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制度_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docx_第1页
包容性制度_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docx_第2页
包容性制度_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docx_第3页
包容性制度_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docx_第4页
包容性制度_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 容 性 制 度 、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 范世涛内容提要: 文章旨在介绍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为解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而提出的制度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通过政治权力这一纽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间的依存关系得到 清晰的呈现。其中,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支持使繁荣可以长期持续,而汲取性政治经 济制度的相互支持却使很多国家长期停留在贫困落后的状态。当代中国仍苦于政治改革相 对落后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章介绍的框架不仅有助于思考中国问题的成因,而且对整体 配合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 包容性制度 汲取性制度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中图分类号: F069.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3947( 2013) 01-0012-0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 ( Daron Acemoglu) 与罗宾逊 ( James Robinson) 近年提出了一个制度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国家繁荣和贫困的根源。他们指出,凡是建立包容性制 度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续提高; 凡是为汲取性制 度( extractive institutions) 束缚的地方,要么长期陷入贫困落后状态,要么增长无法维持 而出现大起大落。本文旨在介绍他们提出的制度分析框架。该框架的显著特点,是将政治权力、经济制 度和政治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并成功地用于解释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形成以及为什么全 球一体化的时代仍有那么多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一、制度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自经济学家发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来,关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已经相当 丰富细致。从历史数据中我们很容易了解,第一个经历持续经济增长的国家是英国。在 技术突破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缓慢但持续的增长; 接下来就 是西欧和美国的工业化,以及英国的增长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三个大英帝 国的定居殖民地( settler colonies) ; 在近半个世纪,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也加入 作者简介: 范世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本文初稿曾于 2012 年 9 月 8 日提交吴敬琏老师主持的读书会。感谢吴敬琏老师和各位同学的精彩评论,文中不 当之处由本文作者负责。 Extractive Institutions 有各种中文译法,如攫取性制度、榨取性制度、压榨性制度等。考虑到这一学术概念的内涵非常广泛,本文作者认为不必突出强调概念中的贬义,而采用了“汲取性制度”这一相对中性的词汇。13宏观经济范世涛: 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到增长的行列。世界最贫困的国家则大部分分布于撒哈拉以南,还有非洲以外的阿富汗、海地和尼泊 尔。如果时光倒流 50 年,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与最贫困的国家差别也不太大,虽然韩国、新 加坡和中国台湾还没有成为富裕的地区。如果倒退 100 年或 150 年,这个整体图景变化 依然不大。虽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有很强的韧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或是不可变。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还有最近的中国大陆都经历了快速增长。 阿根廷在 1920 年前曾经历了 50 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成为当时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 此后却长期处于摇摆之中。前苏联在 1930 1970 年间也曾经快速增长,但随后却停滞下 来,最终无法摆脱解体的命运。该怎样解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基本格局特征呢? 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和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建立了抽象的理论模型探究经济增长的机制,并将 人均收入增长用三个近似变量来表示: ( 1) 物质资本积累; ( 2) 人力资本积累; ( 3) 全要素 生产率提高。大量文献都在这一框架下核算各国收入增长的不同来源。然而,关于增长核算结果的解释却困难得多。