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名句默写(11分,每空1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虞美人中描写词人遥望金陵宫殿,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 (2)杜甫蜀相中“_,_”两句寓情于景,对生机盎然春色的描写,寄寓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忧伤。(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_”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4)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5)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答案】 (1). (1)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2)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3) 青枫浦上不胜愁 (6). (4)楼船夜雪瓜洲渡 (7). 铁马秋风大散关 (8). (5)高低冥迷, (9). 不知西东 (10).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1).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描写词人遥望金陵宫殿,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第二句中“寓情于景,对生机盎然春色的描写,寄寓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忧伤”,第三句中“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第四句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第五句中“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第六句中“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砌”“清风浦”“瓜洲渡”“冥迷”“溺”。二、基础积累(39分,每题3分)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滟滟(yn) 似霰(sn) 汀上(tng) 不省所怙(h)b. 修葺(q) 栏楯(shn) 先妣(b) 冀其成立(j)c. 捣衣(do) 砧上(zhn) 垣墙(yun) 辍汝而就(chu)d. 渗漉(l) 老妪(u) 偃仰(yn) 呱呱而泣(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霰”读xin。c项,“砧”读zhn。d项,“妪”读 y。3.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椒兰 栗粒 参差 春光融融b. 赋税 琴弦 云鬟 遥无音信c. 弹劾 回眸 鼙鼓 丘峦崩催d. 凄迷 梳妆 架梁 金块珠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粟粒;b项,杳无音信;c项,催摧。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拳而土易(更换)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b. 始速祸焉(招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c. 后五年,吾妻来归(回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d. 其制稍异于前(形式,规制)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前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语境来看,“以目”“视”,用眼睛去看,“视”应解释为“看”。c项,“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在古代是指女子出嫁。d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术了”,“进”意思是“超过”。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赵尝五战于秦b.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娘以手扣门扉d. 杳不知其所之也 儿之成,则可待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a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介词,从;“赵尝五战于秦”,“于”,与,和。b项,“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代词,代阿房宫;“而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放在主谓之间,语气词,一定。d项,“杳不知其所之也”,“之”放在“所”后构成所字短语,“所”后应跟动词,故“之”是动词,到;“儿之成,则可待乎”,“之”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两个“以”后面都是跟名词,前一句后面是“组”,指“绳子”,后一句是“手”,故两个“以”都是介词,用。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燕赵之收藏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 函梁君臣之首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c. 族庖月更刀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 非有能硕茂之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考生应先明确加点字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或担任的成分辨明活用类型。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乳”,喂养。a项,“燕赵之收藏”,“收藏”是动词,此处活用做名词,收藏的珍宝;“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推断,推究。c项,“族庖月更刀”,“月”是名词,此处放在动词前,且不是主语,活用为状语,每月;“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是名词,此处后面跟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灭掉,灭亡。d项,“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抑耗其实而已 b. 导大窾,因其固然c. 覆压三百余里 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情感色彩变化等几种。c项,“覆压三百余里”,“覆压”古今意思一致,覆盖。a项,“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它的果实”。b项,“导大窾,因其固然”,“固然”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本来的结构”。d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先例,旧例”。8.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a.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 妪,先大母婢也。c.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句式。首先要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然后要把握各种句式的特点。“洎牧以谗诛”是被动句,“因为谗言被杀”,动词本身表被动;d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是被动句,意思是“被天下人耻笑”,“为”表被动。a项,“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于硎发”。b项,“妪,先大母婢也”是判断句,标志是“也”。c项,“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是“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叔父。b. 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c. “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d. “妃嫔媵嫱”在阿房宫赋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子为孤”错,“独”与“孤”应互换。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左传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的高度推崇,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b. 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对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最早写赋的是荀子,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司马相如。c.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突出,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影响深远。d. 明代晚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答案】b11.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党的十九大是凝心聚力、振奋人心、万众期待的盛会,会上,各位与会代表推心置腹,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好建议。但人们谁会想到,他们为了争那么一点无聊的名声,竟然肯如此钩心斗角,无所不至呢!此文打着科学的幌子,实际上宣传的是封建迷信,这样一篇不刊之论,竟然公开刊登在一家省级大报上,真是令人费解。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赛程过半时,我省运动健儿已经夺取10枚金牌,消息传来,整个武汉市几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欣庆祝。县长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大放厥词,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县反贫困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依格宣布停止制作象灰姑娘2:梦想成真这样狗尾续貂的低劣作品,这些作品对迪斯尼来说就好比料理鼠王中那些速冻食品一样。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或形容两人及数人关系特别好,无话不说,赤诚相待,如同亲兄弟姐妹。它重在强调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句中说的是“各位与会代表”,对象不当,可以改为“畅所欲言”。畅所欲言: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此处望文生义。大放厥词: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用错。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不刊之论”,从句中来看,句中误把“刊”理解成“刊登”,错误;实际上,“刊”的意思是“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2.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 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b. 