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劳动收入新闻作者:周志太 新闻来源:日期:2011-8-31 8:32:58 浏览次数:799摘要:增加劳动收入,发展经济的目的才能从见物不见人转向以人为本;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的动力才能实现从外需转变为内需、转向经济结构升级和资源节约,扩大就业,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 关键词:加薪,转变发展方式,技术进步,扩大内需1995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被作为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中共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被作为重中之重。今天中国重要而迫切的经济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大多数学者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调控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多维立体式考察。但这些思路或办法,成效不大。“十二五规划”要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本文简称为加薪),加薪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需要加深认识其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诸多矛盾,如科技发展不快而不得不过度依赖国外科技,内需严重不足而不得不过度依赖出口,失业严重根源都在于劳动收入太低。目前我国货币天量而贬值、房价食品价等攀升,使一些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负增长,内需严重萎缩。笔者在2009年提出,加薪才能扩大内需。王佳菲论证,加薪才能升级产业结构,这些认识虽与本文有相同之处,但本文认为,加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战胜经济危机的根本,其意义要深远一些。加薪才能顺应世界平均消费率上升、私人消费的增速整体上快于GDP的大趋势。通常的发展路径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通常是上升的。一、文献评述非均衡学派认为,供求中的短边因素决定经济的最终均衡状态。短边法则决定经济增长,若总供给不足,经济增长主要由供给决定;若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主要由需求决定。当前中国宏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外需下降、“消费”作为“短板”凸显,劳动报酬占比低、从而消费占比在我国积极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中不断走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短边或短板,亟待加薪,这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症结。中共十四大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的问题日益显现。加薪,是使我国能在长期内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所必需的。由于劳动收入具有刚性和稳定性,加薪可以有效缓解经济波动,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与投资直接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相比,一些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基本上遵循有效需求决定产出的原则,在凯恩斯模型中,提高资本使用率和完善收入分配,使经济自发累积支出,特别是消费支出最终决定收入增长。凯恩斯认为,“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他竭力主张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其首选之策是增加工资,提高居民购买力。但凯恩斯认为,加薪,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而边际储蓄倾向不断上升,这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高收入的美国人边际储蓄倾向低、边际消费倾向高,正是因为其收入高和收入预期好,担保物多,信用度高,贷款多而储蓄率低下。我国薪酬低、收入预期低;收入越低,为了应对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大额支出,居民越是不敢大胆消费,导致与低收入水平并存的高储蓄率,进一步制约了消费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国民收入,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即加薪才能扩大消费。在讨论美国大萧条原因时,Temin说“各种支出尤其是消费支出的减少才是产出下降的根本原因”,“1930年消费支出的急剧下降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生产过剩已经是严重问题,根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关系的统计,1998以后,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大幅上升;从2003年开始,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在70%以上。这与高储蓄率相伴随。储蓄和资金供给增加、利率下降,随着贷款利率下降,投资增加,资本存量越来越大、产出增加。根据国民收入的恒等式,这意味着收入增加,导致储蓄累积增加,这就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并一直累积,导致资本存量的累积增加,企业产出增加,直至生产过剩。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工资。其高低决定着社会需求大小,决定着投资需求能否扩大。自19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对高学历者有利的重大变化,1979年美国具有大学学历的男子平均工资为高中学历的130%,1995年这一数据已上升为170%;这表明对前者需求增加、后者需求减少,这一趋势被描述为“技术溢价”。完全符合H-O模型的“贸易论”对此解释是,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增长,致使非技术工人市场地位恶化。但西方绝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持“技术论”观点:自197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的自动化技术进步增加了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是其工资提高的主要原因。我国技术进步加快,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薪酬必然增加。斯密说:“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益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是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马歇尔也发现,高薪的劳动一般是有效率的,其使工人更健康、流动率更低、培训费用更少、士气更高。新古典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有关高效的工作系统的文献都强调高薪的意义。新凯恩斯主义的效率工资理论进一步指出了效率工资的作用机理(Leonard,1987;Shapiro and Stiglitz.1984;Akerlof,1982)。Madsen等检验22个OECD国家的制造业数据也发现,加薪显著促进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Fleisher等研究我国1984-1990年企业数据也发现,加薪会提高生产率。赖纳特认为,加薪,税基扩大、税收增加;加薪带来高需求、大市场,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实现高投资和高利润;税收增加使政府有能力投资于公共事业,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均提高,这是一个能带来经济良性循环的高地经济。加薪倒逼出“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其引起技术溢出。目前国际分工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富国拥有技术外溢性最强的高地经济,其经济活动总是与知识创新、报酬递增相联系,能够持续地创造财富。