主要原因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 累、生产率提高本身都具有内生性。比如一国人均收入增长的 80% 来自资本积累,20% 来自技术进步,是否意味着没有技术进步就只能有 80% 的增长?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离 开了 生 产 率 进 步,要素积累的动力也会减弱,资本积累的程度将因此下降 ( 罗 德 里 克,2009) 。所以,增长核算分析更像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近似描述( proxy) ,而不像是 一种深入的解释,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很多国家一直缺乏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 知识。其实,早在 30 年前,诺思和托马斯( 1988) 就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说“我们所列出的 那些因素( 发明、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等) 并非增长的原因,而就是增长本身。”所以,除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我们还需要一种能够区分创造和阻碍繁荣的 因素及其历史起源的理论,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社会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长期贫困落后。这样的理论该怎样展开呢? 现在有三种比较流行的思路: 第一种是地理的解释。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孟德斯鸠,他曾经提出热带地区的人懒惰并习惯被君主统治,而温带地区的人勤劳,所以富国往往处于温带地区。这种想法得到 杰弗里萨克斯的支持,但有所修正。在萨克斯看来,热带病对健康、进而对劳动生产率 有重要的消极影响,而且热带土壤不允许种植高产作物。结论是温带相对热带、亚热带地 区具有相对优势( Sachs,2005 ) 。生态学家戴蒙德是地理决定论的另一个支持者。他 认 为,由于各大洲五百年前动植物物种的禀赋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农业发展程度、进而是不 同大洲的技术变化和繁荣程度( 戴蒙德,2006) 。第二种是文化的解释。马克斯韦伯早就指出新教伦理在西欧近代工业社会兴起中 发挥了关键作用( 韦伯,2004) 。日本崛起后,学界也有不少人认为,儒家伦理有利于增长 和繁荣( 森岛通夫,1986) 。第三种是制度的解释。不管是地理还是文化,命中注定了西欧、美国和日本会变得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拉丁美洲繁荣吗? 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对上述两种解释不以为1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2013 年第 1 期然。他们在 2012 年出版的国家为什么失败: 权力、繁荣和贫穷的起源一书第一章开头举了诺加利斯的例子。诺加利斯市( Nogales) 被一道围栏分成了两半。围栏北面是美国 亚利桑那的诺加利斯,南边是墨西哥索诺拉地区的诺加利斯。美国的诺加利斯 1853 年才 购买过来,居民是同一类人,地理位置近似,文化类似,但现在两个诺加利斯的收入、教育 程度、预期寿命、公共服务都截然不同,无论地理还是文化因素,显然都无法解释。在他们看来,两个诺加利斯巨大反差的关键在于,美国的诺加利斯是美国的,分享的 是美国的制度; 而墨西哥的诺加利斯是墨西哥的,采用的是墨西哥的制度。两个诺加利斯 在收入和其他方面的差异均根源于这种制度差异。其实,这不仅是两个诺加利斯差别的原因,也是国家成败的基本原因。他们指出,如 果社会具有鼓励要素积累创新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包容性经济制度 ( inclusive economic in- stitutions) ,这个社会就会繁荣。包容性经济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如 产 权 保 护 ( secure pri- vate rights) 、公正的法律体系、平等的竞争环境、新企业的进入自由,以及自由选择职业。 归结起来,包容性经济制度要容许和鼓励绝大多数人充分利用其天赋和技能,使个人能够 做出他们希望的选择。其中,保护产权处于中心位置,因为产权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人们才 会愿意投资、提高技能和生产率。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反面被称为“汲取性经济制度”( extractive economic institutions) 。 之所以称之为“汲取性”,是因为这类制度主要服务于从民众( citizens) 那里汲取收入和财 富来使权贵( elites) 获益。汲取性经济制度有很多形式,但都导致了国家的失败,阻碍了 社会的发展。比如缺乏产权保护,个人就不会投资于物质或人力资本,也缺乏采用新技 术的积极性; 没有市场机制,贸易收益就得不到利用,资源也将 被 扭 曲 配 置 ( Acemoglu Robinson,2012) 。其实,早在 30 年前,诺思和托马斯就已经指出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 因素; 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诺思、托马斯,1988) 。 阿西莫格鲁与罗宾逊正是沿着诺思开辟的方向前进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思路,是由于制 度的“人为设计的”特征能够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提供非命定论的解释; 而且,作为“人为 设计的”约束人类行为的规则,制度通过规范社会中关键行为主体的动机,影响着物质资 本、人力资本、技术的投资以及生产所采用的组织方式,最终决定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结 果( 包括财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分配等 ) ,这在经济学理论层次上逻辑线索非常清 晰。由于在对世界经济格局以及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制度解释这个根本的方面,阿西莫格鲁、 罗宾逊与诺思是完全一致的,著名学者福山认为他们只是诺思的翻版( Fukuyama,2012) 。但是,我们将在接下来的部分看到,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更加强调正式的国家制度对 包容性经济制度或汲取性经济制度的支持作用,这与诺思晚年强调非正式制度和心智演 化的分析思路是不一样的( 诺思,2008; 诺思、沃利斯、巴利斯特,2007) 。 