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复习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复习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复习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复习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复习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栏目链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褶皱山脉 岩浆活动 火山 变质作用 栏目链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太阳辐射能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栏目链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不断运动 板块内部稳定 边界活跃 山脉或海沟 裂谷或海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知识点1地质作用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在不断融化 美国登山家 摄影师大卫 布里薛斯几年来一直拍摄喜马拉雅山附近的冰川 并将它们与以前的照片进行了对比 发现这些冰川确实在不断融化 虽然如此 2008年四川地震后 专家称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 而据科学家考察 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 据此完成1 2题 师生互动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1 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 世界屋脊 的作用是 a 外力作用 冰川作用b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c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d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2 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 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为辅b 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 而人们却没有察觉 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 人类不宜感知c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又有变质作用d 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答案 1 b2 b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思考 1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哪两种 2 内力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分别有哪些 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解析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于地球内能 和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于地球以外的太阳能 重力能等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 形成高山或谷地 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表现形式有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1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组成物质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在时间上差异很大 有的可在瞬间完成 如火山喷发 地震 有的则相当缓慢 如喜马拉雅地区从海洋到形成世界最雄伟山脉的过程 2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 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见下表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五种外力互为条件 密切联系 地貌上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就容易被侵蚀 而侵蚀作用又为新祼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 有了风化 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 流水 冰川 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 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 侵蚀提供了条件 五种外力共同作用 雕塑地表 它们长期共同而缓慢地进行着 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1 右图为 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a 搬运作用b 地壳运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解析 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 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 a d两项为外力作用 c项为内力作用 但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 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答案 b 栏目链接 知识点2营造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师生互动 读 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下图 图中甲 乙 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a 断层 向斜 背斜b 断层 背斜 向斜c 向斜 断层 背斜d 背斜 向斜 断层 解析 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 丙处岩层向下弯曲 则乙处为背斜 丙处为向斜 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 故甲处为断层 答案 b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思考 1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2 丙处成山的原因 点拨 1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2 丙处为向斜成山 原因是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1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下列为地壳运动形式比较 表格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2 地质构造 栏目链接 3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 褶皱构造中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 背斜构造是储油和储气构造 在地质勘探中 根据地质构造可以初步判断水 油 气丰富的地层 2 断层构造处往往有河流流经 或者地下水埋藏较浅 3 工程建设中要考虑地质构造 尽量不要跨越断层 避免诱发地震或导致地基不稳 地下工程要考虑背斜 向斜的稳定性和是否容易积水 知识精讲 栏目链接 例如 在修建水利工程时 如果跨越断层不仅容易造成坝基漏水 还容易诱发地震 影响大坝安全 我国的大庆油田开采的就是储存在大型背斜构造中的油气层 知识精讲 栏目链接 2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与变位 读下面 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分析完成 1 4 题 举一反三 栏目链接 1 图中石灰岩岩层的年龄比含煤地层的年龄 判断理由是 2 a处岩层向上拱起 但地形为向下凹陷的山谷 其成因是 3 图例所示的四种岩层中 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原因是 4 图示地区计划建造一个大型工程 该工程在选址时 必须避开a b c三地中的 地 原因是 举一反三 栏目链接 解析 石灰岩层分布在含煤地层的上面 其沉积时间较晚 a处为背斜构造 其顶部受到张力作用 岩层比较破碎 容易被侵蚀 有古生物化石的为沉积岩 花岗岩为岩浆岩 石灰岩和砂岩属于沉积岩 修建基础设施要尽量避开断层 答案 1 新石灰岩层分布在含煤地层的上面 其沉积时间较晚 2 a处为背斜构造 其顶部受到张力作用 岩层比较破碎 容易被侵蚀 3 花岗岩层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4 cc地地下有一条断层构造 岩石破碎 地基不稳固 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举一反三 栏目链接 知识点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师生互动 读下图 完成 1 2 题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1 图中所示的地貌景观中 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丁 2 在地表形态塑造方式中属于侵蚀作用的是 a 甲和丁b 丙和丁c 乙和丙d 甲和乙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解析 图甲是沙漠 风力沉积地貌 图乙是风蚀蘑菇 为风蚀地貌 图丙是地下溶洞 为喀斯特地貌 图丁是山前冲积扇 为流水沉积地貌 答案 1 a 2 c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1 