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XX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最终)_第1页
2017年XX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最终)_第2页
2017年XX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最终)_第3页
2017年XX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最终)_第4页
2017年XX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最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矿业有限公司XX煤矿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XX煤矿XXXX年X月X日2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第一节 考评对象、依据1第二节 煤矿基本情况1第二章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各部分考评情况19第三节 通风23第四节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32第五节 采煤36第六节 掘进38第七节 机电41第八节 运输43第九节 职业卫生46第十节 安全培训与应急管理48第十一节 调度与地面设施50第三章 考评结论53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55附表1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化评分表59附表2 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评分表64附表3 煤矿通风标准化评分表68表4-1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标准化评分表77表4-2 煤矿地质标准化评分表79附表4-3 煤矿测量标准化评分表82附表4-4 煤矿防治水标准化评分表84附表4-5 煤矿防治冲击地压标准化评分表87附表5 煤矿采煤标准化评分表90附表6 煤矿掘进标准化评分表97附表7 煤矿机电标准化评分表104附表8 煤矿运输标准化评分表116附表9 煤矿职业卫生标准化评分表125附表10 煤矿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标准化评分表131附表11 煤矿调度和地面设施标准化评分表137第1章 概 述第一节 考评对象、依据一、考评对象XXXX矿业有限公司XX煤矿二、考评依据本次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依据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75号)及XX省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X煤局发201718号)。第二节 煤矿基本情况一、煤矿基本情况XX矿业有限公司XX煤矿位于XX省XX市西北方向,井田地理坐标:东经XX,北纬XX。 行政区划隶属XX市XX庙湾镇,东距XX市XX区约50 km,西至XX市XX县约40 km。XX市XX区至XX煤矿有公路相通,矿井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矿区交通位置图 如图1-1 。XX煤矿于X年X月开工建设,于X年XX月XX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0.45Mt/a。主采煤层为4-2#煤,厚度1.0011.25m,平均8.5m;井田面积约XXkm2,南北宽约3.00-5.00km,东西长约2.00-3.00km。改扩建后生产能力达到1.60Mt/a,目前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0.90Mt/a,剩余可采储量XX万吨,服务年限约XX年。 如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矿区地处XX黄土高原南部,属中-低山森林区,区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谷发育。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侧白土窑一带,标高+1627.7m,最低点位于XX沟口,海拔标高+1216.9m,相对高差一般410.8m,如图1-2 XX煤矿地形地貌图。图1-2 XX煤矿地形地貌图 2.水文气象(1)地表水系本井田地表水系属于XX河直流石川河水系,发育的常年性河流包括XX河、XX河、XX沟,还发育部分季节性河流沟谷。XX河发源于本区南部,为常年性流水,自西向东汇入XX河支流XX河,流量随季节变化,最大流量300m3/h,最小流量6m3/h;XX沟流水自西北向东南从本井田中部穿过,在XX沟口汇入XX河,为常年性流水,据观测资料,流量368.11209.6m3/d。XX河自东向西从本区北部通过,最大流量110m3/s,最小流量0.14m3/s;区内大南沟、岔沟沟流自南向北流入马栏河,流量随季节变化,据长期观测资料,南沟流量12.39-76.84L/s,岔沟流量14.59-87.62L/s。(2)气象据XX县气象局资料,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侯,年降水量平均为650mm,降水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发量1387mm;年平均气温9,最高36.3,最低-24.3,霜冻期为当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最大冻结深度约0.59m。 3.