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1页
茶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2页
茶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3页
茶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4页
茶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一、绪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也是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各国的茶树最初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随着茶树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繁衍,种茶、制茶技术以及茶医药保健和茶文化等茶叶科技知识开始向世界各国传播。茶叶科技和茶文化诞生于古代中国,弘扬于当代世界。“茶学学科”作为一门二级学科,也首先出现在中国。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茶树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也是茶叶产品品目最为丰富齐全的国家。我国茶叶产品涵盖了红、绿、黑、青、黄、白六大茶类,还有琳琅满目的再加工茶和深加工茶制品。世界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红碎茶,以及日本的蒸青绿茶在中国都有规模化生产,而工夫红茶、名优绿茶、炒青绿茶、黑青黄白四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是我国独有的茶叶产品形式。从茶产业现状看,我国茶叶年产量达到114万吨,涉茶农民8000万人,茶业年产值已超过600亿元。茶产业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向工业、医药、文化及服务业等扩展。茶已广泛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应地,其依托的科学技术也扩展到农学、医学、食品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经济发展也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与蓬勃发展的茶业经济相适应,我国在许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茶学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设有茶学专业的高等、高职和中专学校有30多所。茶学作为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已存在多年,并且在浙江大学已经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安徽农业大学也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都设有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由此可见,“茶学学科”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已经成为我国的特色学科,在许多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茶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工业、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或部门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本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茶学学科历史与现状、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学科发展规模、结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学科发展目标和措施;针对改革与发展重点问题的政策建议等。二、茶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茶学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的。其产生时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末年。民国时期茶学教育得到一定发展,一些大学成立了茶学系科,入学接受茶学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50多年,茶学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茶学专业在高等学校的建立茶学教育发展的突出表现为茶学高等教育的建立。虽然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创设茶蔗部,开设茶作课,并开辟茶园,建立茶叶初制厂,培养高级茶叶人才,开创了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之先河,但直至1940年“比较有规模的训练高级技术人才的应当首推复旦大学茶业系科的建立,以及在东南的苏皖技艺专科学校茶业科的成立”1。此外,1940年秋英士大学特产专修科附设茶业专修班。1940年前后,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都在农学院开设过特作或茶作的课程2。设于崇安的苏皖技艺专科学校,设茶科,有学生20余名。后因经费关系,招收的茶科学生移并福建省农学院继续学习。而1940年开设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组,是中国解放前最有影响,也是唯一一所本专科兼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茶叶高等教育机构。1940年春,复旦大学内迁重庆,校方与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中茶公司商定,共同在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由中茶公司提供2/3经费,校方筹1/3经费,毕业生先由中茶公司选用。由于当时教育当局认为茶叶仅为一种作物,范围过窄,不能设系,故改茶叶系为茶叶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茶叶概论、经济学、作物通论、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植物生理学、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化学、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茶厂实习等。此外,4年制的茶叶组加强基础理论课程,2年制茶叶专修科精简了部分基础课或学时3。由此可见,所开设课程相当全面、系统和丰富,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茶叶组创办时招收西南及东南地区学生本专科近30人,“考生成绩俱极优异”,1942年毕业了20多名专科生,均由中茶公司任用4。茶叶组1946年迁回上海前已停止招生,专修科招生从未间断,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现为安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茶叶组代表了旧中国茶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为中国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大多数成为现代中国茶叶战线上的骨干,有的至今还活跃在茶叶生产、科研、教育的第一线,为新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解放后改革开放前茶学专业逐步发展建国后,中国茶学教育已经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学教育体系。