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doc_第1页
浅谈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doc_第2页
浅谈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doc_第3页
浅谈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doc_第4页
浅谈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学 生 姓 名: 尹 刚 进_ 专 业: 音 乐 学_ 班 级: 08音(3)_ 学 号: 08100328 _ 指 导 老 师: 方 良_ 二0一二年三月 黄梅戏演唱与民族唱法的异同摘要:民族唱法就是在吸收西洋唱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西结合的新型唱法,而黄梅戏作为本乡本土的戏曲剧种,其实也属于民歌的范畴,那么它们在演唱方法上有着怎样的异同呢?本文将从黄梅戏和民族声乐的界定入手,进而分析它们在演唱方法上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关键词: 黄梅戏演唱;民族唱法;异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Huangmei Opera Concert of Folk SongsAbstract:Canto is absorbed in the bel canto style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ew singing and opera, as ones local district Chinese operas, but also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folk songs, so their singing method with w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era and national vocal music author, analyz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singing methods, comparative study.Key words:Huangmei Opera Singer;National singing;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目 录1. 黄梅戏和民族声乐的界定1 1.1黄梅戏1 1.2民族声乐12. 黄梅戏与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2 2.1发声2 2.2吐字咬字2 2.3共鸣33. 小结34. 参考文献45. 致谢5高鲲曾在浅析民族唱法与戏曲演唱的比较与借鉴一文中这样说到:“民族唱法应该如何借鉴戏曲演唱,从而使民族声乐更具民族特色,保持民族声乐的自身活力以及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黄梅戏作为汉族五大戏曲种类的一种,它的唱腔委婉典雅、抒情叙事、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它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成熟都离不开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和熏陶.1.黄梅戏和民族声乐的界定1.1黄梅戏随着台湾女歌手卓依婷一张黄梅小调专辑的发行,黄梅戏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起到了不晓得轰动,但卓依婷所演唱的黄梅小调真的是原汁原味的黄梅调吗?肯定不是的,卓依婷所演唱的仅仅是用嗓子喊出来的直嗓子黄梅调罢了,而真正的黄梅戏的曲调又是怎样的呢?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那首严凤英老师的天仙配,作为一个对比,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黄梅戏了。黄梅戏,是安徽的一个地方戏,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最早是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来源于当地的民间采茶小调,也叫黄梅调,后经过当地灾民在逃荒过程中的传播,黄梅调后来又传播到了安徽地区,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相结合,发展成了今天的黄梅戏,并在安庆地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并且黄梅戏来源于民歌,且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它也并远非蕴蓄丰厚,却也精秀多彩,它既有醇厚的板腔体足以大段咏叹,也有民歌风味很浓的花腔小曲抒发人物心情,它能长能短,有疾有徐,可歌可诵,既自由而又规律,既秀丽而又质朴,它是一种既有戏曲韵味又易于琅琅上口的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曲音乐。而黄梅戏的演唱也不像其他戏曲剧种那样需要去夸大、甚至是用假声去演唱,它的演唱只需要自然不夸张不做作,达到悦耳的效果。这才是黄梅戏。 1.2民族声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精神境界也提升了,随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民族声乐来陶冶情操了。而民族声乐,随着改革开放,也再不是纯中国化的民族声乐了,民歌渐渐开始走向了新型的民族声乐风格。李双江、蒋大为、阎维文、宋祖英等等都是我国民族声乐的代表家,那么到底社么是民族声乐呢?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黄梅戏在内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间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非常的多。但简单地讲,民族唱法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的民歌演唱,它既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新型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的是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强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就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它的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这就是民族声乐,亦是民族唱法。2.黄梅戏与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2.1发声物理上我们已经学过,声音是靠物体的震动而发出来的,而作为我们人类的歌唱发声,亦是靠震动而发声的,只不过我们人类歌唱的发声是由呼吸带动的,呼吸的深度不同,深浅不同,力度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下面我就来谈谈黄梅戏和民族唱法的发声。黄梅戏不同于其他剧种,它是一个以真声为主的戏曲剧种,演唱主要以安庆地区的方言为主要语言,贴近生活,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所以黄梅戏的演员主要是在自然音区练声。汤雪耕老师曾说黄梅戏的发声应该要做到这样三条, 即气音结合、声区结合、字音结合。气音结合早在乐府杂录中就总结过, “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 氛氢自脐间出,至喉乃隐其词, 即分抗坠之音, 既得其术, 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象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吴琼那样唱得婉于流水, 脆若银铃, 正是他们气吸得深、吸得自然、气音巧妙结合的结晶。