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道路公路可研报告_第1页
新建道路公路可研报告_第2页
新建道路公路可研报告_第3页
新建道路公路可研报告_第4页
新建道路公路可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 第 1 章 总 论 1.1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路(扬子江北路 至 甘八路)新建工程 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人 建设单位: *市市政建设处 法人代表: * 3.项目性质:新建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根据 *市城市道路 路 网规划和交通量预测结果对主次道路通行能力进行 分析,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的要求,进行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 *路( 扬子江北路至甘八路 )新建工程总长 2905 米, 路幅宽 40 米, 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机动车道面积 43575 平方米,非机动车道面积 31955 平方米,人行道面积 29050 平方米,绿化面积 11620 平方米,行道树 968 株;排水近期采用雨污分流制,敷设雨水干管 5810 米,污水干管 5810 米 (不包括各规划交叉口预埋雨水管道) ;新建桥梁 2 座,跨度分别为 24 米和 30 米,新建箱涵 1座,跨度为 6米;全线设照明线路 5810 米,路灯 168 盏,供电迁移*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 4000 米,弱电迁移 8000米。 路基设计考虑当地土质、水文特点,应对地基进行处理。道路路面采用双层沥青路面,沥青材料为进口材料 ,主干路基层选用水泥稳定砂砾和天然砂砾。 5.项目建设 期: 6个月 6.项目总投资及资 金筹措 、 本项目总投资为 11938.8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为 11658.8 万元,含: 工程费用 6088.64 万元;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5230.59 万元(征用土地及拆迁安置费用 4428.27 万元); 基本预备费 339.58万元 ; 建设期利息为 280 万元。 、 资金来源:本项目结合地方财政状况,资金筹措计划争取银行贷款资金: 5600 万元(占总投资 46.9%),市财政拨款: 6338.8 万元(占总投资 53.1%)。 1.2 编制依据与原则 1.2.1 编制依据 1.*市 1: 5000地形图; 2.*市“ 十一五”发展规划; 3. *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 2020年);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3 5.建设部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 ( 1993年 5月 ) ; 6.建设部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 2007年 6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GJJ37 90); 8.建设部 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条例; 9.建设部、交通部颁布的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10.*路( 扬子江北路至甘八路 )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任务委托书 。 1.2.2 编制原则 1 在城市总体 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城市道路工程的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工程分步实施的关系; 2 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既要体现技术先进,积极合理,又要安全可靠; 3 贯彻城市道路为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服务,美化城市服务,为各行业服务的方针,同时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确定合理的道路方案; 4 考虑建设区域的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发展。 1.3 研究过程及内容 1.3.1研究过程 根据委托书的要求,我公司于 2009 年 10 月成立了 *路( 扬子江北*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4 路至甘八路 ) 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组,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 10 月初组织并成立了交通经济和工程设计两个外业调查组,对初拟的方案进行实地踏勘及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对拟建的路线走向、起终点、路线主要控制点等问题征询了沿线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对影响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交通量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公路的路况及历年交通量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并进行了交通量 OD 调查;踏勘了路线走向,调查了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重要设施、水利工程等方面资料,在收集了上述大量第一手 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和预测,对各类方案的充分比选,在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于 12 月底完成了 *路( 扬子江北路至甘八路 )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 调查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城建现状; 2 调查、研究路线走向方案,沿线主要控制点的合理性; 3 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趋势,进行道路交通量的预测; 5 研究建设项目的道路等级、建设规模和主要技术指标; 6 研究拟建道路的起终点, 主体工程方 案设计 及 雨水、污水工程的设*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5 计 、 道路附属工程的设计 ; 7 研究拟建项目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等自然条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程度; 8 预测项目建设后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环保措施; 9 计算主要工程量、估算工程投资; 10 根据资金筹措的可能,研究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 11 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4 主要工程技术指标 表 1-1: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 号 项 目 单位 指 标 备 注 1 项目路段 扬子江北路 至 甘八路 2 道路类型 城市 级主干道 3 总路长 km 2.905 4 道路宽度 m 40 4.1 其中 :机动车道 m 15 4.2 两侧绿化分隔带 m 2.0 4.3 两侧非 机动车道 m 5.5 4.4 两侧 人行道 m 5.0 5 道路横坡 5.1 其中 :行车道 1.5% 5.2 人行道 2% 6 设计计算车速 km/h 40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6 7 项目总投资 万元 11938.8 7.1 其中 :建设投资 万元 11658.8 7.2 建设期间利息 万元 280 8 资金筹措 万元 8.1 其中 :银行贷款资金 万元 5600 占总投资 46.9% 8.2 市 财政 拨款 万元 6338.8 占总投资 53.1% 9 设计使用年限 年 20 1.5 研究结论 1.