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pdf_第1页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pdf_第2页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pdf_第3页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 7月JOURNAL OF SOUTHWEST JI AOTONG UN I VERSI TYJu l 2005 第 6卷 第 4期 Social Sciences Vo l 6 No 4 收稿日期 20042122 作者简介 陈晓霞 1982 女 浙江浦江人 硕士研究生 译者的用心 从翻译目的论看 5孔乙己 6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陈晓霞 1 邵 斌2 11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21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孔乙己 异化 归化 摘 要 翻译目的论认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即目的决定方法 从目的 论理论出发探讨5孔乙己6一文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 可以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矛盾 它们是在目的 论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应该并存并互为补充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474 2005 04 0029 05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On the T ranslation Concerned Cultural Factors inKong Yiji CHEN Xiao2xia S HAO Bin 1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Kong Yiji alienation adaptation Abstract Skopos theory holds that the key principle translation should follo w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hat is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Based on Skopos theor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concerned cultural factors in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Kong Yiji and finally concludes that alienation and adaptation t womethods and strategies due to the translators different purposes have their o wn specific values 以前的翻译研究着重点在 怎么译0上 无论是 中国传统译论的 信达雅 0 直译和意译 0 形似 和神似 0 化境0还是西方的 泰特勒三原则0 功 能对等 0等等 强调的都是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在 某种程度上的对等 怎么译 0的研究固然非常重 要 但绝非翻译研究的全部 正如谢天振教授指出 的 自上世纪 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的许多理论 进展值得我们借鉴 譬如当代西方的一些翻译研 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 而是把目光 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 即组织或提议翻译某部作 品的个人或群体 翻译文本的操作者 译者 和接 受者 此处的接受者不光指的是译文的读者 还有 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 身上 0 112这些理论跳出 了传统翻译研究以译文与原文的相似为中心的框 囿 注意到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的目的和效果 还 注意到译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作用等 这无疑是 翻译研究的一大进步 翻译目的论就是其中一个 影响较大的翻译新视角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6卷 一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在 20世纪 70年代 产生于德国 凯瑟琳娜 赖斯 Katharina Reiss 1971年在她出版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6一 书中首先提出要 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 的 0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接着功能学派翻译学 学者汉斯 威密尔 H ansVer meer 发展了这种翻 译理论模式 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 为 他用 Skopos一词来形容翻译行为的目的 这就 是 Skopos theory0的由来 意为特定目的的理论 1984年赖斯和威密尔在其著作中提出翻译目的论 的基本规则 122 11译语文本取决于译者的目的 21译语文本是在译语和译语文化中的信息提 供者 而源语文本是在源语和源语文化中的信息提 供者 31译语文本不是全都能还原成源语文本 41译语文本内部必须连贯 51译语文本必须和源语文本相关 61以上五条规则的重要性是递减的 目的原则 最重要 由此看来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 目的原 则是最重要的 译语文本并不取决于源语文本 而 是取决于译者的目的 而且由于原文与译文文本 分别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起提供信息作用 提 供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等 就造成了译语文本的不 可逆性 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则才考虑到译文的可 读性以及与源语文本的关联性 类似于 达 0和 信 0 但这些原则不是最主要的 而是在目的原则 之下的附带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目的需要的话 达0和 信0是可以牺牲的 在威密尔 目的论 0的基础上 贾斯塔 赫兹 曼塔利 Justa H olz2 Manttari 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 翻译理论 她用信息传递 message transmitters 来 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 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 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a co mplex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翻译行为都有一个既 定目的 并且要尽一切可能实现这一目的 132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 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 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 对象 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 阅读期待和交流需 要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 