声区结合, 就是胸声区、头声区的结合。做到这一点, 音域才能扩展, 高低音才能统一, 而声区的结合必须建立在气声结合的基础上。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不仅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之法,而且也包含了中国民歌原生态的发声方法,两者相结合,才有了今天的民族声乐。这种民族声乐的演唱,使歌唱家们再也不用惧怕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难题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在气息的运用之上,相对非常的稳定,声音也非常的集中、流畅,高中低音区始终能够保持统一,真假声相互转换自如。随着黄梅戏的曲目难度的增大,对演唱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再也不能单纯的只用纯真声歌唱了,而应该广泛地像严凤英、吴琼老师那样气音结合,真假声相互支撑,才能把黄梅戏的更高要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在发声方面,多借鉴我们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特别是西洋美声的练声方法来提高气音的结合。 2.2、吐字咬字 明朝魏良辅在曲律中曾这样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他提出的三绝中,“字清”摆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戏曲区别于歌曲的最大的一方面就是吐字与咬字。戏曲在运腔时更重视咬字的规范;而歌曲咬字更重视声音的统一与规范。每一种戏曲的吐字与咬字的要求又有不同的侧重点。黄梅戏是以演唱见长的剧种,吐字在演唱中显得非常重要。黄梅戏的吐字咬字的要求不同于京剧,黄梅戏要求字头吐得重而短,但不像京剧在字头上停留很长时间;也不像歌,要求字头轻轻带过,吐字的重心放在元音上;黄梅戏要求把母音在口腔立起来,母音要咬得非常圆;歌曲,要求母音在喉内立起来,不要求在口腔有太多的夸张;黄梅戏演唱时要求笑肌要抬起咬字,这是使吐字甜美的关键;而且两腮还要配合,灵活发挥,这是为了使黄梅戏更加口语化;嘴角要横开向上弯,归韵归到鼻腔,并且提倡要把母音唱饱满,要在口腔立住,这样会使黄梅戏的吐字行腔更加圆润。在平常的练习和演唱中,为了充分发挥唱腔韵律的色彩和角色感情的需要,还利用了“紧咬缓发”(表现感情集中、强烈,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意境,突出强调某一个字,让它产生特殊效果的一种唱法)、“延长字头”(揭示剧中人物特定环境中复杂心情,有慢吐慢收和慢吐快收两种方法)和“延长字尾、提前归韵”(将一种带有鼻韵母的字, 突出和强调的一种唱法,以加强和延长鼻韵母的特殊色彩)的咬字技巧来进行处理丰富演唱的表现力。而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历来也非常讲究演唱的咬字吐词,根据把汉字字音划分为字头、字腹、字尾的结构形式,以及传统声乐理论把吐字咬词归纳为“出字”、“引长”、“收声”的过程,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咬准字头、延长字腹、收清字尾。可见,黄梅戏的吐字咬字之法跟我们的民族唱法的吐字咬词其实大同小异的。只不过我们的黄梅戏是一个多具表演色彩为主的戏曲剧种,在演唱中因不同的感情色彩需要,它的咬字是不完全一致的,而我们的民族声乐,相对来讲就要稳定些,只是传统的咬准字头、延长字腹、收清字尾。随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演唱曲目也已经日趋大众化,表演的需要已经是人们的渴求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民族演唱家们,为了能更好的表现作品内涵,是不是可以多多借鉴我们的黄梅戏这个灵活的吐字咬字之法呢?另外我们的黄梅戏演唱家们也不要忘了我们本民族的东西,传统的吐字咬字之法我们始终不能丢,要在传统的吐字咬字之法上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黄梅戏的表演表现的淋漓尽致。 2.3共鸣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的声音圆润响亮,具有穿透力,传送较宽、较远、较久,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歌唱共鸣的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有力手段。明代朱权在词林须知中指出:“茯苓以之,唱若游人之飞太空,上下天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肃然六月寒。”这段话即对优美歌声的总结,也是对共鸣音色的肯定。我们常见到的黄梅戏演出中,黄梅戏演员的面部表情并没有像美声歌唱家或是民族歌唱家那么夸张,但也能自如地演唱,并且高音也能自如唱上去,这就是黄梅戏的面罩,也就是用呼吸支持得到共鸣靠前,使声音科学达到最高点,而不是喊出来的声音。 另外,黄梅戏演唱家们在共鸣上也注重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协调统一、相互配合、相互贯通,使不同的共鸣相互交融,得到和谐统一、富有光泽的混合共鸣音色 。而民族唱法的共鸣,也主要是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而且三种共鸣区经常统一运用,就是运用胸声区(低音区)、混声区(中音区)和头声区(高声区)来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每个共鸣腔得到完整的配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黄梅戏的共鸣和民族唱法的共鸣其实是完全一致的,都很注重三种共鸣腔的协调统一配合,但黄梅戏在共鸣运用时强调笑肌抬起,能更好表现出黄梅戏的柔美腔调,这一点,民族唱法是可以借鉴的。3.小结 我国戏曲是个多剧种表演体系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百花园里,每个剧种都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特征保持着独立存在的地位并获得继续发展的价值。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任何一种艺术,一朝放弃它所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法,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必然会降低自己的价值。”而黄梅戏艺术的特点就是民歌化、民舞化、通俗化、大众化。由这些独特的个性使得向民歌的借鉴就尤为必要了,这是黄梅戏同人民大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剧种特色,也是这个剧种善于贴近生活和深入民众并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美感和魅力所在。另外,随着黄梅戏演唱艺术要求的提高,这个剧种向民族声乐的练声之法借鉴也是尤为必要的。 民族声乐和黄梅戏演唱无论是在发声、吐字咬字和共鸣的运用上都有着非常接近甚至是相同的方法。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戏曲和民族声乐也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胆创新是重要的体现。但是对于民族声乐的借鉴不应成为目的,应该只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不能想当然的“拿来主义”,而应该是对黄梅戏的弱点和民族声乐的优势相互进行理性比较后有选择的借鉴,更应该在知己知彼的认识基础上不断尝试,及时更正。有选择的把利于自己发展的观念和技术真正融汇进来,充分消化利用,黄梅戏才能彰显出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朵奇葩才能盛开的更加艳丽娇美,黄梅戏的明天也才能更加灿烂。参考文献:【1】黄雁 从发声生理和科学发声谈如何唱好黄梅戏 艺术教育网;【2】潘文格 浅谈黄梅戏演唱 音乐研究网【3】胡艺兰 浅谈中国民歌与黄梅戏的异同艺术天地2010年7月刊 第209期 【4】李萍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5】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