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1页
《大学语文》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2页
《大学语文》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3页
《大学语文》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4页
《大学语文》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兴学院大学语文目标控制课考试大纲嘉兴学院大学语文考试属于目标控制课考试,为检测嘉兴学院部分本科专业学生的语文水平而设置。考试将在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上测试考生语言文学知识和阅读写作的能力。一、试题结构试卷总分100分。四种题型。(一)判断题20%每份试卷的判断题共20小题,每题1分。(二)单项选择题30%每份试卷的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三)简析题10%每份试卷的简析题共3小题,大致分配成每题3分、3分、4分。(四)写作题40%每份试卷有2道写作题。其中,基础写作题1题,篇幅500字以上,30分;应用写作题1题,篇幅300字左右,10分。二、内容构成整份试卷所涉及的考察内容可以分成四大类:一般性语言文学写作知识、与精读篇目相关的知识及阅读理解能力、应用文知识、写作能力(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具体说明如下:(一)一般性语言文学写作知识约占总分的15%1字的知识:字音、字形、字义、造字方法等。2词的知识:词语的辨识和应用。3语法知识:语病辨析、句意判断、标点应用。4修辞知识:修辞格的辨识。5文学知识:文学体裁特点、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二)与精读篇目相关的知识及阅读理解能力约占总分的25%本大纲指定30篇精读文章,文章均取自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的大学语文(2006年版)。1总体考察内容(1) 识记每篇文章的作者:所属时代、国别、派别;文学成就、文学流派和文学史上的地位。(2) 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旨(论说文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思想)。(3)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创作特色:如论证方法、叙述方式、人物描写方法、抒情方法、结构特点,等等。(4) 识别并理解文章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反语、反诘、设问、反复等。 (5)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判断重要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6) 熟记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2具体篇目及要点(1)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概括西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西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开展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说理的特点。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2)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能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3) 论毅力 梁启超认识本文的总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能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认识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认识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4) 咬文嚼字 朱光潜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谨严”。认知文中的实例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论点,理解本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认知文中的理解论据及其所证明的“文贵创新”论点,理解本文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方法。认知文中“月轮”、“月晕”的比喻意义,体会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5)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理解文中“尽烧债券”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6) 垓下之围 司马迁概括本文所刻画的项羽的性格特征。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7)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概括许远、张巡、南霁的性格特征。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8)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指出本文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9) 前赤壁赋 苏轼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10) 秋夜 鲁迅认知这是一篇散文诗。说明本文揭露了什么、歌颂了什么、同情了什么、祭奠了什么,体会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博爱胸怀。指出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指出文中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11) 香市 茅盾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其以小见大的整体构思特点。理解本文主要通过香市今昔盛衰对比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说明文章中是用反衬手法来凸现香市的冷落景况。概括文章开头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理解文章结尾披露香市主角转移情况的深刻含义。(12)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抓住“长宜子孙”四个字,理解本文所展现的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指出文中三次出现的“灯光”的象征意蕴,把握全文以灯光为线索的结构特点。理解姐姐的悲剧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指出行文中多次运用插叙的地方。把握本文将叙事、抒怀、议论熔于一炉,行文充满激情的写作特色。(13) 蒹葭-诗经认知本诗的中心意象“在水一方”及其两种情况,体会追寻者的执著、惆怅心情。理解“在水一方”的普遍象征意义。说明本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并层层推进的形式特点。体会本诗将具体事实虚化、意境扑朔迷离的朦胧美。(14) 陌上桑 汉乐府认知本诗是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改编联袂而成的。概括罗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会其中“爱美之心皆有之”的民间风情。认知本诗的极力铺陈手法。说明诗中的侧面烘托手法。体会本诗的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15) 钦酒(其五) 陶渊明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理解全诗抒写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认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体会其中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体会诗中情意交融的自然天成特点。