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绩效考核在安钢高炉提煤比降焦比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实践.doc_第1页
项目绩效考核在安钢高炉提煤比降焦比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实践.doc_第2页
项目绩效考核在安钢高炉提煤比降焦比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实践.doc_第3页
项目绩效考核在安钢高炉提煤比降焦比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实践.doc_第4页
项目绩效考核在安钢高炉提煤比降焦比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绩效考核在安钢7号高炉提煤比降焦比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安钢项目管理硕士班 1项目背景全球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衰退,房地产低迷、股票下跌,持续数年的钢铁行业上升态势也转入滞销,全球粗钢产量被迫大幅减产。钢铁行业市场环境的恶化,促使钢铁企业必须加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力度,促进钢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国内外钢铁行业形势,安钢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方针由“增铁增效、产量效益型”转向“降本增效、指标效益型”,开始实施低成本运行战略。结合到炼铁厂高炉生产就是提煤比降焦比,降低吨铁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自2007年2800m3大高炉投产后,安钢公司每天需要外购焦炭数百吨,由于外购焦质量波动大,导致高炉炉况不稳,能耗指标上升,进一步恶化循环导致焦炭缺口更大;加之,外购焦价格较内部焦炭高,成为公司创效的减利因素。因此,在高炉上进行大喷煤降焦比工艺技术开发,对改善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和缓解公司焦炭供应压力具有现实的意义。2008年7月1日,集团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刘润生、炼铁厂厂长郭宪臻召开会议,决定:先在安钢7号高炉上进行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开展提煤比降焦比技术攻关活动,然后结合7号高炉技术开发的实践经验,在全厂每座高炉上推广,从而认真贯彻公司王子亮总经理低成本运行战略的指示,提煤比降焦比实现“吨铁成本最低”。2项目主要内容为了确保技术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司技术处、炼铁厂等单位召开了前期协调会议,成立技术开发小组,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间,制定技术开发方案。要求不要盲目追求产量,而要集中精力优化高炉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提煤比降焦比工艺技术开发攻关,项目目标具体分四个阶段。表1 技术开发四个阶段的目标安排项目时间必保指标期望指标焦比,kg/t煤比,kg/t焦比,kg/t煤比,kg/t第一阶段7.17.31425140420145第二阶段8.18.31415150415150第三阶段9.112.15365180365180第四阶段12.1512.31开表彰会,总结技术开发经验,至少公开发表一篇论文;至少获得公司三等奖科技成果。技术开发小组组长:技术处副处长赵合安技术开发小组副组长:炼铁厂生产副厂长张晓亮技术组成员:炼铁厂7号高炉生产设备主任牛卫军及7高炉值班工长 炼铁厂机修车间副主任宋燕明及电钳工三组 炼铁厂调度室副主任霍廷奎及调度员 炼铁厂喷煤车间主任王淑静及喷吹组 技术处铁焦科科长胡涛及主管炼铁的科员 炼铁厂技术科长刘风军及技术科主管高炉操作的科员3项目绩效指标体系3.1项目绩效管理(1)开发小组要紧密结合7号高炉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方案和目标,定期于每周二下午召开一次技术开发例会,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目标和措施,并要求高炉炉长和工长之间进行优化高炉生产指标的技术交流。(2)7号高炉车间定于每周三上午召开炉况分析会,传达开发小组制定的方针和措施,详细拟定出近期的高炉操作方针和操作制度,努力实现在高炉稳定顺行的前提下,稳步提高煤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焦比,并且要求抓好高炉内部管理,杜绝各类操作事故,树立“向稳定要指标,向减少事故要指标”操作理念,保证高炉生产安全稳定、产品优质低耗。(3)公司拿出6万元给7号高炉及其值班室,7号高炉和炼铁厂制定出7号高炉技术开发绩效考核方案,原则上每月完成目标给值班室发1万元。3.2绩效考核设计2008年7号高炉值班室技术开发第一阶段绩效考核表班组值班室岗位值班工长所属部门7车间KPI考核序号关键业绩指标(KPI)权重目标值单位考核部门1入炉焦比、煤比50%焦比420;煤比145Kg/t开发小组2生铁质量20%每天Si% 0.350.6580%,S%0.036%80%生产技术科3出铁均衡率10%高炉每天产量:12505080吨/天生产技术科和开发小组4生铁产量10%当月高炉每天产量:12505080吨/天 生产技术科5安全、8S和TnPM等基础管理10%安全事故为零,8S和TnPM等基础管理达标相关科室和车间任务考核序号考核项目权重考核标准1入炉焦比煤比(Kg/t)50%入炉焦比焦比420 Kg/t得40分,最低分0分;焦比每升高1 Kg/t扣2分,每降低1 Kg/t加1分。