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曹艳.doc_第1页
小议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曹艳.doc_第2页
小议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曹艳.doc_第3页
小议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曹艳.doc_第4页
小议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曹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摘 要: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当今已形成了音乐领域中的两大板块。而在现实的音乐接受群体里,接受得最多的是流行音乐。也许就因为流行时尚,流行音乐在年轻人中间遍地开花,甚至五岁孩童都能哼唱一些较为“时尚”的流行歌曲,并渗透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既有广阔的前景,也有极大的挑战性。关键词:流行音乐 音乐教育 发展 课程 影响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音乐评论家金兆钧认为:流行歌曲音乐语言之所以是世界性的,是因为它一诞生就具有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具有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大众音乐娱乐与消费方式,这是现代流行音乐最本质的特征。这说明了流行音乐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大众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合理运用流行音乐,让各种形式的音乐相互融合,更好的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服务。一、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一个含混的大概念,它主要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一 流行音乐的多种认识流行音乐是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一些人认为:“流行音乐是对通俗易懂,易在青少年中流传,具有时代特征音乐的泛指;其次流行音乐是由有名有姓的个人谱写的,他们的音乐风格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种族”,还有人说,流行音乐是“大众的音乐” 等等。 “popular music”的意思是盛行、传播很广的音乐。它在内容上直面人生,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注重个人感情的宣泄和交流,服务于娱乐消费的需求,在形式上多样变化,较短小精炼、通俗上口、易于流传,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大众化商业化的色彩。二 流行音乐的特点流行音乐作品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它作为大众文化,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以社会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文化的消费主体,更为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性、消遣性。因而更容易引起青少年群体的认同。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流行, 一般都有一定的特点, 或情绪活泼, 或音乐语言丰富, 或音响清晰悦耳等, 因此, 许多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大师从来不笼统反对“流行音乐”, 他们很注意吸收其合理的、有益的成分。如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的布鲁斯狂想曲中甚至运用了曾被看作是帝国主义腐朽没落的精神象征的爵士音乐, 其结果不仅被国际音乐界认可, 而且它的民族性和艺术创造还为黑人和欧美工人所欢迎。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作用,将音乐视为教化的有力工具。在古典音乐作曲家的笔下,音乐就是灵魂工程师,在冼星海、聂耳的笔下,音乐就是生活的力量。乐记记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把“礼、乐、射、御、书、数”列为教育的必修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文学家雨果有这样的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并且主张儿童学习音乐;阿尔卡迪亚人的法律中曾经规定:“十岁以下的公民必须学习音乐”。从这些中外大师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中小学的音乐课就更应加强重视。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内容包括了音乐课程开设情况,喜欢的音乐种类。表一:中小学音乐课开课情况调查问卷小学开课情况初中开课情况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每周每班2节每周每班2节每周每班1节每周每班1节每周每班2节每周每班1节每周每班1节在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中小学开课情况还算正常,但学生抱怨很多时候根本就没上足,尤其是毕业班。初三年级由于现在的音乐纳入了中考,所以才开设了一节。这与新课程标准严重不符,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剥夺了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表二: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与感知能力情况对音乐课的态度视唱能力很喜欢喜欢一般五线谱简谱不会69%24%7%1%10%89%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喜爱音乐课,但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有视唱能力的仅仅是那些接受过音乐特长的个别学生。更多的学生更喜欢成人化的流行歌曲。这充分说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与新课程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低下。在调查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小学,初中阶段时期没有学校去设立专门的音乐班,也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学所谓的副科。在调查中有学生透露出一个问题,在正常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总是不能够上满课时,经常被所谓的主课老师占用,这种情况尤其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更加厉害。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大纲中所占课时比例仅为3%-5%,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学生由于师资和家庭问题,受到的音乐教育几乎没有,音乐教师待遇问题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农村中小学受到的教育可想而知,即使能够了解,多是来自于电视和网络。并且,学校以前的音乐教师多数为兼职,但近年来,由于新进了特岗老师,才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在观念上是:“人才第一”、 “升学第一”,这种观念从整体上限制了教育活动,也对音乐教育造成了深重影响,学校都把精力放在升学率上,而对音乐这样的“无关”科目总是置于附庸位置,音乐课沦为“娱乐课”、 “调剂课”等。中小学音乐课被挪用的现象也非常普通,从课程表来看,音乐课时设置完整,但实际上列在课表上的音乐课名存实亡,平时非毕业班音乐课还可以按时上,但到临近考试,音乐课就得让路。毕业班更糟糕,音乐课全让给了语数等主课。音乐课处于可有可无、随便凑合的状态,这种认识错位与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反差,同时也极大地束缚了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三、流行音乐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与传统音乐形态不同,流行音乐的本质在于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流行。它传承文化,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其中流行音乐正如同它本身的名字一样“流行”,所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尽是流行的影子。其他音乐形式根本无法动摇它的主体性。它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充当了音乐的主要角色,对中小学生的各种道德情感、人生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音乐的肤浅认识流行音乐是一种以歌曲演唱形式为主的音乐艺术,其歌词表达通俗易懂,感情体验单纯直接,可以最大程度的将音乐艺术具体化,给听众生动而准确的印象。比如表现爱国热情的红旗飘飘、龙文,表现伦理亲情的常回家看看,表现真情的让爱传出去等,这些都是很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但是,现在人们对音乐却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现代人眼中的流行音乐是个性化的声调、所谓的青春活力、狂热的呐喊,这些都无不折射出一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冲击而变得茫然无措的审美心态。这些都失去了流行音乐所持有的特性与价值。二 粗制滥造的歌曲进入校园流行音乐由于作品数量巨大,并受其文化特征的影响,其审美意义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抑制。有太多歌曲关于爱情,容易引起中学生早恋。有些歌曲内容存在误导倾向,把一些美好的事物歪曲了。在校园里,学生们嘴里哼的常常是一些表现男女爱恨情愁的歌曲。这些不健康的流行音乐尾随着其他健康的流行音乐登堂入室,不仅在污浊着今天的音乐文化,还在不遗余力的培养下一代人的平庸趣味和消极意识,严重地侵蚀了青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流行歌曲对人们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些精神垃圾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 这不仅达不到音乐审美的目的,而且污染了学校的精神生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产生着负效应,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一种干扰和促退。四、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议与发展我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一 合理安排音乐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审美常识,指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分类。另外,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识谱演奏的能力。注重加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觉得在课堂上音乐教师应该更多的强调音乐真正的内涵,毕竟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才是长久的。二 改变中小学校管理人对音乐课的观念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并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主体的音乐、美术学科正以其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功能为素质教育增光添彩。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欠缺了音乐教育,是难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地位,就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领导要更新思想观念,在办学思想上要树立“素质教育,艺术为重”的理念,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使音乐教育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地位。让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能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三 加大政府对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强化音乐师资, 使音乐教师安心基础音乐教育, 积极参与音乐课程改革, 鼓励教师引本土教材, 使学生的音乐艺术学习与社区的音乐艺术生活、社会文明建设、民族艺术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以人为本,让音乐服务于学生,让音乐课堂唱响时代强音,把学生的心灵引入健康快乐的音乐殿堂,是音乐教育之本。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陶冶情操为目的,注重民族音乐教育,在校园音乐这一圣洁的土地上,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美好的音乐氛围,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参考文献: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2002.1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23秦婉丽.如何看待校园中的流行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4.64王 彬.流行音乐呼唤新的研究方法何阐释方式J.音乐研究,2005.4 5赵珥希.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产生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6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7刘 顺.民间俗乐的发展对雅乐更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