茶学高等教育是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2年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整到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2月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并于7月迁至合肥,1956年茶叶专修科改为4年制的茶业系,1964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50年秋武汉大学农学院筹建茶叶专修科,1952年调整进入华中农学院,后将茶叶专修科撤销,1954年该科并入浙江农学院。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1952年并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此外,不少农业院校已将茶学作为必修课内容。1952年,浙江农学院成立茶叶专修科,1954年,华中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整并入浙江农学院,1956年改为四年制茶叶专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1957年招收国外留学生,1962年招收研究生。1956年,湖南农学院由农学专业的茶作组发展而成茶叶专业,学制4年,1978年起招收研究生。1972年,云南农业大学筹建茶叶专业,1973年招生,原为3年制,1984年改为4年制。1972年,华南农业大学在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茶蔗部的基础上,正式筹建茶叶专业,1977年招生。1977年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成立茶叶专业,招收4年制本科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成立茶叶专业。1976年,四川农业大学建立茶叶专业,同年招收2年制专科生,1977年改为4年制本科。1950年,福建农学院农学系的工业原料作物学和园艺系的食品加工学课程中已有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1963年原计划增设茶叶专业,并着手培养师资;1972年后相继建立热带作物和果茶两专业,均开设茶树栽培和制茶学两门课程;1975年成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科,1976年招收三年制专科班;1977年参加全省统一招生,招收两年制专科班;1978年起改为4年制本科。1971年,皖南农学院(原安徽劳动大学)筹建茶叶专业,1975年正式招生,1977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由此可见,当时大多数学校茶叶专业主要招收本科生,且每年招生规模在30人左右,少数学校茶叶专业招生60人。部分学校招收专科生。1978年起部分学校招收少量研究生。当时茶学专业主要招收本、专科生。(三)改革开放1998年茶学专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茶学教育发展很快,几乎所有的茶学专业都招收本科生,而且安徽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等学校茶学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到60-90人。而且不少学校还同时招收专科生。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大专院校的茶学专业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除安徽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招收研究生外,西南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均陆续招收硕士研究生,且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此时,大多数茶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而且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均招收博士研究生。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为重点学科5。(四)1999年以来茶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目前中国设有茶业系或茶业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有14所,分别为: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茶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也相应扩大,大多数茶学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在60-90人,但很少招收专科(高职)生。上述茶学专业中,除个别学校外,均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且招生人数日益增多。目前有权招收茶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院校有: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有权授予茶学博士学位的院校为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 6、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7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茶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茶学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宗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标志着中国茶叶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茶学教育的教学人员近300人,60年中培养了近2万名茶叶系科毕业生、800多名研究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进修生7。经过一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茶学教育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落后到繁荣,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今天,中国已构建起不同层次的茶学教育体系,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茶叶教育和科技人才库。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学教育局面已经形成,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为新形势下茶学教育的全面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三、茶学专业国外发展情况及发展态势(一)我国茶叶科技对世界茶叶生产作出的贡献1、茶树种植领域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全国大力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茶树品种,选育了以龙井43、安吉白茶、金观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茶树优良品种,形成了“茶树不浇水四季扦插技术”等一批无性繁殖实用技术,全国良种推广面积已达到35,在品种的早期鉴定上也研究运用了许多新方法,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我国是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保存在全国各地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各类资源达3000多份。