卢卡斯增长模型认为,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向外的溢出效应,长期看,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人力资本的积累包括:居民增加教育投入和政府增加教育支出。若后者不变,居民增加教育投入,就是人力资本唯一的源泉。Romer的R&D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之一是,投入R&D的人力资本越多,创新产出率越高。加薪,才能使劳动者拥有更强大的知识和技能购买力与购买欲。迈克尔波特提出,需求是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因素之一。加薪,市场规模扩大,分摊研发成本,科技回报率提高,研发利润增加,科技进步的动力增加。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理论,需求结构的变化将引起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薪,对新产品或中高档商品的需求增加,需求层次提高,带动产业升级,促使发展方式从生产能力提高型向经济结构升级型转变。而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只能形成对低收入弹性商品的有效需求,这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就比较有限。相对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较低。加薪,购买力提高,购买行为增加,在购买中学会购买,居民逐渐成为挑剔的内行,迫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二、加薪使比较优势 从劳动力廉价转向创新“十二五”建议提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科技进步的首要条件是加薪。“加薪”就是迫使企业经营模式从粗放、低附加值转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技术研发投入、从技术进口依赖型向自主创新支撑型转变,以科技替代简单劳动力,以科技替代资源,从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对那些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薪酬成本低廉型的企业形成“挤出效应”或“倒逼效应”,让那些居于产业链低端、无技术含量、无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企业要么垮掉、出走,要么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个加薪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效益和工资相应提高的良性循环,使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利润挤压工资”的最大弊端是鼓励企业用简单劳动力替代技术,致使我国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度迟缓,经济增长粗放。依靠压低工资,在全球产业链中分享可怜的低利润的发展模式,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经济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议价能力时,若仍然沉醉于这种偷懒的发展模式,则之前的累积优势也将逐渐丧失。工资水平决定人才去留。我国工资水平提高越快,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引进人才的层次越高,人才是科技之母,科技水平也随之越高。诺斯把制度看成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因,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劳动者薪酬提高的制度,如建立与资方关于工资上涨谈判的工会制度。创新动力还有以下四种: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早期,其只有科技需求,在加薪的条件下,企业必然用科技替代简单劳动力。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前者加科技,科技本身的矛盾运动必然促进创新;我国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这就形成科技工作者数量增加与科技落后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必然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调动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前者加政府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行为。前者加企业家才能,即企业家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管理。上述创新动力,都说明创新的最终动力必然是人,要调动员工的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主要路径是提高员工收入。我国已具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才和资本条件:大学生数量1.1亿人;过剩资本达40多万亿元,包括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和20多万亿元银行存差。截至2011年5月未,我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8.28万亿元与54万亿元,存差为24.28万亿元。Joseph Schmperer指出,创新是通过挑战现状和重新组合的“创造性的摧毁”过程实现变革、对经济做出“创造性反应”,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新市场、新工业、新技术以及新型的组织形式。Venkataraman对此解读为:“创新是系列体现社会活力和再生能力的活动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团体、组织或企业的合作行为。”目前,劳资合作主要是企业向工人让利,最大限度地加薪。加薪,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必然意味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进而劳动力的平均工资率也将提高。居民购买力提高,购买行为增加,居民在购买中学会购买,逐渐成为挑剔的内行,迫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的动力之一是需求。我国劳动收入越高,对新产品或中高档商品的需求越多,需求拉动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越大。三、加薪以应对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市场,谁就占据着最有力的竞争地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快速发展阶段,13多亿人、人均收入已逾4000美元;国内市场广阔而潜力巨大,满足内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不再主要依靠进口。我国比较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多样,供给能力强,大量产品和服务不可能主要由出口消化,不适应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内需导向发展经济,发展动力只能从外需转向内需驱动,扩大内需应该被作为恒定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动力,形成内需扩大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消费推动现代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意义。市场经济下,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消费不足、生产过剩是经常出现的。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力量和机制,不仅可以把经济推向经济扩张和需求膨胀,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又会把经济推进到收缩阶段,并最终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形成产出过剩,消费需求和引致的投资需求不足,这时加薪而增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更大一些。对我国市场经济而言,在供求博弈中,具有主导意义的角色越来越不是供给,而是需求。由于国民收入中利润和工资是此消彼长的,利润追求必然会把居民的消费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从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失业,即实际产出并没有达到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极限。