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1.3 肖邦故国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1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1.3 肖邦故国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2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1.3 肖邦故国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3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1.3 肖邦故国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4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1.3 肖邦故国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肖邦故国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哺育(b) 雪橇(qio) 铁骑(q) 丘壑雷鸣(h)b晨曦(x) 铿锵(qin) 涟漪(y) 折戟沉沙(j)c轻俏(qio) 蹒跚(pn) 遐思(xi) 飞流急湍(chun)d耸峙(sh) 盎然(n) 婆娑(su) 广阔无垠(yn)解析a项“骑”读j;c项“湍”读tun;d项“峙”读zh。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玲仃朦胧罄尽历尽沧桑b永诀 馨香 妄想 浮想连翩c玲珑 温驯 吉祥 心荡神驰d抉择 松驰 授奖 有条不紊解析a项玲伶;b项连联;d项驰弛。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_和爱抚。盆景把宏伟的山川变为庭院里的小摆设。有人_这些东西,认为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安排山川。但在我看来,这些“理想”多少带有消闲的情趣。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_,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般配。a留恋赞颂培育 b留念赞颂栽培c留恋赞赏栽培 d留念赞赏培育解析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留念:留做纪念(多用于临别馈赠)。赞赏:赞美赏识。赞颂:称赞颂扬。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栽培:种植,培养。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校园池塘边有一片小竹林,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一旦步入林间小道,就会感到心旷神怡。b省委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尤其是他在讲话中所列举的30多个数字,在与会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c今日的中国市场经济早已不是10年、20年前的情况,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d国庆节放了七天假,同学们大部分回家或外出了,全班就剩下309宿舍的三位同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解析d项,“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用在这里与“全班就剩下309宿舍的三位同学”这一语境不符。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d幸福是一个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解析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只有才能”改为“只要就”。c项“晚上来的人”有歧义,可理解为“夜晚上来的人”,也可理解为“后面上来的人”。d项语序不当,把“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改为“产生的对生活的种种”答案b二、课内精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一)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二)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文段(一)中所描写的热那佐瓦沃拉四季景色之美有什么共同特点?试用文段(二)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热那佐瓦沃拉和肖邦音乐的共同之处。(3分)答:_ _答案共同特点:朴素、淡雅,持久、深沉。共同之处:质朴。7“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3分)答:_ _答案肖邦音乐与这片土地有着共同的色调,是这片土地滋养了肖邦音乐中的乡土情结。8根据这两段文字,简单说说肖邦音乐与他的故乡、他的祖国的关系。(4分)答:_ _答案故乡和祖国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源泉)。肖邦音乐表现了乡音、乡愁和爱国情感。三、课外拓展(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倾听那涛声蔡永祥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他,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摘自散文百家,有删改【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9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6分)答:_ _答案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10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答:_ _(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答:_ _答案(1)沱江的涛声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也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无限敬仰与热爱。(2)用真性情去思索人生,就能认识真实的自我;超越个人的际遇替别人考虑,才能更好地认识别人、理解别人。11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4分)答:_ _答案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安葬着的听涛山为“归根山”;此处的“忘情”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所以作者称沱江水为“忘情水”;这块五色巨石上镌刻的挽联表现了沈从文谦逊让人的美好品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或答:“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象征了沈从文自然、本真的性情,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12简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答:_ _答案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山作铺垫。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或答: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四、语言运用(15分)13仿照下列例句,发挥想像,以“音乐”为陈述对象,写一组句子。(5分)例句: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寓言像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答:_ _答案音乐是一座神奇的阶梯,通过它,可以从人间走向天堂,又可以从天堂回到人间。音乐像一根魔杖,这根魔杖可以为你指点迷津,陶冶性情,增强信念。14某音乐组织发动了一次“影响音乐史的十位名人”的活动,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都榜上有名。请你结合本文为肖邦写一段推介辞,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富有文采,不少于100字。(6分)答:_ _答案用燃烧的激情谱写美丽的乐谱,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