本文中的“大众”和“权贵”分别对应阿西莫格鲁书文中的 citizens 和 elites。阿氏行文中的 citizens 和 elites,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英”和“公 民”,而是强调权贵与大众的对立关系。马 春 文 ( 2008 ) 最 初 建 议 采 用“权 贵”和“民众”来对应翻译,本文基本沿用了他的译法。15宏观经济范世涛: 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二、政治权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内生决定如果包容性经济制度对长期经济繁荣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 国家的经济制度是汲取性而非包容性的呢? 这就要讨论经济制度的集体选择和内生决定 问题了。按照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看法,经济制度不仅通过激励机制影响着物质和人力资 本以及技术的投资,进而决定经济的总体增长潜力,而且同时决定了资源的分配。不同 的经济制度不仅造成不同的经济绩效,而且使收益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大为不同。正是 由于不同经济制度导致的不同绩效和不同分配,社会选择决定采用何种经济制度时,也就 存在不同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家对经济制度的偏好不同,不同的个人和群体 并不都喜欢同样的一套制度。如果存在两个在给定经济制度上持有相反偏好的集团,哪 个集团的偏好将会胜出呢? 这取决于这两个集团的政治权力。一套经济制度可能相对另 一套经济制度 更 有 效 率,但 是 政治权力才是经济制度选择的最终裁决者 ( Acemoglu Robinson,2005) 。那么,谁凭借什么拥有政治权力呢? 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一书中,区分了法理政治权力( De Jure Political Power) 和事实政治权力( De Facto Power)( 阿西莫格鲁、罗宾逊,2008) 。法理政治权力指来源于社会政治制度 ( 包括政府形式,政 客与政治权贵所受约束程度) 的权力。例如,在君主制下,所有的法理权力分配给君主, 对君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 君主立宪制将部分君主的权力再分配给议会,从而可以有效约 束君主的政治权力。也就是说,正式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法理政治权力。但是,即使政治制度没有授予某一群体宪法中所规定的权力,该群体仍然可能拥有政 治权力。比如通过暴动、使用武器、招募雇佣兵、使用代价沉重的和平抗议,他们可以将自 己的意愿强加于社会,这种类型的政治权力被称作事实政治权力。在阿西莫格鲁和罗宾 逊看来,事实政治权力有两个来源: 首先,它取决于该集团的集体行动能力; 其次,它取决 于该集团掌握的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决定了该集团利用或滥用现有政治制度的能力,也决 定了该集团是否使用武力反对异己。不过,他们认为经济学中还缺乏令人满意的集体行动 理论,所以将考察侧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也就是经济资源分配决定事实政治权力的方面。上述讨论可以概括为下面的框架图 1:图 1: 政治经济制度的内生决定如图 1 所示,政治是一个社会选择治理规则的过程。如果不同制度的选择存在利益 冲突,结果取决于哪些人或集团会在政治游戏中胜出,而谁会胜出则依赖于社会中的政治 国内经济学文献通常将 resource allocation 翻译为“资源配置”。考虑到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强调效率和分配 的不可分性以及分配上的利益冲突内在于给定的经济制度,本文没有采用通行翻译,而是采用了“资源分配”的译法。1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2013 年第 1 期权力分布。其中的政治制度和资源分配是游戏结果的关键决定因素。政治制度和资源分配决定了谁在社会上有权力,以及权力用于何种目的。因此,政治制度和资源分配通过法 理政治权力和事实政治权力决定着经济制度,同时也影响着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演变。上节末尾谈到,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强调了包容性经济制度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 键作用。他们还特别强调正式的政治制度支持对于包容性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市场和 民间自身具有一定的协调功能,但要在大范围内实现,则离不开一个集中的权威 ( central authority) ,包容性经济制度需要建立在国家利用强制能力保障私人团体间 的 合 约 执 行、 维持秩序的基础上。所以,为了探究支持包容性经济制度的法理性政治权力来源,他们将 政治制度进一步区分为包容性政治制度( 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和汲取性政治制度( extract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包容性政治制度指满足以下两个要件的国家制度: 一是足够的集中; 二是足够的多元 ( sufficiently centralized and pluralistic) 。其中,“足够的集中”条件沿用的是马克斯韦伯 的意见。韦伯曾将国家定义为“合法暴力的垄断者”( monopoly of legitimate violence) ( 韦 伯,2004) 。如果没有这种合法暴力垄断,国家无法发挥实施法律和秩序中的作 用,更 不 要说提供公共服务和鼓励、规制经济活动。比如索马里政治权力广泛分布在相互敌对的 部族手中,没有任何真正的权威能够控制或制裁谁去做什么事,这样是无法支持最低程度 的法律和秩序的,而秩序和法律又是支持贸易或公民基本安全所必需的。“足够的多元” 条件要求政治权力的社会分布广泛,而不是控制在单个个人或小集团手中,并且权力运用 受到约束。如果权力分布狭窄和不受约束,那么这类政治制度就是专制主义的。上述两个条 件 缺 一 不 可。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就 属 于 所 谓 的“汲取性政治制度 ” ( Acemoglu Robinson,2012) 。包容性经济制度得到包容性政治制度的支持,往往更加稳 固; 而汲取性经济制度得到汲取性政治制度的支持,也会更难改变。在下一节,我们将详 细讨论这种亲和关系的传导机制及其后果。