项目的建设符合 *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路网规划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 *维扬甘泉新区 路网,改善该区域东西向交通状况,方便与城区北部的联系,方便广大市民出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2 项目的建设,将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优化人居条件,提升城市品位。 3 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和提升 *市 西 北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带动沿 线土地增值。 4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拉开城市骨架,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维扬区、邗江区的建设。 5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 2 章 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7 2.1 项目地理位置概况 本项目地处 *市西北部 , 甘泉新区 内, 东起扬子江北路,西至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 2.2 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 2.2.1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1.自然概况 *市是江苏省长江北岸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东距上海 300公里,西距南京 100 公里,南 临长江,北接淮水,宁通公路横穿市域东西,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并驾齐驱纵贯南北,为水陆交通干道。 *市现辖 广陵 、 维扬 、 邗江 3 个区和 宝应 、 仪征 、 高邮 、 江都 4 个县级市 , 全市总面积 6634 平方公里 , 市区面积 980 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 420 平方公里。 全 市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市 3个区和仪征市的北部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除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以外,主要河流还有东西向的宝射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8 2.行政区划及人口 *市下辖宝应、高邮、江都、仪征等四县(市)和广陵、维扬、邗江三个区。 2008 年末 ,全 市户籍总人口为 459.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487人,增长 0.12%。全市登记出生人口 3.48 万人,出生率 7.58 ;死亡人口2.94 万人,死亡率 6.39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19 。 3.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8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573.2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 13.4%,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一产增加值 117.47亿元,增长 5.0%;二产增加值 897.71亿元,增长 13.8%;三产增加值 558.11亿元,增长 14.5%。人均 GDP超过 5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 7.69: 57.02: 35.29调整为 7.47: 57.06: 35.47,一产下降 0.22 个百分点,二产提高 0.04 个百分点,三产提高 0.18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92.5%,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 *市历年社会经济主要 指标变化见表 2-1。 *市历年 地区生产总值 表 表 2-1 年份 GDP (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二产业 (亿元) 第三产业 (亿元) 1994 265.38 42.9 117.81 104.67 1995 338.30 53.79 164.83 119.68 1996 351.15 55.09 185.38 110.67 1997 376.67 57.74 188.94 129.99 1998 401.59 59.40 194.17 148.01 1999 426.97 61.65 204.77 160.56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9 年份 GDP (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二产业 (亿元) 第三产业 (亿元) 2000 472.12 63.10 231.40 177.50 2001 505.46 67.25 246.08 192.13 2002 558.93 70.83 272.60 215.20 2003 647.22 69.92 332.42 244.88 2004 788.13 79.79 419.87 288.47 2005 922.02 89.29 519.17 313.56 2006 1100 94 621 385 2007 1311 101 748 462 2008 1573.29 117.47 897.71 558.11 2.2.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预测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按照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将建成“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和“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具体目标是:确保在 2010 年前,全市达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8000 元(约 3500 美元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9.8%,分别达到 16000 元 (约 2000 美元 )和8000元 (约 1000美元 ),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 保 2018年、力争提前,实现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56000 元 (约 7000 美元 )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000 元 (约 4000 美元 ),农民人均纯*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0 收入 16000 元 (约 2000美元 )。 实现向 “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 ”跨越的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3%以内,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市区城市化水平近期达到 72%,远期达到 85%,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教优势更加突出,教育、卫生 和体育设施水平配套基本齐全。