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doc_第1页
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doc_第2页
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doc_第3页
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doc_第4页
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2005年第2期No.2,2005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SOCIALSCIENCES2005年3月Mar.,2005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口王德华内容提要现存的东晋三十七首兰亭诗,表现出以四言八句,五言八句与四言四句,五言四句为主的诗体特征.其原因主要是诗人创作时强调兴会以及玄学的审美渗透,曲水流觞只是即兴赋诗的外在机缘.将兰亭诸诗置入同类题材中加以考察,其短篇的诗体特征及其成因就更加明显.关键词兰亭诗体审美成因作者王德华,女,1965年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杭州31002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其行文之美以及羲之的书法美名,流传甚广.兰亭集会游宴的结果,除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外,孙绰也写了一篇三月三日兰亭集序,有人称之为兰亭后序.除两篇序文外,最为丰富的应是留存至今的二十六人的诗作,共三十七首.从数量上看,不可谓不丰.但是因羲之兰亭序,人们对兰亭诸诗多有忽略,即便注意,也多视作粗制或玄言之作而不加深究.本文拟对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作一探讨.一,兰亭诸诗的流传与诗体特征最早关于兰亭集会情况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刘孝标注,刘注称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临河叙,从中可知兰亭集会共41人参加,26人作诗,15人未作诗,但具体情况如何并无说明.晋书本传也只言及羲之到会稽后与之的文学为工农兵服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成为兴建民族国家的政治策略之一.这些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文学汉语面临的外部境域.如何描述文学汉语的现代想像与实践?以文学汉语为本位,进入描述的方式不是郜元宝先生所说的从汉语中理解汉语,而是从文学中理解汉语,从现代汉语文学中理解文学汉语.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文学汉语的形式来构建这种现代想像与实践的历史.但在分析时,无疑会越过文学作品的边界,勾连现代汉语的研究.文学汉语的现代想像与实践,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184注释:郜元宝的论文有:母语的陷落,书屋2002年第四期;音本位与字本位,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二期;同一与差异,上海文学2003年第十期;为什么会粗糙?,文艺争鸣)2004年第二期.高玉的重要论文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东南学术)2001年第三期;语言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文学评论)2002年第五期.笔者的论文有:解构与重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三期;大众话语:对20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论述,文艺研究)2003年第二期;胡风的话语方式,学术月刊)2003年第四期.责任编辑尹之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游处的人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但未言及永和九年参与人数及诗作的情况.宋施宿会稽志卷十载:天章寺碑云: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郗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各赋诗,合二十六人.谢瑰,卞迪,丘髦,王献之,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儇,吕系,吕本,曹礼,诗不成,罚三觥,合十六人.此言天章寺碑中载参加兰亭集会凡42人,赋诗者26人,与刘孝标称引I临河叙同;而无诗者为16人,比I临河叙多出1人.会稽志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兰亭集会的人数,姓名,作诗的情况.从中可知,王羲之七子中有六子参加了兰亭集会,即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七子王献之.王羲之一门占与会人数的六分之一.陈郡谢氏家族有谢安与谢万参与.高平郗氏家族的代表即郗昙,昙为郗鉴次子;颖川庾氏家族则有庾友和庾蕴.庾友,为庾冰第三子.庾蕴亦是庾冰子.东晋时的主要四大名门士族都有人参与此次集会.当时清谈名士孙绰也在其中.孙氏家族中有三人参加,孙绰子孙嗣,孙绰兄孙统.时桓温掌权,温子桓伟也得予其事.王羲之永和七年任会稽内史,两年后即有此盛会,从参加兰亭集会的主要成员来看,兰亭集会是以王羲之为首,以世家大族与名士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一次游宴娱乐活动.施宿会稽志卷二十古诗文载王羲之上巳日会兰亭曲水诗并序,后系有诸人诗.作诗二首者11人,一首者15人,共37首,未有诗者16人.后有孙绰序.37首诗中四言诗共14首,其中四言八句7首,四言四句7首;五言诗共23首,其中五言八句8首,五言四句15首.四言八句,四言四句,五言八句与五言四句这样篇幅短小的诗体,在兰亭诸诗前虽有出现,但数量上不是很多,其中四言八句诗更多是作为组诗即一首分为几章的形式出现,唐许敬宗编文馆词林就录有多首这样的诗,如郭璞的答王门子诗六章,赠温峤诗五章,孙绰赠温峤诗五章,与庾冰诗十三章,文选载卢谌赠刘琨诗二十章等,像兰亭诗这样单独成篇的四言八句诗并不多.