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__辛弃疾豪迈的牢骚 (2)_第1页
【课外阅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__辛弃疾豪迈的牢骚 (2)_第2页
【课外阅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__辛弃疾豪迈的牢骚 (2)_第3页
【课外阅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__辛弃疾豪迈的牢骚 (2)_第4页
【课外阅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__辛弃疾豪迈的牢骚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辛弃疾豪迈的牢骚八百多年前,南宋的一个小村庄,一个老人在新落成的庄园里享受着平静恬淡的幸福生活他的庄园“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林木葱笼,环境清幽。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秋天西风。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他的邻居是一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优闲自得,老年夫妻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一派和协、温暖、惬意的的幸福生活。这家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不能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神态,即可知晓。(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偶尔出游,在山道中夜行,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如果,他本就是一个散淡的人,那么这种生活简直就是神仙中的生活,不知有多少的中国文人始终都在做着这样的梦,向往着这样的境界。可是,他不是一个做着田园美梦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冲天理想的斗士,一个有着如火燃烧般激情的将军,一个立志要收复河山驱逐外辱的政治家。每当我读到辛弃疾在江西上饶所写的这几首清平乐的词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委屈和愤懑郁结在心。因为我的的确确的不想把辛弃疾当成一个词人,哪怕作为词人的辛弃疾比作为政治家的辛弃疾要成功的多,风光得多,我还是固执的觉得辛弃疾应该是一个政治家,是那种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政治家。尽管他的仕途坎坷成就了他的一代词风,可是我宁愿倒过来,宁愿看不到这些占满血泪的好词,而还给他一个顺心随愿的仕途,这样也许会减轻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愤懑不平、凄苦创痛,这样对他的有生之年也许才公平些。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词章带给后世的往往是清新和美好,可是读着这些词我能够感觉到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无奈。就象一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他没有了仰天长啸威震森林的天地,即使他满足于眼前的食物,可是他的野性的天性却得不到释放,那总是一种悲剧。于是,在辛弃疾的词中便同时也有了那种黑暗和荒芜的意象。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在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王氏庵”里,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起。(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使他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同时,也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他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这一来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辛弃疾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而且其中不少都极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不让他带兵打仗却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同时,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在他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嫉妒遭人弹劾被罢官回家,到了关键的时候有蜻蜓点水的用起来,随后又被闲置在一边,一腔抱负,满腹才华就这样游离在政治舞台的边缘上,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不想把他当成一个词人来看待,但是读辛弃疾却无论如何又不能绕开他的词。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可是他的英雄的豪壮却始终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怵目惊心。“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这种无奈几乎贯穿了辛弃疾的整整后半生。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还有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他爱憎分明,是非明辨,快人快语。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他厌恶他们的丑态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千年调)不平他们的得意:“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我们来看看他的几首词作:“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阮郎归)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如今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样,无人问津,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作者在南归之后、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做官,但时间都很短。乾道六年(1170)夏五月,作者三十一岁时,受命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春山知滁州。原因是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满江红 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期望郑厚卿到任后能振兴文化,发展经济,富国益民,大展经纶,从而赢得百姓的歌颂和朝廷的重视; 作者力主抗金,并提出了一整套抗金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虽蒿目时艰,但又一筹莫展。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愤激之情,看似平淡,但内涵深广。“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朝廷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地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作者,作者作此词送别,群小疯狂奔竞,反映了朝政的黑暗腐败。叔高兄弟不得进用,原因即在于此;北方失地不得收复,原因亦在于此。朝政如此腐败,士大夫如此腐朽,词人的爱国之心却仍在激烈搏动:但这只是暂时的幻觉,这幻觉一消失,那虚生的畅快也就随之消失了,代之而来的必然是加倍的痛苦。歇拍“南共北,正分裂”便是在幻觉消失后发出的惨痛呼号。痛山河之破碎,则声发穿云,肝胆欲裂。“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念奴娇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此词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苏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但两词相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心貌各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