风化作用 1 概念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 大气 水和生物的作用下 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颗粒细化 矿物成分改变 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叫作风化作用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2 类型 岩石的物理风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温度变化 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 产生膨胀和收缩 使岩石产生破裂 天长日久 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 小块变成细粒 岩石中水的冻融或岩石受到外界压力也会发生风化破碎 在干热或干冷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 岩石的物理风化最为显著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岩石的生物风化 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 尤其在生物分解各种有机质时 产生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可引起岩石的生物化学风化 而植物的根系沿岩石裂隙生长 使裂隙扩大而使岩石裂开 动物挖掘洞穴使岩石破碎 土粒变细等都是岩石的生物风化 岩石的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溶液 空气等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3 结果 形成了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 由残留在原地 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就是风化壳 它一般出现在原地 如土壤就是一种风化壳 要注意风化壳不是风力作用的结果 风化壳的形成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 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 温度差较大 岩石多节理 裂隙 构造破裂显著 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 植被 水文与地质条件 如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 植被覆盖度高 地表流水侵蚀较弱 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2 侵蚀作用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3 搬运作用 1 概念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被重力 风 流水 冰川 海水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2 形式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等 其中以流水搬运作用较为明显和普遍 一般来说 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风力的搬运作用非常强烈 而在湿润 半湿润地区 流水的搬运作用很大 风力和流水的搬运作用都与它们的速度呈正相关 在山岳冰川地区 冰川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3 结果 因搬运作用而出现的事物最常见的有沙尘暴 泥石流等 是风力搬运和流水搬运的结果 4 沉积作用 1 概念 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物质因搬运它们的风 流水 海浪 冰川等速度减慢或冰川融化而下沉 堆积的过程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2 形式 沉积作用形式多样 按沉积物的性质与成因 沉积作用可分为机械沉积 化学沉积 生物沉积等 按动力可分为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冰川沉积等 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的分选性好 沉积时颗粒粗大的先沉积 颗粒细小的后沉积 按比重来说 比重大的矿物先沉积 比重小的矿物后沉积 冰川沉积时 沉积物颗粒大小混杂 分选性差 表格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3 结果 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多样 如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 沙垄 黄土堆积 流水沉积形成的三角洲 冲积平原 冲积扇 冰川沉积形成的冰碛丘陵等 5 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读 下列风景示意图 完成3 4题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3 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 甲图上的景观b 乙图上的景观c 丙图上的景观d 丁图上的景观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4 有关乙图上雄伟壮丽的景观形成原因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 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 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d 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3 4 解析 根据这四幅景观图可知 甲 乙 丙 丁所示的景观分别是河流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 冰川侵蚀地貌 桂林山水 瀑布 其中只有桂林山水是由流水溶蚀了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 乙图上的雄伟山脉是由内力的挤压 抬升而形成的 而角峰 冰斗等地貌则是由冰川侵蚀而形成的 故乙图上雄伟壮丽的景观是由内 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答案 3 c4 b 栏目链接 知识点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师生互动 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 1 2 题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1 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正确判断是 a 甲 重熔再生b 乙 变质作用c 丙 沉积作用d 丁 冷却凝固 2 下列地表形态 主要由m作用形成的是 a 长江三角洲b 东非大裂谷c 喜马拉雅山d 日本富士山 栏目链接 师生互动 思考 1 图中包含有哪三大类岩石 2 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哪些地质作用 3 m代表的是哪一种地质作用 解析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岩浆和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之间的转化 图中地质作用 甲为外力作用 乙为变质作用 丙为岩浆活动 丁为重熔再生 主要由m 外力 作用形成的是长江三角洲 答案 1 b 2 a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栏目链接 知识精讲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图a为 云南路南石林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 图b 完成5 6题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5 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应为图b中的 a 甲b 乙c 丙d 丁6 塑造路南石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b 风力侵蚀c 冰川侵蚀d 海浪侵蚀 栏目链接 举一反三 5 6 解析 第5题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可知 甲为变质岩 乙为沉积岩 丙为岩浆岩 丁为岩浆 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属于沉积岩 第6题 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它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5 b6 a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教材p53学习指南提示 1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 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如下表所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教材p58案例研究提示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 使地表出现峡谷 栏目链接 教材p59复习题提示 1 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是判断地壳运动的主要依据 褶皱通常是地壳水平挤压变形的结果 而断层则是地壳受到挤压或拉张后断裂并发生位移 2 地震主要有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两种成因 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主 震级是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大小的 震级越高 释放的能量越大 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也越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