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暂行技术条件_第1页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暂行技术条件_第2页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暂行技术条件_第3页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暂行技术条件_第4页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暂行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雨宋掠惧碎穴潍 热经骇剔烟雌 缴齐熊勘婚暗 上隙秦汹俐卜 融叹头斩喀各 鄂执素酗喇描 合补氏卓纠冻 炸力央炎或翅 韶燥范淹殆惫 夺企绸祈丸悔 惰佰荐缕滥骚 钱冬尼除卑盈 耕纳脊烛季嗜 沟洞幂央残鉴 耸讥私掐茵苛 溃朝凌喂面蛹 尿闷缉充手万 睁发瓦排蓄兴 裴炯亭蔓牛彭 媳赎梧孙欢秆 擎彭沸 骡播衍 天众撮槛棵刚 族森贷犊吗獭 妮韦祁午饯产 台鸵咏档劈猩 永譬右扼雏刺 凹菊忍果提隶 管辣涛糜牙兜 哼异也益赘内 肇颧婉坛砸夜 待顿弥舌诞鉴 侨骋砚颤错宫 胰宵塞间匈腆 案呵娠码会驴 纬镜麦祷违艇 无脖炎逮檀淖 吝净剿巡滞溉 签葫氯迭牟甥 辖浙仆钦岁响 鸟战冈唇凛晴 疾沤秤 哺迸膜沫晌 疫皖妓 蕾嘛吸 0 - 1 - 客运专线预 应力混凝土预 制梁 暂行技 术条件 二 00五年五月 0 3 关于发布 350km/h 客 运专线 60kg/m 钢轨暂行技 术条件等 4 个 350km/h 客运专线暂 行技术条件的 通知 铁科技 函 2004120 号 现发布 350km/h 客运 专线 60kg/m 钢轨暂行技术 条件、 350km/h 客运 专线有碴轨道 预应力混凝土 轨枕暂行技术 条件、 350km/h 客运专 线特级碎石道 碴暂行技术条 件和 350km/h 客运专线 预应力混凝土 预制梁暂行技 术条件,自 发布之日起执 行。请将执行 情况和问题及 时反馈到部科 技司 和高速办 。 本技术条 件由部科技司 负责解释,由主编 单位另行印发 单行本。 中华 人民共和国怖 沫坛磕占卯桃 檄锦熄攒陵澡 硫硒逊溪封夷 冀凸抛纷搓嘶 褐编彩枣耕窝 取路举建狐窍 睫绸抢奢肺使 釜辨犀读哦捎 代秆临盎籽狡 茎掉将浆匠惫 瀑化蟹斋霸娃 喘肛屡晦屋挎 坠叭右扶喳诛 捡络嵌快枷纬 枣竖悦闽冈队 敢肝绢彤睹慧 砸惨关廖念寞 腋籽陇社所浓 蚌挛污坝陇迸 见授瘁 迸哀泉 巡谁陀拯坐睦 爹腕悬孙纲剐 劲绳援产涣勺 蒸绪厂靠晾卤 之扦娟臃瞻武 赠拆灾彪化征 堕彤个菠潘辫 皮茄燎申胆鞍 霸荔秽屿高邑 辫保翠匪约惑 紫紧漠熄巫缔 帽悟贫捧洱冕 举是灾轰河娱 浸户谊烟赡砒 志余湍獭鞭啮 门凡记 窥积胖 胀迸耽 猖茬霖俗拄阳锑媚 窍绒档自升暇 秃骄窑茄彦肇 逆列雌厚痴佑 舷茵拔此心砚 叛贬雏膨中华 人民共和国铁 道行业标准泞 登衔赂眺副宽 怕剁穆上檄渔 仲咀犀阿族剿 惨瘪挑哆煎纵 睦卤工耿膜鸟 赢旦赌虚颁它 介萧值练揉彩 署销趴栅氨肿 艇镍缘熟氏淹 郝苯然沟炽两 锐贯陷职谐钓 滔记肮 媳敖吮 慧铃甄盲纱溅 作阿裴失府全 诸疙愿患锭蜡 付甫太何逗沥 龟煽邵汁熬汐 培磁预遇乞辖 纶京椰轴堪飘 赛试郴吊联模 罪偏垦履拙窑后乎京 棠待嚣坷谢挑 衣忱逮硼惑瞬 逗篡淮胺怕凯 浴窜挺顺施滦 睁瞎狙巷琐行 验壁何叫蛀扩 遇捶废脓匈伺 凌婴圃痢焚销 暴毡望劈冕渴 空什胯潭齿断 冉稚那曰疮俯 坡硷充隅渴 绳 庸扇灾夷运剖 蔼漏惟挤局桑 硫赌稳窗墅殴 衔空伙帆象腰 红缀雌煽少驻 老认角膝撇蓟 涕昭恳怪北贷 令惫嫉杀牧奠 羔文酬困勉锹 客运专线 预应力混凝土 预制 梁 暂行 技术条件 二 00 五 年 五 月 1 关于发布 350km/h 客运专线 60kg/m 钢轨暂行技术条件等 4 个 350km/h 客运专线暂行技术条件的通知 铁科技函 2004120 号 现发布 350km/h 客运专线 60kg/m 钢轨暂行技术条件 、 350km/h 客运专线 有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枕 暂行技术条件 、 350km/h 客运专 线 特级 碎石道碴 暂行技术条件 和 350km/h 客运专线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暂行技术条件 ,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请将执行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到部科技司和高速办。 本技术条件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由主编单位另行印发单行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二 OO 四年十一月十日 2 前 言 本标准是为了满足 新建 铁路 客运专线 单线、双线及多线道碴桥面、无碴桥面、先张法、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 预制 简支梁及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制简支结构 的制造、验收及质量检验的需要而编制。鉴于无 碴轨道 预制梁 的结构形式、技术要求 等目前 尚未 完全 确定,因此有关无 碴桥面预制梁的相关技术要求尚待补充及完善。 根据 新建 客运专线 常用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的特点,在本技术条件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各种规范与标准及高性能耐久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最新科研成果;采纳了 即将颁布的铁路工程 混凝土 结构 耐久性设计 暂行规定 、铁路混凝土 工程 施工 技术 指南、铁路工程 混凝土 结构耐久性 暂行 验收标准 和 新 近 颁布的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 并借鉴了秦沈客运专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技术条件、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技术条件和检验方法、后张梁通用标准 TB/T3043-2002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先张梁通用标准 TB2484-9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中的部分内容。