煤比145Kg/t得10分。2生铁质量20%每天Si% 0.350.6580%,得10分,80为界限每降1扣1分,每超过2%加1分; S%0.036%80%得10分,完不成不得分。3出铁均衡率10%全部完成得10分。每一天完不成扣0.5分,不限最低分。 4生铁产量10%完成月计划产量为基准得10分,最低分为0分。高炉超产不加1分,每亏产50吨扣1分。5安全、8S和TnPM等基础管理10%满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当月出现安全或操作事故扣10分,8S和TnPM等基础管理每一项一次不达标扣5分。完不成小组临时安排的任务一次扣2分。备注: 第二至第三阶段的绩效考核设计,除考核表中第一项焦比、煤比调整结合表1相应调整外,其余项不变。第四阶段考核为完成技术开发后的总结,公开发表了论文奖励3000元,撰写出科级成果,技术处鉴定后奖励7000元。3.3绩效考核考评本次考核主要目标在完成技术开发任务,为此规定:第一至第三阶段考核分数在90以上为优秀,全额发放技术开发奖金:考核分数在7590分为合格,发放技术开发奖励奖金的一半:考核分数在75分以下为不合格,不发放技术开发奖励奖金;考核分数在60分以下为不称职,不发放技术开发奖励奖金,并且每阶段考核7号高炉值班室3000元。4关于项目目标合理的论证通过收集同类高炉指标,在相同原燃料条件下,发现河北邢台、山西长治炼铁高炉可以达到要求指标,决定7月36日技术开发小组赴上述两炼铁厂学习。小组学习回来制定了技术开发目标,认为本项目目标合理,细分为四个阶段较为科学,本次技术开发主体在7号高炉及其值班室10名工长。第一阶段主要为整理操作思路,规划技术方案,由于项目团队刚刚成立,项目目标设计在原来的的基础上,期望目标和原来指标相比相差不大,煤比提高5kg/t,焦比降低5kg/t, 第二阶段主要是项目实施方案,调整具体操作参数,由于项目团队成立后之间的磨合,指标与第一阶段相比相差不大,煤比也提高5kg/t,焦比也降低5kg/t。在第三阶段需要项目团队开发反思、实践、自我激励、优化指标,最终实现本项目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团队配合不断默契,指标设计与第二阶段相比相差较大,煤比提高30kg/t,焦比降低40kg/t,其中煤焦置换比大于1,是考虑到“增产增效”到“降本增效”指导方针的转变,本目标设计符合下面图示的项目团队建设和工作绩效规律。5关于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与权重的论证本次技术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吨铁成本,手段是提高高炉煤比,使得喷煤起作用后降低高炉焦比,技术措施是调整高炉炉况和各种技术参数。因此,在绩效考核设计中焦比、煤比占的权重较大为50%,而且考核设计焦比具有奖惩分数,降低焦比成本就降低,本项焦比控制下限分数,上限分数不限制,利于提高高炉操作者的积极性、能动性。要降低焦比需要提高煤比,但是提高煤比焦比不一定降低,必须有一定的煤焦置换比,使得高炉提高的煤比起到作用后焦比才降低,起不到作用,片面的一味的追求煤比,不考虑焦比,吨铁成本反而会上升,故本项中,完成煤比得10分,没有奖惩分数。提高生铁质量,尤其是低Si冶炼利于降低吨铁成本,提煤比起到降焦比的作用,炉缸中心活跃,生铁质量质量将得到改善,故生铁质量权重设计为20%,仅次于第一项,但是主要手段不是低Si冶炼冶炼,相反太低的Si,高炉炉况有可能失常,本项中Si不奖励只惩罚,不限制下限分数,为了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减少高炉炉况失常的风险,S完成即得分是防止为了片面的在S方面得分,提高Si,不利于降低吨铁成本。 考核设计中出铁均衡率完成得10分,是由于均衡出铁率好,利于高炉提煤比实现降低焦比,不限下限分,是由于出铁均衡率不好,炉前有可能出安全事故,没有下限分,同样利于控制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风险。在生铁产量方面,完成即可得分,超产不加分,亏产50吨才扣1分,是着眼于在完成产量目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量,控制高炉冶炼强度,利于降低生铁成本,但是高炉不追求产量,不等于没有产量也能降成本,故考核亏产,但是设置下限分数,是为了激励高炉操作者开发智慧,在不以产量为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高煤比降低焦比。考核设计中最后一项设置上下限分数,利于高炉在搞好基础管理的情况下搞好技术开发经验。第四阶段写论文是激励总结开发经验和技术措施,写科技成果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利于推广开发经验,在采用表彰会形式,便于炼铁厂掀起“提高煤比降低焦比”的热潮,从而整体实现厂部“吨铁成本”最低。6绩效考核在本次技术开发中的效果表2 技术开发前后的经济指标对比时间月份产量(t)综合焦比(kg/t)焦比(kg/t)煤比(kg/t)工序能耗(kg标煤/t)1月332645524331494542月303295444351374523月停炉大修/4月370695754511524435月485485154021404046月453325274191354107月480715374221454208月487225334111524139月4330251636918439910月4564751236718238711月3936550636018339012月42479500352180385912月平均42698509362182390 从表2可知技术开发前三阶段取得了圆满成功。912月煤比提高到182 kg/t,焦比降低至362 kg/t。另外,我发表了论文,详细信息:牛卫军,张晓亮,李恒照,等. 安钢7号高炉高煤比攻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