三、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国家成败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倾向于相互支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关系; 而汲取性政治经济 制度倾向于相互支持,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关系。这种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不仅使制度 保持了连续性,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对稳定提供了基本的解释 框 架 ( Acemoglu Robinson,2012) 。我们先来看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此类制度主要通过以下良性循环机制,使其长期 延续下去甚至进一步扩展:首先,包容性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政治制度的多元性使权力滥用更为困难,甚至对 一个公认的好的政治领导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小集团手中,本身就 会削弱多元政治制度本身,因此包容性政治制度具有抗拒此类企图的能力。这里特别需 要强调的是,多元性也浓缩了法治的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不得为了某个集团而 损害其他集团的利益,这就为更广泛的参与和更多的包容性敞开了大门。其次,包容性政治制度支持包容性经济制度,反过来又为包容性经济制度所支持。包17宏观经济范世涛: 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容性政治制度存在对权力的约束和制衡,权力的分布也很广泛,这使得颠覆包容性经济制度非常困难对于掌握政治权力的人来说,他们不那么容易建立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汲 取性经济制度。汲取性的经济制度则转而创造了更平等的资源分配,有利于包容性政治 制度的生存。在包容性经济制度下,财富分布广泛,小集团无法利用其经济力量来不成比 例地扩大政治权力。而且,由于包容性经济制度废除了很多陈旧的汲取性经济关系 ( 如 奴隶制、农奴制、垄断) ,从而减少了集团或个人掌握政治权力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力求 控制政府的激励也就相对比较弱。这一良性循环机制使英国 17 20 世纪稳步迈向民主 的渐进过程取得成功。相形之下,奥匈帝国或俄罗斯的经济制度是高度汲取性的,如果增 强政治的包容性,权贵就会因分享权力而损失巨大,所以要求政治更具包容性的诉求会遭 遇无情镇压。最后,包容性政治制度会促进媒体繁荣,而媒体会动员反对力量反对对包容性制度的 威胁。英国是包容性制度良性循环的一个典型。那里的一些权贵抗拒经济增长和政治变 革,而另外一些人希望限制现有权贵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历史的偶然因素削弱了权贵的 权力,反对派的力量则更为强大,从而形成多元社会的激励。光荣革命后英格兰虽然并没 有马上转为民主制,但权力中心却转移到议会,制定政策的主要是政党官员而不再是国王 的私人顾问了,他们必须对舆论压力和多元利益诉求做出反应; 而且新的政治制度对权力 使用和滥用施加了约束,从而建立起包容性政治制度( 平卡斯、罗宾逊,2011) 。一旦包容 性政治制度确立下来,就形成一种包容性越来越强的良性循环机制,民主制也渐进改善; 包容性政治制度还倾向于进一步铲除为少数权贵服务的汲取性制度,从而为自身的改进 和包容性经济制度打开大门,最终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基础( Acemoglu Robinson,2012) 。汲取性制度则倾向于创造恶性循环,使这些制度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延续下去甚至进 一步扩展。具体来说,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首先,政治制度分配法理政治权力,拥有政治权力的权贵 ( elites) 控制政治经济制度 的演变,他们通常选择维持赋予他们权力的政治制度和有利于他们财富积累的经济制度。其次,当某个集团掌握更多的财富后,就有了更强的事实政治权力,并能够推动有利 于他们自身利益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一步扩大最初的财富差距。汲取性制度的恶性循环形势变化多端。比如危地马拉无论在殖民统治时代,还是独 立之后,都是由同样的权贵家族掌握权力,这种局面维持了 400 多年。在汲取性制度下, 权贵们变得更加富有,而这些财富又转而成为使汲取性统治延续下去的基础。美国内战 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长期延续也是这种情况。在内战中南方被击败,黑人被赋予平等的 政治和经济权力,奴隶制作为种植园经济的基础被废除。但是,内战并没有摧毁种植园权 贵们的政治权力和这种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这些权贵在战后重建了种植园经济体系, 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了种植园所需要的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还有一种恶性循环形式比较隐蔽,但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很多国家 ( 如塞拉利昂和 埃塞俄比亚) 非常常见: 一套汲取性制度推翻后,迎来的新主人却利用同样一套汲取性制度发财,这被社会学家称为寡头铁律。其中原因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 在汲取性政治制度18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2013 年第 1 期下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权贵手中,对其权力的运用也很少约束,对那些推翻以前统治的人来说同样没有制度能够约束他们。而汲取性经济制度意味着仅仅通过掌握权力,就可以 依靠剥削他人财产、建立垄断来获取巨额财富。所以,新的掌权者会通过进入壁垒、压制 市场功能的方式来使小集团获益,他们榨取的财富又转而用于巩固权贵阶级的政治统治。另外一种常见的形式,是汲取性制度造成巨大的社会不平等,掌权者巨额财富和不受 约束的权力激励很多人参加到控制国家和制度的战斗中来,从而造成持久的内战。这种 内战破坏了最低程度的政治集中过程,无法律、无秩序和政治混乱会粉碎经济繁荣的所有 希望。历史上的玛雅城邦国家如此,当代的一些非洲国家也是如此 ( Acemoglu Rob-inson,2012) 。