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摘要: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心理学的出现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1879年只是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说明在这一时期,心理学脱离其母体哲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而促进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还有很多其他学科以及伟人的贡献才使得这门漂泊难定的学科以稳健的步伐走向了科学的怀抱。关键词: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诞生.要探讨什么是科学心理学的诞生,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科学以及什么样的心理学才能归属到科学的范畴。据说文解字揭示,科,是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其二“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a.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b.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要被视为科学也必须符合科学的方法,所谓的科学的方法是指必须是客观(科学家们不能对于科学方法下产生的单一结果有不同的解释或不能去改变结果的发生)。另一项基本期待,则是必须有完整的资料文件以供佐证,以及研究方法必须由第三者小心检视,并且确认该方法能重制。另外辞海对“科学”的解释是这样的: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从心理学来看: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科学”最原始的起源来说还是按照辞海中对“科学”的定义来看,心理学都是符合并且完全统一于科学的。故即使心理学最早是有着哲学起源的,也丝毫不影响她脱胎哲学从而走入科学的怀抱。但我们如果要追问科学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话,那还得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众所周知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不是意外,更不是偶然,当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素有机统一结合时宣告了心理学独立于哲学最终走向科学的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天时社会历史条德国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供大力发展科学和技术,也不在满足于内省思辨和简单的观察方法。当然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德国的民族性格、语言特点与思维习惯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德语是世界上最富逻辑性的一门语言,它赋予德国人以天下无敌的逻辑思维能力。德语的语法规律中性,对数、格的规律十分严格,这造就了德国人严谨、一丝不苟、重视规则的特点,也孕育了德国人进行严密、抽象思维的能力。德国人天然地具有思辨力强,设想周全、注重细节、勤劳认真等优点,使德国人更崇尚细心、谨慎的追求精神,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理解科学。地利相关学科对心理学的影响及促进(心理学的科学起源)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的诞生都不是突然的,就像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就要归功于医学、生理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的发展给予心理学促进和发展。首先我们来看看医学和生理学和心理学有着怎样的关系。1790年后,西方生理学开始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神经科学的科研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大脑机能研究方面,弗朗茨.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曾经生动地提出颅相学,颅相学的提出虽然一直未被科学家们认可,但是在一般人群中却有广泛的影响,并且给学术界的触动也逐渐增强。颅相学主张的“脑是心理的器官”以及脑的机能定位的观点,刺激了后人对脑的不同部位的机能研究。与此同时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皮埃尔.弗卢龙(Pierre Flourens,17941867)做了许多高明的脑部手术实验,证明了脑机能综合统一的特点,此观点在当时也成为了脑生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而在1870年,约翰斯.缪勒(Johanes Muller,18011858)提出大脑中存在五个中枢,后来,有人据此明确找到了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触觉中枢和听觉中枢。运动和感觉中枢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对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同样在神经生理学研究方面:查尔斯.贝尔(Charles Bell,17441842)在1807年发现脊神经存在着多种神经。后来马戎第(Francois Magendie,17741855)在未知情的条件下又在法国开展了同样的工作,其细致周到的实验设计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当研究成果及时发表于正式学术周刊上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脊神经生理功能及其神经部位的差异,后来被命名为贝尔马戎第定律,这条定律开启了神经生理学研究的新的里程碑。另外像马沙尔.荷尔(Marshall Hall,17901857)、缪勒对反射动作的研究打通了客观世界与心理世界的联系渠道,为深入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基本思路。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天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1796年的格林威治天文观察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公案:英国格林威治天文站的马斯基林(Maskelyne)辞退了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Kinnebrook),原因是他观测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比自己慢约1s。在他屡次提醒后,误差依旧。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Bessel)的注意。他认为金内布鲁克既然知道自己的观测存在误差,并且也力求改正,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很有可能这个误差是人本身所无法控制的。于是,他通过实验对人差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观测星体时,不同的观察者所得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他用公式A-B=1.223秒来表示,此后,人们一直沿用这个公式表示个体差异,被称为“人差方程”。实际上“人差方程”就是人在反应时上的差别。 到19世纪20年代,天文学界开始关注人们在观测星体运行时出现的个体差异,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人差研究”。人差研究是早期实验心理学反应时、复合实验的直接导引。 “反应时”(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是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反应指标之一,而反应时的研究起源于天文学。 同样物理学也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物理学对近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学实验方法通过生理学研究的渠道,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二是物理学与心理学结合而成的心理物理学,对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当天时和地利都具备了以后,就需要一个个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们去把握这样的契机,所以我在这里理所当然的要谈到第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人。人和科学心理学的主要贡献者约翰缪斯.缪勒( Johannes Peter Mller,1801.07.141858.04.28)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是实验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创建人之一,是 19 世纪最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他早期从事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涉及反射活动的三个方面:从感觉器官到脊髓背根的冲动、神经的连结以及冲动神经前根向肌肉输出。在生理学方面,缪勒的研究最早受到重视的是,他经由实验研究提出的反射理论。此外,他还研究了脑神经的感觉与运动成分,确定三叉神经第一、第二分支为感觉型,第三分支除感觉纤维外,还有运动纤维;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都是混合型,舌下神经是运动型。通过他的研究,使人们第一次对神经系统有较全面的科学认识。早期的生理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感觉神经都可以传导任何种类的感觉数据至大脑,正如一根管子可以传送任何泵入里面的物质一样。但有许多问题他们无法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光学神经只传递视觉图像至大脑,而听觉神经只传导声音呢?