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稿(李潜兰).doc_第1页
语文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稿(李潜兰).doc_第2页
语文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稿(李潜兰).doc_第3页
语文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稿(李潜兰).doc_第4页
语文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稿(李潜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经验交流稿关于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李潜兰尊敬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倍感荣幸。首先要感谢大家给了我这次机会。高效课堂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只是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讲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其实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由此我觉得,只有学生喜欢学,学到了,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高效的课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内容,借助人、物等种种因素,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那种如痴入迷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强烈心理状态,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才能自觉去钻研、去探索,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今天我主要就我以构建“乐学”课堂为目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做交流。一、导语铺垫,激发兴趣,巧妙创设有效情境(一)“漫谈式话题入课”巧设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对于贴近生活的一些话题,学生会更加关注并津津乐道,能在热烈的讨论中坦诚地诉说自己的心声、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些话题往往能引出学生的千言万语。在教学爱莲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时一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它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还是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这样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学生就不害怕学古文了,同时也能产生对学习古文的兴趣。又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前,可以抛出这样一个话题:“良药一定要苦口,忠言一定要逆耳吗?”这时,学生往往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针对邹忌劝谏齐威王的做法,我加以引导,同学们又发表了自己许多深刻的见解。有的同学说:“良药未必要苦口,忠言未必要逆耳”,还有的同学说:“沟通需要技巧,交流需要艺术”。学生的发言有时会让我们刮目相看!只要学生进入了这样一个思考且讨论的氛围中,兴趣也就会产生。学习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二)已学知识导入如学习岳阳楼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时这样导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著名词作渔家傲秋思(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吗?我们都为词人激越奋发的爱国之心所折服。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今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写就的美文岳阳楼记。学生用已经储备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自然就更能接受。 (三)名诗句(诗词)导入利用名诗名句导入。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离而已矣”,所以古人在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同来领略现代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绪。如此导入既自然合理,又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邀约他们和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钻入诗人火热的内心去体验最真挚的情感。(四)歌曲导入在教授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陷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台上台下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二、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境,实现学习的高效。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创设教学情境,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好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相反,无疑而问或拔高而问,不仅起不到问的作用,还会破坏课堂气氛,有损教学效果。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 (一)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突破点:1、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2、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放手创设争辩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剧本的结尾,夏洛克受到了惩罚。有人说,夏洛克唯利是图,是邪恶的化身,罪有应得;也有人说夏洛克也挺可怜的,最后他受到的惩罚,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说说你的看法?”问题的设计意在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质疑释疑。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确实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学生争论之后,我及时追问:“既然,有的同学认为夏洛克罪有应得,也有的同学认为夏洛克值得可怜同情,那作者为什么在剧本的结尾还要让夏洛克受到惩罚呢,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讨论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面对课堂上这“异样的声音”,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展开争论,学生们在争论中,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待双方唇枪舌战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再加以引导。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而为学生的畅所欲语言提供了一个“场景”。也让学生在快乐的争辩中掌握了本文的重点。3、由一个具体矛盾点来创设一个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境如教变色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思考,自己提问,结果有学生问“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说天气热得要命,把衣服脱下来;一会儿又说天气冷了,要穿大衣了。是不是真因为天热天冷呢?”这个问题就提在体现文章主旨最核心的地方,抓住了“变色龙”的特征,这个矛盾点就成了回答问题的最佳情境。4、创新提问方式,通过设置多元点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质疑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阅读教学中要在关键之处设疑,在模糊之处设疑,在易错之处设疑,在不同角度之处设疑,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不断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比如,九年级下册的鱼我所欲也(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说,生和义并不矛盾,想当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东山再起,最终复国;韩信受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而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也就自己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样的讨论质疑无疑让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二)创设问题情境讲究不同的切入时机:1、是教学重点疑难之处。如背影(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不同的词语中包含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之处,从看似平常的词语中理解其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便于学生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深父爱。2、是在学生疲惫之处。在课堂上长时间探讨分析某一个问题,就容易使学生注意力疲惫,产生分散,对进一步学习形成心理障碍。在课堂上长时间探讨分析某一个问题,就容易使学生注意力疲惫,产生分散,对进一步学习形成心理障碍。教学吴晗的谈骨气(原人教版教材)对课文所选的三个事例,学生往往仅停留在摆事实证明论点上。不去思考作者这样安排事实论据的匠心,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教学中,我用“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事例很多,文中为什么只选取这三个事例?为什么不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启发学生思考所选事例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物、人物的处境、三个事例与盂子三句话的关系等,体会作者这样选择、安排事实论据的匠心,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从表面进入深层,让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3、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处。结尾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情感。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结束时问道:“假使于勒从美州发了横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些提问,诱导学生采用反向和发散的思维。它有助于学生正反对照,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原意。三、充分利用音乐艺术渲染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例如: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文时,一开课我就用与本课融于一体的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做背景,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亲情,不仅仅是课堂上片刻的时间领会,它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感悟;责任,并不是声情并茂的诉说,它需要你落到实际行动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短短的45分钟结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却很漫长”同时播放歌曲我爱我家结束这堂课,歌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升华。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文章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能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的作用。有时,音乐还能起到推波助澜、巧留余韵的作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寻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教师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往往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着力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写出了作者一家在生活窘迫的困境中,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爱。农村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每次讲授这篇课文时,问到他们与自己父母间的感情,常常都觉得彼此感情很淡薄,要让他们体会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深情,也有一定难度。因此,讲新课时 ,可以选用刘和刚的父亲这一曲目,让学生初步感受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这样有助于理解背影这篇课文的内涵。四、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 色、 光、 画的独特效果, 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 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文字、语言、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手段用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五、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学生对诸多篇目知识性课文中介绍的物体颇感陌生,纯属正常。为了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