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项羽形象分析为例_第1页
【课外阅读】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项羽形象分析为例_第2页
【课外阅读】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项羽形象分析为例_第3页
【课外阅读】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项羽形象分析为例_第4页
【课外阅读】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项羽形象分析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项羽形象分析为例摘要: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令无数人为之叹息。作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项羽身上弥漫着一种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气场”,笔者拟从霸气、义气、稚气、勇气四个方面来解读项羽,以这个历史人物为例,以资给今人提供深刻的鉴戒。关键词:项羽 刘邦 霸气 义气稚气 勇气众所周知,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大获全胜、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结束。屈指一算,这段历史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两千两百多年的时间,可直到现在,人们还依然津津乐道于刘、项之间的是是非非,还在为项羽的失败扼腕叹息,正如霸王祠英风阁的对联所云:“威震江东,自有光辉标史册;歌传垓下,莫将成败论英雄。”以写咏史诗见长的杜牧也曾为项羽选择自杀万分遗憾:“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特别是李清照更是慷慨地将全部的歌颂和敬佩都送给了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跳出“成者英雄败者寇”的思维定势反而对项羽持以如此宽容客观之论呢?我觉得除了因为这一段历史本身波谲云诡,让人感叹世事无常之外,还因为项羽身上散发着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这种英雄主义色彩非常符合千百年来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仰慕心理。再者,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项羽激发了人们普遍的同情心,霸气、义气、稚气、勇气集于一身,用“志深而情长,慷慨以使气”名之,真是恰如其分。一、霸气司马迁在史记中选取的传主都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后文中凡引用史记原文不再标注)的非同寻常之辈,因此他在安排这些人物出场时常常匠心独运,项羽便是如此,甫一出场,就显得霸气十足,惊世骇俗: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项羽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自己不喜读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便也罢了,居然还可以为自己找出堂堂皇皇的理由来:读书没价值、击剑不足学、兵法也只要略知其意即可。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虽如是说,但我们觉得,项羽这人一方面确实大气豪迈,不拘小节,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他身上缺少一种决定乾坤的大作派。正如郭嵩焘所言:“此力叙项羽磊磊有英雄气,然苦少深沉之量,是以终身无成。”这种深沉,其实就是一种定力,一种泰山压顶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项羽身上短缺的就是这种深沉之量,所以,凭着自身的悟性和霸气,他最多也就止步于西楚霸王,而难有帝王气象。项羽的出场语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治史者常常喜欢把与项羽同时代并先后称王的陈胜、刘邦在类似背景下说的然而体现三者个性迥异的话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陈胜说的是:“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说的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而项羽说的则是:“彼可取而代也!”细加揣味,三人是三样声气,三样心理,太史公是三样笔法,三样词气,将三个独具个性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身为庸耕、受尽欺凌的农民英雄陈胜对几千年压在被压迫者头上的所谓的血统论深恶而痛绝之,他的振臂呐喊,正是一舒自己在心里压抑了几十年的一口恶气!而混迹于官场的小官吏刘邦虽然身份也很低微,但他对于官场的明暗规则却了如指掌,知道权利的好处,因此他才会不胜羡慕地表明自己的心迹。而出身于贵族,父祖辈为楚国大将、霸气骄横的项羽说出的话则气冲斗牛,这既包含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体现了不谙世事者的无知无畏。自从项羽登上历史舞台,他就一直纵情使性地杀将下去,这些举措同样体现了他身上的霸气。先是杀了说服他们叔侄起兵反秦的无辜的郡守殷通以及郡守府的数十百人。小试牛刀以后,项羽便杀戒大开,“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在项羽经历的战争中,“坑”、“坑杀”已经成了一个常态词,由于我们今天阅读的历史只是纸上的历史,加之几千年时间的荡涤,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所以我们已不能强烈地感受项羽大开杀戒时浓烈的血腥味,即便如此,这些数字也让人触目惊心。正如钱时所说:“项羽可君乎?曰:残暴忍人也。屠城坑卒如毙狐鼠,安能为君!可臣乎?