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的良性循环和汲取性政治经济制度的恶性循环可以简要概括在 两位作者设计的一张表格( Acemoglu Robinson,2012) 中:图 2: 包容性制度的良性循环和汲取性制度的恶性循环图 2 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代表了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和汲取性政治经济制度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关系。在图 2 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分别代表汲取性经济制度与包容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经济 制度与汲取性政治制度的组合。这两种情况意味着政治经济制度存在内在冲突的过渡性 体制,结果既可能蜕化为汲取性政治经济制度,也可能发展为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如果 政治制度将所有的政治权力给予一个人或小部分人,则向其余的人提供产权保护和机会 均等的经济制度就难以持久,所以包容性经济制度与包容性政治制度的蜕化比较容易。在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看来,富国之所以富有,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在过去三百年的某个时间点上建立了包容性的制度,这些制度又通过良性循环过程得以延续 和 扩 展。 穷国之所以穷,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无法摆脱汲取性制度的恶性循环,权力与机会都 只集中于很小一部分人身上,这样的国家便会衰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背后,其实是包 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的内在逻辑。四、汲取性制度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汲取性制度并不意味着不增长。在不会威及自身权力和利益的前提下,更高的增长 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可供权贵汲取。所以,在满足最低程度的政治集中条件后,汲取性 制度常常带来一定的增长。比如 17 世纪和 18 世纪的种植园经济曾经使加勒比国家成为 世界最富庶的地区,而 20 世纪 30 年代与 70 年代之间苏联也经历了高速增长。但是,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汲取性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这主要有两个19宏观经济范世涛: 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荣的可持续性原因:首先,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创新,而创新必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由于掌握汲取 性政治制度的权贵担心创造性破坏会导致权力关系的不稳定,他们会抵制创新,结果任何 汲取性制度下的增长都建立在既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一旦技术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增长 的潜力也就几乎耗尽了。其次,汲取性制度下掌握政治权力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这导致很多集团和个人争夺 政治权力,结果使社会向政治不稳定的方向演变( Acemoglu Robinson,2012) 。反过来说,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政治上的革新。不 少 文 献 认 为,收入水平越来越 高,如民主、人权、公民自由和产权保护之类的制度也会跟上来,法治、民主制度以及包容 性制度会作为增长过程的副产品而出现。用一句生动的话来形容,就是“麦当劳开多了 的地方,民主和包容性制度也会跟上来”。而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指出,这种理论“既不正确,也无助于思考怎样面对失败的国 家那些汲取性制度的主要问题”。上面提到的加勒比国家种植园经济和苏联经济都是明 显的反例威权制下的增长显然并没有带来包容性政治制度。他们进一步指出,威权 制下的增长可能继续,但除非建立支持创造性破坏的包容性制度,否则这种增长无法转化 为持续的经济增长; 由于集中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增长组合使权贵的力量更加强大,包容性 政治转型会遭遇强大的反对力量,政治制度在向包容性方向转型之前,增长很可能就达到 了极限。所以,从长期发展来看,威权增长模式既非必要也不可行( Acemoglu Robinson,2012) 。中国近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经常被看作威权增长模式的重要例证。但是,在阿西莫格 鲁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因为其集中的政治制度,而是根源于从汲取性经济制度向包 容性经济制度的转变,但汲取性政治制度使这种变化更为艰难。创新对于中等收入国家 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至关重要,但由于创造性破坏难以进行,这种增长也就可能无法持续 下去。他曾举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这一点: “你能想象一个 20 岁的中国大学生中 途辍学,然后成立一家公司,挑战得到国有银行资金支持的国有企业吗? 答案是不,这 种创造性破坏的状况发生在中国确实很难想像。而这也正是我所思考的中国的增长 不可持续的最主要原因。除非中国做出改变,让它的增长基于创造性的破坏,否则其良好 势头将不能长久。”( 阿西莫格鲁,2012)五、小结上文介绍了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为解释世界经济格局基本特征而提出的制度分析框架,强调了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对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在这个框架中,通过政治 权力这一纽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间的依存关系得到清晰的呈现。