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徐青(修改稿).doc_第1页
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徐青(修改稿).doc_第2页
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徐青(修改稿).doc_第3页
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徐青(修改稿).doc_第4页
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徐青(修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总公式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姓名,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摘要】中国转轨经济中劳资双方冲突与矛盾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文章力图借助马克思关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一般理论,揭示出隐藏在资本总公式背后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矛盾,继而结合博弈论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博弈分析,探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合理路径。【关键词】资本总公式;劳资关系;博弈分析(可以)注意:修改意见见论文末端。引 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计划经济中单一的劳动关系逐步转变为不同类型的劳资关系,在此过程中劳资冲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面对困难的经济局面,劳资冲突问题又一次成为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都共同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以资本总公式作为研究开端的,通过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博弈分析,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对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资双方的和谐安定,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能够贴合我国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已修改)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理论阐述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其关系仍然是现代社会依以旋转的中心。马克思把劳资关系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以此为开端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资本论实质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其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以资本总公式作为阐述其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基础,对我们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资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空两格)(括号(一)要用中文输入法的全角,阿拉伯数字后边用顿号)1、资本总公式(空两格)马克思首先指出,货币这一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存在两种运动形式,即WGW(货币运动形式)和GWG(资本运动形式)。“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是GWG(货币商品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马克思说:“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1 资本实质上是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其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GWG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说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因此称之为资本总公式。资本价值的运动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是GWPWG;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这三种资本的流通形式都没有改变资本运动形式“价值增殖”的共性,因此马克思把GWG称为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1177。也就是说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商品交换都只是商品价值形态的变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无法使原预付价值增殖,因为流通或商品交换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那么,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以外的什么地方产生呢?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只与他个人的商品发生关系,他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不能使价值增殖,货币或商品也不能转化为资本。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1188。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所在。马克思解决了资本总公式所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就是马克思所阐明的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2、劳动力的买和卖马克思指出,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中商品再度出卖上,那就只有发生在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而由于等价交换的原则,它也不会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那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这中独特的商品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马克思在此界定了劳动力的概念,即人的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同时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与其它商品的区别,以及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全过程中,是怎样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我们将看到,货币转化为资本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为条件,但它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的增殖准备条件。这个过程最终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马克思写道:“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200马克思揭示的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得价值增殖的秘密得到科学的解释,从而解决了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二) 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的概述根据以上关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理论论述,我们看到,马克思总体上认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但同时,马克思为了实现其研究的目的,站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劳资对立的分析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二是雇佣劳动。人格化的资本与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1、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对立劳动隶属于资本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实质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关键,“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193同时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部分,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自身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方式”,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是资本家无偿古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2、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统一劳动与资本相互依存 马克思明确告诉人们,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辩证法,正是辩证法才使资本论成为“艺术的整体”。辩证法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在对现成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诚然资本论中充斥着对资本的否定和批判,但马克思对资本也有肯定理解,强调劳动与资本相互依存。