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案例参考.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案例参考.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案例参考.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案例参考.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案例参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书有感的诗意许多人说春日位列千家诗第二首,足见其艺术成就。宋人编辑百家姓以皇帝老儿赵姓领头,天下百姓没有道理可讲。千家诗的排序也一样,与艺术高下能有什么关系?我们且不去理论。但就春日来说,确实是一首好诗。朱熹传世诗词千余首,春日、观书有感、九曲棹歌等代表了朱熹的诗歌水平,极具美学价值,其艺术成就决不不亚于唐宋二朝专业诗人的作品,更不是一般理学家的诗作能够望其项背。并且,像观书有感那样口耳相传,数百年以后还能在稚儿口中吟诵,就更不容易了。乾隆爷一生诗作数以万计,能有哪一首让人们记住了?作为理学家的朱熹能做到有几首诗作让后人广泛传播,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令人钦敬。人们一般都认为春日是一首游春诗,千家诗也将其划入此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杨青则把春日归入“哲理诗”,我认为更有道理。他把朱熹诗词分为“感事诗”、“哲理诗”、“山水诗”、“酬对诗”、“杂咏诗”、“词赋”等五类,不能说十分科学,但就其对朱熹诗词的艺术分析,还是具有便于操作的特点。他把观书有感也归入“哲理诗”,将在后面分析。把一首诗歌归入某一类,没有太大的必要,即使归类准确,对这首诗的赏析如果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浅表性解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不利于准确评价诗人的美学追求和诗学功力。 春日是一首七言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有学者说该诗叙述了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诗人有“一时新”的感觉?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竟开,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这样的解读简直是糟蹋了一首好诗,要是朱熹有知,我相信性格执拗的他会把诗稿一把投向火炉。他只说诗人到河边踏青,没有指出在哪一条河的岸边,其实诗人说的明明白白是“泗水滨”。我不知道这位学者是忽视抑或有意绕过?那么,我们弄清了诗人“寻芳”吟咏的地点,就会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朱熹当时有没有到过“泗水滨”?泗水在曲阜,宋廷南渡时就已经被金人侵占,朱熹这首诗写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怎么去得了那里呢?那么,只有一种解释:神游。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让自己到达神往已久的圣人之地,去接受中国道统文化“东风”的洗礼。从诗歌的艺术角度来说,诗人描写的具体对象其实并不重要,就如朱熹的另一首杰作观书有感,开篇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具体在哪里,莫衷一是,其实是可以不必深究的。但对于春日来说,尤其是把它误读为游春之作时,点明具体地点却又显得十分必要了。春日不像朱熹的其它诗词那么隐晦,明白晓畅,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这也是入编千家诗的理由之一。诗中的“胜日”“寻芳”分别指“好天气”和“踏青”,就如“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圣弦歌”一样,朱熹在春日里怀着十分愉悦的心情,在想象中走进了北方的泗水河畔。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他循着孔圣的足迹,终于看到了满眼春光中的无限美景,致广大、尽精微的天道理气奥妙瞬间在心中豁然开朗起来,得来竟然如“等闲”,甚为欣慰。孔圣思想如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丰富多彩,让诗人久久迷醉。诗中的“泗水”实为隐喻,暗指孔门。我们知道,春秋时孔子常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由此可见,朱熹的“寻芳”应该是指他的求圣之道,并不是说在泗水之滨游春赏景。与朱熹同时代的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春日全诗一气呵成,随手拈来,音律十分优美,可谓“天成”之作。这十分符合朱熹“无心冥会”的美学观点。把内涵丰富的哲理诗,巧妙地寓理趣于形象之中,写的如此明快、清新,让许多人误当作山水诗来欣赏,从这个方面也说明了这首诗的美学价值。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气象博大、绚丽斑斓,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欣赏一个人的诗歌作品,最好先了解他的诗学主张。朱熹继楚辞集注之后,编纂了楚辞后语。楚辞后语收录两汉以下,魏晋、隋唐到宋代“词之如骚者”,以见出源流演变,尽古今词赋之美。朱熹在该书的序言中说明选取的艺术标准:“择于义也益严”,“考于词也益精”“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其或有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于求似,则虽迫真如杨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无心冥会”原指楚辞后之仿此体而作的词赋而言,“冥会”意思是说暗中相合。“无心而冥会”即指无意于求与楚辞相合而不期然却相合了。朱熹认为这样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他的这一美学观点,这也就是苏东波论书法“无意于佳乃佳”的意思,所体现的美学意味是推崇天机造化,反对刻意求工。朱熹在答徐载叔说:“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则诗者,岂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他认为以工拙论诗,势必偏就于形式技巧。立足点放在诗歌形式诸要素,其结果必然导致精雕细琢,有失天然真趣。所以,朱熹论诗重在情真语真,而不在形式格律,诗歌风格追求自然平易,而重在发其萧散冲淡之趣。但朱熹提倡的是游心于法度之中,即不能被法度束缚,也不可以脱离法度,他说:“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朱熹以仁熟为美,以“真味发溢,不能自己”为创作动力,就必定要求以“志之所向者高下”为评价标准。无心冥会的实质是在学古中达到自然。程颢强调“以有为为应迹”,就是要求将一切有目的的行为、行动纳入顺应自然的轨道之中。朱熹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除了顺应自然的一面,更要积极按照客观规律去进行自由的艺术创造,反对一切人为有意的加工。他说:“圣人行事,皆是胸中天理,自然发出来不可已者,不可勉强有为为之。”