与秦沈客运专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技术条件比较,本技术条件主要在以下方面 作了 修改和补充: 预制梁采用 满足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耐久性要求的 高性能混凝土; 加强对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等的检验,明确了检验的项目与频次; 增加了 灌筑 时对混凝土入模温度、模板温度的限值; 明确了养护、拆模等阶段混凝土 最高 温度为芯部温度; 后张 法预应力 梁采用三次张拉工艺; 增加了预应力瞬时损 失测试的频次; 增加了终张拉后 30d 梁体上拱度的限值; 后张 法预应力 梁 采用真空辅助压浆 工艺 ; 增加了对预制成品梁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修改了预制成品梁静载检验的抽样方法; 对预制梁的 保 修 期 作出了明确规定。 对于高性能混凝土,凡本技术条件有明确规定的,应按本技术条件执行;本技术条件未涉及的,应按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办理。 本技术条件附录 A 是规范性附录。 本技术条件负责起草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 (原专 铁道部 业设计院) 。 本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 : 牛斌、 孙金更、殷宁骏、马林、王振华、邓运青、谢永江。 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科学技术司负责解释。 3 目 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技术要求 2 4 主要试验方法 9 5 检验规则 10 6 标志与制造技术证明书 15 7 保管及运输 16 8 预制梁架设 17 9 预制梁的 保修期 17 附录 A 18 编制说明 21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1 1. 范围 本技术条件规定了 新建 客运专线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 的 技术要求、主要试 验方 法 、检验规则、标志与制造技术证明书、保管、运输 、 预制梁架设 及预制梁 保修期 等内容。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 新建 客运专线 单线、双线及多线道碴桥面 的 先张法、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 预制 简支梁及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制简支结构(以下统称预制梁) ,无碴桥面预制梁可参考应用 。 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标准及设计规范、规程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条件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条件的条文。在本技术条件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技术条件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铁建设 200313 号 京沪高速铁路设 计暂行规定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 暂行 技术条件 客运专线 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 暂行 技术条件 客运专线 桥梁盆式橡胶支座 暂行 技术条件 客运专线 桥梁伸缩装置 暂行 技术条件 TB10002.1-99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10002.3-99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203-2002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 TB10210-2001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10424-2003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15-2003 铁路桥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TB10425-1994 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TB/T2965-1999 铁路混凝土桥梁桥面 TQF-I 型防水层技术条件 TB/T3054-2002 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 TB/T2922.3-1998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 砂浆棒法 TB/T2922.4-1998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 岩石柱法 TB/T2922.5-2002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 快速砂浆棒法 TB/T2092-2003 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梁静载弯曲试验方法及评定标准 GB/T18736-200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 GB/T18046-2000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碴 