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四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一中)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福建省龙岩市四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一中)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福建省龙岩市四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一中)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_第3页
福建省龙岩市四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一中)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_第4页
福建省龙岩市四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一中)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杭、武平、漳平、长汀一中”四校联考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二生物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10每题1分, 11-35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中的所有乔木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苗、小鱼和大鱼c池塘中的全部的蛇d一块棉田中的幼蚜、有翅和无翅成熟蚜等全部棉蚜2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它的实施有利于( )a降低出生率b调整年龄组成c降低人口密度d改变性别比例3.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c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c.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有时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5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每亩杂交水稻田的水稻年产量b某地区野兔每年新增的个体数c每平方米草地中青蒿的数量d某池塘中每立方米水体中鱼的数量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7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8.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9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能够实现物质循环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10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现在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d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能量高效利用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但恢复力稳定性低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c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自我调节能力强,而且人类起主导作用d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1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b.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就越多c.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13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4森林的边缘到中心地带分布着不同生物,体现了森林群落的( )a营养结构b.年龄结构c.垂直结构d.水平结构15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a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b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c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b物质流和能量流是循环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17.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以改善空气质量c在夏季通过缩短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d汶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18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b、c、d的能量之和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a、b、c、d、之间c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19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该食物网共有4条 食物链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 系不只是捕食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 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abcd2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d. 代表光合作用,代表呼吸作用21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22.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为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a、b、c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 固定的太阳能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c.若5,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2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图中青蛙和蛇只有捕食关系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能量可被农作物重新利用d.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4图中曲线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丙为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b种群乙在第57年间个体数下降是由于甲的增加和 丙的减少所致c乙和甲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25如图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图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a组成和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有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流经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或生态系统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c. 生态系统可以对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d人类活动均对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26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3年乌鸦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 “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27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或迁入率,乙为死亡率或迁出率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28某种动物迁入新的环境后,其在8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第8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001a在这8年间,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b第5年时该动物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与第2年相比,该动物在第8年时的种内斗争比较激烈d第4年时,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很可能为该种动物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29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3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稻飞虱的种群密度c.用样方法调查银杏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31下列统计结果的误差产生原因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b标志重捕法:生物第二次被捕获的难度加大c丰富度调查:装土样的塑料袋标记弄混d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3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b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3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它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34.右图表示物种甲与物种乙的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信息可在物种甲和物种乙之间相互传递b甲物种含有的能量比乙物种的多c物种甲与物种乙之间是捕食关系d物质在物种甲与物种乙之间是循环的3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一表示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过程提供的cd经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 20%dc处在第三营养级二.非选择题36(10分)请据图回答:(1)图解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图中共有_条食物链,螳螂和黄雀具有 关系。 (3)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原因是_。(4)若螳螂全部迁走,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a,则黄雀最多可获得 能量。37(10分)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 的方法,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一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步骤不正确的有_ (填下列操作的序号)。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3)某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探究 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如果a管中的10ml酵母液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右表。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造成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38(10分)科研人员对一块水稻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水稻植株上稻苞虫虫卵的密度应该采用 ,研究水稻田范围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2)某科研小组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右图模型属于 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 。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 只。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 ;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 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39(10分)图中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 图甲中过程表示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2)图甲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