曰:从卿子冠军则斩卿子冠军,事义帝则杀义帝,安能为臣!然则斯人也,奚施而可?曰:是特助汉平荡之具耳。天下纷纷,岂一沛公所能独办也。是故有沛公而又不能无项羽,使之百战百胜而终不使之保有尺寸之地。若羽者,真助汉平荡之具也欤!”为渊驱鱼,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就是项羽的宿命,是他的性格悲剧。二、义气“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我们说项羽“义气”,显然是指前者,也就是说,他身上所具有的至大至刚的光明磊落之气。同时,这种“义气”还表现在对亲友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都泾渭分明,“义气”与政治手腕是无法吻合在一起的,一个想要主宰天下的人,也许身上的义气越多,也就越容易坏事,但作为个人,一个有义气的人却是一个受人爱戴、有人格魅力的人。史记记载的项羽的“义气”之举非常之多:(1)分封天下,义气为先;失却人心,天下叛之。项羽主宰分封天下时,极为不公,自立为西楚霸王,发配式地把先入咸阳的刘邦封在汉中,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就分封或多封,与自己关系疏远的就不封或少封,这也就是后来齐、汉、赵、九江等纷纷背叛项羽,让项羽疲于奔命而最后兵败乌江的根本原因。陈余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余以为不可。”“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章邯因为带着秦军主力部队投降了项羽,司马欣由于有恩于项梁,而董翳则因为劝降章邯有功,因此项羽在分封十八诸侯王时把重要的三秦大地分封给了这三人。项羽这样分封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希望三人能够作为屏障,挡住刘邦的东进之路,孰知这三人要么关中百姓痛入骨髓、要么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在关中站稳脚跟,因此三秦王反而成了刘项之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郭嵩焘曾评价项羽任用司马欣、曹咎时说:“两人者,项氏所以始终,其才则一狱吏耳,所以明项羽怙私恩而遗天下远略耳。”项羽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意气用事,与刘邦驾驭人才的宏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2)鸿门宴前夜,当项伯受刘邦之托,在项羽面前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认可了项伯的话,为了不被别人诟病“不义”,他将刘邦放虎归山了。(3)鸿沟中分,解甲归里。在楚汉对决、相持不下而刘邦父亲、妻子均在项羽手中时,“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既已签订条约,项羽就老老实实地遵从约定,“乃引兵解而东归”。没想到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单方面撕毁协议,杀项羽一个措手不及,与韩信、彭越一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将项羽团团围困,最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4)悲歌赠美人,宝马赠亭长,身躯送故人。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力能拔山,豪气盖世,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而且重情重义,亲情、友情、爱情,项羽都非常看重,珍视感情,同样属于义气。当项羽失败已成定局之时,他哀叹的不是自己被断送的事业,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事业不成,是老天爷与他作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最放心不下、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陪伴着自己的美人虞姬和跟自己浴血疆场的宝马,他对着虞姬慷慨悲歌,一洒英雄之泪,表现了英雄末路时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项羽的百转千回,让人为之动容。最后,他将宝马送给了忠厚长者乌江亭长,并非常决绝地将自己的头颅送给了故人,让他去立功封赏。项羽的这些做法也许属于韩信所批评的“妇人之仁”,一个争天下的人确实不该有这类小情感,但作为一个男人,在项羽身上风云气和儿女情完美地集于一身。对比刘邦在对手烹杀自己父亲时还要分一杯羹、逃命时三番五次地推亲生儿女下车、让纪信装扮自己带两千女子送死等行为,我们不能不被项羽那种狂飙式的少年豪情所打动。政治家确实不需要义气,但作为个人,重情让项羽焕发出了光照千古的人格魅力。三、稚气项羽表面上杀气腾腾,强悍暴戾,其内心却非常单纯幼稚,像孩子般稚气天真。若论政治的成熟度,项羽永远也无法望刘邦之项背,这一点在“鸿门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鸿门宴”给后世读者留下了跌宕起伏的深刻印象,以致于成了“暗藏杀机”的代名词。项羽与刘邦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他们阵营的内部又有重重或明或暗的矛盾。其矛盾的高度集中,有如浓缩在一个戏剧表演的大舞台,刘邦不仅是里面的主要演员,而且是总导演,张良就是总策划师、编剧,他们对全局有非常周密的计划,步步为营,后来事态的发展也几乎按他们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不可一世的项羽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一招一式,尽在刘邦阵营的掌控之中。而且刘邦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与项羽的简单粗疏在“鸿门宴”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充分显现出来。