因此翻译行为是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 在目的语环境中 产生一 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读者的文本 to produce a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s in target circu mstances 132 翻 译目的论认为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 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 它只是信息的提 供者 offer of infor mation 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 息源中的一个 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 是因为 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 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即目的决定方法 正如刘全福 指出的 翻译是一个选择过程 越是处于宏观层 次的选择 越是明显地受到翻译的目的和外部因素 的影响与制约 而在微观层次的选择中 这种影响 和制约作用则显得模糊 有些选择甚至还会被认为 是潜意识的 但借助于宏观层次的外部因素 却能 够发现支配实际操作中的每一个选择的内在目 的 0 142也就是说 翻译的各种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的采用 都可以从目的的角度进行解释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从而获得一 个在功能上 合适的译本 它强调的 是 合 适 0 adequacy 而不是 对等 0 equivalence 各种翻 译行为有着不同的目的 译者应根据特定翻译情形 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目的 在目的论中 翻译原文的 目的和译文要起的作用对于译者就至关重要 德 国的译论家克里斯蒂安 诺德 Christina Nord 认 为翻译目的论解决了长久以来的种种两极化的争 端 譬如意译和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等 因为 根据译者的目的 有时需直译 有时需意译 或者介 于两者之间 这都得视译者的目的而定 他还指出 目的论并非就一定要靠拢目的语读者 虽然翻译目 的论常常被人误解为那样 132 明确了翻译目的论 我们再来审视翻译中对处 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的分歧 对于处理文化差异问 题 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 即所谓 异化 0与 归 化0 前者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后者 主张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如果从目的 论的角度去考虑 不难看出 异化0和 归化 0都有 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如果译者的目的是想把源 语文化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为对源语文化感兴趣的 读者服务 势必在翻译中会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 30 第 4期陈晓霞译者的用心 从翻译目的论看5孔乙己 6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象 也即采用 异化0的翻译方法 反之 如果译者 目的是为了取悦译文读者 是为一般的西方读者服 务的 他们会采用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即 采用 归化 0的方法 可见 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 面向对象不同 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 而方 法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 只是不同目的下的不同手 段而已 152接下来笔者从 5孔乙己6一文的两个英 译本 分析译者在不同目的指导下对文化因素采取 的不同处理办法 由此看翻译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 的重要作用 二 5孔乙己 6杨宪益译本的异化 5孔乙己 6一文有两个英译版本 一是杨宪益 夫妇的 译本 162 一是西 方学者乔 治 A 肯尼迪 GeorgeA Kennedy 的版本 172应当说两个译本都 较好地反映了原作的思想内容 都是上乘译作 但 通过对其中文化因素英译的细细比较 我们不难发 现他们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 以及由此体现出 来的不同的目的 杨译本尽可能完整 准确地传达 原作特有的文化意向 杨宪益曾指出英国翻译家 亚瑟 韦利在他的5诗经 6英译中用了 骑士0 城 堡 0等词 使译文读起来 像英国中世纪的民谣 而 不像反映中国情况的诗歌 0 112而这正是杨宪益翻 译 5孔乙己 6这篇短文着重避免的 在他的眼里 5孔乙己 6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中国文 化的承载 所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杨宪 益都想竭尽全力地让外国人明白 从这个角度来 说 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作家的鲁迅 而是 一个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鲁迅 比如以下的例子 1 曲尺形的大柜台0 a bar in the shape ofa carpenterp s square0 杨 L2shaped bar0 Kennedy 在这里 杨宪益先生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 保 留了汉语文化的因素 而肯尼迪则舍弃了原文的表 达 采用了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文化意向 采用了 归化的方法 译文当然更加自然和易懂 但丢失了 汉语中常用木匠的曲尺来形容 L0形的东西这个 文化意象 2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0 it seemed that Kong Y iji had studied the classics but never passed the official exa m inations and 0 杨 Kp ung I2chi had studied books all righ t but that he hadnp t ever been to a proper school 0 Kennedy 3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0 How is it you never passed even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 0 杨 Ho w did it happen that you couldnp t manage even half a degree for yourself 0 Kennedy 原文的 读过书 0 肯尼迪译为 had studied books0 而杨译为 had studied the classics0 原文的 进学0 肯尼迪译为 been to a proper school0 而杨 译为 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0 原文的 捞半 个秀才0 肯尼迪译为 manage even half a degree0 而 杨 译 为 passedeventhelo westofficial exa m ination0 从这三个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例 子的翻译 我们可以看出杨译本着力想体现孔乙己 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5孔乙己6揭示了为封建科 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 