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蓑烟雨任平生——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蓑烟雨任平生——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蓑烟雨任平生——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诵读苏轼的几首体现其旷达情怀的词作。2. 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能够掌握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的方法。3.通过对苏词的品读与鉴赏,感悟苏轼历经风雨仍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获得生活启迪。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苏轼词作,掌握品读鉴赏词作的方法。2. 通过品读苏词中表达出的旷达情怀,感悟苏轼的人生境界。教学难点:怎样品读苏词中表达出的旷达情怀,从中感悟到苏轼的人生境界,获得生活启迪。教法与学法:“学法点拨+读法实践”式: 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适用于在风格上、写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几篇课文。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第13讲“一课多篇”课前准备: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诵读苏轼的词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思路:一、 导入:简述苏轼其人及其生平经历二、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下阕切入议题说一说,从这句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同为豪放派,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东坡词旷,稼轩词豪”,旷达:心胸开阔,想得开。板书苏轼的词如其人,从他清旷豪放的词风里,可以读出他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均是旷达之所在。三、师生共同品读一首词诵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谈谈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词人的旷达? 注意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板书整合,寻找和归纳方法:1. 有感情地“沉”入词中边读边品;2.联系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词人经历品读;3.结合本词的关键字词和重点语句品读;4.结合词中意境和写作技巧品读。四、小组合作,品读定风波和临江仙夜归临皋,说说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旷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和体现学生主体性,提示学生采用刚才归纳的方法进行品读,突破教学重难点。五、拓展运用,建构新认识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哪一点打动了你?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读后心得或感悟,要贴切运用到苏词中的某一句。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品读苏词中的旷达情怀后,能够对苏轼历经风雨任能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获得有益启示,以期对苏轼其人其文有更多的读和悟。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小结:拿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作结时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在苏轼的词作中徜徉。读苏轼,品苏词,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真诚地感知生命,走过岁月,足够了。六、扩读延伸:诵读苏轼的其他诗文,如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有条件也可以读读名家关于苏轼的作品,如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等帮助品读。 读 本文本(一)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这首词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离开朝廷,被贬密州已五年,此为中秋月圆夜怀念弟弟之作。文本(二)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元丰二年(1079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朝廷的句子,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历时五个月,苏轼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督。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定风波:词牌名。上片着眼写雨中,下片着眼写雨后。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风雨,也不喜晴。文本(三)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临江仙:词牌名。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下阕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在城东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