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c. 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d.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答案】d【解析】a项,两个主语,正常应该是“通过无数人随时随地的分享”;b项,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加入”,“从严”不能让购房者充满信心,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从严的政策”,关联词位置不对,“非但”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c项,“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1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洪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b. 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认真斧正的。c. 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d. 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句中应改为“大胆”或“积极”。b项,斧正,敬辞,请人修改文章,文中应改为“批改”。c项,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的意思。d项,鼎力,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句中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应改为“尽力”。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选择题题。柳堤 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且题干给出提示,“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这是考查修辞手法。考生即使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可以借助题干中“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暗示知道此处的“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a项,“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意思是“鲜花经过一昼夜的风吹雨打也会凋谢,香气不再,夜莺只有养在豪宅大院才能更加娇气富贵”;b项,“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c项,“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几次经过夜雨而香味仍在,这三项所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故全部排除。d项,“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香”是嗅觉,“润如膏”,这是触觉,与题干要求一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上句由离歌声点明魏万将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加强加深了行途中的离愁别绪。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d. 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月不待人、年华易老之意。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 ad 16. 依依不舍之情。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担忧牵挂之情。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关爱勉励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并勉励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解析】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错误,从诗中来看,“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微霜”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故应把选项中“宁静的气氛”换成“萧瑟的气氛”。 d项,“颈联写景虚实结合”有误,从诗中来看,“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这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是虚写,没有实写的内容。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标题已经告知学生题材,“送魏万之京”,这是送别诗,故可以从此类诗歌的角度思考情感。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渲染离别的情境,表达对友人的不舍;颔联写离秋,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借以表达对友人的牵挂担忧之情;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标题即可得知,而送别诗的常见情感主要有对友人的不舍、担忧、祝福等,本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 ,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b.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c.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d.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 “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d. “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答案】17. c 18. c 19. b 20. (1)杜甫趁夜色逃出京城前往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谒了肃宗,授官右拾遗。(2)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解析】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结合语境,疏通句子大意是解题关键,如杜甫枕靠着长江结庐,而非在浣花里,故可排除a项;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而非错误、过失之意,故可排除b、d项。文言文句子多对称 ,这也是做题的抓手,如“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相狎荡,无拘检”。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项,绯衣,为红色衣服。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b项,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宵遁:“宵”: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遁”:逃跑;“宵遁”乘夜逃跑;谒肃宗于彭原郡:“谒”拜见;整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句。拜:授予官职。(2)乱离:动乱流离;踊贵:指物价上涨;甫寓居成州同谷县:省略句;负:背;儿女饿殍者数人: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为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终于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终于膳部员外郎,另外有传。父亲杜闲,逝世于奉天县令任上。杜甫天宝初年应进士考试而落第。天宝末年,进献三大礼赋。玄宗赞叹称奇,召他去亲自考试他的文章,授官京兆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破京城,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趁夜色逃出京城前往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谒了肃宗,授官右拾遗。房琯还是一般百姓时与杜甫很要好,当时房琯为宰相,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军,肃宗应允了他。这年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得大败。第二年春天,房琯被罢免宰相之职。杜甫上书说房琯有才能,不应罢免。肃宗大怒,把房琯贬为刺史,将杜甫贬出朝廷做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函谷关京畿一带战乱流离,粮食价格猛涨,杜甫便寄居到成州同谷县,自行背柴草拾野菜度日,儿女饿死了几个。好长时间之后,征召为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759)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上书朝廷任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有世交之谊,对杜甫很尊敬。杜甫性情偏狭急躁,没有风度,依恃恩遇而放纵,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怒目直视严武说:“严挺之竟有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没把这当作忤逆之举。杜甫在成都浣花里广为种植翠竹绿树,在江畔建了一所草堂,平日纵酒吟啸,与田父野老相处无间,毫不拘束。严武去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如此傲慢放诞。永泰元年(765)夏天,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时,英乂一介武夫颇粗暴,没办法拜谒依傍,杜甫便去东蜀之地依靠高适。到了东蜀,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了郭英乂,杨子琳攻打西川,蜀中一片混乱。杜甫带着全家前往荆楚之地避难,乘一叶小舟下三峡。还未系舟登岸,江陵就发生了变乱,便乘船沿湘江漂流,经过衡山,寄居于耒阳。杜甫曾游览衡山庙宇,被暴雨洪水所阻隔,十多天没能进食。耒阳聂县令知道后,亲自划船去把杜甫接回。代宗永泰二年(766)一天晚上,杜甫吃了牛肉喝了白酒,暴死于耒阳,当时年仅五十九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2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2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2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答案】21. d 22. c 23. b【解析】21. 试题分析:有效信息在第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明确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项逆推错误。22. 试题分析:a项,原文在第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估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项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息源在第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23. 试题分析:信息源在第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