而四言四句,五言八句与四句诗体更加少,只是存在于民歌中.如五言四句是兰亭诸诗中出现最多的一类诗,文人仿民歌之作也有五言四句诗,乐府诗集四十五载王献之桃叶歌三首,均是五言四句.但是总体说来,在兰亭诸诗前,四言与五言诗的句式往往超过八句,十句,也就是说,诗体的篇幅较长.尤其是五言四句与八句诗,一般认为这种诗体初步定型于齐永明年间的诗人创作,但是在永明诗人之前,却有了兰亭诸诗这次五言四句与八句诗体的集中创作,因而,兰亭诸诗四言与五言诗的四句与八句的诗体特征就显得尤为突出.二,即兴赋诗,强调兴会的创作模式说到兰亭诗作的短篇特征,人们会想到曲水流觞所提供的即兴赋诗方式的机缘,这不无道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赋诗一首,恐不容多加构思,而曲水流觞的方式,更比其它宴集赋诗多些即兴而作的成份.曲水流觞创制于何时没有定说,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即兴赋诗的外在机缘,而要使这种机缘发生作用,还涉及到诗人的创作思维模式.从具体的篇章来看,与短篇的诗体相应,兰亭诸诗在描写景物上较之以前诗歌,没有那么繁富.三十七首诗中,全篇写景的仅谢万一首,而多数篇章则是写景与言理的结合.这样,诗中对景物的描写就更趋于简约,往往只是撷取富有代表性景物进行描写,说理也往往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铺写.如谢安的四言八句诗:伊昔先子,有怀游春.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诗的前四句交待游春的目的,后四句写景.人们只能在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的景色勾勒中去体味诗人寄傲林丘的意趣.孙绰的一首五言八句诗也是如此: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涧涛.携竺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诗人选取了流风停云,莺语游鳞进行描写,在这样的春景中,诗人体悟到的是什么,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用忘味在闻韶来比喻其中的玄理.而更短的四句诗体其描写与说理就更趋简约,如华茂的四言四句诗:林荣其郁,浪激其隈.泛泛轻觞,载欣载怀.前两句为描写,后二句是抒怀,都是用185王德华: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非常简约的诗笔表现自然与对自然的感受.再如王玄之一首五言四句诗: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描写上只选择了松竹与幽涧,至于诗人在松竹与幽涧之意体悟到了什么,也没有明言,只是谠隋志得到愉悦,内心的郁忧得到化解.由此可见,与以前文人诗歌相比,兰亭诸诗在创作思维模式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捩,即不用赋体,转向采用诗歌的比兴体表现模式,这应是形成兰亭诸诗短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潘岳的金谷集作诗,即采用赋体手法,主要表现在时间的贯穿上与空间的铺排上.从时间上看,潘诗对会集金谷园的原因,经过以及日后的期望都作了交待.在空间上,着重对金谷园的景色作了浓笔铺排,从回溪峻阪写到绿池青柳,从前庭后园写到灵囿茂林,金谷园中一切值得写的,潘岳都注意到了并作了形象的描写.而潘诗的此种赋体手法在兰亭诗中全然不见,人们不再着重于过程,而是会心于与自然的一己之得,所以兰亭诸诗略去了时间性的陈述,减少了空间性的铺排,而是对景物有选择,其重点又是放在心与物会之上,从而使兰亭诸诗的诗体表现出篇幅变短的共同特征.如果单就文人诗歌及诗歌的句式而言,兰亭诸诗则是近体诗中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的雏形.中国古代诗歌表现的思维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叙事模式的赋体与不以叙事为主的比兴体.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诗经时代即已出现,而在诗经与五言腾涌的建安诗歌之前,最为主要的文学文体是楚辞与汉赋,它们都是叙事赋体的表现模式.所以,既有诗经的发端,又受到楚辞与汉赋及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的影响,汉代文人五言诗从其最初产生起就有一种叙事与抒情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表现方式的主流.如五言腾涌的建安时代的五言诗,诗人大多写乐府诗,其表现手法也多用赋法,多是将抒情与叙事结合一体.正始,西晋诗的主流依然如此.但是当诗人以抒情为主,脱去叙事的模式,或是不着重过多地铺陈时,诗歌的篇幅也就相应缩短.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与庭中有奇树,刘桢的赠从弟,阮籍五言咏怀诗其一等都是五言八句,均是其例.两晋民歌中四句短诗较多,就是因民歌较多地采用比186兴,如乐府诗集卷四七所载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这首四言四句诗以白水桥梁起兴,比喻小姑独处无郎的幽怨.而五言四句的短诗在民歌中更是多见,如乐府诗集卷四五载子夜变歌三首其三日: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蟋蟀吟堂前,惆怅使依愁.诗人只是着重于抒发秋景忽至给人岁月流迈的感受,而这感受说的又是相当的朦胧,给人留下许多回味的余地.民歌的这种短篇风格也时常影响文人的诗歌创作,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如沈充的前溪歌七首,王献之的桃叶歌三首等均是五言四句的短篇,诗歌的比兴以及强调的兴会的特征更加明显.可见,五言四句,四言四句的短诗的出现更强调诗歌的比兴与兴会.但是这样一种短篇诗体在兰亭诸诗之前,毕竟还是少数,诗歌的主流还主要是继承了诗,骚的赋体.因此,从诗体的句式上来看,兰亭诸诗确实是与汉魏西晋以来诗,骚之体主流的赋体大不相同的.三,玄学的审美观照就兰亭诸诗而言,诗体句式的变短原因,从表现手法上看是兰亭诸诗强调兴会,进一步脱离赋的表现手法和叙述的思维模式,而这一转换的成功得力于玄学的审美观照.