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试析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中的“石情结”_第1页
【课外阅读】试析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中的“石情结”_第2页
【课外阅读】试析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中的“石情结”_第3页
【课外阅读】试析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中的“石情结”_第4页
【课外阅读】试析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中的“石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试析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中的“石情结”在柳宗元的永州山水散文中,除了“山”与“水”外,还有一种为作者不厌其烦的有文必提的东西,那就是“石”。石与水直接相关,尤其是清净的泉水,明澈的溪流,离开了石是根本不存在的。汪洋大海以巨石为托,浅水溪流以小石为衬。石之与水,相互结缘,长年累月,相依为命。七大洲的支撑,四大洋的底座,白翎海峡的横流,喜马拉雅山的核心,黄果树弹飞的瀑布,全都是石的杰作,石的伟力,石的风流。柳宗元以写永州山水游记而成名,“山”与“水”无疑是他的游记散文的主轴。然而,只要仔细琢磨,就不难发现,他的永州山水散文,几乎每一篇都写到了“石”,都与“石”相连,有的甚至就在写自己心中的“石”,有的还公开为“石”的命运高声呐喊。石,作为大自然中一种随处可见的客观物体,地位低下,身价卑微,无论何时何地都为人瞧不起。它不如“水”那样明丽清澈,受人青睐,更不如“山”那样高大雄伟,受人景仰。它不分大小方圆,不分红黑黄白,青绿蓝紫,总是落在哪里哪安家,世世代代,除了沧海桑田的剧变,人类利益所需的安排,它们永无升迁的奢望,永无自由的选择,永无受人尊敬的期盼。它们在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皇宫御柱的基石,抑或是楼堂馆所的填料,无论是公主皇妃桌上的装饰品,抑惑是平民百姓墙屋的基脚,它们都过着默默无闻的日子,沉默孤寂,隐忍以行。它们目睹着匆匆来去的过客,想到社会的不平,欲恨又止,欲怨不能。它们承受着世上所有物体都无法比拟的压力。这就是“石”的形象,“石”的特征,“石”的性格,“石”的地位和身份。由于命运的多舛,生活的磨练和环境的复杂,柳宗元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粒为人瞧不起的小石子:“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柳宗元贬永十年,由一个峨冠博带的朝廷命官被削职充军来到蛇鼠横行的南荒之地,心理上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他纵情山水,但山水不属于他。觉得自己的行为举止性格和命运,与硬而臭的石头并无二致。不仅他的对手这样看,就是他自己也完全认可。他正要借攻击者的“诤言”以表自己的心志,做一个永不变节的坚定不移的“硬石”。于是,他暗暗地以常人不曾有的思路表述自己的心境,宁肯承受挨骂的风险,以石为喻,忍辱负重,爱石恨石恋石弃石之情交织于作品中,错综而复杂,使得他见石则思己,见石则泼墨,不厌其烦,不厌其细,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关于“石”的赞歌,一篇篇关于“石”的美文。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他“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首提“怪石”。他并不以西山景致非凡而舍石之存在,也并不以为石之“怪”而不去光顾。在钴鉧潭记中,他写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巅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以水的势猛展示“石”的坚定不可动摇,以至于可以扭转水的流向。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更是集中笔力写了“石”的各种情状和作用,把“美石显”作为优美舒适环境的主要标志:“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以石之奇、怪、硬衬己之桀敖风节。丘中埋石,石上生竹,竹节虚空,清正澹泊。异于他人者,宗元也;奇于他丘者,石也。石之奇在“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一个“怒”字,写出石的积怨欲爆。“负土而出”,表示石要冲破压力,“争为奇状”,显示自己的才华,获取赞誉。是写石,亦是写己,借石寄志,即景会心,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全面展示石“硬”的风格。古诗文中,以松竹梅兰荷菊自况者多,很少见以石寄情。柳宗元贬永十年,其抑郁、沉痛、孤寂、悲愤之情,常萦绕心际。他无心选择青松翠竹,黄菊红梅,只要视野所及即便点拨。今遇怪、奇、硬之石,实为机不可失,所以随手泼墨,挥毫寄志,展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妙趣生于自然,深沉藏于字里。接着用“牛马之饮于溪”、“熊罴之登于山”两个比喻,从形状、颜色、姿态三方面描写“相累而下”和“角列而上”两类石头,表明自己对优美环境的贡献,化静为动,贴切自然。