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doc_第1页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doc_第2页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doc_第3页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doc_第4页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基本模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做出描述。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研究现状1.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空间无法被模型化,除了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外,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置之不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则很多经济现象难以解释,新经济地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而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时期,各学科在理论互动中队区域与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经济学与相关科学理论方法发突破性进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克鲁格曼等人为代表的主流派经继续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有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1826年,V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一百年后,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on Thune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Von Thunen、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1977年,Dixit和Stiglitz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简称D-S模型)。1982年,艾瑟尔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1991年Krugman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1999年和2003年,Fujita、Krugman和威纳伯利斯分别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新经济地理学从此正式确立。2.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法,将现实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期望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Krugman(1991)的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简称CP模型)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标志,它阐明了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和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的。Krugman建立了一个既考虑历史偶然性又考虑预期的动态经济模型,即历史和预期模型,以此来分析它们各自在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问题上所处的地位。在经济分析中,历史和预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基本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成本的大小。区域专业化模型通过从产业间的垂直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三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情况。3.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李小建(2012)从学科渊源和继承发展出发,指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有重叠,但在学科属性、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学科模式、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上仍存在许多差别。安虎森(2006)点评了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理论,认为,空间经济学为研究初始无外生差异的经济空间,使用了大量的简化假设。殷广卫(2008)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聚集结构的稳定性、经济运行和区域结构的演化角度,详细地介绍了核心-边缘模型的运行机制并提出我国的产业集群、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兴起等经济现象都可以从中探求理论根源。梁琦,黄卓(2012)简述了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结合。王先柱,高彦彦(2009)总结得出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贡献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研究,将垄断竞争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花俊(2009)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还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刘爱文,艾亚玮(2009)将新经济地理学的两大主题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四大主题分别进行了阐述,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发现批判经济地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上与新经济地理学迥然不同。赵朝,周冠男(2010)在剖析了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之后,陈述了地区不平衡的产业政策、解决失业的“以工代济”政策和环境保护市场化后得出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似乎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张玉卓(2010)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比较,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并指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四个发展方向。范华锋(2010)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对我国物流行业与产业聚集及规模经济递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政策建议。赵明霏,杨莹(2010)对天津引资数量进行空间集聚分析,同时又基于区位熵对天津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识别,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天津产业集聚相结合。4.总结目前,国外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以及福利和政策含义的探讨上,侧重制造业地理集中以及区际、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们日益重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对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参考文献:1.李小建,罗庆,祝英丽.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J.经济地理,2012(7)2.安虎森,蒋涛.块状世界的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点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6(6)3.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新视角 新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4.殷广卫.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5.梁琦,黄卓.空间经济学在中国J.经济学(季刊),2012(4)6.王先柱,高彦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模型及其拓展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花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J.经济经纬,2009(6).8.刘爱文,艾亚玮.新经济地理学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分异J.当代经济研究,2009(10).9.赵朝,周冠男.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解析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张玉卓.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评述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范式的比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2).11.范华锋.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2010(3)12.赵明霏,杨莹.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J.产权导刊,2010(2).13.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14.刘志高;王缉慈;共同演化及其空间隐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5.王缉慈;王敬甯;姜冀轩;深圳数字电视产业的地理集聚研究高新技术创新集群的一个尝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16. 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17.王铮,毛可晶,刘筱,赵晶媛,谢书玲;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18.王缉慈,宋向辉,李光宇;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扩散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19.刘卫东,Peter Dicken,杨伟聪;信息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以诺基亚北京星网工业园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20.苗长虹;魏也华;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21.刘志高;尹贻梅;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22. 杜德斌;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动机及其区位选择J;科学学研究;2005年01期 23.弗朗哥马雷尔巴;李宏生;乔晓楠;刘大勇;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及演化:研究进展与挑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2期24.孙静;科学驱动型产业集群形成中知识流动的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25.王士君,陈才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