地震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及岩浆活动,属相对稳定区。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g左右。三、企业生产经营合法性该矿生产经营合法性证照见表1-1所示。表1-1 矿井生产经营有关“证照”一览表(1) 证件名称(2) 证件号码(3) 有效日期(4) 发证机关(5) 采矿许可证(6) XX(7) XX(8) XX省国土资源厅(9) 安全生产许可证(10) XX(11) XX(12) XX煤矿安全监察局(13) 营业执照(14) XX(15) XX(16) XX省工商行政管理局(17) 煤矿矿长资格证书(18) XX(19) XX(20) XX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四、井田境界及储量表1-2 XX煤矿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21) 井田(22) 点号(23) 经度(24) 纬度(25) 点号(26) 经度(27) 纬度(28) XX煤矿勘探(29) 1(30) 1153912(31) 351200(32) 9(33) 1154101(34) 351111(35) 2(36) 1153900(37) 351115(38) 10(39) 1154044(40) 351122(41) 3(42) 1153900(43) 351029(44) 11(45) 1154041(46) 351130(47) 4(48) 1153923 (49) 351028(50) 12(51) 1154024(52) 351142(53) 5(54) 1153944 (55) 351025(56) 13(57) 1153957(58) 351206(59) 6(60) 1154032(61) 351024(62) 14(63) 1153945(64) 351215(65) 7(66) 1154113(67) 351040(68) 15(69) 1153945(70) 351200(71) 8(72) 1154119(73) 351053(74)(75)(76) XX省国土资源厅 XX年4月颁发 XX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 XX,确定矿区范围由15个拐点坐标(表1-2)圈定,矿井开采深度+1130m至+830m标高,矿区面积 XXkm2 本井田范围内无其它生产矿井及老窑,矿井地质储量 XX万吨,其中探明的内蕴含经济储量(331)为 XX万吨,控制的内蕴经济的储量(332) XX万吨,推断内蕴经济的储量(333) XX万吨。目前剩余可采储量 XX万吨,剩余服务年限 XX年。五、井田地质条件(一)地层本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东部中段XX矿区中部,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XX组(J2y)、直罗组(J2z);白垩系下统XX组(K1y)、洛河组(K1l)、华池组(K1h)和第四系(Q),地层情况见表1-3。表1-3 XX煤矿地层一览表 地 层厚 度(m)岩 性 描 述系统组第四系Q全新统Q4018.31/3.90 岩性为再生土和砂砾石,主要分布在沟谷中。上更新 统XX组岩性为黄色、黄褐色亚粘土和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分布于梁坡地带。白垩系K下统K1华池组K1h0287.27/ 130.60下部为紫灰色细粒砂岩夹粉砂岩与泥岩,上部以紫灰色、暗紫色粉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及细粒砂岩,为一套半干旱气候下的湖相沉积。洛河组K1l161.30373.04/268.54以棕红色厚层中粒砂岩为主,中上部夹紫灰色砾岩多层,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泥质胶结,疏松易碎;砾石成份以石灰岩为主,偶见石英砾,砾径一般215cm,泥钙质胶结,砂质充填,为风成沙丘夹洪积沉积物。XX组K1y10.4362.90/28.42为紫灰、棕红色砾岩,以灰岩成分为主,少量石英岩或变质岩,基底式泥钙质胶结,砂质充填。侏罗系J中统J2直罗组J2z077.50/41.15下段底部为灰白色长石石英中-粗粒砂岩,中上部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粉细砂岩组成。上部由灰紫、紫红及灰绿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XX组J2y077.24/39.78第二段厚032.43/19.07m,以深灰、灰黑、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底部多为灰白色、浅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俗称小街砂岩,K2),上部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含零星分布且不可采的2#、3#煤层。属河湖相沉积。第一段厚034.68/15.34m,以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含主采的4煤层,属湖沼相沉积。下统J1富县组J1f038.59/11.34以灰紫、紫红、灰绿、黄褐等杂色泥岩为主,灰褐色含鲕粒泥岩次之,少量砂质泥岩、粉砂岩,为标志层K1。三叠系T上统T3胡家村组T3h厚度不详为灰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孔隙式-接触式泥钙质胶结。 (二)煤层及煤质XX煤矿含煤地层3组XX层,其编号自上而下分别为2#、3-1#、3-2#、3-3#、4-1#、4-2#煤。含煤系数为19.21%,可采煤层主要为4-2#煤。4-1#煤层是4-2#煤层的上分层(为了与该地区以往地质报告及附近XX井田中该煤层编号统一,利于对比,将该煤层编号命名为4-1#煤层,而不是4-2#上煤层),位于XX组第一段的上部,K2标志层以下,与4-2#煤层间距0.82-7.42m,平均2.65m。区内15个钻孔中可见,厚度0.20(3)7.00m(XC3),平均3.05m。