兰亭诸诗的玄学的审美观照还是相当明显并带有兰亭诗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应是兰亭诸诗创作的很好说明与总结.生命迁逝与人生短暂的悲情是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魏晋士人诗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感伤情绪,在生命迁逝之悲产生的同时,诗歌中也产生不同的解脱途径,比如及时行乐,游仙长生,建功立业等等,但是都不能冲淡因生命的迁逝而带来的悲苦之音.王羲之的序同样流露出时代的悲苦之音,所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并且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道家的一死生与齐彭殇并不能使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名士们解脱这种生命短暂之悲,所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此,兰亭名士们从一死生的理念解脱转为当下的对生命的审美享受,即序中所说的人们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虽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感受会情随事迁,人的生命毕竟终期于尽,但是这种当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下的审美享受还是有着一种永恒之乐,即能使人感受到不知老之将至.所以人生有不可逃却的生命之痛,因此追求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生命喜悦就更为重要,这种喜悦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相得相感的玄学思考,从而表现出与前此诗歌中解脱生命之悲的不同的哲学指向.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感受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飞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乌.具物同荣,资生成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0此序首先以水喻性,认为人的性情因外在物界的感发而各有不同.孙绰举出了两种最为显明的区别,即仕宦为官与闲步野林时因外在客观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性情,这一区分使闲步野林之趣明显具有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的特征,人们之所以能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正是因山水所具有的这种审美特性.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之下,孙绰此序才对自然山水投注热情,并在自然中体悟到具物同荣,资生成畅的生命意识以及物我化一的哲理感悟.与王羲之序相同的是,在感叹到心与物会的同时,也感受到不仅生命而且自然也是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即闲步野林之趣的短暂性,但正是在这短暂的衬托下,才使向时的审美更加显出它当下的审美特性.这种当下的对生命的审美观照与享受,使兰亭诸诗的创作以表现当下的生命之乐为主,所谓散怀,畅心的字眼出现频率颇高,如乃携齐契,散怀一丘(王羲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今我欣斯游,愠情亦暂畅(桓伟),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王肃之),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王蕴之),神散宇宙内,形浪濠梁津.寄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虞悦),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曹茂之)等.如果我们不着意于散,畅二字,若从意思相近来看兰亭诸诗,恐怕篇篇逃不过散怀与畅心的诗意.如王羲之诗云:仰望碧天姝,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全篇基本上是在言理,但是感悟造化陶钧万物的同时,诗人也在感受着自然给诗人带来的适我无非新的生命体验.兰亭诸诗全篇言理的诗作仅是王羲之与孙统的两首诗,除谢万的一首四言纯为写景外,其它诸诗都是写景与言理的结合,且偏于言理,如谢安云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孙绰的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魏滂三春陶和气,万物齐一歌,郗昙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等等,而孑L子与弟子们沂上舞雩之乐,庄子的濠梁之思,则成了兰亭诗人运用最多的两个典故,共同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自得与自乐生活的审美境界.所以说当下的生命之乐的玄学观照,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便是以兴会为主,不着意于上巳活动的全过程的铺陈,而是着重某个细节给诗人带来的审美的契合与感受,所强调的是我与物的相融,这也就形成了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兰亭诸诗的总体特征,即以生命之乐为体验,以散怀,畅心为直接目的,以玄理作为哲学背景的短篇的诗歌特征.兰亭诸诗以前的一些诗歌也有玄言成份,但是之所以没有形成短篇句式的诗体特征,一方面是因诗体的改变有一渐进的过程,但最主要的是因玄学还没有根本参与改变诗人对自然的观照与体悟的心态,基本上还游离于作家的情感态度之外,玄言的出现还是作为一种解脱的手段.如郭璞的游仙诗,大多是通过叙述游侠客,鬼谷子,冥寂士之事,称赞隐世高蹈.诗中还流荡着一股不平与郁愤之气,如言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长揖当涂人,去来山林客等等.