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的条栽合理密植和分批多次采摘技术,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茶树栽培上,一方面加强茶树营养学研究,积极研制推广新型有机肥;同时还重视栽培经济学研究,做到合理施肥。运用茶树光合效率理论指导茶树整枝修剪,促进茶树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分配。茶树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理念在全国已经得到很好的宣传和贯彻,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为代表的茶叶科研人员在茶叶农残研究和控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提出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制定了一批茶叶农残检测标准,从昆虫化学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茶树害虫和天敌的化学生态机制,一大批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已运用于生产实践中。2、茶叶加工领域在红茶加工技术领域,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在红茶发酵生化机制、茶叶匀浆发酵、茶叶悬浮发酵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对茶树次级代谢及定向调控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在茶树物质次级代谢与茶的品质关系,茶儿茶素生物合成与代谢研究,红茶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在传统名优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优绿茶加工工艺,注重绿茶色、香、味、形诸因子,确保了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六大类茶及花茶的加工工艺及其生化机制已得到深入研究,乌龙茶品质形成机理、黑茶发花机理及茉莉花茶湿窨技术、茶叶吸香机理、茉莉花释香机理、茶叶香气形成机理等都得到进一步阐明。 近年来,茶叶机械已从单机改进发展到连续化和清洁化生产线研制。茶园机械不仅机型多、负效应小,而且逐步向小型化、智能化发展;我国已经有一系列名优绿茶加工新机械如珠茶炒干机、瓜片机、龙井炒干机、理条机、微波杀青机、扁形茶做形烘干机等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自主研建的大宗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黄山毛峰清洁化生产线等已经建成投产,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大提升了我国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质量监测体系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监控体系也已逐步建立和推广。在茶叶提取物、速溶茶、茶浓缩汁和罐装饮料加工上,研究了多种提取方法、添加剂和加工工艺,产品种类数以百计。茶叶的保健作用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我国利用中低档茶和粗老茶提取的茶多酚等茶叶提取物已销往世界各地,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行业。从茶叶废料中提取咖啡碱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茶籽的综合利用技术,茶皂素、茶氨酸、茶多糖的提取技术已不同程度地转化成了生产力。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使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得到提升,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并遵循着活体实验活体内实验-临床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规范化模式,已有一大批茶叶深加工产品、保健品和药品走进了超市。在茶叶贮运方面,我国自主研建推广的茶叶大容量保鲜库,能在保持绿茶原有品质的基础上使茶贮藏一年以上,小包装绿茶保鲜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二)我国茶叶科技在国际上水平和地位纵观近现代世界茶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历史,1827年,英国化学家Oudry K从茶叶中发现咖啡碱。1847年,德国化学家Rochelder F 和Hlasiwetz H发现茶叶中含有带没食子酸的单宁;1929年,日本铃木梅太郎分离出EC;1933年,日本大岛康义分离出EGC;1934年,日本辻村发现ECG;1947年,英国Bradfield A发现EGCG。1901年起,Weil L(1901), Halberkann J(1909)和青山新次郎(1931)先后从茶籽中分离出茶皂甙;1970年,北川等探明了茶籽皂甙的分子结构。1916年,Deuss从茶叶中分离到水杨酸甲酯;1920年,荷兰化学家Romburgh PV分离出、-己烯醇;1934年,武居,山本等分离出30多种茶叶香气;1957年,山西贞等对数以百计的茶叶香气的分离鉴定;1981年以来,竹尾忠一、坂田完三、小林彰夫等发现了由糖苷水解生成茶叶香气的新途径,分离出了十多种香气前体,并纯化了相关的糖苷酶。1924年,日本三浦和辻村从茶叶中分离出维生素C;1925年,日本山本赖三从茶叶中发现维生素A;1940年日本辻村从茶叶中发现维生素B2;1966年,Tirimann A等从茶叶中分离出维生素E。1950年,日本酒户弥二郎从茶叶中分离出茶氨酸。1957年,英国Roberts开始了红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的变化途径及其产物的研究。1960年,日本佐佐冈启发现茶氨酸合成酶1993年,Abelian V通过固定化细胞方法大规模合成茶氨酸。1984年,日本奥田等首次证实了儿茶素的抗突变作用。1987年,日本津志田采用惰性气萎凋茶鲜叶,制备富含-氨基丁酸的特种茶。1996年,日本山本(前田)万里等发现甲基化的儿茶素具有抗过敏作用。2000年,日本Kato M等发现咖啡碱合成酶并克隆了酶的基因9。近现代以来,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对世界茶叶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大。在世界茶叶应用科学研究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茶叶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调整传统茶产业结构,延伸茶产业链,提高茶附加值,争夺国际市场。如日本三井农林食品综合研究所,目前已成功地开发出了五大类数十种儿茶素产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达百吨, 有医药品、化妆品、防腐剂、保鲜剂、除臭剂、空气净化剂、化工涂材料添加剂及有机肥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国。此外,我国的茶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总体水平仍显落后,许多中小型企业设备破旧、卫生条件差。我国茶叶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我国茶叶应用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其他行业和学科一样,我国现代茶产业和茶叶科技的落后,可能主要应归因于我们民族教育、经济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的落后。如果说,古代中国启蒙了世界茶业,那么当代中国必须在茶叶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才无愧于茶的祖国和世界最大产茶国的地位,这是历史赋予我国茶学教育和茶叶科技工作者的重任。