说明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无意心态。(16) 行路难(其一) 李白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体会诗人心情的起伏跌宕。指出诗中借典型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指出诗中借象征抒情的诗句,理解其象征意义。指出诗中借典故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17)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理解“他日泪”、“故园心”的内涵。辨识诗中融情入景与移情于景的诗句。说明诗中“开”字和“系”字的双关语意。认知诗中对偶工整的诗句。(18) 长恨歌 白居易认知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概括李、杨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说明本诗整体构思注重心理描写和浪漫色彩的特点。指出诗中的融情入景和移情于景的诗句。指出诗中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指出诗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1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概括全词的情感内容。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抒情心理,理解本词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特点。说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双重寓意。认知诗中借比喻抒情的诗句,说明其表现作用及艺术效果。(20)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理解这首诗词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若,把握其中“苦“的主要内涵。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是借事抒情。认知“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体会“唯有长江之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容。分析下片的心理活动流程,理解其由已及彼、再由彼及已的婉曲抒情笔法。(21)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理解这首诗词主要是抒写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几近绝望的哀痛心情。认知这首词主要是通过描绘暮秋景物来借景抒情。体会词中“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意象的情感内涵。认知词中的错觉意象和自喻意象,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认知词中两个直抒胸臆的呼告句,说明其艺术表达效果。说明开头14个叠字的三层指向及其统领全词的作用。(22)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理解这首词主要抒写词人对国运殆危的焦虑和报国无门的悲愤。认知本词上片是借暮春景物抒情,下片主要是借典故抒情。认知本词整体用比兴手法,以象征达意。认知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下片的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体会上片中“春又归去”、“几番风雨”、“落红无数”、“天涯芳草”诸意象的象征意蕴。理解“画檐蛛网”的词人自喻意义。说明下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23) 再别康桥 徐志摩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认知诗中的比喻及其比喻意义。体会“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味。从句式、节奏、韵律几方面体会本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24) 雨巷 戴望舒认知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从日常生活、现实斗争和抽象理念三个层面体会这首诗的丰富蕴含。理解“丁香姑娘”、“雨巷”、“独自彷徨”、“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体会本诗句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25)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归纳本诗的情感内容。概括诗中四个意象群的大意,体会“蜗行”、“希望”、“黎明”、“沸腾”逐层推进的祖国形象。认知全诗运用象征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体会全诗“我”和“祖国”交融一体的特点。(26) 婴宁 蒲松龄认知“爱笑”是婴宁的个性特点,自然天性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认知婴宁的性格有一个转化过程,并从而理解小说昭示的主题思想。理解小说的表层叙事线索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内里推动情节的机杼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理解鬼母形象在小说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说明环境描写与婴宁性格的关系。(27) 宝黛吵架 曹雪芹理解宝黛吵架的实质和普遍意义。把握宝黛吵架的主要特点是“假情试探”。认知本篇主要采用了直接心理描写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和必要性。理解“两假相逢,终有一真”、“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的画龙点晴作用。(28) 断魂枪 老舍理解小说开头社会环境描写的意义和作用。概括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征,并进而说明他们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心态。理解人物性格差异之间的相互映衬作用。认知小说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29) 苦恼 契诃夫认知车夫姚纳苦恼的内容,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说明这篇小说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指出文中将人与马相类比和相对比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举例说明作者善于通过对话、行为和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点。(30)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根据小说的主题思想,说明作者以“麦琪的礼物”为标题的用意。认知小说“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结构特点,说明其艺术效果。以文中的某些段落为例,说明作者善于通过外在表情、行为描写来显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特点。认知本文“含笑的微笑”创作风格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三)应用文知识约占总分的20%应用文文种包括13个公文文种(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和会议纪要),以及条据、启事、专用书信、演讲稿、总结、计划、消息、规章制度、广告、合同等。这部分考察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水平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1了解常用应用文文种的适用情形和作用,并能相互区别。2掌握常用应用文种应采用的章法结构。3掌握常用应用文文种的通常格式和惯用语句。4分析材料中特定语词在篇章结构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