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范进中举.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范进中举.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范进中举.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范进中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大城县里坦镇初级中学 任艳霞【教材版本】ISBN-7-107-16572-6/G.9662(课)【授课年级】九年级【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课堂上主要以自我阅读为主,他们在对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所以老师起的是辅助功能,这样课堂上就达到了“以学为本,以学为主”教学。【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题材是小说。这篇文章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的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主旨2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 感知范进的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主旨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感知范进的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过程】 导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倾心苦读,甚至不惜耗尽一生的心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深受科举影响的人范进,走进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活动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利用幻灯片展示:1.作者吴敬梓2.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活动二:复述故事,畅谈感受。(一)复述故事 速读课文,把握主要环节,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先自我复述,再同桌相互交流、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师生共评,并补充遗漏的环节。(二)畅谈感受 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令人荒唐、可笑、啼笑皆非的。) 说明:让学生的心灵真正走进课文,以学生的阅读体会为教学起点,这样在教学中既能做到“以学为本”,又能对学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活动三:评析故事,探究主旨。 教师从学生的感悟中,抓住一个可统领全文的词语,作文进一步分析研读课文的切入点。(一)细读课文,圈点勾画。1、文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语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荒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勾画、标注,然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有话说,让他们想说,能说。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课文中的很多东西他们能读出来,因此教师就不必再一一讲解,让学生先学,我们后教。(二)整合知识,深化认识。 1、体验对比、夸张的效果。中举,指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文中范进一生的转折点就是中举,同时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也是穷形尽相。请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中举前后的变化。例:1、可以模仿语气朗读或者表演2、可以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中举前,而中举后。3、 有些学生还利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明:这里需要对文中的人物把握准确,他们各自的身份,说话时的语气,回答时既要引用原文,做到言之有据,亦可加入自己对人物的把握,这样更能提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思维更加活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比如:由“岳父”到“老爹”-中举前:范进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中举后:“方才费老爹的心。” 小结:对比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作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就是对比,另外,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两种手法在文中结合使用,起到了辛辣讽刺的效果。2.品味语言,感知细节(1)范进中举发疯一节指名朗读,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讨论: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说出好的理由。中举昏厥:A、“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生动地写出了范进如在梦中的情景,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B、“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写出了已经失常变态的范进,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的忘了形,竟致旁若无人,极有讽刺意味。C、“飞跑”、跌倒,满脸污泥。这些细节描写都生动、传神的把范进中举后丑态百出的模样刻画的淋漓尽致,极好的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大胆想象:抓住文中的一个“好”字,试想一下范进此刻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说明:可结合前面范进没中举人之前他的岳父、乡邻对他的态度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说明是可加入动作、眼神等。小结:这段描写范进看见报帖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揭示了他的内心和外形的矛盾,运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是文章达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2)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一节要求学生自己边读边表演。讨论:这段对屠户的描写,哪个细节最精彩? “攥、舒、缩、揣”这四个,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胡屠户的心理。胡屠户见钱暗喜,却假装客气推让,又担心范进真的收回银子,所以推让过程中极不自然,极不干脆,“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当证实银子的确赏与自己时,“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一细节刻画出一个口是心非,贪图钱财的小人相。3、探究主旨,深化主题(1)话题一: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叹? 可怜:大半生穷困潦倒,考了20多次,54岁才中举人:中举之前相邻无助,岳父欺辱,自己唯唯诺诺,忍气吞声;中举后却喜极发疯。中举前他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地下,让人感觉事态的炎凉。 可悲:中举前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堂堂男儿本可凭一己之力谋生,却偏受科举制度的毒害,穷困潦倒,尽管如此仍偷偷赴试,追求功名,真是可悲! 可笑:中举后,邻里,岳父的态度,言行马上发生转变,甚有张静斋送钱送房,范进亦随之发生了转变,称“岳父”为“老爹”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表明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 可叹:从20到54岁时光都押在了科举考试这根“独木桥”上了,范进正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2)话题二: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示例: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稳重些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悲剧:可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回答,同时说明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毒害说明: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活动四:展开思绪编故事以下题目,任选其一写篇作文,运用讽刺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