当头脑同样简单的项伯出于私情而将项羽第二天要攻打刘邦的军事机密透露给张良、张良又报告给刘邦时,面对自己一向倚重的军师,刘邦马上就追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当张良说清原委以后,刘邦才放下心来,而且马上就定下计策,把项伯作为一根救命的稻草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心。再反观项羽,当项伯鹦鹉学舌地将刘邦的话转告给项羽时,他压根儿就没追问一句:“您如何得知?”他不会想到自己叔父已经到敌人的军营中去走了一遭,而且已经将他的计划泄露出去了,反而傻呼呼地承诺善待刘邦。在这里,我想荡开一笔谈谈项羽的失败与项伯的关系。项伯最初潜入刘邦军营劝张良逃命,我认为他是属于头脑简单,缺乏政治敏感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孰轻孰重,因而很轻易地被狡猾的刘邦用言语拉拢,成了刘邦的帮凶不仅在刘邦未见项羽之前先替刘邦当说客,说动项羽答应善待刘邦,而且在鸿门宴上,当项庄拔剑起舞时,他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让刘邦幸运得脱。在项羽分封天下时,刘邦令张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留侯世家)汉中成了刘邦稳固的根据地,为刘邦立足关中,挥师向东提供了可靠和源源不断的支持。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捉了沛公的父亲太公,欲烹之。项伯劝止了项羽:“太公烹无益,只益祸患。”于是太公得以活命。后来项羽兵败垓下,在史记中我们没有看到关于项伯形迹的历史记载,但从后来刘邦得天下以后,项伯被封为射阳侯、被赐姓刘氏可以推测,当项羽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项伯绝对没有陪同项羽突围,反而有可能趁乱去投靠刘邦、张良。虽然项伯最早泄露军事机密不是有意为之,我们还不能说他是一个“汉奸”,但后来他却有意无意地成了刘邦的一条忠实走狗,成了断送自己侄子大好前程的一个帮凶。尤其是他接受刘邦封侯并被赐姓,其人格很为人所不齿。我们再对比鲁地普通百姓的行为,就更觉得项伯人品低下:“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鲁父兄与项羽的关系跟项伯相比,亲疏不可同日而语,但为项羽守节的却是一般的百姓,而不是作为叔辈的项伯,一个认敌作父的人至少是一个没有操守的小人。“鸿门宴”伊始,作者就交代了刘、项当时的情况:刘邦已破咸阳,并军屯霸上。按楚怀王当初的约定,先入咸阳的刘邦理所当然就该称王,但这对于一路过关斩将、心高气傲、霸气十足的项羽来说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再加之刘邦这边的奸细曹无伤从中挑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王的万丈怒火一下就给点燃了,于是立刻作出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让我们看一看刘、项当时的力量对比:“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四十万”与“十万”,不仅数量上悬殊太大,而且此时的项羽年方二十六岁,血气方刚,在战场上正叱咤风云,如猛虎下山,如果以硬对硬,刘邦显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的聪明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避对方之锋芒,以谦卑柔顺麻痹敌人,“宁斗智而不斗力”。见到项羽,刘邦一口一声“将军”,自己则一口一声地称“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态度是如此谦恭,语气是如此恳切,几句甜言蜜语就把项羽灌得舒舒服服、昏头转向,满腔怒火转瞬之间便烟消云散了。特别是刘邦为自己开脱的那段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把自己说得一清二白,何等的冤枉,何等的委屈!但这恰恰是刘邦所施展的“以柔克刚”的政治手段,把老子思想中的“守柔”、“处阴”用得出神入化。他对项羽的性格缺陷了如指掌:“匹夫之勇”与“妇人之仁”。因此,他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即如他为自己开脱的那段话,先是他对项伯说,托项伯给项羽带信,然后是他自己在鸿门宴上亲口低三下四地对项羽说,最后是樊哙义正词严地讲,众口一词,如同戏剧演出中角色说台词似的,显然是预先经过周密排练的一出戏。果然,刘邦的计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项羽先是对项伯许诺善遇刘邦,在刘邦甜言蜜语的进攻下,又毫无防备地出卖了曹无伤;当范增用玉玦示意项羽应决然采取行动时,“项王默然不应”;在樊哙的质问责难面前,项羽没有作半句反驳;知道刘邦已逃之夭夭时,项王的反应也不像范增那么激烈,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刘邦所赠之壁,此时的项王与开头那个杀气腾腾的项王简直若两人。“鸿门宴”是项羽一生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昔日威风八面的项王处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直到最后垓下被围而自刎乌江。从鸿门宴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最后一统天下而项羽却功败垂成的苗头,项羽的愚钝和缺乏政治敏锐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就像一个孩子,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复杂既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娴熟的应对方略。比如在对待两个叛徒项伯、曹无伤的方式上也可以反映出刘邦、项羽的高下之别:一个心细如发,雁过留声;一个性格粗疏,受人愚弄;一个心狠手辣,行为果断;一个心慈手软,贻误良机。寡谋少断,头脑简单的项羽决不是老奸巨滑、政治手腕娴熟的刘邦的对手,项羽最后为人所制的悲剧命运全在情理之中。四、勇气项羽一生英勇悲壮,因此无数人为他选择自杀而感到痛心,认为他如果东渡乌江,说不定就能东山再起,如杜牧。是什么原因促使项羽下定死的决心呢?如果说垓下被围时,他就决定死的话,又何必长途奔徙到乌江才自刎?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