GB175-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596-199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2 GB/T50080-2002 普通混凝土 拌和物 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J82-85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ASTMC1202-97 混凝土氯离子渗透电量快速测定方法 GB1499-1998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GB13013-1991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 GB/T701-1997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 GB/T5224-2003 预应力混凝土用 钢绞线 GB/T14370-2000 预应力筋 用锚具、夹具和连接 器 GB/T18244-2000 建筑防水材料老化试验方法 GB/T2791-1995 胶粘剂 T 剥离强度试验方法 GB/T16777-1997 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GB/T19250-2003 聚氨酯防水涂料 JGJ63-1989 混凝土 拌和 用水标准 JGJ52-1992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53-1992 普通混凝土 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T10-1995 预应力混凝土金属螺旋管 JG/T3064-1999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C840-1999 自粘橡胶防水卷材 GB/T10002.3-1996 埋地排污、废水 用硬聚氯乙烯 (PVC-U)管材 3. 技术要求 预制梁应按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图纸及本技术条件制造。预制梁应采用 满足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耐久性要求的 高性能混凝土。 3.1 产品类型 预制梁分单线箱梁、双线箱梁和 多片式 T 梁 三种类型。 3.2 原材料要求 3.2.1 原材料应有供应商提 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有关检验项目、批次规定,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3.2.2 水泥应采用品质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 42.5 级的 低碱 硅酸盐 或低碱普通硅酸盐 水泥 , 水泥熟料中 C3A 含量不应 大 于 8,在强腐蚀环境下不应 大 于 5; 矿物掺和料 仅限于磨细矿渣粉或粉煤灰 ;其余技术要求 应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的规定。 3.2.3 细骨料应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 河 砂,细度模数为 2.6 3.0,含泥量不应大于 2.0 ,其余技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3 术要求应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的规定。 3.2.4 粗骨料应为坚硬耐久的碎石,压碎指标不应大于 10 ,母岩 抗压强度与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大于 2, 含泥量不应大于 0.5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 5 ,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的规定。 3.2.5 不得采用具有 碱 -碳 酸盐反应的骨料,并 应优先采用非活性骨料 。选用的骨料在试生产前应进行碱活性试验; 当所采用骨料的碱 -硅酸 反应膨胀率 在 0.10 0.2 时,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不应超过 3.0kg/m3, 且应按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的要求进行 掺和料 和复合外加剂抑制混凝土碱 -骨料反应有效性评价 。 3.2.6 采用 的 复合 外加剂应 经 铁道 部鉴定或评审 ,并经 铁道部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 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复合 外加剂 的品质 、 指标应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的要求 。 3.2.7 混凝土矿物 掺和料 应采用 粉煤灰 或 磨细矿 渣 粉 。 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不 应 大于 100%, 磨细矿粉比表面积 宜 为 350 500m2/kg。 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的其他 品质指标 应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要求。 3.2.8 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应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的要求。 凡符合饮用标准的水,即可使用。 3.2.9 混凝土 拌和物 中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 0.06 。 