作者笔下的石头已成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的优美环境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对大自然的无私奉献,是供他人赏析的美石,千百年来,成为读者心灵中不可或缺的描绘和欣赏山水形胜的聚光镜。它告知,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除“嘉木”、“美竹”外,还应该有“奇石”。文章暗示朝廷,要使奇石成为有用之材,则必须“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让奇石显露。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以石为基,以鱼写水,以水衬静,水、石、鱼相映衬的技巧成为全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文章暗示,“石”要发挥其作用,全在一个“出”字,否则,为“坻”、“屿”、“嵁”、“岩”则成为一句空话,看似写实,实则书空。“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样暗示朝廷,要想更好地发挥“石”的作用,唯一途径是让其“卷石底以出”,尽快离开这个令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地方。尽管作者着力描写的小石潭现已荡然无存,尽管有读者据此怀疑柳宗元当时的描写是幻觉中的被放大了的心灵意象之井,但这脍炙人口的充满寓意的小石潭记的美文却永远留在读者的心灵里。在袁家渴记中,柳宗元又以“山皆美石”、“轇轕水石”点拨,不忘石之所在,恋石念石之情溢于言表。至于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则更是对“石”的反思和颂歌,深邃而激越,清晰而响亮。石渠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渠水遇大石,只好暗流而下,绕石而走,再“折西行”,又从石旁陷进至岩下,然后往北坠入小潭。这里通过水流的几次改道,形象而具体地突出了“石”的力量,再次暗示“石”虽地位低下,身价卑微,常为人所忽略,但在特殊环境中同样可以起左右形势的作用。“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石渠两岸,突出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特的花卉,美丽的箭竹,相互招应,排列成座,仿佛是相濡以沫的姐妹,切蹉琢磨的兄弟共同并立,济济一堂。于此,它们并不觉低贱,不觉孤独,却以自己特有的才华奉献给浩瀚的天宇,无穷的岁月,装扮耀眼的大地为欣慰。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水与石的关系,突出了“石”的作用,而且展示了“石”投入群体、排遣孤寂的心绪。文章接着写作者身体力行,“决疏土石”、“蠲渠至大石”,从此“渠之美于是始穷(全部显现)也”。作者这种事必躬行,创造美、保护美的行动散见于其绝大部分的永州山水散文中,把对“石”的执着之情升华到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石”要有所作为,必须投入群体,排遣孤寂。石涧其水较石渠大,“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作者把水石交织一起写,相互映衬,达到对比鲜明的效果,与小石潭记中的水石鱼相衬的写法异曲同工,成为写水石的千古名句。写石涧之底,用了四个比喻,写出了石涧底石尺幅千里的无限变化,突出了各具形彩的静态美,可说是用比中的奇迹。作者用形象鲜明的“织文”和优美动听的琴声作比,突出了底石与流水造成的动态美和声态美,构成了令人心动神驰的意境,把这幅巧夺天工的诗情画意图奉献给读者,使之成为描写水石风光的展示作者心灵的神来妙笔“石”只要投入群体,排遣孤寂,即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就可以造成“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水势,动静交合,诗画天成,是暗示朝廷对“石”的器重所产生的效应。小石城山记全文写石城和石山。此文对石的描写使作者的“石情结”臻于完美。文章启示人们,美丽的小石城山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于它的安排和启用则是人为的。柳宗元终于明白,一个人的升迁贬黜,一个景物的美丑优劣,决不在于天命(造物者),而完全在于人事(类智者)。作者借小石城山以自喻,景中托情,含而不露,议理明志,激而不放,委婉含蓄而又生动活泼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使以“石”抒情,以“石”明志的情结达到了又一新的高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如此奇特的小石城山居然不能“列中州”,一显自然的风貌才华,却硬要把它放到这偏远荒僻的永州,让那些凡俗的山水占居要位,享尽风华,请问造物主,这公平吗?很显然,作者写的是石城山,想的是自己的命运,把愤懑之情的渲泄和不平的控诉,直接呼唤出来,把壮志难酬的隐情和怆然泪下的感怀结合起来,读之令人扼腕,感人肺腑,惊天地而泣鬼神!黄溪在离永州古城七十华里的偏僻小村,柳宗元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随永州刺史韦宙前往黄神祠求雨,写了永州山水游记的最后一篇游黄溪记。文中绾合了山水石的描写,使其“石情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石”的刻划,全新于前面已涉及的八篇佳作。“水之中皆小石平布”,与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石涧记中的“亘石为底”璧联珠合,相映成趣。