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表 2-2 序号 名称 单位 年份 2005 2010 2020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85(12%) 1380(12%) 3330(9%) 2 市域户籍总人口 万人 454 458 462 3 市域外来人口 万人 10 15 20 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人 2000 3500 8250 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美元 1250 2000 4800 6 产业结构比 11:50:39 8:53:39 5:47:48 7 城市化水平 % 51 56 66 区域经济发展预测 交通运输量常常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波动而变化,反映到具体的量值,即体现于客货运量和交通量的变化。研究表明某一区域的客货运量和交通量,往往与该区域的国民经济指标(如 GDP,工农业生产总值等)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因此研究项目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是预测未来交通量发展规律的基础。 通过调查分析,各市的经济指标(如 GDP)受全省经济指标的控制,与*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1 全省经济发展指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根据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确定江苏省经济发展指标,将 *市与全省的经济进行回归,并结合各市未来的规划指标作相应的调整。 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测表 表 2-3 年 份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 2030 年 江苏省 GDP(亿元) 29125 45225 69266 103673 150924 GDP 增长率( %) 9.8 9.3 8.9 8.4 7.8 *市未来经济预测,采用相关模型,与全省的经济进行回归,并结合各市未来的规划 指标作相应的调整。相关模型采用的公式为: Ej = a + bEt 式中: Ej- 各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 Et- 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 a,b- 回归参数 *市经济与全省经济的回归分析图见图 2-3,经调整后的市经济预测值见表 2-4。 *市地区 生产总值预测表 表 2-4 年 份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 2029 年 GDP 值( 亿元) 1404 2220 3385 5136 7687 增长率( %) 10.1 9.6 8.8 8.7 8.4 2.3 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2 2.3.1区域交通运输现状 *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路、水运、铁路组成的综合运输网,通达全省,连接城乡。 1.综合运量 *市交通运输总量发展较为迅速,详见表 2-7。 *市 历年各市客运量及周转量 表 2-5 年度 客运 货运 运量 周转量 运量 周转量 万人 万人 km 万吨 万吨 km 1997 5915 348490 3859 492334 1998 5928 355519 3802 484012 1999 6095 361289 4633 523260 2000 6207 374320 4686 527558 2001 6353 396562 4867 535608 2002 6590 413812 4933 541569 2003 6897 434017 5223 563216 2004 7430 466793 5514 589238 2005 8111 515681 5806 615688 2006 8610 551701 6382 714263 2007 9476 596900 7016 827300 年均增长率 6.15% 6.99% 9.92% 16.0% 从不同运输方式的分担组成上看,区域内交通运输结构与全省有着相似的发展趋势,公路运输正在迅速发展。在客运市场,公路运输已占到了绝对的市场,公路运输以其方便灵活的特点赢得了大量的中短途客运量。水运基本已退出了客运竞争,但其在特定的长途货运方面还有相当强的优势。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3 2.公路 区域内目前已形成了 一个较为完善,满足多方面交通需求的公路运输网络,目前区域内已基本达到乡乡有公路,村村可通车的交通运输格局。 2007 年 *市各级公路里程表 (单位: km) 表 2-6 道路等级 *市 所占比例 高速公路 240 2.48% 一级公路 276 2.85% 二级公路 1060 10.93% 三级公路 945 9.75% 四级公路 5699 58.79% 等外公路 1474 15.21% 3.水运 内河航运一直是区域内的重要运输形式,历史悠 久,随着新一轮航道规划的实施,区域内已形成南北向以京杭运河为主,其他等级航道为辅的内河航道运输网络。 2007 年 *市各级航道里程表 (单位: km) 表 2-7 航道等级 *市 所占比例 一级航道 22.1 1.02% 二级航道 0 0 三级航道 12.41 0.57% 四级航道 17.45 0.81% 五级航道 44.53 2.06% 六级航道 241.56 11.18% 七级航道 54.61 2.53% 等外航道 1768.32 81.83%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4 4.其他运输方式 目前区域内无机场,规划在 *邗江建立 *机场;铁路建设在项目区域内刚刚起步,目前区域内无铁路主干线。 5.公路网现状 *市是江苏省苏中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城市之一。不仅是联系苏北苏南的南北向通道,还是联系西部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东西向通道。根据城市发展形态和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布局, *公路网布局按照功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骨架层、干线层、一般公路。 *市区域路网主骨架由高速公路组成的“二纵一横”的结构形式并在 *市外围形成环城高速。干线公路主要 由国省道组成,形成“四横三纵”的格局,具体见图 2-6。 2.3.2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根据 *市“十一五”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发展规划, *市公路网由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地方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组成。 1.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形成“一环七射”的格局。环线由 *西北绕城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砖桥至丁伙段和宁通高速公路扬江段组成。七射包括宁通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天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广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镇第二过江通道、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5 其北接线。 2.国省道干线公路 国省道干线公路网为“五纵四横”结构。 “五横”包括 331 省道盐金公路、 332 省道丹宝明公路、 333 省道曹邮仪公路、 328 国道、 336省道海通都公路。 “四纵”包括 233 省道射江公路、 237 省道淮江公路、 244 省道扬天公路、 243省道扬瓜公路。 干线层包括市域内的国省道、县际间重要出入公路。干线层的布局形态为由“八纵十横”的公路网组成。 3.地方干线公路 根据 *市域公路网规划, *市境内将形成“九横十纵”的地方干线公路网, *市公路网规划见图 2-5。 4.铁路方面 规划了淮扬铁路建设工程,在开 工建设淮扬铁路路线的同时,在 *境内增设宝应站、界首站、高邮站、杨庄站、江都站,规划淮江铁路等级为 I 级,远期目标是将淮扬铁路南延过江,实现陇海线与沪宁线的连接。 5.水运方面 “十一五”期间 *市将形成“四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四纵”为:盐邵线、京航运河、芒稻河、三阳河;“四横”为:新通扬运河、高东线、*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6 仪扬河、盐宝线。 