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离不开雇佣劳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依旧具备一般劳动过程的的要求,离开了劳动者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不可能进行的。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指出:“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其次,雇佣工人的反抗和斗争会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资本会在雇佣工人的反抗和斗争中改变原有的剥削策略,通过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利用新技术“羽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从而为进一步剥削创造条件。最后,社会资本的发展使得劳动与资本具有融合和合作的可能。马克思在后来的社会资本理论中也指出,当资本日益扬弃了私人资本的属性而越来越具有社会资本的属性的时候,劳资冲突能够得到有效缓和。也正因为如此,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尽量缓和劳资矛盾,避免劳资冲突。二、资本总公式下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过渡还在想)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讲到博弈论,不得不提到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从囚徒困境中,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由于“劳资”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其间必然充满着矛盾、斗争与复杂的博弈,从博弈学的角度,劳资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劳资博弈,简单地说就是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在权利利益上的合作与对抗。作为一种研究利益冲突关系的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博弈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性的制度安排将会自发地产生,其基本思路是:如果行为人知道在未来的无限时期他们将会互相面对,那么一系列的的制度将会发展起来,一旦制度建立起来,且假定它是一个均衡的制度,则它就会对博弈参与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博弈行为具有约束力,这个问题就被制度化了。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对资本总公式(GWG)作用下的劳资关系进行博弈分析。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劳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否定和批判了为资本原则所支配劳资关系,明确指出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形象地描述道,“资本一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829“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829。在此,我们将站在博弈论的角度,采用最简单的两人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通过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来看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劳资关系。以下博弈分析的前提是假设劳资双方均为“理性人”,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行为人1代表资方,行为人2代表劳方,他们在每一时期都相互遇到,并在合作与非合作策略之间任选其一,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以双变量矩阵表示的囚徒困境模型,如图1: 行为人2 合作 非合作 (6,3)(0,5) (5,0)(1,1) 合作 行为人1 非合作 图1 劳资关系博弈的支付矩阵 在图1中,参与人集合为i=1,2;每个参与人的策略集合是Ai=(合作,非合作),i=1,2。效用函数,其中si第i个参与人的一个特定战略。根据纳什均衡的含义,图中劳资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以下最大化问题的解:Ui (si*,s*-i)Ui (si ,s*-i),通过代入检查则惟一的纳什均衡解为(斗争,斗争),双方不能达成合作。在动态的无限重复博弈中,由于隐藏在资本公式背后资本家与劳动力之间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的阶级矛盾,资本原则支配一切,劳资双方仍难以形成合作性制度安排。根据以上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能够驾驭和支配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劳资关系是一种契约形式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雇佣劳动关系。(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内涵,理论界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主要是涉及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劳资关系以及劳资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这里我赞同周新军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反映了两种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体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关系,而劳资关系体现的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的转型不断地推动着劳动关系向劳资关系的转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界定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在实现劳动过程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劳资关系是一种平等性质与不平等性质兼有,对抗性质与非对抗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的本质是合作与冲突相互交织。劳动者与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双方要进行生产,就要共同合作,遵循一套既定的制度规则。和合作不可避免一样,在劳动关系中,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劳动力所有者希望劳动付出最小化而劳动报酬最大化,资本所有者则希望劳动的付出最大化而劳动报酬的支付最小化。博弈论认为,劳资矛盾不能由任何一方单独解决,只有在双方不断协调博弈下才能够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我们来看看劳资合作制度的形成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和我国劳资双方的实际,假定资方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为5,劳方可以得到的最大效用为4,同样以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定义一个劳资关系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 行为人2 合作 非合作 (4,3)(1,4) (5,1)(2,2) 合作 行为人1 非合作 图2 劳资关系博弈的支付矩阵 假设博弈参与人1采取触发战略(又称为“冷酷战略”,是一个纳什均衡,任何参与人的一次不合作将触发永远的不合作),在无限重复博弈的开始选择合作,当且仅当前面每个阶段参与双方都选择合作时,在其后的阶段博弈中也选择相互合作。令为贴现因子(我们假定两参与人的贴现因子相同),每个参与人在重复博弈中得到的收益等于各自在所有阶段博弈中得到的收益的现值。因此,如果下列条件满足,给定参与人1没有选择“非合作”,参与人2将不会选择“非合作”: 即: 解上述条件的:*14;就是说,如果14,给定参与人1坚持冷酷战略并且没有选择“非合作”,参与人2不会首先选择“非合作”。我们可以证明这个纳什均衡是子博弈精练均衡,即在每一个子博弈上构成纳什均衡。因为博弈重复无限次,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与这个博弈的结构相同。由此我们证明,如果14(即参与人有足够的耐心),合作的策略组合是一个子博弈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合作,合作)是每一阶段的均衡结果,参与人走出了一次性博弈的困境。这样,就证明了在重复博弈条件下,劳资合作制度可以自发地产生出来。三、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合理路径通过结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阐述和分析所得的结论,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构建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合理路径。(一)资本总公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里如果用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总公式重心在资本总公式,但我写的的是两者关系。?但借助资本总共是切入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同样也是讲关系啊!自己考虑吧,可添加也可不添加。