即使同是玄言诗,如果离开当下的审美生命感受这一维度,不注重兴会而采用叙述模式,诗歌的篇幅也会相应地增长.如支遁的咏怀诗五187王德华: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首之二: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涉老哈双玄,披庄玩太初.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怅快浊水际,几忘映清渠.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此诗也是一首阐述玄理的玄言诗,但与兰亭诸诗不同的是创作模式,即采用了叙述方式来表现对玄理的感悟,相应的诗篇增长,诗歌句数增多.而兰亭诸诗,我们可以看到,玄学的观照已表现为对自然的感悟进入一种审美的阶段,即以自然客体为中心,主体对客体进行观照与认知,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相融的境界.也就是说,自然之景不只是作为缓解人的悲情而存在,而是人的主体主动向客体靠近,从客体的审美中感受当下的人生至境与生命之乐,诗中的自然山水也就从单纯的描摹对象走出而向审美意境转化.总之,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与主要风格特征的形成是和与会者尤其是主要召集者王羲之对自然与生命的玄学思考有关,而这玄学思考不是抽象的齐万物,一生死的玄理解脱,而是基于一种物我合一的当下的生命之乐的体验,尽管短暂,但它是具有散怀,畅心,体验永恒之乐的一种审美体验.四,从上巳题材看其诗体特征三月三Et的上巳节应是一个相当古老的习俗.后汉书?礼仪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沽者,言阳气布畅,万物旋出,始洁之矣.从古至汉,自上及下,皆盛行上巳祓禊这一风俗,其目的在于祓除不祥,并伴有巫祝活动.但是汉代盛行的上巳活动,因自魏不复用三Et水宴者焉,以至西晋建立,汉武帝对上巳曲水之义也不甚明白.吴均的续齐谐记载: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仲洽:三月三日曲水,其义何旨?答曰:汉章帝时,平原肇以三月初生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与至水滨盥洗,因流以滥觞,曲水之义,盖188自此矣.帝日:若如所谈,便非嘉事也.尚书郎束皙进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见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候因此处立为曲水.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仲洽为城阳令.挚虞所谈虽显虚诞,但从后汉书的记载及梁刘昭注来看,正是汉代民间对上巳的实际看法.而束皙迎合晋武帝一统天下之心,他的解释使得上巳节具有一种祥庆盛集的气氛.如果说民间的上巳节主要是出于一种祓除不祥的功利色彩;那么,束皙的解释则使上巳节官方的道德色彩与政治目的更加明显.可见,从汉至东晋,上巳祓禊活动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民间的祓禊活动;二是统治阶级的集宴;三是名士的游宴.从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诗来看,西晋,东晋与南朝上巳节均有集会,并有大量诗作留存,这应是两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西晋时的上巳诗,主要有应诏诗及自作两类,而以应诏为多.或对帝王颂扬,或勉励德操,总体上都表现出道德上的功利色彩.所以诗中虽也有对山水的描写,但是因道德的视角而使得山水非自然化了.这种思维模式与表现手法,必然导致诗歌篇幅的增长.诗歌的句式一般都超过十句以上,没有像兰亭诸诗这样比较整齐的短篇出现.以张华诗为例,他的太康六年三月三Et后园会诗共四章.四章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四章是按时间先后对这次游宴进行铺叙的.张华的另一首上巳篇,是张华有感自作.与兰亭诸诗相比,张华所感却是以春景Et新勉励自己当趁时努力,所谓盛时不努力,岁暮将何因.勉哉众君子.茂德景Et新.高飞抚凤翼,轻举攀龙鳞,其积极人世,建功立业的精神状态与道德自许还是明显可见,其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不论是在应诏诗还是自作诗上都未摆脱传统的观照模式与思考角度,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也是时间上的叙述与特定细节的铺写.南朝时上巳题材创作,除有诗歌外,还存有上巳节游宴作诗的序文,文选录颜延年三月三Ft曲水诗序一首,李善注日:宋略日:文帝元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饮于乐游苑,且祖道江夏五王义恭,衡阳王义季.有诏会者咸作诗.诏太子中庶子颜延年作序.序中将献洛饮之礼,具上巳之仪看作是皇祗发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思对上灵之心以惠庶萌之愿的一种表现.文选录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一首,序文甚长,李善注日:萧子显齐书日: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日幸芳林园禊饮朝臣,敕王融为序,文藻富丽,当代称之.此序借上巳节禊饮为齐颂德,序后又言参加此次宴会的共有48人,人员最多.梁简文帝萧纲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并序也云:窃以周成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晋集华林,同文轨而高宴.莫不礼具义举,沓矩重规,昭动神明,雍熙钟石者也.从这些序文和留存的一些诗篇我们都可以看出,宋,齐,梁三朝凡是涉及上巳节官方游宴的诗歌都继承了西晋颂德铺陈的诗风,诗体还是以长篇为主.南朝陈后主的五首上巳节诗稍有区别,身为帝王的陈后主,他的名字却和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联系在一起.官方上巳颂德游宴的传统,到他的手中也大为改观,其颂德扬美之声已无,充斥其中的情感主流是游宴的欢与乐.以王羲之为首的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