2.4 项目区域社会经济与公路运输发展的关系 公路运输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说来,社会经济越发达,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就越大,公路运输也就被带动起来;反过来分析,一个区域的公 路运输越发达,交通越便利,就会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资源和潜力,刺激经济的发展。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势头强劲,我省沿江联动开发的战略部署的实施,决定了这一地区内的交通发生量会有一个较长的持续增长的过程。 *地处南京都市圈北部,长三角城市群西缘,社会经济发展活跃,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维扬经济开发区 -甘泉新区,是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甘泉新区是 *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维扬 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 3 章 功能定位及建设必要性 3.1 功能定位 本项目作为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路网中的一条主干道,在区域路网中承担区域出行的主通道的功能,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 甘泉新区 城市路网的主骨架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7 甘泉新区 的道路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为主干、次干及支路等层次,各部分紧密结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本身的功能,本项目为 甘泉新区路网中主干道的一部分,对区域路网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路网主骨架。 2.是 扬子江北路 在 甘泉新区 重要的连接 道路 本项目为区域 内东西向 的主干道,向东延伸至 扬子江 北 路,与 扬子江北 路连接 与市区互通 ,本项目连接 甘泉新区 与 扬子江北 路 ,快速实现 市区交通流与 扬子江北 路的转换,扩大了 扬子江北路 的服务范围 。 本项目的建设将构筑区域内 东西向交通主干 道,区域主骨架路网。 3.沿线 商业、工业、住宅等出行的道路 本项目位于 甘泉新区 ,区域土地开发程度高,居民出行频繁,本项目将成为沿线居民出行的重要道路。 3.2 建设必要性分析 1.是加速推进 *西北部城市 建设的需要 近几年来, *经济 开发区、 *新城西 区建设 发展 迅速 , 而 城区 西北部地区开发相对滞后。城市化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先行,通 过本项目的建设,将带动 *西北部 的建设,加快城市 西 北部地区的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 甘泉新区 基础设施功能,促进区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项目的建设对 推进 *西北部城市 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8 2.是加快 甘泉新区 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维扬经济开发区 -甘泉新区是 *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维扬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甘泉新区迎来了新的 发展 机遇,但区域 内 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面临着 重要的挑战,应抓紧时间完成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早日实现新区的城市化奠定基础。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新区道路网的建设,对加快 甘泉 新区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完善 甘泉 新区路网结构的需要 根据 *维扬经济开发区 -甘泉新区 规划 , 其总体规划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西北绕城外西湖镇中心村、胡场村、俞桥村司徒庙路以北为界向西北发展至香巷水库共 4平方公里,为 “三新 ”产业园区;第二板块,以香巷水库为界向东北跨姚湾水库至扬子江路,共 6平方公里为新区商住区;第三板块,从扬子江路向东北与邗江北山工业园相连接,共 8 平方公里为北部机电装备工业园区。 良好的产业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对外交通联系的密切 ,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路网的完善。 第 4 章 建设条件 4.1 自然地理条件 4.1.1地理位置 本项目 地处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内 ,东起扬子江北路,西至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 路线全长 2.905km,路基标准横断面*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19 宽度 40m。 4.1.2地形地貌 项目路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市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 90%以上是平原 , 河湖密布。 *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 区。 4.1.3气候 根据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图集(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编),项目所在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033mm,年平均蒸发量 918mm。降水量的不均衡是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 气候特点:冬季气候寒冷,春季气候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一年中最高气温为 39.8,最低气温约 -10,年平均气温: 15,日平均温度低于 0的日数年平均为 20.7 天,大于 35的高温日数年平均为 8 天。无长期冻土分布。 4.2 工程地质调查 4.2.1地层 路段区域属长江北岸的低漫滩沉积地 貌,地层层面清晰,地层分布起伏性较大。从钻孔资料来看,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0 积、湖积物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夹粉土等组成。钻探深度范围内第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软弱土层。 4.2.2地质构造 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大地构造处于我国东部下扬子准地台内的次一级构造:宁 通构造带和淮阳山字型构造的交会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在宁 通构造带和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近东西向的深凹 仪征凹陷盆地。拟建场地位于凹陷盆地内。道路南端有东西向的十二圩 瓜洲断裂带通过,该断裂规模大 ,切割深,长约 20km,是仪征凹陷和宁镇隆起的边界断裂。 根据史料和近期地震监测,项目路区域及周围古老的构造带已经处于稳定状态,新构造运动亦相对稳定,境内地震频率相对较低,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4.2.3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GB18306-2001), *市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 第 5 章 工程总体设计 5.1 设计原则 1、 对 *路 在 *市 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综合考虑 ,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做到在充分结合现状的基础上,尽量节省投资。