其中,包容性政治经 济制度间的相互支持使繁荣可以长期持续,汲取性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支持则使很多国 家长期停留在贫困落后的状态; 汲取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以及包容性政治制度 与汲取性经济制度的组合,则是不稳定的过渡性体制,前者更容易蜕化为汲取性政治经济制度。20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2013 年第 1 期按照上述框架,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怎样进一步确立包容性制度来鼓励创新和创造性破坏的问题。只有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沿着包容 性更多的方向改革,中国的长期发展才能真正建立在创新和效率改进的基础上,发展方式 转型才有切实的制度保障。其中,政治体制改革是转型的基本步骤,因为在汲取性政治制 度下,经济体制改革不仅难以继续深入,而且现有的改革成果也可能难以保持。近年来, 国内学界已经呼吁响应多元社会诉求,建立新的改革共识、重启改革议程 ( 范世涛、王尔 德,2012) ,这与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制度分析框架指向完全一致。参考文献:范世涛、王尔德,2012: “专访吴敬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包容性政治经济制度”,21 世纪 经济报道,2012 10 27。马春文,2008: 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译后记,载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 起源,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美达龙阿西莫格鲁、詹姆士A 罗宾逊,2008: 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 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美达龙阿西莫格鲁,2012: “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 制度与经济发展”,比较,2012,5。美丹尼罗德里克,2009: 探索经济繁荣: 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张宇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美道格拉斯诺思、约翰沃利斯、巴里温加斯特,2007: “诠释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比较第 30 辑。美道格拉斯诺思,2008: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1988: 西方世界的兴起,张炳九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美贾雷德戴蒙德,2006: 枪 炮、病 菌 与 钢 铁: 人 类 社 会 的 命 运 ,谢 延 光 译,上 海: 上 海 译 文 出 版社。美斯蒂文平卡斯、詹姆斯罗宾逊,2011: “光荣革命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比较,2011,6。德马克斯韦伯,2004: 学术与政治,钱永祥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森岛通夫,1986: 日本为什么“成功”,胡国成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 and James,A Robinson,2001“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 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5) : 1369 14012005“Institu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Long run Growth ”in Philippe Aghion and Ste- phen 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North HollandDaron Acemoglu,James Robinson,2012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Prosperity,and Poverty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Daron Acemoglu,2012 Why Nations Fail FBBVA Lecture,May 21,2012Francis Fukuyama,2012 Acemoglu and Robinson on Why Nations Fail http: / / blogs the american in- terest com / fukuyama /2012 /03 /26 / acemoglu and robinson on why nations fail / Jeffrey Sachs,2005 The End of Poverty: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Tim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下转第 73 页)73国别研究陈万灵 等: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定量分析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e Relationshipamong the BRICS CountriesChen Wanling Wei Xiaohui(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Abstract: In recent years,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RICS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and an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ir status and potential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ooking at statistical data from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