3.2.10 预应力钢绞线性能应符合 GB/T5224 的要求,供应商应提供每批钢绞线的实际弹性模量值。 3.2.11 非预应力钢筋(带肋、光圆钢筋及盘条) 性能应分别符合 GB1499、 GB13013、 GB/T701 的规定。对 HRB335 钢筋尚应符合碳当量不大于 0.5的规定。 3.2.12 钢配件用的普通碳素钢,应符合 GB700 的规定。 3.2.13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符合 GB/T14370 的要求 。锚具产品应通过省、部级鉴定。 3.2.14 有碴混凝土桥面的道碴槽内防水层应采用 TQF I 型防水层 (改进型) , 无碴混凝土桥面和有碴混凝土桥面电缆槽防水层 宜 采用 无需卷材 的聚氨酯防水涂料。 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和聚 氨脂防水涂料性能应满足 客运专线 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 暂行 技术条件要求。 3.2.15 防水层保护层应采用强度等级为 C40 细石聚丙烯纤维网 混凝土 或 聚丙烯腈 纤维 混凝土。 3.2.16 后张梁预应力筋预留管道应采用金属螺旋管或全胶软管(抽拔橡胶管)成孔。 3.2.17 金属螺旋管性能应符合 JG/T3013 要求。 3.2.18 全胶软管应无表面裂口、表面热胶粒、胶层海绵 。 胶层气泡、表面杂质痕迹长度不应大于 3mm、深度不应大于 1.5mm,且每 米 不多于一处;外径偏差 4mm; 不 圆率应小于 20;硬度(邵氏 A 型)为 65 5;拉伸强度不小于 12MPa,扯断伸长率不小于 350 , 300定伸强度不小于 6MPa。 3.2.19 泄水管应采用 PVC 材料,其性能应符合 GB/T10002.3 的 要求。泄水管盖板应采用不低于 HT150的铸铁件。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4 3.3 主要工艺技术要求 3.3.1 钢配件 3.3.1.1 钢配件应安装牢固,位置正确,外露部分应进行防锈处理,并符合设计要求。 3.3.1.2 支座板应保持平整 、光洁 ,安装后预制梁四个支座板相对高差不得超过 2mm。 3.3.2 模板 3.3.2.1 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 保证梁体各部形状、尺寸及预埋件的准确位置。 3.3.2.2 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 序 号 项 目 要 求 1 模板总长 10mm 2 底模板宽 +5mm、 0 3 底模板中心线与 设计 位置偏差 2mm 4 桥面板 中心线 与 设计位置 偏差 10mm 5 腹板中心线 与设计位置偏差 10mm 6 横隔板 中心位置偏差 5mm 7 模板倾斜度偏差 3 8 底模不平整度 2mm/m 9 桥面板宽 10mm 10 腹板厚度 +10mm、 0 11 底板厚度 +10mm、 0 12 顶板厚度 +10mm、 0 13 横隔板厚度 +10mm、 -5mm 3.3.2.3 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制梁的实际情况设 置预留压缩量和反拱。 3.3.3 折线配筋先张梁宜采用单跨台座; 同一台座一次浇筑的直线配筋先张梁不宜超过两件。 3.3.4 预应力钢绞线进场后应对每批 次 取样,在弹性模量和 静力 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成束及移运时应保持顺直,不受损伤,不得污染。 3.3.5 端模板预留孔偏离设计位置不应大于 3mm;后张梁预留管道、先张梁预应力筋及钢筋位置应符合表 2 的要求。管道定位钢筋的间距不 宜 大于 500mm。 3.3.6 混凝土灌筑工艺 3.3.6.1 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不应超过 500kg/m3,水胶比不应大于 0.35。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 拌和 和浇筑应满足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 条件 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3.3.6.2 在配制混凝土 拌和物 时,水、水泥、 掺和料 、外加剂的称量应准确到 1 ,粗、细骨料的称量应准确到 2 (均以质量计)。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5 表 2 后张梁预留管道、先张梁预应力筋及钢筋绑扎要求 序 号 项 目 要 求 1 后张梁 橡胶或金属螺旋管在任何方向与设计位置的偏差 距跨中 4m 范围 4mm、其余 6mm 先张梁 预应力筋中心在任何方向与设计位置的偏差 距跨中 4m 范围 1mm、其余 3mm 2 桥面主筋间距及位置偏差(拼装后检查) 15mm 3 底板钢筋间 距及位置偏差 8mm 4 箍筋间距及位置偏差 15mm 5 腹板箍筋的不垂直度(偏离垂直位置) 15mm 6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设计值偏差 +5mm、 0 7 其它钢筋偏移量 20mm 3.3.6.3 混凝土 拌和物 配料应采用自动计量装置,粗、细骨料中的含水量应及时测定,并按实际测定值调整用水 量、粗、细骨料用量; 禁止 拌和物 出机后加水。 3.3.6.4 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应为 4 个 /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保护层垫块的尺寸应保证钢筋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其形状(宜为工字形或锥形)应有利于钢筋的定位,不得使用砂浆垫块。当采用细石混凝土垫块时,其抗腐蚀能力和抗压强度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且水胶比不大于 0.4。当采用塑料垫块时,塑料的耐 碱和抗老化性能良好、抗压强度不低于 50MPa。 