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1 2、 严格执行国家的 法规和行业标准,遵守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02 2020年)。 3、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道路各交叉口是采用平交还是立交,从整个路网规划及其交通组织和地形条件统一考虑,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 4、遵守工程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5、根据各条道路的车辆组成等交通特性合理地选用横断面型式,并考虑足够的绿化用地,以减轻噪音、废气和震动等交通公害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及污染。 5.2 采用规范及标准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 CJJ37-90); 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3、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 CJJ77-98); 4、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91); 5、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6、建设部“市政工程设计前期工作和设计组成及深度规定”。 5.3 工程技术与通行能力 1 工程技术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2 *路 地处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内 ,东起扬子江北路,西至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道路的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见下表。 表 5-1: 主要技术标准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项目路段 扬子江北路至甘八 路 2 道路类型 城市 级主干道 3 总路长 km 2.905 4 道路宽度 m 40 4.1 其中 :中间机动车道 m 15 4.2 绿化分隔带 ( 两侧 ) m 2.0 4.3 非 机动车道 ( 两侧 ) m 5.5 4.4 人行道 ( 两侧 ) m 5.0 5 道路横坡 5.1 其中 :机动 道 1.5% 5.2 人行道 2% 6 设计计算车速 km/h 50 2.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为: Nm = c Np Nm 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c 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取 0.8; Np 一条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 (Pcu/h),取 1690Pcu/h;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3 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不仅取决于道路提供服务的好坏程度,同时还受到车道数、车道宽度、自行车和交叉口的影响。 Na = Nm c n Na 单向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Pcu/h); 自行车影响修正系数,取 1.0;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取 1.11; c 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 0.8; n 车道数修正系数,取 2.6; 则 *路的单向设计通行能力: 3121pcu/h。 第 6 章 工程方案 6.1 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 6.1.1 设计原则 1、符合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年 ) 。 2、结合实际情况,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建设具有科学性、超前性,避免短期所为。 3、遵守工程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4、坚持以人为本,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 5、应满足城市 级主干道的车速要求,设计行车速度 为 50 公里 /小时。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4 6、道路横断面的标准通过计算确定,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交通、环境及市政公用管线铺设需要,合乎科学并满足规范 。 7、为了避免将来重复开挖建设,必须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管线建设与地面道路工程同步进行。 8、 根据各条道路的车辆组成等交通特性合理地选用横断面型式,并考虑足够的绿化用地,以减轻噪音、废气和震动等交通公害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及污染。 6.1.2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92);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CJJ44-9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9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1-90);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 1997修订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 1997修订版);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97;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5 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市建设部分 );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 建设部“市政工程设计前期工作和设计组成及深度规定”。 6.2 道路工程 6.2.1 建设内容起点、终点 本项目 地处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内 ,起点为扬子江北路,终点于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 总长 2.905公里。 6.2.2 规划总体路线方案 根据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02 2020年 )的道路网规划的总体布置,平面路线不变,如果遇特殊结构障碍物,局部调整,报市规划局审批。 6.2.3道路等级确定 根据城市道路系统分城市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本项目拟建道宽度为 40 米,属于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50KM/h,道路横向布置为 中间 15 米宽机动车道,两侧分别为 2.0 米宽绿化分隔带、 5.5 米宽非机动车道和 5米宽人行道(详见横断面图) 。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chess95660 /chess95660 26 6.2.4 横断面布 置 1.设计原则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 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 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各级道路的机动车车道宽度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机动车车道宽度见 下 表 。 *路 规划宽度为 40 米 ,根据该 路段的性质和交通流量,对横断面进行方案布置。 2.方案设 计 路幅布置为: 机动车道宽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