可采点10个,可采厚度0.85(X46)5.20m(XC5),平均3.71m。含03层夹矸,一般为01层,夹矸厚度0.200.70m。夹矸岩性为泥岩,4-1#煤层含矸率为7.96%,可采面积XXkm2。以三个独立区块分布于本区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分布不稳定,为零星可采的不稳定煤层。4-2#煤层为本区的主采煤层,煤层埋深228556m,位于XX组第一段的中上部,K2标志层以下,层位稳定,全区大部分布。区内见煤点47个,均可采,厚度1.0011.25m,平均5.97m,可采厚度1.0010.20m,平均5.74m。含04层夹矸,一般为12层,厚度0.050.75m,夹矸岩性多为泥岩,4-2#煤层含矸率为7.89%,可采面积XXkm2。4-2#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明显,为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矿井主采4-2#煤层,煤质属于中灰、低硫、高热值煤,煤种为不粘煤,可作为动力发电和民用煤。(三)构造本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中段的XX矿区东部,大地构造位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拗陷带内。总体构造形态为北北西倾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小于26 。东部凹陷:位于本区中部东端,近东西向延伸,LK4、3、XC14、XC12、Y2、XC6、Y3、XC3、Y4孔位于凹陷中心处,在本区延伸长度为1000m,南翼倾角45左右,北翼倾角12。西部凹陷:位于本区西端,近东西向延伸,与东部凹陷相对应,LP3、LP5孔位于凹陷中心处,延伸长度为3000m,南翼倾角13左右,北翼倾角24。风子梁隆起:位于C15号钻孔附近,大致呈椭圆形,轴向近东西向,中部宽约0.7km,长约1.0km,南陡北缓为孤立的一块无煤区。本矿井未见岩浆活动。(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况XX矿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中东部,矿区西部、中部为黄土塬、黄土残塬、黄土梁峁区;东部为低中山丘陵区,山梁为子午岭支脉老爷岭,牛石梁、石山子梁为XX河与XX河的分水岭。1.区域地表水文矿区地表水主要为西部、中部XX河与东部XX河。据XX县水文站资料:XX河一般流量9.44m3/s,洪峰流量13m3/s,枯水期最小流量0.19m3/s,水质为HCO3-CaMg型淡水;据柳林水文站资料,沮水河一般流量3.23m3/s。2.区域含(隔)水层 (1)区域含水层松散层孔隙地下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中部的黄土塬区及主要河流的河谷地带,厚度0200m。黄土塬区岩性以黄土状土、亚砂土、亚粘土为主;河谷地带以冲洪积层为主。该层泉水出露较多,流量0.011.40L/s,水质为HCO3-CaMg及HCO3SO4-CaMg型淡水,该层是黄土塬区居民饮水的主要目的层。据A9、A11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埋深37.5759.26m,钻孔涌水量0.4210.59L/s,单位涌水量0.00940.0128L/sm,矿化度0.2680.28g/L,属HCO3-CaMg型淡水。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裂隙含水层(K1l)该层矿区广泛分布,厚度200430m,岩性以棕红色中粒砂岩为主,上部为砾岩层,胶结松散,具大型斜层理,在沟谷泉水出露较多,流量0.013.4L/s,水质属HCO3-CaMg及HCO3SO4-CaMg型淡水。据以往资料:第界沟、XX一带,该层在施工中涌水。X25号孔观测资料:涌水量0.694L/s,水头高出地面2.60m;X55号孔水头高出地面9.60m。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钻孔涌水量10.1312.73L/s,单位涌水量0.690.87L/sm,矿化度0.3080.401g/L,属HCO3-CaMg及HCO3SO4-CaMg型淡水,该层富水性中等到强,是矿区供水水源目的层。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砂岩裂隙含水层(T3h)胡家村组为含煤地层的基底,岩性以灰绿色、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细粒砂岩组成,该层在露头地带风化裂隙较为发育,泉水露头较多,流量0.012.05L/s,随埋深的增加富水性逐渐减弱。XX县留石村井田施工中,L2号钻孔涌水,涌水水头+10.77m,自流量0.12L/s,矿化度0.514g/L,属HCO3SO4-CaMg型水。(2)区域隔水层以上三个含水层为区域主要富水地层,其它地层富水性比较微弱,可划为弱含水层或相对隔水层。3.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区各含水层在露头地带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层向深部运移,被沟谷切割后,便以泉的形式泄出地表,补给地表水。在河谷地带,第四系潜水接受河流补给,部分地下水向深部运移,形成高水头承压水。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387mm,降水多集中于6、7、8、9四个月,降雨后多形成山洪排出区外,由于本区基岩裂隙不发育,不利于大气降水补给,各含水层富水性弱,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属以裂隙充水为主的简单型。4. 区域补径排条件 (1)区域地下水补给该地下水系统内白垩系含水层绝大部分为第四系或新近系覆盖,黄土层中上部孔隙较为发育,黄土层含水层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黄土层直接覆盖在白垩系含水层之上,白垩系上部发育有环河组,多为隔水层但非全区发育,洛河组含水层局部接受松散含水层的补给。