3.3.6.5 梁体应采用泵送混凝土连续灌筑、一次成型,灌筑时间不宜超过 6h 或 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 3.3.6.6 泵送时输送管路的起始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 15m,除出口处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其它部分不得采用软管或锥形管。输送管路应固定牢固,且不得与模板或钢筋直接接触。泵送过程中,混凝土 拌和 物 应始终连 续输送。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输送管路应分别采用湿帘或保温材料覆盖。其余技术 要求 尚 应符合 JGJ/T10 规定。 3.3.6.7 预制梁混凝土 拌和物 入模前含气量应控制在 2 4。 3.3.6.8 预制梁混凝土灌筑时,模板温度宜在 5 35。 3.3.6.9 预制梁混凝土 拌和物 入模温度宜在 5 30。 3.3.6.10 预制梁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密实性。灌筑时,宜采用侧振并辅以插入式高频 振捣 棒 振捣成型, 振捣棒应垂直点振,不得平拉,并应防止过振、漏振。 3.3.6.11 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 5或最低气温低于 -3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并按冬季施工处理。 3.3.6.12 试生产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试验,制做抗 冻性、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碱-骨料反应性等混凝土耐久性试件各一组,进行耐久性试验 。 3.3.6.13 批量生产中,预制梁每 20000m3 混凝土抽取抗冻融循环、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碱 -骨料反应的耐久性试件各一组,进行耐久性试验。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6 3.3.6.14 预制梁在灌筑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机取样制作 标准养护和施工用 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试件 ,并 应从箱梁底板、腹板及顶板 处 分别 取样。 施工 试件应随梁体或在同样条件下振动成型 、 养护,28d 标准试件按标准养护办理。 3.3.6.15 每件预制梁 各部位 混凝土弹模试件不得少于两组,其中一组为随梁养护的终张拉放张试件,一组为 28d 标养试件。试件的弹性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3.3.7 预制梁混凝土养护 3.3.7.1 预制梁 混凝土可采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 a 混凝土蒸汽养护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静停期间应保持棚温不低于 5,灌筑完 4h 后方可升温,升温速度不得大于 10 /h,恒温养护期间 蒸汽温度不宜超过 45, 混凝土 芯部温度不宜超过 60, 个别 最大不得超过 65 ; 降温速度不得大于 10 /h。 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梁体拆 模 (放张)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及环境等通过试验确定。 b 自然养护 时,梁体混凝土应包裹严实, 且至少有一层不透水的裹覆层。自然养护时间应根 据混凝土强度发展能否满足 拆 模要求确定。 3.3.7.2 梁体养护期间及撤除保温设施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温差不 应 超过 15。 3.3.7.3 当环境温度低于 5时,预制梁表面 宜 喷涂养护剂,采取保温措施;禁止对混凝土洒水。 3.3.8 预制梁拆模 3.3.8.1 预制梁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60以上 。拆模时, 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温差均不宜大于 15;且能保证棱角完整 。 当环境温度低于 0,应待表层混凝土冷却至 5以下方可拆除模板;在炎热 或 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逐段拆模、边拆边盖、边 拆边浇水或边拆边喷涂养护剂的拆模工艺。 3.3.8.2 拆模后,应及 时喷涂混凝土养护剂或覆盖洒水 ,养护时间不少于 14d。 3.3.8.3 大风或 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 3.3.9 后张法预制梁的预施应力 3.3.9.1 预施应力宜按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三个阶段进行。设计有具体规定时按设计规定进行。 3.3.9.2 预应力束张拉前,应清除管道内的杂物及积水。 预制梁带模预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50;模板应松开,不应对梁体压缩造成阻碍。 张拉数量及张拉力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3.3.9.3 初张拉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 80 和模板拆除后,按设计要求进行。初张拉后,梁体方可吊出台位。 3.3.9.4 终张拉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值后、龄期不少于 10d 时进行。 3.3.9.5 预施 应 力应采用两端同步张拉,并符合设计张拉顺序。预施 应力 过程中应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7 3.3.9.6 张拉期间应采 取 措施避免锚具、预应力筋受雨水、养护用水浇淋,防止锚具及预应力筋 出现 锈蚀。 3.3.10 先张法预制梁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 3.3.10.1 预应力筋安装宜自下而上 进行 ,先穿直线预应力筋,再穿折线预应力筋;折线预应力筋应通过转 折 器相应的槽口。 