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邬氏讲义.docx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邬氏讲义.docx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邬氏讲义.docx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邬氏讲义.docx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邬氏讲义.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登:考中。用代入法即可得以检验。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是马文升的做法,是马文升请求皇上让自己所属部门去做的事情。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大盗因听说马文升在那里居住,就离开了,说明他的威望很高。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5分)译文: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5分)译文: 【答案】(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德高望重,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耆硕”“推心”“莫”各1分,文意2分。)(2)马文升在家居住时,无事不去州府。外人谈及时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非事”“辄”“颦蹙”各1分,省略句式1分,文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以直译为主,特别注意重点词语、重点句式等得分关键点。(1)中“耆硕”“推心”“莫”等。(2)中“非事”“辄”“颦蹙”,注意省略句。(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像自己一样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两句形成对比,抒发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5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运用贺知章请求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3分)(2)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表达了诗人不甘做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愿望。(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初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分) (1)足蒸暑土气,_,_,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檐牙高啄;_,勾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答案:(1)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3)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每空1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哪些易错字,如“灼”“缦”“缪”。另外,从今年新课标卷的名句考查看,选取的句子并非都是那些平时老师强调最多的句子,只要大纲要求默写的内容,均在命题考查之列。第二部分:通过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焉,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相关内容:一,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解释孔子所编的鲁国国史春秋的三传之一,它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明,或云为鲁君子,或云为鲁国的史官。左传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全书编辑大体依据春秋,重点在陈述史实,同时征引孔子的话及当时“君子”的评论,以阐述孔子在春秋中提倡的攘夷尊王、劝恶扬善的思想,表明春秋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因此桓谭新论认为左传对春秋来说,“尤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对后世的读者来说,左传不仅是一部经书,还是一部史书,更是杰出的散文著作。左传详细地记载了春秋间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善于把复杂的事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文笔优美流畅,人物个性分明,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称它“其文缓,其旨远”,盛赞它的委婉含蓄,意隽味永。这些优点,被后代史学家、散文家奉为规矩与楷模,左传中的一些优秀篇章也就一向受到散文选家的青睐,从而脍炙人口。 春秋时战争的年代,各国对外战争与内部倾轧共存,父子、兄弟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这篇文章就是从侧面描述了一场战争。晋、秦两个大国要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危如累卵,于是派出了烛之武去瓦解离间两国。烛之武的说辞完全围绕着秦国的厉害展开。当时的秦穆公励精图治,有问鼎中原之志,所以烛之武以灭郑对秦无利作为论辩的核心,指出亡郑的结果是“倍邻”,而“邻之厚,君之薄”也;在主动表示与秦友好的前提下揭示晋国种种背信弃义的行径。秦穆公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意了烛之武退兵的要求。春秋时的结盟往往以各自的利益为鹄(鹄 g书 (射箭的目标; 箭靶子),烛之武抓住了这点进行击破,所以取得了胜利。烛之武在关键时刻展示了他的才能,但是他的身世却另历来怀才不遇的人注意,他回答郑文公的话“臣之壮也,尤不如人”,包含饱含辛酸,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文章翻译:晋文公、秦穆公率军包围郑国的都城,为的是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汜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秦军一定会退走。”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臣少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有所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仍用你,如今危及了,才来求你,这是寡人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对你也没有好处啊。”烛之武就答应了郑文公。夜晚,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上吊下城去,觐见秦穆公,说:“秦、晋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灭亡是无法避免的了。如果郑国灭亡对君王有好处,那就不劳烦您了。一个国家越过另一个国家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边邑,大王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何必要灭掉郑国来给您的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增强了实力,就等于大王您削弱了实力。如果您放弃灭掉郑国的计划,以郑国为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凡是贵国使者往来,我国会供应他各方面需求,这对大王没有一点害处。再说大王曾经给晋君以恩惠,晋君答应过给你焦、瑕的土地,但他早晨渡河回去,晚上就修筑防卫工事,这是大王您所知道的啊。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晋国在东边使得郑国成为他的边境之后 ,肯定会又想在西边扩大边界。如果不损害西边秦国的利益,他又向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请君王考虑是否值得?”秦穆公听了之后大为赞赏,与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助郑国驻守,便回国去了。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们就到不了今天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取得成功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义;失去友好同盟,是不明智的。阵容上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用武的军事准则。一些词的文言现象1.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2.敢以烦执事: (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3.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 ,意动用法)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 , 为什么) 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此 兼词)5.既东封郑: (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6.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7.阙秦以利晋: (使削减,使得利 使动用法)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 :泛指主人) 9.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 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10,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假如没有, 否定副词)11,不知:通“智”12,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13以:因为。14军:这里是动词,驻扎。15于:对。本文中两处的“于”用法含义都一样。后接宾语。表示于前面的动词的施加的对象。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肆其西封(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4.(烛之武)辞曰【省略句】5.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6.(烛之武)许之【省略句】7.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8.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10.(晋)许君焦、瑕【省略句】1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12.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1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14.若亡郑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为“于君有益”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智 =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 =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 矣 =了5.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欠缺 =损害7. 何厌之有 餍=满足8. 焉用亡郑而陪邻 倍=增加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一词多义1.若 如果 连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 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像 动词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2.知 知道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 3.能 才能 名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 动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4.说 陈说 动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 名词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通“悦” 秦伯说5辞 推脱 动词 不辞劳苦告别 动词 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推辞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6.鄙 边远的地方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 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微 细小 形容词 防微杜渐 隐约地 形 容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稍微 副词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没有 不 副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之 到 动词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他们 代词 子犯请击之 的 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 无意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9.贰 “二”的大写。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0许准许。(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12. 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连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连词,表示转折)1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1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是寡人之过也(的)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