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资本这一概念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继续把“资本”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阶级属性概念,用来研究资本主义运动;一种是把资本作为商品经济学中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用来研究“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后者称为现代资本概念,文章第三部分就是站在现代资本概念的立场上进行论述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因此,一方面,资本总公式GWG,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市场经济中价值增值的总公式;另一方面,撇开资本主义的资本所体现的剥削关系,资本总公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新特点,表现为:货币所有者的主体是国家、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GWG的运动与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相结合等等。由此可见,资本总公式(GWG)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如果不对之加以约束和引导,那么隐藏在资本总公式背后的劳资冲突和矛盾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作为一个转型期发展中大国,在资本总公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作用下,社会现实中的劳资关系情形是非常复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私营企业、智力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创业阶段企业与成熟稳定企业往往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博弈力量的对比。整体而言,我国公有制条件下的劳资关系是较合理的,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形态中隐藏了大量劳资矛盾,存在着劳资关系的不和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劳资冲突与矛盾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建筑、矿山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常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非常明显,劳动者为获取工作机会,往往被动地接受较低的工资和其他不合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在纠纷发生时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彼此作用,形成了用工制度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第二、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还不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第三,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劳方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劳资关系显失公正;第四,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而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要素则较为稀缺,资本市场处于卖方市场。鉴于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实之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合理路径根据以上劳资双方的博弈分析,我们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关键在制度建设,形成劳资合作制度。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以及普遍存在的“资强劳弱”的实际情形而言,当前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劳方的博弈力量,不断消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有利于提升劳方博弈力量的制度法规环境。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在30年的时间里GDP翻了四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奇迹从何而来,秘密在于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实现了市场经济。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仍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现在存在的社会矛盾突出、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一些人又开始怀念计划经济,鼓吹计划经济的好处。事实上,社会矛盾突出和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并不是市场经济导致的,而是相反,是由于市场经济还没有彻底建立,资本总公式的运作还缺乏应有的制约导致的。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平等、经济自由。而市场平等和经济自由的前提则是劳资利益的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劳动者的一方和作为企业主的一方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对平等的市场主体,本身就应该共同遵循市场平等原则。而一旦出现资强劳弱的劳资冲突现象,市场平等原则、经济自由原则就会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正常运行,基于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之上的社会和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只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以之为强大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的劳资关系。2、完善相关劳动立法,平衡劳资利益,推进法制化进程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劳资不平衡状况折射了劳动立法的不完善,中国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需要立法的支撑。立法应该提供在比较长的时段里面能够适用的规范,而不应该只是短时段的权益性的安排。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因此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更应注重法治,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现体系。如果法律向资方倾斜,体现的是对资本方的激励效率,而忽视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那么劳资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劳动立法逐步进入成熟时期,形成了以劳动法为主体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近几年来,劳动立法再次得到来自政府、企业和员工自身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加大加快了针对现实重点的立法力度,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得到了高度关注。我国连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旨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3、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积极参与协调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积极参与协调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发挥政府规范和协调劳资关系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规范和协调劳资关系,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完善资本市场,又要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有利于提升劳方博弈力量的政策法规环境。劳动和资本作为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共同参与一国社会产品的创造,但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针对这一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构建和谐劳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在利润至上的思想指导下,企业将以盈利作为唯一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无视和践踏劳方合法权益。因此,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推行社会责任,建立劳资双方富有成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再次,发挥工会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组织程度;工会应切实成为职工利益代表者,进行集体谈判,反映广大职工的意愿和要求,积极参与劳资关系协调工作。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目前劳资冲突和矛盾凸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广大农民工和城镇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享有的社会保障缺失。发展和谐劳资关系,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才能实现劳资共赢,而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以下不是论文内容)资本总公式(GWG)理论作为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和逻辑基础,科学精辟,几乎浓缩了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深刻研究和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劳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