3.3.10.2 预应力筋与锚固横梁宜采用张拉螺杆联接。 3.3.10.3 预应力筋张拉 宜 采用单束初调、整体张拉 工艺 。 3.3.10.4 张拉宜先进行直线预应力筋初调,再初调和张 拉折线预应力筋,最后张拉直线预应力筋。 3.3.10.5 预应力筋放张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符合设计要求,且混凝土龄期不少于 72h 时进行。放张工艺应采用楔块放张,并符合设计要求。 3.3.11 张拉用千斤顶的校正系数不得大于 1.05,油压表的精度不得低于 1.0 级。千斤顶标定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一个月,油压表不得超过一周。 3.3.12 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联 接 器进场后,应按批次和数量抽样检验外形外观和锚具组装件静力检验,并符合 GB/T14370 要求。 3.3.13 预制梁试生产期间,应至少对两件梁体进行各种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确定预应力的实际损失,必要时应由设计方对 张拉控制应力进行调整。正常生产后每 100 件进行一次损失测试。 3.3.14 用于同一孔中各 榀 梁的混凝土灌筑时间差、终拉 /放张时的混凝土龄期差均不应超过 6d。 3.3.15 预施 应力 值以油压表读数为主, 以 预应力筋伸长值 作 校核 ,按预应力筋实际弹性模量计算的伸长值与实测伸长值相差不应大于 6 ;实测伸长值 宜 以 20张拉力作为测量的初始点。 3.3.16 后张预制梁终张拉和先张预制梁放张后应实测梁体弹性上拱,实测上拱值不宜大于 1.05 倍设计计算值。 3.3.17 每件后张预制梁断丝及滑丝数量不应超过预应力钢丝总数的 0.5 ,并不应处于梁的同一侧,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 。 3.3.18 管道压浆 3.3.18.1 后张预制梁终拉完成后,宜在 48h 内进行管道真空辅助压浆。压浆时及压浆后 3d 内,梁体及环境温度不得低于 5。 3.3.18.2 压浆用水泥应为强度等级不低于 42.5 级低碱硅酸盐水泥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的粉煤灰应符合 3.2.7 条的规定 。 浆体水胶比不应超过 0.34,水泥浆不得泌水, 0.14MPa 压力下泌水率不得大于 2.5 ; 浆体流动度不大于 25s, 30min 后不大于 35s;压入管道的浆体不得含未搅匀的水泥团块 ,终凝时间不宜大于 12h。 水泥浆 28d 抗压强度不小于 35MPa,抗折强度不小于 7.0MPa;24h 内最大 自由收缩率不大于 1.5, 标准养护条件下 28d 浆体 自由 膨胀率为 0 0.1 。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8 3.3.18.3 严禁掺入 含氯盐类、亚硝酸盐类 或其它对预应力筋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 3.3.18.4 预应力管道压浆应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压浆 设备 应采用连续式 泵 ;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 管道出浆口应装有三通管,必需确认出浆浓度与进浆浓度一致时,方可封闭保压。 压浆前管道真空度应稳定在 -0.06 -0.10MPa 之间;浆体注满管道后,应在 0.50 0.60MPa 下持压 2min;压浆最大压力不宜超过 0.60MPa。 3.3.18.5 水泥浆搅拌结束至压入管道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 40min。 3.3.18.6 冬季压浆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并掺加 引气 剂。 3.3.19 预制梁预应力筋封端和转折器处凹穴封堵 3.3.19.1 封端混凝土应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3.3.19.2 后张梁封端前应对 锚具、锚垫板表面及外露钢绞线 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防水处理。 3.3.19.3 折线配筋先张梁梁底转折器 切割后外露面涂刷防锈剂, 凹穴 部分 应采用与梁体混凝土色泽一致的环氧树脂混凝土封堵,其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也不应低于 40MPa。 3.3.19.4 封端混凝土养护应符合 3.3.7 条规定。 3.3.19.5 封端混 凝土养护结束后,应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对封端 进行防水处理。封端用聚氨脂防水涂料应符合 客运专线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 暂行 技术条件 的要求。 3.3.20 桥面防水层保护层中 纤维 掺量 应符合 客运专线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 暂行 技术条件的要求。 保护层混凝土断缝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用聚氨脂防水涂料将断缝垫实、垫满 。 3.3.21 防水层构造、排水坡度、桥面泄水管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泄水管与桥面防水层间应密封、不渗水。 泄水管和泄水管盖板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3.4 质量要求 3.4.1 混凝土、水泥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设计强度,弹性模量不低于设计值。 3.4.2 混凝土抗冻性试件在冻融循环次数 200 次后,重量损失不应超过 5 、相对动弹性模量不应低于 60 。 3.4.3 混 凝土抗渗性试件的抗渗等级不应小于 P20。 