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习题.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习题.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习题.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习题.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2.朗读课文,掌握并积累生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二学生自学1文学常识填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 节选自 ,作者 原名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 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斑蝥( ) 臃( )肿 珊瑚( ) ( )攒成( )收敛( )脑髓( ) 觅( )食 人迹罕至( )竹筛( )秕谷( )书塾( ) 蝉蜕( ) 倜( )傥( ) 人声鼎沸( ) 盔( )甲 拗( )锡箔( )3按拼音写汉字。 确zo 寻m chng_罚 yng_ _肿 b 学 花p dng_ 沸 菜q_ 倜tng_ ku_甲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搞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5仿照下列句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投放)1交流作者及作品的有关信息。主要让学生自己介绍、交流所掌握的或搜集到的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信息,教师强调。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语速、情感,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放)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起止句和过渡段。 明确: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9段是过渡段,10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3)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谈初读后的感受,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概述一下,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有所理解就行,不强求统一。) 五、自由选读感受情趣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积攒( ) 攒( )成 系( )鞋带 关系( ) 吓( )唬 恐吓( ) 强( )迫 强( )大 2按拼音写汉字。 确zo 寻m chng_罚 yng_ _肿 b 学 花p 3依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人声嘈杂,好像锅中的水在沸腾。_ (2)很少有人到这里来。_ (3)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 (4)襟怀坦荡,公正无私。 4根据课文原意,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同义词。 (1)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2)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_ (3)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4)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 5选词填空。 (1)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 ( ) A、爬 B、伏 C趴(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_。 ( ) A、枯燥 B、无味 C没劲 (3)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 还是全城中称为最_的书塾。 ( ) A、严厉 B、严酷 C严格 6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昧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7按原文填空。 不必说 , , , ;也不必说 , , 。单是 ,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确凿( ) 蝉蜕( ) 觅( )食 秕( )谷 dng_ 沸 菜q_ 倜tng_ ku_甲 2在下文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然后与课文中的原词比较,看谁用的词好,为什么? (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3.说说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但竞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3)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4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5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6结合“研讨与练习”二,重点研读百草园部分。八学习心得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主备教师:于云 备课小组成员签名:_上课时间:_ 领导批阅(加章)_ 教师寄语:分秒铸辉煌,汗水聚实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2、揣摩本文的语言。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习重点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过程: 领略百草园的乐趣1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部分共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2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思考:(1)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2) 第一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3)解词。 似乎: 确凿:(4). “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3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4)请学生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用这个句式写一段话。 4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5、作者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四个方面各找出两个词。 (1)形状: (2)声音: (3)颜色: (4)滋味:6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找到了许多乐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看看“泥墙根一带”发生了哪些趣事。 7.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1)并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8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其他同学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并体会其作用。 9总结: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实际上百草园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根据文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2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3“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1)这段话中,如果把名词前的形容词抽掉,效果会有何不同? (2)请你为下列词语也加上恰当的修饰语。_的杨柳, _的桃花, _的溪水, _ 的山峰, _的云彩。 4文段写景很有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5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的表达作用。 6文段中有许多动词用得精练传神,选取其中一个作简要赏析。 7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迅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完全是靠刻苦学习、不断奋进得来的。早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时,因成绩突出,学校美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但不久,他就把这一枚心爱的奖章卖掉了,为什么呢?他觉得更需要其他东西。他用卖奖章得来的钱买了好几本心爱的书,还有一大串红辣椒。买辣椒干什么呢?原来,鲁迅经常学习到深夜,寒气逼人,上下眼皮就打架。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 (吃、咬、嚼)个不停,汗泪 (流、淌、冒、滴),驱走了寒冷,精神重振,他又继续攻读了。8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9“买辣椒干什么呢?”这个问句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10.关于鲁迅卖奖章的原因,理解最正确的是 ( ) A、鲁迅生活条件艰苦,卖奖章可以改善生活。 B、鲁迅觉得奖章远远没有其他东西来得实惠。 C、鲁迅觉得把奖章放在身边反而会使自己停步不前。 D鲁迅更需要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的东西。 11写出能体现中心意思的一句话。(可以在文章中找) 12最适合做这篇短文题目的是 ( ) A、鲁迅卖奖章 B、鲁迅勤学的故事 C鲁迅买辣椒 D辣椒可以驱寒 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5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6笫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用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相关语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主备教师:于云 备课小组成员签名:_上课时间:_ 领导批阅(加章)_ 教师寄语:分秒铸辉煌,汗水聚实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2、揣摩本文的语言。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习重点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二、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1学生活动,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你能用平面图画出来吗!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3)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为完成上述三题,小组展开讨论。明确: (1)学生根据第10段的叙述来画。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2)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主要是敬慕,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鲁迅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或者认为这里的生活既让人难忘又使人欢乐。(只要紧扣文章内容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应给予肯定。)如认为枯燥无味,可从繁琐的礼仪、教学方式的单调、不允许学生提问、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等方面来谈。认为欢乐,可从老师较为开明、老师知识渊博、有机会便跑出去玩、老师读书入神可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等角度来谈。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明确: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此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3题。)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三、品读过渡段 1学生自由朗读本段,探讨: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2齐读本段,读出情感。四、拓展延伸1.【个性思维的拓展】有人曾说文中写“美女蛇”的故事似乎有“宣传迷信”的嫌疑?你是这样认为的吗?请简述理由。 2.【主题思想的拓展】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以此揭露和批判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私塾教育,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有哪些趣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感情?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面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六、布置作业 (一)写一则童年趣事或傻事。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青青庭院 王清哲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地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地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蜕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2)爬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