(三)世界茶学专业教育状况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茶叶生产大国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等国,世界上没有一所国立、公立或私立大学设有茶学学科或专业。茶学专业科技人才大都来自相近学科,在大学研究室或研究所经过训练后从事茶业行业的各项工作。茶学基础研究课题主要由大学中的相关研究团队承担,茶叶应用技术研究的主要在国立研究所或企业科研机构中进行。1、日本茶学专业人才培养10日本茶叶源于中国, 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茶叶作为日本优势、传统农业产业之一, 与粮食、瓜果、蔬菜、花卉、畜牧等一同早早地步入了现代化水平, 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产茶国之一。在日本,没有一所国立、公立或私立大学设有茶叶或近相近茶叶学科,不仅如此就连在日本农林大学这样的高等专科学校也没有设立与茶学相关的学部和研究室。静冈县是世界著名的产茶地, 又是日本茶叶的中心。国立静冈大学和静冈县立大学里既没有茶学专业,也没有开设其专业课程, 更没有专业教科书。个别教师开设与茶学有关的综合讲座, 都是选择茶学研究专题,自备讲义。然而,在茶叶科学高度发达的日本,大学教育依然是专业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日本各类大学接受三年左右的宽口径基础教育后,根据个人志趣,结合指导教师意见进行选题,然后进入不同的研究室(少数学生可以在校际之间进行交叉培养)。而大学里许多指导教师长期从事茶叶科学的研究,如国立静冈大学、静冈县立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等,都有长期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这些研究团队在茶叶科学的不同研究领域造诣深厚。经过这种师生双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对选择的导师和研究项目兴趣浓厚,从而有利于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学生中有少数人选择继续攻读修士甚至博士学位,成为日本茶叶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大学里开展的茶学专题研究多数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研究范围较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有研究团队从遗传、生化、作物营养、农业设施、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不同领域开展涉茶项目的学术研究,横向交流合作非常广泛频繁,形成了一个完整交叉的茶叶科学研究体系和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日本,几乎没有人能独立完成一部完整的茶学专著,一部专著往往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完成。茶学教育和科研的社会化现象非常明显。此外,在国立茶叶试验场和地方府县设立的茶叶研究机构也常年开设规模不同的专业研修班,主要生源是茶农子弟或一些有志于从事茶业的青年人,时间从三个月到一年以上。如农林水产省开办的少数短期大学,学生在修完前期课程后,往往被安排到茶叶研究机构学习,研究所的技术官员担当指导教官,学员吃住在研究所,参加专业劳动和科学研究,可以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这些学员结业后,成为茶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2、日本的茶叶科学研究如果说日本大学里开展的茶学专题研究是以基础研究为主,那么研究所从事的茶叶科学研究活动则主要是针对生产中所存在的普遍的问题,重在试验示范, 目的在于推广应用。如茶树良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茶园管理与茶叶加工工艺革新、茶叶机械设备设施研发、茶叶新产品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等等。日本茶叶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在研究所进行。这些研究所主要设在重点产茶区,其中农林水产省设在静冈金谷的研究机构称为“农林水产省野莱蔬菜茶业试验场”为国立研究单位,其他地方府县设立的茶叶研究机构有20多处,除京都府和熊本县称“研究所”外, 其它多称“试验场”,以茶叶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此外, 像伊藤园、三井农林、三得利、麒麟、太阳化学、朝日、大同等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株式会社也都设有相应的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且技术力量雄厚、装备精良、成果丰硕。3、日本的茶叶学术活动开展日本的茶叶学术社团和学术活动大都由社团法人组织开展, 学术活动由他们牵头(称“会头”)组织,除承担活动费用外,还出资开展一系列茶文化普及活动,表彰奖励优秀科技人员,资助研究项目。在日本全国发行的茶学专业技术杂志仅有日本茶业技术协会主编的茶业研究报告和静冈县茶业会议所主编的茶等几种, 但有关茶叶学术文化的书籍则种类繁多。以茶为主题的各类社会设施与活动场所为传播日本茶文化搭建了平台,全国各地建有各类茶叶公园、茶叶博物馆、茶室、绿茶馆、茶叶餐馆、体验茶园等茶文化活动场所,茶叶作为健康和传统文化饮品在日本深入人心。4、韩国的茶叶科技和文化11韩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茶礼。韩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经过了国内、国外多方面的影响,一度曾面临断层的危机。但在近几十年来,复兴很快。韩国崇尚“和、静、俭、真”的茶礼。茶和它承载的文化内涵,熏陶了一代代的韩国人。人们从茶中理解了“敬、礼、和、中正”的真谛。现代韩国人把会喝茶、品茶当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提高个人品位的修行。通过习茶、品茶,体会茶所带来的宁静、和谐、恭俭、善真,让自己从繁芜的杂事中脱身出来,回归自然的本我。韩国茶道宗家茗园文化财团和韩国茶道联合会,是韩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茶文化社团,它以研究、弘扬、传播茶文化,致力于韩国茶文化的复兴,包括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冲泡以及茶具、服饰、礼仪等各方面。四、茶学专业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高等院校茶学专业,主要培养茶业专门人才。在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茶业专门人才。有的长期工作在茶区,为发展茶叶生产,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辛勤耕耘,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有的拼搏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长年累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要,作出积极的努力;有的从事茶业教育工作,含辛茹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桃李满天下;有的终生奋斗在科技战线上,为提高中国茶叶科技水平勤奋工作。在中国形成了一支既发展又稳定的庞大的茶业技术、管理、贸易和科教队伍。为我国茶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推动和支撑作用。中国的茶业教育拥有一支学科齐全,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力量。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规划下,编写了全部的茶学专业教材,有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基础、茶树病虫害、茶叶生产机械化等等。