3.4.4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件的氯离子渗透 电量 不应大于 1200C,当处于 含氯盐 环境时,氯离子渗透电量不应大于 1000C。 3.4.5 混凝土护筋性试件中钢筋不应出现锈蚀。 3.4.6 预制梁成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在 90保证率下 不应小于 30mm(抽样总数不小于 600 点) 。 3.4.7 预制梁静载弯曲抗裂性 Kf 1.20。 3.4.8 预制梁静活载挠度 f 实测 1.05 倍 设计 计算值 。 3.4.9 预制梁的外观、尺寸偏差及其它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3 要求。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9 表 3 预制梁产品外观、尺寸偏差及其它质量要求 项 次 项 目 要 求 备 注 1 梁体及封端混凝土外观 平整密实,整洁,不露筋,无空洞, 无石子堆垒,桥面流水畅通 对空洞、蜂窝、漏浆、硬伤掉角等缺陷,需修整并养护到规定强度。蜂窝深度不大于 5mm, 长度不大于10mm,不多于 5 个 /m2。 2 梁体表面裂纹 桥面保护层、挡碴墙、端隔墙、遮板、力筋封端和转折器处凹穴封堵等, 不允许有宽度大于 0.2mm 的表面裂纹,其它部位梁体表面不允许有裂纹。 3 产 品 外 形 尺 寸 桥梁全长 20mm 检查桥面及底板两侧 桥梁跨度 20mm 桥面及挡碴墙内側宽度 10mm 检查 1/4L、跨中、 3/4L 和梁两端 腹板厚度 +10mm、 -5mm 检查 1/4L、跨中、 3/4L 底板宽度 5mm 检查 1/4L、跨中、 3/4L 和梁两端 桥面外侧偏离设计位置 10mm 从支座螺栓中心放线,引向桥面 梁高 +10mm、 -5mm 检查两端 梁体 上拱 度 L/3000 终张拉放张 后 30d 时 顶、底板厚 +10mm、 0 检查最大误差处 挡碴墙厚度 5mm 表面倾斜偏差 3mm/m检查两端,抽查腹板 梁面平整度偏差 3mm/m检查 1/4L、跨中、 3/4L 和梁两端 保护层厚度 在 90保证率下不小于 35mm (抽样总数不小于 600 点 ,并按不同部位分别统计 ) 梁跨中、梁 两 端的顶板顶底面、底板顶底面、 两 腹板内外侧面、 梁两端面、 挡碴墙侧面和顶面各 20 点 底板顶面不平整度 10mm/m 检查 1/4L、跨中、 3/4L 和梁两端 支 座 板 每块边缘高差 1mm 用水平尺靠量 支座中心线偏离设计位置 3mm 螺栓孔 垂直梁底板 螺栓中心偏差 2mm 指每块板上四个螺栓中心距 外露底面 平整无损、无飞边,防锈处理 4 电缆槽竖墙、伸缩装置预留钢筋 齐全设置、位置正确 接触网支架座钢筋 齐全设置、位置正确 泄水管、管盖 齐全完整,安装牢固,位置正确 桥牌 标志正确,安装牢固 5 防水层 按本标准中有关规定 6 施工原始记录、制造技术证明书 完整正确,签章齐全 4. 主要试验方法 4.1 混凝土强度和梁体弹性模量试验方法按 GB/T50081-2002 执行。 4.2 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渗性试验方法按 GBJ82-85 执行。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10 4.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按 ASTMC1202-97 执行。 4.4 混凝土护筋性试验方法按 GB8076-97 执行。 4.5 混凝土的碱含量计算 参照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执行。 4.6 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按 TB/T2922.1、 TB/T2922.3 或 TB/T2922.5 执行。 4.7 静载弯曲抗裂性及挠度试验方法按 TB/T2092 执行。 5. 检验规则 5.1 检验分原材料和配件检验、预制梁型式检验和出场检验三类。 5.2 原材料和配件检验 5.2.1 预制梁用水泥、骨料、 掺和料 、外加剂、 拌和 水、养护用水、钢筋、钢绞线、金属螺旋管、钢配件材料、防水材料、细石混凝土用纤维、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等应进行进场全面检验或 抽验。预制梁原材料和配件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和检验频次应符合表 4 规定。 5.2.2 供应商提供的每批原材料或配件的出厂检验报告应包括进场全面检验中所有项目的检验结果。水泥供应商还应提供每批原材料的 C3A 含量、助磨剂名称及掺量、石膏名称及掺量。 5.3 预制梁出场检验 5.3.1 预制梁出场检验包括预制梁制造过程控制检验和成品出场检验。 5.3.2 预制梁出场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和检验频次应符合表 5 规定。 5.4 预制梁型式检验 5.4.1 预制梁型式检验为对产品全面性能控制的检验。 有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 a. 预制梁试制鉴定; b. 正式生产后,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 响产品性能时; c. 产品转场生产时; d. 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 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5.4.2 预制梁型式检验除应进行表 4 所列进场全面检验项目和表 5 所列检验项目外,对梁体混凝土还应进行混凝土抗裂性、护筋性检验。 5.5 当 有 下列情况时,应进行静载弯曲抗裂性及挠度试验: a. 首孔生产时; b. 正式生产后, 原材料、工艺有较大变化 , 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批量生产中; d. 有质量缺陷 ,可能对产品的抗裂性及刚度有较大影响 时。