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2.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答案】c3.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描写宋、元时期人们到处找地种的情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于是,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则大量圈湖造田。这种现象折射出a. 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b. 政府对土地开发的失控c.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d. 南方人口的较快增长【答案】d【解析】“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则大量圈湖造田”反映了元朝中国农民以自己的勤劳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满足南方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故d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 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a. 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 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5. “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b.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c. 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d.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故a正确,排除。材料也说明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b正确,排除。唐朝之前已经有白瓷开始出现,故c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也说明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名师点睛】商代到汉代属于瓷器的发展成熟期,与陶器区别不大,汉代到唐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但是一般是单色青瓷,有所谓的秘色瓷。唐代开始,瓷器的辉煌时代来临了,主要还是单色,俗称南青北白,北方邢窑,南方越窑为代表。宋代,公认的中国瓷器艺术成就最高的年代,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除五大名窑外,龙泉窑的青瓷,湖田窑的影青,磁州窑的剔花,各有擅长。宋代主要还是单色瓷,追求意境。元代开始,景德镇名扬天下,成为瓷器中心,青花瓷虽然唐宋时期也有萌芽,但是从元代开始发扬光大,至此以后数百年,青花瓷成为瓷器制造的主流。明朝前期也遗留着元代的风格,灰暗,随后便浓艳欲滴,中期,清新淡雅,后期走下坡路,变得灰暗。清朝主要指的是最辉煌的“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发色变得鲜蓝,瓷器制作的制法上也推陈出新,出现玲珑瓷等新巧瓷器。6. 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a. 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 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c. 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 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答案】b【解析】材料“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表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政务裁决机制的转变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比较片面。点睛:材料“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是解题的关键。7.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a. 地方享有自治权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 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d. 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b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行省有权参与也拥有”“直接归行省管辖”可知在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又享有部分权力。故排除d项,选择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8.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9.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 天赋人权b. 民主共和c. 君主立宪d. 权力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10. 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行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 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 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 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 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制约首相权力;议会不同意批准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体现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a项说法错误,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排除。材料不是议会依法行使监督权,而是决策权,但决策权有名无实,排除b。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等都是民主的体现,宰相无力控制议会,c项正确。帝国议会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块遮羞布,排除d。所以选c11.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贫富不均b. 莠民作乱c. 民性懦弱d. 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官员无能、吏治败坏。故答案为d。12.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由“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可知ac错误。材料重点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故b错误材料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本题选d。13. 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约法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 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 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临时约法中追求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立法与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制约,说明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d项正确。a项与题干“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矛盾,总统掌握实权,排除。题干强调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没有涉及賦予议会过大权力,排除b。题干强调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袁世凯抛弃临时约法,复辟君主专制,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4.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b. 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c.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d.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承租人”“不得短少”“依法追缴”等说明边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这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进行抗战,b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显然不是为了保护农民既得利益而制定的,a错误;c与材料主旨无关;土地革命路线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显然与材料中的规定不符,d错误。15.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a. 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b. 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c. 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d. 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47年中共中央采取“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的战术,三军挺进中原,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威胁国民政府统治,故战局的出现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a项正确。1947年,国民党军队尚未失去战争优势,排除b。c项说法,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6.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b.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符合材料,c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欧洲中心论影响到中国,排除b; 新航路开辟而不是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排除d。17. 观察下表,我们可以得出时间事件1865年美国卡内基与合伙人创办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1865年李鸿章向朝廷递交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8年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进入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a. 清政府开始追赶世界进步潮流b. 洋务运动不是“迟到的近代化”c. 内优外患是四国的共同处境d.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答案】b【解析】清政府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真正的追赶进步潮流,故 a 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主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故 b 项正确;当时的德国主要是内部分裂,并无外患,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故 d 项错误,故选 b。18.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a.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b.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c.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d.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答案】c【解析】19141918年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转变,故c正确;a项不能说明英、法出口量减少的原因,排除;b、d是对材料的误读。19.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答案】b【解析】材料“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说明巴黎公社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巴黎公社的性质,故ac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得到马克思的指导,故d项错误。20.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a.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b.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c.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答案】a【解析】题干表明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各党派,也来自人民团体,因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不只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故b错误。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中国共产党,还来自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a正确。题干并未提到“人民代表大会”,此项无法得出,故c错误。题干并未提到“阶级斗争”,此项无法得出,故d错误。21.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來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消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c. 和平共处五项原則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中苏对亚非国家的不同认识与不同外交态度,没有体现中国质疑“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故a错误;1952年时中苏属于盟友关系,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因而中苏之间需要协调对外政策,故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中国提出,之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c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说明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故d正确。22.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3.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 二月革命时期b. 国内战争时期c. 农业集体化时期d. 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考点定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俄经济建设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24.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d.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答案】d【解析】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d;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故排除a;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排除bc。25.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虽然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是较少运用此项技术,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制约着该项技术的转化,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当为苏联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自身却较少采用,“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错误理解了材料的含义,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模式与科研方向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消极):(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3)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50分。26题23分,26题12分,27题15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到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趋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域,发展经济。”当时英国文官体制不仅存在着18世纪文官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继续膨胀。1830年,边沁发表了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的基础上,提出以考试作用方法录用职员;在宪法典一文中,对官吏的任用、薪俸都作了详细论证。全面整顿、改革文官制度已是势在必行。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功能完备,制度翔实,自成系统;以官、绅、教三位一体为核心;充满了孤立性、保守性与专制性;影响深刻,范围广。原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日益完备;地方武力割据的历史教训。(2)原因:政府管理低效,官僚体系紊乱;工业革命完成,经济迅速发展;行政事务增多;英国政治改革的推动;文人学者的呼吁和推动。影响:提高了官员的行政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英国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的特点有,起源较早,不断发展,功能比较完备,制度日益详细,并自成系统,以官、绅、教三位一体为核心。体现了孤立性保守性与专制性的结合,文官制度影响深远,范围广泛所以出现这些特点,由于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同时,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地方割据经验教训也是其重要原因。(2)结合近代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有,政府管理效率低,官僚体系紊乱,经济上工业革命发展行政事务增多,政治上英国政治改革的推动,社会思想上人文学者的呼吁与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官员的行政素质,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世界中国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朝实业救国思湖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中国在很多項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电池技术集成创新报告
- 2025年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优化与经济效益区域发展策略研究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技术在智慧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报告
- 2025年网络文学出海战略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报告
- 物品采购合同三方协议
- 车辆调度人员合同范本
- 运动馆会员合同协议书
- 进口圆钢采购合同范本
- 酒店供应酒水合同范本
- 租车车险购买合同范本
- 火锅店厨房管理制度
- 3DMine-矿业工程软件-帮助手册说明书
-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量化评分表
- DL-T5503-2015直流换流站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 办公楼物业服务技术方案
- 《中国古代建筑》课件
-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汇编
- 假期安全提醒小学
- 物流运输市场调研报告
- 初中生学习的最佳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