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常熟市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2016_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考场号、座位号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第一部分(26分)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ln( )峋 s( )爽 呕心l( )血 循规do( )矩2.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4分)妈妈忍不住笑了,她突然了解了小男孩的迷惑和振惊:在安安的世界里,天下只有一个人是说中国话的,那就是他甜密的妈妈。中国话,就是“妈妈的话”。世界上所有其他人一幼椎园的小朋友、卖冰淇淋的大胖子、对街经常给他巧克力的考夫曼太太、安门铃的邮差,当然,还有让他做马骑的爸爸都是,都是说德国话的。 (龙应台(啊!洋娃娃)错别字正确字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念天地之悠悠, 。( 登幽州台歌)羹饭一时熟, 。(乐府民歌十五从军行)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至予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4. 名著阅读(5分)根据小王子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小王子这样做了五分钟,之后对这种单调的把戏有点厌倦了,说道:他问小王子道:“你真的钦佩我吗?”“钦佩是什么意思?”“钦佩么,就是承认我是星球上最美的人,服饰最好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聪明的人。”“可您是您的星球上唯一的人呀!”“让我高兴吧,请你还是来钦佩我吧!”小王子轻轻地耸了耸肩膀,说道:“我钦佩你,可是,这有什么能使你这样感兴趣的?”于是小王子就走开了。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1)小王子是在第几颗行星上遇见了上面语段中的“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么在第一题行星遇到的那个国王,他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呢?(3分) 【答】 (2)文中令小王子有点厌倦的“这种单调的把戏”指的是什么?(2分) 【答】 5. 某所学校将组织学生到文化广场观看合唱表演。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3分)第二部分(44分)阅读早梅,完成6-8题。(5分)早 梅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6. 题目是早梅,还可根据诗中哪句话可以推断这是一株“早”梅?(1分)【答】 7. 请分析诗句“一树寒梅白玉条”的表达效果。(2分)【答】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甄(12分)【甲】 郑人有欲买必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丙】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1)操以入。中射之士(2)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巨,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 【注释】 (1)谒者:掌管传达通报的小官。(2)中射之士:诸侯宫中的专门来侍卫的小官。9. 选出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A. 何不试之以足 B. 宁信度,无自信也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C. 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D. 且客献不死之药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10. 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2分) A.至之市,而忘操之 B.因夺而食之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D.人不知而不愠11. 翻译下面句子(4分)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答】 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答】 12. 结合文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乙两文所讽刺的对象有什么共同点? 【答】 (2)对于“可食乎”的理解,中射之士和谒者有什么不同? 【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5题。(7分)植物知道些什么 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儿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一株植物所知道的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在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杭兵临城下的臭虫。 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主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将过去。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获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树枝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道。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 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知,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 下一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时,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时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13. 第段中“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一句中“之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4. 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 15. 你的同学小明发现路边一棵柳树的树身遭受了严重虫害,小明认为植物和人一样,一旦有病菌侵袭,周围的同伴也不会幸免,但这棵树周围的柳树却完好无损,请你利用本文相关知识,向小明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1题。(20分)祖父和他的牛赵畅 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 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渐渐的,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坟蝇的草,以确保耕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时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丰收?”同样的牛,大凡经祖父打理过的总是长得格外的膘肥和健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之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远走,去亲戚家做客。 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祖父这种对待耕牛的态度,在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6日24版,有删节)16. 文章围绕“祖父和他的牛”,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17. 第段电“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祖父的“安心”、“不安”矛盾吗?为什么?(3分) 【答】 18. 如果将第段中画线句改为下面的句子,好不好?请阐述理由。(3分) 人不可忘恩负义,过年,不能忘却牛的贡献,是牛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登。 【答】 19. 文章末尾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桦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答】 20.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 21. 试比较下面二段文字,说说文段中的两个人物对牛的态度有什么共同点?这给了你怎样深刻的启示?(3分) 【甲】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夏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坟蝇的草,以确保拼牛能睡上一个安德觉,好好恢复体力。 祖父和他的牛 【乙】那头奶牛依很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