这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固有机制。目前,我国投资和出口需求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增长,而消费以低于GDP增长的速度而下降。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以上,继续扩大投资不仅空间有限,而且边际效益递减。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产生的产能过剩,造成了企业销售困难,只能进一步依赖外需。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国际经济形势一有变动,就会使国内经济剧烈震荡。近20年来,美国人疯狂的举债消费,促成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拉动许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起飞。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出口日益成为替代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金融危机使美国人财产缩水13,购买力下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因而抬头,不仅有政府的非关税壁垒,而且有“烧中国鞋”之类的民间方式进行抵制。我国出口就受到来自发达国家需求不足的限制和高端产品的挤压,并受到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低端挤出。大国过度依赖外需的弱点明显,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日本出口急剧减少、企业业绩恶化和内需进一步收缩,致使日本经济恶化程度重于欧美。资源十分匮乏、以外贸立国的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8%,而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高达66%,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先是过度依赖投资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们均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可以将我国的增长归纳为“低成本是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低以及实际税收低。”Krugman(1994)认为,东亚经济体的高增长率主要来自高额资本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因而难免终将遭遇到报酬递减,“低成本、低技术、低利润、低端产品”和工资增长缓慢的国内“小市场”模式,导致人为的生产过剩,且以“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这种模式要顺利运转下去,则必须有一个出口的巨额增长,外贸比重过大的增长方式,不仅使经济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经济稳定难以持续,而且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包括重要资源价格、主要货币币值等大幅升降,都会极大影响国内经济运行;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过多依靠外需,还会造成产能过度扩张,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低级化,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周期性收缩,企业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以出口导向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一发展方式下必然要过度依赖国外资源,还要破坏性使用国内现有资源和严重污染国内生态环境,使经济高增长越来越难以为继。出口规模过大使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又难以买到我们需要的技术,被迫投资于美国国债等,等于被绑架;美元贬值使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受大国发展模式的制约,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将导致对内需增长的抑制和内需结构的扭曲,引起储蓄率过高和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一旦外需下降,而内需又不能及时跟进,就必然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继续维持居民的低收入,更是不可持续的。“当前我国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只达到60%到70%”,即便没有世界经济危机,也很可能会爆发国内的经济危机!我国已有30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幅度为22.8%,富士康“13跳”后,一线员工加薪100%以上,说明加薪是可行的。诀别低工资模式,这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劳动者,而是中国经济,即以高收入应对高水平的生产力;还能使农民工买得起房而安居城市、成为市民,因而促进城市化。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更促进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四、加薪以扩大就业Shin研究证明美国工资的顺周期(工资与就业、产出正相关)。Hart根据英国1975-2001年的数据,证明真实工资强顺周期。Anger对德国的研究也证实强顺周期,效率工资下降1.7%,则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真实工资顺周期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需求低使产品销售难、引起失业。Malinvaud进一步指出,当需求约束时,提高工资可以促进就业。加薪失业论,这是假定“工资基金表现为一个固定量,一个常数,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寡”。这种理论的要害是,忽视工资总额是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而且是能够超过利润增长的。法国巴斯夏、美国凯里都论证,随着生产力发展,劳、资所得同时增加,但劳动所得份额比资本所得份额增加得要快。事实上,大多数国家在工资提高的工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相反,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在工业化后期,劳动力短缺,只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又如美国1990年代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反而创造了失业率的新低。我国目前就业不充分、资本闲置和产能闲置,主要原因是工资低。这迫使劳动者为了买房、交学费,不得不加班加点,相应增加劳动供给,致使劳动供过于求、失业严重。失业,还源自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仅为33.2%,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施工单位招标投标工程保险承保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工程人工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2025年度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引进合同范本
- 2025版全新咖啡厅员工试用期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版汽车后市场加盟合作合同协议
- 2025版个人汽车贷款合同范本
- 2025橱柜定制与安装一体化服务合同
- 说课课件模板领取
- 红酒期货入门知识培训班课件
- 语文专业知识培训演讲课件
- 驾驶员高级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四川眉山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4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二10月月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学校口腔健康知识讲座
- 子公司运营规范管理制度
- 道路绿化修剪合同范本
- T/CSPSTC 75-2021微动探测技术规程
- 信任主题班会课件
- 借款抵押合同协议书
- 严重创伤规范化处理流程
- 2025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刷题库(附典型题、重点题)443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