缪勒则提出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他和歌德相识并受他的色彩学的影响,对于视觉进行了生理学观察和研究,1826 年发表论文人与动物视觉的比较生理学,文中第一次提及他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1838 年出版的人类生理学手册一书中,阐述了神经特殊能量论(Doctrine of Specific Helveenergies)。神经特殊能量论的基本要义是:不论感官如何受到刺激,每种感官神经将导致一种感觉而没有其他感觉。由刺激引起的感觉经验,乃是决定于刺激所引起的神经活动,而非决定于刺激本身的特征。换言之,感觉经验主要是脑的作用,而非单纯刺激作用。以视觉为例,无论刺激的性质如何,凡是引起视神经冲动者,都会产生视觉经验。除光刺激之外,如果闭起眼睛用手指轻压右眼的右边,此时左视野内即会产生光的视觉。此一现象说明不属于光的机械性刺激照样会引起和光刺激同样的视觉经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论,为德国理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由指压眼眶引起视觉经验的事实看,中枢神经的活动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反应,而是主动地对传来的讯息加以组织后做出解释。换言之,心是主动的,而心的主动性并非得自学习经验,而是得自先天本性。 缪勒的生理学研究,之所以被认为具有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在解释生理作用时经常涉及心的作用。而且,缪勒的研究对以后的生理心理学影响甚大,后来赫尔姆霍茨和 E.海林的色觉理论,都是受了缪勒的影响。赫尔曼.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8.311894.9.8)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进行了对神经传导速率的测量。当时人们认为,神经传导的速度与光速差不多,所以无法测量,他于1850年第一次用蛙神经测量,得出蛙神经传导速率为50米/秒。他以同样方法测得人的神经速率为50100米/秒。他的测量虽然不太精确,但却开创了先例。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色觉论和听绝论。他对人的颜色视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种原色红、黄、蓝,与此相对应,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末梢器官分别具有感红、感黄、感蓝的色素。当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剌激时,它们分解而导致各自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向大脑,大脑中这些神经冲动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1863年,他提出了听觉共鸣说。他认为听觉是由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耳蜗内基底膜上相应的神经发生共鸣而产生的,听觉共鸣说可以部分地解释听觉现象。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10.241891.6.23)韦伯对心理学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限的概念,二是发现了韦伯律。韦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限。阈限概念本来是赫尔巴特提出的,但是缺乏实验的根据。韦伯先用圆规的一个尖端同两个尖端交错着接触被试的各部分皮肤,然后一点点扩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不用视觉的情况下,让他把从一点到两点的距离感觉报告出来。韦伯把刚刚能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称为两点阈限。这一概念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至今仍在广泛的应用。 韦伯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或差异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律。韦伯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异,确定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异与标准之比是一个常数。后来又推广到研究皮肤表面的两点阈,线的长度和音的高低,发现它们之比数也是一个常数。据此,韦伯于1834年提出了韦伯律,即差异阈限的定律。就是说,刚能察觉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的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韦伯率用数学公式表示: I / I = K ( I : 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I :代表刚能一起感觉的刺激曾量,亦即差别阈限,K :代表常数 )韦伯既打破了对阈限的哲学思辨,又超越了对感觉现象用经验检验的局限,在心理学史上他第一次对感觉与外在刺激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用数学公式表示出人的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律。这样,韦伯不就不仅把赫尔巴特的理论设想变为科学事实,而且为开创心理物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立下了功绩。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fechner,gustav theodor 1801.4.19-1887.11.18)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1834年起深入钻研哲学,使哲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原理,首创科学的实验方法,例如平均差误法(the method of error)、正误法(the 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eases)和最小可觉差法(the method of noticeable differences)等,奠定实验心理学的基础,还使得科学家开始第一次测量精神。除此之外,费希纳还以实验的方法解决诸于两幅画哪幅画更美的问题,确立了实验心理学美学的方法。1850年10月22日早晨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日子,费希纳忽然领悟到心与身之间的联系法则可以用物质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示:S=KlogR。这里S指的是感觉量,R是刺激量,K是常数。这是一种对数关系,因为感觉量是以算数级数相加,而刺激量则是按照几何数增加。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会产生感觉强度的相应增加。总得来说,费希纳用实验法验证其哲学观点的尝试是心理学史上的里程碑,而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的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大突破。至此,实验心理学的雏形逐渐显露出来,费希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新的实验心理学的奠基者,心理学研究的新时代即将来临。另外库恩的“范式”对心理学的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库恩的范式对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昭示了心理学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库恩看来,“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展开科学活动的基础,更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者成熟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称得上是科学,而且必然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只能被认为还处于前科学阶段,正是库恩的范式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心理学中是否有过统一的范式?正是如此,心理学家开始提出心理学应该重视理论探讨,致力统一的范式构建。同时更明确了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重视理论基础的建设,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提高解决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能容纳人类心理研究的诸多成果、能解释心理学基本问题统一的范式。这不仅必要而且迫切。范式论所确立的“多元化”理论视角使心理学很好的消解不同范式之间的对立,促进不同范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同时库恩的人性观是心理学明确了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科学应该是理性的事业,以此为职业的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库恩对处于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科学家的社会心理分析,一方面强化了人们对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下的非主流心理学的认同,另一方面启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在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人性观基础上构建心理学的体系?这对心理学的启示更是显而易见的。历史性的人物冯特如果说时代已经阻挡不住心理学迈向科学的脚步了,那么一定是威廉.冯特出现了。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8.161920.8.31)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 1858年,受聘担任H赫尔姆霍茨(HHelmhltz)的助手。在从事生理学研究的同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形成。他对新心理学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