的折叠原则上机械类采用 A4幅面大小,土建类采用 A3幅面大小,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可执行本专业的行业标准。需要学生完成的设计图纸数量和设计图纸幅面大小可由本专业教研室和系(部)研究确定。 2.17.2 图题及图中说明 每幅插图均应有图题( 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 1章第一图的图号为 “ 图 1.1” 等。图题置于图下,用 5 号宋体 ,图中文字用 6 号宋体。 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 a)、( b)等置于分图之下 。 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 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 。 插图与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至次页最前面。 2.17.3 坐标与坐标 单位 对坐标轴必须进行说明,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 2.17.4 论文原件中照片图及插图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中的照片图 最好 是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或是原版照片粘贴。照片可为黑白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采用布纹纸。对金相显微组织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2.18 注释 nts 注释是对 毕业论文中 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 注释 应 使用上角标(序号 、 )标注 并采用脚注 的 方式 说明 。 2.19 参考文献 毕业 设计说明书( 论文 ) 中 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 家标准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7714-2005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 1, 2, ,并 与正文中的 引用顺序 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 “.” 结束。 我院毕业论文中 参考文献 一律 采用 “ 顺序编码制 ” 的著录方法。 1、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 1) 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示例: 1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1: 179-193. 2辛希孟 .信息技 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 集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PEEBLES P Z,Jr.Probability,random variable,and random signal principlesM.4th ed.New York:McGraw Hill,2001. ( 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 析出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志 . 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 /专著主要责任者 .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 . 示例: 1程伟根 .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 M/许厚泽,赵其国 .长江渡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2-36. 2陈晋镳,张惠民,朱士兴,等 .蓟县震旦亚界研究 M/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震旦亚界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56-114. 3WEINSTEIN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M/SODEMAN W A,Jr.,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Philadelplila:Saunders,1974:745-772. ( 3) 连续出版物 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 .年 .卷 (期 )-年 .卷 (期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nts 示例: 1中国图书馆学会 .图书馆学通讯 J.1957( 1) -1990( 4) .北京:北京图书馆,1957-1990. ( 4)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志 .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 引用日期 . 示例: 1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 . 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5( 1): 101-106. 2莫少强 .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格式的设计与研究 J/OL.情报学报, 1999, 18( 4):1-62001-07-08. 3CAPLAN P.Cataloging internet resourcesJ.The Public Access Computer Systems Review,1993,4(2):61-66. ( 5) 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 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 示例: 1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 :中国 ,88105607.3P.1989-07-26.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 01128777.2P/OL.2002-03-062002-05-28. 7/sipoasp/zljs/hyjs-yx-new.asp? Recid=01128777.2&leixin=0. ( 6)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 /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 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 示例: 1PACS-L: 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 of forumEB/OL. Houston, tex: 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 19891995-05-17./pacsl.html. 2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 OCLCEB/OL.2000-01-08. http:/www. oclc. Org /about/history/default.htm. 2、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 MT,磁盘 DK,光盘 CD,联机网络 OL。 引用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说明如表 2.1: nts 表 2.1 参数文献的标识 文 献 类 型 标 志 代 码 普通图书 M 会议录 C 汇编 G 报纸 N 期刊 J 学位论文 D 报告 R 标准 S 专利 P 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注: 表头前和附注后各空一行。 2.20 附录 论文的附录依序用 大写正体 A, B, C 编序号,如:附录 A.。其专业目录的三级标题,建议按(附 A1 、附 A1.1 、附 A1.1.1 )的格式编写。附录中的图、表、式等另行编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 阿拉伯数字 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 A1;表 B2;式( B3)。 2.21 论文印刷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按以下排列顺序印刷与装订 ,封皮由学院统一印制 : (一) 中文 封面 (二) 外文 封面 (三) 中文摘要 (四) 外文摘要 (五) 目录 (六) 正文 (绪论、正文主体、结论) (七) 参考文献 (八) 致谢 (九) 附录 附件 :毕业论文及设计说明书 排版示例 nts 本科学生毕业设计 ( 华文中宋小二 号字居中) 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机械部分设计 (华文中宋一号字居中) 系部名称 : 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 : 交通运输 B01-2 班 学生姓名 : 李长勇 指导教师 : 张锦乾 职 称 : 副教授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二 六 年六月 附件:毕业论文排版示例 项目 名华文中宋 四号字, 填 加文字楷体_GB2312小三号居下划线中 宋体三号字,字间加一个空格,居中加黑,日期不加黑 nts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汽车新 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系部名称: 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 交通运输 B01-2 班 学生姓名: 崔志军 指导教师: 刘成明 职 称: 副教授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二 六 年六月 论文封面示例,同前 nts The Graduation Design for Bachelors Degree Design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Hydraulic Systems Candidate: Zhang Xianfe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lass: B02-2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Li Chunxia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06 Harbin 外文封面示例Times New Roman 体,字号与中文对应 nts The Graduation Thesis for Bachelors Degree Study 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Hydraulic Systems Candidate: Zhang Xianfe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lass: B02-20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Li Chunxia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06 Harbin外文封面示例Times New Roman 体,字号与中文对 应 nts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 I 摘 要 (小二号黑体 字间加 2 空格 ,上下各空一行) 本论文是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黑龙江省道路货运市场现状的分析,根据中心城市所处的地位和货运市场的特点,探讨中心城市货运市场建设的发展模式,设计了货运中介服务组织的组织形式及信息传递方式,进而提出货运场站建设的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宋体小四号字 1.35 倍行 距) 关键词: 道路;货运;市场;模式;系统 (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 中文摘要示例 nts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 II ABSTRACT ( 小二号 Times New Roman 体,加黑, 上下 各空一行 )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theo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s of highway freight transport marke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ms of intermediary service of freight transport and transferring ways of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provides the construction objects and the index system of building freight transport yar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central 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reight market. ( Times New Roman 体,字号 、行间距 与中文相同 ) Key words: Highway; Freight Transp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微型轴承外环外圆直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优秀含8张CAD图纸+机械设备全套课程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6237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