此外,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各省市茶叶学会和各校还出版了中国茶经、制茶技术理论、茶业通史、茶叶生化原理、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茶树栽培生理、中国名茶、茶叶、中国茶史散论、茶用香花栽培与花茶窨制、中国茶谱、中国名茶志等一批专著,编译了广西茶叶、茶叶、农业科技译丛、茶叶科研与论文集、中国茶叶、茶叶科学、茶叶文摘、中国茶叶加工、茶业通报、茶叶通讯、福建茶叶、茶叶信息、四川茶叶、国外茶叶资料选辑、茶叶译丛等一批定期或不定期刊物。茶叶专著、教材及科技论文等为我国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茶学教育坚持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坚持为生产服务,有不少院校设有茶叶研究机构,如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均设有茶叶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各院校在坚持茶学教育的同时,以服务、推动茶叶生产为着眼点,以解决茶叶生产中的问题为动力,坚持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展茶叶科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奖励。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农业大学的茶树栽培和良种选育;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叶化学和茶叶加工机械等;湖南农业大学的茶叶深加工和茶叶审评;西南大学的茶文化;福建农林大学的乌龙茶、白茶、花茶和云南农业大学的普洱茶等。茶叶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茶叶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茶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和生产国,茶树种植面积约达160万hm2,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50%左右;茶叶产量达114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山区,茶叶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全国共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2007年茶叶农业产值达到320亿元,茶叶及其相关产业年GDP总值超过600亿元,有8000万人涉足茶业。茶叶生产与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茶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茶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不仅受栽培技术影响,对加工技术的依赖程度更大。茶业科技和人才是促进茶产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加速器,在茶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极为重要。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增强,纯天然健康饮料茶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促进了我国茶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态势。茶园面积由2001年114万hm2增长到2007年160万hm2,茶叶产量由2001年的72万吨骤升至2007年的114万吨,其中名优茶为30万吨。国内茶叶销售量从2006年66万吨增长到2007年80万吨,产值320亿元。近年来,我国茶叶销售量年平均增长率13%。2007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超28.9万吨,出口额6.08亿美元。茶叶作为我国最丰富的天然健康饮品和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陈宗懋院士称我国茶产业是“朝阳产业”。可以预见,今后我国茶产业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我国茶业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我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个产茶户仅667m2左右;茶园良种率低、茶叶单产低,我国当前茶叶产量仅710Kg/hm2,低于世界平均的1150kg/hm2;我国无性系良种率仅为35%,远低于日本的93%,肯尼亚的90%;全国茶叶加工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7吨左右。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国外茶叶进口的门槛越来越高,欧盟和日本在2007年分别实施新的农药残留新标准,我国茶叶出口再次遭遇绿色壁垒;在传统茶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清洁化生产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茶产品,不仅是茶产业的需求,更是全社会的需求。目前日本等产茶国,通过茶叶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调整传统茶产业结构,延伸茶产业链,提高茶附加值,争夺国际市场。而我国的茶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仍很落后,许多中小型企业设备破旧、卫生条件差。我国茶叶产品基本是初级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等。我国茶叶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明显。缩小这些差距要靠茶业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关键是人才,而唯一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茶学高等教育。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类茶业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上,茶学专业毕业生依然供不应求就是很好的例证。例如,近几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每年毕业本科生60人左右,而用人单位每年来校招聘人数达100多人,加之毕业生自行联系单位,每个毕业生都有2-3个单位选择,就业率达100%,在全校名列第一位。全国其它院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呈类似的趋势。由此可见,茶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发展茶学特色学科,为我国茶产业源源不断地输入专业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撑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应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据测算,目前社会对茶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每年约需本、专科(高职)毕业生700人、研究生100人左右,要求学生掌握茶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尤其要有敬业、吃苦精神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独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六、茶学专业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对日本等国茶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思考日本茶学教育和科研体制证明,社会化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没有影响茶产业的发展。