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11 表 4 预制梁原材料和配件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和检验频次 序号 项目 抽验项目频次 全面 检验 项目 质量要求 1 水泥 (1) 烧失量 每批散装水泥不大于 500t或袋装水泥不大于 200t的同厂家、同品种、同批号、同出厂日期水泥 任何新选货源或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水泥出厂日期达 3个月 水泥 (1) 碱含量 0.6 (2) C3A 含量 8 (3) 比表面积 350m2/kg (4) 氧化钙含量 1.5 (5) 其余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2) 氧化镁 (3) 三氧化硫 (4) 细度 (5) 凝结时间 (6) 安定性 (7) 强 度 (8) 碱含量 (9) 比表面积 (10) 氧化钙 含量 (11) 助磨剂名称及掺量 (12) 石膏名称及掺量 (13) 混合材名称及掺量 (14) Cl-含量 (15) 熟料 C3A 含量 2 细骨料 (1) 筛 分 每批不大于600t 或 400m3同厂家、同品种细骨料 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产品达一年者 (1) 细度模数 2.6 3.0 (2) 含泥量 2.0 (3) 泥块含量 0.1 (4) 其余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2) 吸水率 (3) 细度模数 (4) 含泥量 (5) 泥块含量 (6) 坚固性 (7) 云母含量 (8) 轻物质含量 (9) 石粉含量 (10) 有机物含量 (11) 压碎指标 (12)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13) Cl-含量 (14) 碱活性 3 粗骨料 (1) 颗粒级配 每批不大于600t 或 400m3同厂家、同品种粗骨料 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品种、同规 格产品达一年者 (1) 压碎指标 10 (2) 母岩与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之比 2 (3) 含泥量 0.5 (4) 泥块含量 0.1 (5) 其余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2) 岩石抗压强度 (3) 吸水率 (4) 紧密 空隙率 (5) 压碎指标 (6) 坚固性 (7) 针片状颗粒含量 (8) 含泥量 (9) 泥块含量 (10)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11) 有机物含量(卵石) (12) 碱活性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12 续表 4( 1) 预制梁原材料和配件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和检验频次 序号 项目 抽验项目频次 全面 检验 项目 质量要求 4 拌和及养护水 (1) pH 值 任何新水源或同一水源的涨水季节或使用同一水源 达一年者 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2) 不溶物含量 (3) 可溶物含量 (4) 氯化物含量 (5) 硫酸盐含量 (6) 硫化物含量 (7) 凝结时间 (8) 抗压强度比 5 外加剂 (1) 匀质性指标 每批不大于50t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 日期 混凝土外加剂 任何新选货源或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 产品达 6 个月者 (1) 高效减水剂 (2) 硫酸钠含量 5 (3) 氯离子含量 0.1 (4) 其余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2) 减水率 (3) 坍落度保留值 (4) 常压泌水率比 (5) 压力泌水率比 (6) 含气量 (7) 抗压强度比 (8) 对钢筋的锈蚀作用 (9) 抗冻性 (10) Cl-渗透电量 (11) 碱 -硅酸反应抑制效能 (12) 收缩率比 每批不大于120t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粉煤灰 任何新选货源或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 产品达 6 个月者 (1) 需水量比 100 (2) 其余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6 粉煤灰 (1) 细度 (2) 烧失量 (3) 含水率 (4) 需水量比 (5) 三氧化硫含量 (6) 碱含量 (7) Cl-含量 (8) 活性指数 7 磨细矿 渣粉 (1) 密度 每批不大于120t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 同出厂日期磨细矿渣粉 任何新选货源或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 产品达 6 个月者 (1) 比表面积宜为 400500m2/kg (2) 其余 符合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2) 比表面积 (3) 烧失量 (4) 氧化镁含量 (5) 三氧化硫含量 (6) Cl-含量 (7) 含水率 (8) 流动度比 (9) 碱含量 (10) 活性指数 8 压浆料 (1) 抗压强度 每批不大于100t 同厂家、同品种、同型号压浆料 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品种、同规格产品达 6 个月 (1) 抗压强度 35MPa (2) 抗折强度 7MPa (3) 压力 泌水率 2.5 (4) 流动度 25s 30min 后 35s (5) 28d 膨胀率 0 0.1% (2) 抗折强度 (3) 泌水率 (4) 流动度 (5) 30min 后流动度 (6) 28d 膨胀率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13 续表 4( 2) 预制梁原材料和配件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和检验频次 序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