过去研究者认为朱熹反对模拟又提倡模拟,其实朱熹提倡模拟只是入门功夫,学成而至于创作实践,则以无心而冥会为最高境界。朱熹把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者,自然、自得、自适的境况看成是美的最高形态。春日做到了这样的艺术追求。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稍后于春日,创作于乾道二年(1166年)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被誉为朱熹以“理语成诗”的代表作,杨青理所当然把它归入“哲理诗”。观书有感是由单独的两首诗组成,以上是第一首。有些选本,包括杨青朱熹诗词选注用的是“观书有感(二首)”的标题。千家诗则是独立成章,第二首的标题为泛舟。如果把这首观书有感的标题换为观塘,我相信会有许多人也把它当作赏景的山水诗来读。请不要忘记,古人的诗作不是为了在报章发表而作,许多作品是没有标题的。有学者分析此诗时说,这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读后已经令人清新明快了,但一看题目,更让人拍案叫绝,原来写的是对读书的感想顿时,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事实确如其所言,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把深邃的蓝天和悠闲的白云倒映其中。若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那样清澈透亮,因为有汩汩的源头之水长流不断注入进来。诗中的“渠”是“它”的意思,指方塘里的水;“那得”就是“怎么会”的意思。全诗看不出哪一句是在说读书,但句句都是围绕“观书”而展开:诗人在读书中不断得到新的参悟,心灵的感知如同清澈的塘水和天光云影浑然一体,澄明、畅快、活泼。那是得益于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滋润啊!诗人以借景抒怀、借物言志的手法,阐述了读书要追根溯源,才能融会贯通的道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功夫在诗外。我反对肢解式去解读观书有感。有人说“半亩方塘”就是指“书”,“天光云影”指书中的真知这就是把诗归类后,拘囿了一些读者二度创作空间所带来的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浅表性理解的结果。朱熹诗意所表达的其实是四个字:豁然开朗既从读书中悟出道理后的自然、自得、自适的心情流露,这与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是一脉相承的。与春日一样,朱熹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之时,才发现“一时新”,有别于以往的感受,真正领会圣学“万紫千红”的博大气象。朱熹37岁时创作观书有感。这一年,他同张栻、石子重、许升等人和湖湘学者共同讨论“敬”的存养工夫。观书有感体现了朱熹从“主静”到“主敬”的认识飞跃后的兴奋之情。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的手法,把人们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之后时常有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用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更加容易去领略读书的快乐。朱熹的诗名为理学之名所掩盖,所以他在文学和诗歌方面的成就,很少为世人所了解。纪晓岚说:“宋五子中,惟文公诗学功候为深。”近人钱穆对朱熹在理学之外的贡献也给予高度赞誉,他说:“朱子不仅集有理学之大成,即有宋经史文章之学,亦所兼备,而集其大成焉。” 钱锺书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钱锺书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仅从春日和观书有感二首诗歌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可以说他对朱熹诗词美学价值的肯定,绝非溢美之词。“闲言语”翻译过来就是诗家语,即诗歌语言。“爱讲道理,发议论”是宋诗的缺陷,但朱熹的这两首诗是用抒情的诗歌语言,娓娓道出哲理,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朱熹春日和观书有感寓理趣于形象之中,使内涵丰富的哲理诗,写的像游春诗、观景诗、山水诗一般明快、清新,主要得益于他无心冥会的诗学思想。朱熹评价陆游的诗“初不见其着意用力处,而语意超然”,“读之爽然”。朱熹提倡游心于法度之中而不为所羁的自由创造能力。不为法缚,不求法脱,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者,就是自然的艺术,美的艺术。上面提到春日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成为人人喜爱的千古名句,不少人却忽略了“等闲识得东风面”,这是以口语入诗,摒弃刻意雕琢,无心冥会却又是从胸中流出的自然的艺术之美。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也是无心冥会而得之的“闲言语”。追求无心冥会,自然平易的萧散冲淡之趣,是春日和观书有感的艺术特色,在不着痕迹中把哲理融入其中,堪称高妙。无心冥会是朱熹诗学的重要观点,在学古中达到自然,胸中天理自然发而为诗,只有真正领会到这一层意思,才不致于误读和曲解春日、观书有感等朱熹的诗词内涵。朱熹诗歌不论是白描还是直抒心意,特点不在感觉和知觉的量度,而在于形象意蕴的质变,直接升华到达理性的高度。从春日和观书有感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观书有感说课稿(其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三、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四、说学法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五、说教学程序(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1、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5、背诵这首诗。(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2、交流,指答。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3、小结:(四)、教师总结延伸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经)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五)、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六)、总结全诗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六、说教学板书:观书有感景色说理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观书有感说课稿(其二)咸阳高新一中邱京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2、把诗读通,读顺。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即使思考不够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