我国大学的茶学学科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自身完整的学科和课程体系,学科设置逐步趋于完善、专业面正在逐步拓宽。日本等国茶学教育和科研体制是茶业渗透于教育和科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而我国则是将与茶叶科技和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剥离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学教育和科研体系,这种体系下培养的茶学专业人才,往往对产业知识和技能有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但在基础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教育和技能训练上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的茶学硕士和博士层次高等教育和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之间的人才培养,正在逐步缩小我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茶叶科技领域的差距。在我国茶学高等教育和科研布局中,依据长期形成的各自专业特色加以保持和发扬,各有侧重地培养具有自身特色专业人才,潜心各自专长领域,加强合作,酝酿形成我国在茶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这可能是保持我国茶学特色教育与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我国作为世界产茶大国的特殊地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茶树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也是茶叶产品品目最为丰富齐全的国家。我国茶叶产品涵盖了红、绿、黑、青、黄、白六大茶类,还有琳琅满目的再加工茶和深加工茶制品。世界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红碎茶,以及日本蒸青绿茶在中国都有规模化生产,而工夫红茶、名优绿茶、炒青绿茶、黑青黄白四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只有中国生产。因此,中国茶业的多元化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世界茶业的发展。在近一个世纪的茶叶科技发展进程中,红碎茶和蒸青绿茶无论是加工设备和产品形式上,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我国茶叶生产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我国现代茶叶科技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那应主要归因于我们民族教育、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落后。盲目地引进和发展国外茶叶加工技术和产品形式不仅不能提高我国茶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反而不利于我国传统的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中华茶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意义重大茶叶作为食品范畴的消费品受消费习惯影响很大。在长达数千年的茶叶生产、消费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当前,欧美发达国家习惯饮用红碎茶,饮用方式类似咖啡;日本国内几乎只有蒸青绿茶产品,且有逐步被茶饮料取代的趋势。而在我国,红、绿、黑、青、黄、白六大茶类,还有再加工茶和深加工茶产品均有广泛而稳定的消费人群。和饮食文化相类似,中国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多样性已经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多样性的中国茶也会风靡全球。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茶叶科技人才,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茶产业,挖掘和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更是茶的祖国。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茶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料,大力倡导“茶为国饮”,设立“中华爱茶日”,在全民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健康饮茶”教育。茶文化可以大雅,亦可大俗。“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雅士以茶为媒谈玄论道,探求精神世界以修身养性,传承美德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承载艺术追求以提升生活品位;“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生活与茶的息息相关,迎宾待客、风俗民情、饮食养生、歌舞礼仪、婚礼祭祀等常常离不开茶的影响。茶以其大雅与大俗连结精神世界与物质层面,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繁荣和传播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毋庸置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和谐社会建设、茶产业发展、茶文化的繁荣和普及统一起来,茶文化或茶艺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潜力巨大。七、茶学专业改革与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一)办学规模、结构根据目前我国茶产业的社会需求,茶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应稳定在现有规模,并要稳步提高培养质量;严格控制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高级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重在改善科研条件,提高培养质量;适度发展专科层次的从事茶艺、茶文化和茶叶生产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模,重在实践技能培养。到2010年使全国在校茶学专业本科生和专科(高职)生稳定在2500名,硕士生30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100名左右。(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布局1、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日制茶学专业高等教育之外,应当保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等。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茶学学科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茶学学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茶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由于我国茶产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且不平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当是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科学地确定办学层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办出学校的特色。