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对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A从材料“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和图片“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以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B题干材料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损害了工农利益,严重脱离了苏俄现实,故选B项。3“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甚至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矛头直指苏维埃政权。特别是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B政策过时导致社会矛盾逐渐激化C全国都已经不再存在私有财产D当时的工人和农民过着集体生活B“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甚至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征收粮食,结果引起“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特别是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因此这显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导致了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故选B项;此时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未完全建立,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C由材料“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不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D项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是指()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节B实行余粮收集制C允许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大中小工业国有A注意题目中的信息“新经济政策”“城市”“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B、D两项均不符合。6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历史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直接过渡到了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以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为前提,部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促使苏俄经济迅速走出困境,故选C项。7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C题干材料中“早早送上了工业化的大道”是指,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苏联这一变化是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的。这也说明“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因此选C项。8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D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A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故选A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苏联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导致工人积极性不高,故D项错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材料二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 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 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列宁评价的是哪一政策?该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维埃政权在当时面临着怎样的严峻形势。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实施了什么新政策?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余粮征集制。第(2)问苏维埃政权在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 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 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等信息,从引发政治经济危机等方面来回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措施:余粮收集制。(2)形势: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新政策:新经济政策。等级过关练10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的中间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B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势力大举入侵苏联A此时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11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B从“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所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故选B项;A项错在“必要”二字上;C项过于局限,不应该只是落后国家;D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内容。1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上述材料表明()A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B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C苏联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B从题干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此时的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这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故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13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面积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25%30%的农产品。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B材料中苏联与美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对比反映出苏联集体农庄效率低下,而私人土地面积和生产的农产品的占比更是表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农业和工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编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1)材料一中列宁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办法错在哪里?(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一政策?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中列宁说的“办法”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新经济政策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据材料二“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三小问的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苏联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许多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