下面写黄溪两旁巍峨险峻的大石山,“若剖大瓮,侧立千尺”,具体而形象地突出了山石的巍峨雄伟,可谓千古之绝比。“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数百尾”极言其多,与小石潭记中的“百许头”相呼应。“会石下”写鱼的相聚,表现“石”的吸引力、凝聚力。接着写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龈腭。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巍然”一词突出其高大险峻,异于前几篇的丘石、潭石、涧石、渠石,下面通过一连串的比喻突出“石”的作用。这大块大块的石板陈列,可以置桌椅于石板上,游者可坐下来饮茶吃饭。更有趣的是,石头上还有一只大鸟,红色的头,黑色的翅膀,像小天鹅,面向东方站立着,像是要展翅高飞。这里,巨石、激流、大鸟,相互映衬,相互依托,气势磅礴,形色、物景、静动交合,有如一幅妙手丹青的诗画图。“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展现更为广阔的水树石的境界,至此,作者在永州的心情已达到最佳境界,是他此后写出“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廻雁时”,“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脩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等奉诏归京时喜悦心情的动因。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开宗明义提出在城邑营造幽谷,构建屋宇,深挖城池,则必须“辇山石,沟涧壑”,从人为的视角写“石”的作用。永州在九嶷山脚,“有石焉,翳于奥草”,虽然周围布满山“石”,却被“奥草”遮蔽,致使这里没有人肯开发,“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草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来当刺史,发现这永州原是十分理想的地方,便开始行动修建新堂,烧掉了杂草,疏导了污泥,使美景代替了荒凉,展现一幅树木挺拔,湖水荡漾,怪石被整理成列的美丽图景。“石”在人们的有意安排下成了有用之材。作者需要表达的意思跃然纸上。在永州万石亭记中,作者写到“绵谷跨溪,皆大石林立,溪若奔云,错若置基,怒者虎斗,企者鸟厉”。这里的“大石”寄寓着作者不平的情志,与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突怒偃蹇”之石异曲同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柳宗元几乎在其所有的永州山水散文中都涉及到对“石”的描写,对“石”的意象的解读和对“石”的评说。在柳子的笔下,“石”是一个突出的为人所忽略的只为自己所珍爱的意象。石质坚硬,是顽强不屈的象征,体现了作者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性格特征。柳宗元以山水为题材的散文,很少采取宏观全貌式的描述,大都选用那些奇小、诡异、错置、斑驳的景观加以强化,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中所涉及的对“石”的分析就充分说明了这些特点。在柳子笔下,本来可以入题的,远比他所写的“九记”的景致著名得多的至今还享誉潇湘的“永州八景”,如“蘋州春涨”、“朝阳旭日”、“山寺晚钟”、“香零烟雨”、“迴龙夕照”、“恩怨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等,除一首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诗外,其余的景点全未涉及,成为千百年来柳学研究者的疑惑,且这些景观就在永州古城附近,与柳子安居的二个住处相距咫尺,这更增加了后学者的疑惑。相反,他的永州山水散文写的山、水、丘、石、亭、堂、轩、院、寺、志、溪、潭、鱼、树、竹、花、草、藤、蔓等景物,细小而不起眼,零碎而不完整。殊不知,正是这些鳞光碎片,却反映出作者复杂而沉郁的心绪,其中尤以对石的描写和评说,把作者贬永十年的纷乱而多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文章涉及的石就有山石、丘石、巨石、细石、诡石、怪石、异石、林石、渴石、底石、板石、棱石、方石、圆石、卵石、石潭、石城、石渠、石涧、石亭、石床、石椅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作者囚永十年的复杂心态:负罪、盼归、失望、沉郁、孤寂、怨愤、执着。他的以石自喻,寄志传情的山水散文佳作是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大家的基石。石的怪异使他想起命运的多舛,石的细沉使他想起身价的卑微,石的几乎被忽略的地位使他想起人格的被羞辱,而美石所处的位置又令他哀叹自己受的冤屈,顽石的“突怒偃蹇”使他感到社会的不平,巨石的高大雄伟巍峨险峻使他想起人生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及,石的桌椅床座板底之用又使他想起自己的些许奢望,以不至于绝望。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他不以石“怪”而畏缩,赞扬石的“折”流能力,提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让奇石“显”。他要把自己的功劳记下来,“书”于石,要卷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