茶学专业人才层次主要有:高职(专科)、本科(学士)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合理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茶学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从事茶艺、茶文化和茶叶生产的高职人才,充实到茶产业工人队伍中。茶学本科(学士)培养具备茶学、食品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茶叶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茶学专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及文化等工作的科技人才。这是决定我国未来茶产业发展水平的中坚力量。茶学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茶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茶学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或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当前应特别重视应用型茶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视跨学科复合型博士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是决定我国茶叶科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2、在发展中定位各自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基础,全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主导型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分为:专业应用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三种类型。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相应有不同的专业规范,研究型人才培养需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则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涉茶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农业大学的茶树栽培和良种选育;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叶化学和茶叶加工机械;湖南农业大学的茶叶深加工和茶叶审评;西南大学的茶文化;福建农林大学的乌龙茶、白茶、花茶和云南农业大学的普洱茶等。在此基础上应逐步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具有茶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应用研究型人才上;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可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其他高校则重点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师资储备、教学方法、资源保障水平和预期结果等方面,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并不否定或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更不是降低质量标准。同时,立足于长期形成的各地区地理资源优势和产业格局(如:西南地区的品种资源;江南地区的名优绿茶和大宗绿茶、工夫红茶,云南、海南的红碎茶;云南的普洱茶;福建、广东乌龙茶;湖南、四川、湖北和广西的红茶和黑茶;广西的花茶等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科技与产业的紧密合作,发挥科技支撑产业的功能,形成科研特色。3、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1) 着力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各校茶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教师平均年龄降低,学科交叉渗透日益加强。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基本素质均有明显提高。但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缺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专业教师要从单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从事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2) 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和专业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导向。部分高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学科科研条件未能同步发展,加之部分研究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必须加以改进。(3) 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由于缺少经费,一些学校茶学专业实验室面积小,仪器设备少而落后,不论是校内实习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条件较差,无法满足本学科人才培养要求,亟待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刻不容缓。(4) 加强产学研结合教学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科研是提高教师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产业水平的动力;只有产学研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者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各校茶学专业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点科研项目较多,并在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上有所突破,但企业委托的横向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偏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尚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学科点科研项目较少,成果较少,对产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4、增进学科之间交流合作各校茶学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发展。全国茶学学科组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学科组会议,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但在人才培养、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缺少相互合作,全国茶学学科的资源和潜能没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