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这就是为什 么杨宪益在翻译这些跟科举制度有关的词语时格 外小心翼翼 紧跟原文亦步亦趋的原因 反观肯尼 迪的译文 虽然通顺可读 但在他的笔下 孔乙己因 为没有接受 正规教育 0 proper school 而 半个 学位 0 half a degree 也没拿到 如此一来给人错 觉 仿佛孔乙己当时所处的背景是现代教育 有着 学位制度等等 那么原作者所鞭挞的中国封建科 举制度就落了空 文章的主题大大受损了 在杨先生的眼中 5孔乙己6绝不仅仅是一篇文 学作品 而是代表中国文化的 文化资本 0 cultural capital 即使在我们本族语的读者眼中是普通和 不经意的文化内容 在杨先生的笔下也翻译得独具 匠心 他充分体会中英文化的差异 试图把中国文 化中细枝末节的东西都传达给西方人 比如以下 几例 4 柜里面预备着热水 可以随时温酒 0 where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or war ming rice wine 0 杨 inside ofwhich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or war ming up the wine 0 Kennedy 5 每每花四文铜钱 买一碗酒0 they spendfour coppers ona bowl of wine 0 杨 to spend four cash for a bo wl of wine 0 3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6卷 Kennedy 6 纸张笔砚 0 paper brushes and inkstone0 杨 paper pen and inkslab0 Kennedy 咸亨酒店卖的 酒0跟英语中的 wine0还不太 一样 是用米做成的 黄酒 0 而 wine一般是指葡萄 酒 杨先生没有放过这点细小的文化差别 把这个 酒0翻译为 rice wine0 基于同样的考虑 杨先生 又把 铜钱 0翻 译成 coppers0 而不是 一般的 cash0 因为中国古代的钱币是用铜造的 把中国 的 笔0译为 brush0 毛笔 跟西方的 pen0以示 区别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杨先生翻译的目的 他要 采用异化的方法 让西方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原汁 原味 杨先生对待文化的态度一贯如此 他曾在一 次访谈中说过 所谓 信 就是不能 和原文 走 得太远 如外国人觉得 rose 玫瑰 很了不起 能够 代表爱情等美好的事物 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 好的 把玫瑰翻译成牡丹 这就只做到了 达 忽略 了 信 0 182杨先生这里所指的 信0 已不仅仅是 字面的忠实 而是对源语文化的尊重 三 5孔乙己 6肯尼迪译本的归化 从上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杨先生的目的是 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是以想多 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为对象 因而基本上遵循 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这种 异化0的方法对 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巨大 而肯尼迪的翻译则 是从便于译文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 是以一般的英 美读者为对象的 因此他的翻译尽量做到通俗易 懂 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他的译文有 时避开了中国的文化 寻找到英美文化中相应的替 代部分 巧妙地实现了 功能对等 0 达到了交际的 目的 比如以下几例 7 什么 君子固穷 什么 者乎 之类 0 So mething about sit philosophus indigens a successionof wherefores and whereases 0 Kennedy Such as A gentle men keepshis integrity even in poverty togetherwith a spate of archais ms 0 杨 肯尼迪用拉丁文的形式来对应中国的文言文 用很正式的英文连接词 wherefores0 whereases0 来对应文言文的 者乎 0 可谓惟妙惟肖 相信英美 读者在这里获得的感受跟我们读到这段中文的感 受是相近的 而杨译拘泥于内容的解释 在功能效 果上则稍逊一筹 涉及到汉字结构的内容 比如拆 字等等 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字特有的东西 在英文 中是很难体现的 因此一般都认为是不可译的 这 种情况在 5孔乙己6这篇短文里也出现了 8 茴香豆的茴字 怎样写的 0 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0 回字有四样写法 你知道么 0 这段话涉及到中文 茴 0字的写法 即来回的 回0加一个草字头 而且还涉及到 茴 0和 回 0的 同音 所以处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两种译文分 别是 H o w do you write the character spice in the word spiced beans 0 Isnp t it the character hui meaning return with the grass radical over i t Nowthere are four ways of writing the character hu i 0 Kennedy Ho w do you write the hui in aniseed peas 0 Isnpt it the hui written with the ele ment for grass 0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hu i 0 杨 肯尼迪的译文分别用了 spice0来代替 茴 0 然后用 hui0来代 回0 巧妙地避开了同音字造成 的混乱 从意义上和形式上把 茴0和 回 0区分开 来 比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不懂汉语的英美 读者大体上也能明白 而杨译则未能区分 茴0和 回0 都借用两个词共同的汉语拼音 hu i 造成了 混乱 只是照着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 这种 异 化0失之僵硬 不精通汉语的学者是读不懂的 肯尼迪的重交际而轻文化 也体现在对中国传 统节日的翻译上 中国文化里习惯用节日更迭来 表示时间的推移 如 5孔乙己 6一文中 9 到第二年的端午 到中秋可是没 有说 0 The next year at the fifth of the fifthmoon but atM id2 Autu mn he said nothing0 Kennedy At theDragon2BoatFestival the next year But whenthe Mid2 AutumnFestival arrivedhe was silen t 0 杨 可以看出 杨宪益对于中国文化的细节非常敏 32 第 4期陈晓霞译者的用心 从翻译目的论看5孔乙己 6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感 在杨 宪 益的 译 文中 端 午 0 Dragon2 Boat Festival龙舟节 和 中秋 0成了典型的中国节日 而在 Kennedy的译文里 它们成了时间推移的标 记 杨的异化翻译法让英美读者了解更多的中国 文化 而 Kennedy的归化翻译法则侧重传达节日 在这里的功能 即表明时间的推移 这样使得译文 更易懂 原作的内容传达得更充分 能更好地达到 交际的目的 四 结语 王佐良先生在5严复的用心6一文中指出 严 复之所以选择 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也不只是从语 言风格着眼的 他从事翻译是有目的的 即要吸引 士大夫们的注意 雅 乃是严复的招徕术 吸 引心目中的读者 这是任何译者所不能忽视的 大事 0 192同样 杨宪益和肯尼迪都有其各自不同的 用心 杨宪益是想吸引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西方 读者 而肯尼迪面对的是不懂中文的一般西方读 者 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