区内河流沟谷分布广泛切割较深,局部洛河组含水层直接出露河谷,形成补给接触关系,地表河流的入渗补给是松散层和白垩系含水层的补给水源之一。XX组承压裂隙水的补给在井田内以侧向补给为主,井田外的补给源较远,主要是通过区外的深层断裂构造导水带补给。加之其岩性以粉、细粒砂岩和煤层为主,其补给量很小,因此含水量也很微弱。 (2)区域地下水径流黄土松散含水层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多被切割成独立块段,松散层地下水自塬面中心向塬周围沟谷方向径流。根据区域地下水系统的分布情况,此区域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马莲河地下水系统的东侧,属于系统补给区域。因此基岩含水层在露头区获得补给后,向西侧深部径流,部分区段在沟谷切割裸露地段补给地表水。 (3)地下水排泄区内松散含水层主要在沟谷以泉形式排泄。松散含水层泉水是地表河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也是区内主要生活供水水源。基岩含水层主要由深部径流向区外排泄,或是通过矿井排水、工业用水等方式排出地表;洛河组含水层在局部地段还以泉的形式排泄。 (五)矿井水文地质1.含水层本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层、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碎屑岩组成,碎屑岩粗细相间,相互成层。粗粒地层裂隙相对发育,富水性较强,细粒地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或不含水,据水文地质测绘与钻孔资料,本区内含(隔)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Q)第四系松散层包括全新统冲洪积层与上更新统黄土。厚度018.31m,平均3.90m,全新统冲洪积层分布于沟谷地带,岩性由再生黄土、沙、砂砾石组成,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性强,分布范围不均,富水性弱-中等。上更新统黄土主要分布于山坡、梁峁地带,岩性为黄-黄褐色亚粘土和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和古土壤层。在水文地质测绘中,该层有泉水出露,流量较小,为0.0140.17L/s,矿化度0.514g/L,水质属HCO3SO4-Ca型淡水,富水性弱。 (2)白垩系下统华池砂岩裂隙含水层(K1h)本区内该层广泛分布,厚度0287.27m,平均130.60m,下部为紫灰色细粒砂岩夹粉砂岩与泥岩薄层,上部以紫灰色、暗紫色粉砂岩为主,夹同色泥岩、细粒砂岩。泥岩、粉砂岩具水平纹理、水平层理,易风化成板状或薄片状,砂岩裂隙发育,但未切穿泥岩。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砂岩裂隙中,顺裂隙面运移,由于埋藏较浅,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量随季节变化。钻探施工中,XC4、XC5、LP1、LP2、LK1、LK9、LK4号钻孔该层出现漏水,漏失量5.0015.00m3/h。该层出露泉点3个,流量0.01-0.22L/s,矿化度0.292g/L,据长观泉(泉04)观测,流量0.0620.071L/s,水质属HCO3-CaMg型,富水性弱。 (3)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K1l)该层全区分布,厚度161.30373.04m,平均厚度268.54m,岩性以棕红色厚层状中粒砂岩为主,中、上部夹紫灰色砾岩多层。该层分布广,厚度大,富水性好,为区域的主要含水层。本区内沟谷中有泉水出露,流量0.14L/s。据J2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降深11.5432.98m,涌水量0.8692.100L/s,单位涌水量0.07121L/sm,渗透系数为0.057847m/d,矿化度0.289g/L,属HCO3-CaMg 型淡水,据本井田LK4钻孔洛河砂岩抽水试验资料:水位埋深158.83m,降深19.67m,涌水量为3.922L/s,平均单位涌水量0.235494L/s.m,平均渗透系数为0.11203m/d,矿化度0.517g/L,水质属HCO3-MgCaNa型,该层为富水性弱-中等的岩层。 (4)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与XX组(J2y)砂岩裂隙含水层直罗组砂岩全区分布,厚度077.50m,平均41.15m,上部由灰紫、紫红及灰绿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组成,下部由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及中粒砂岩组成,底部为灰白色粗粒砂岩。据J2号孔抽水资料:水位标高+1262.14m,降深69.66m,钻孔涌水量0.01L/s,单位涌水量0.00014L/sm,渗透系数0.000309m/d,矿化度0.593g/L,水质属HCO3CO3-Na型水,本层富水性弱。XX组全区分布,厚034.68m,平均17.21m,为本区含煤地层,地表无出露,岩性由粉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泥岩及煤组成。据J2号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1206.47m,降深28.83m,钻孔涌水量0.002L/s,单位涌水量0.000069L/sm,渗透系数0.000155m/d,属富水性极弱的含水层。Y2号钻孔对直罗组及XX组含水层进行了混合抽水试验,混合水位埋深42.46m(+1256.71m),降深144.64m,钻孔涌水量0.046L/s,单位涌水量0.000318L/sm,渗透系数0.0004505m/d,矿化度2.21g/L,水质为HCO3Cl-Na 型,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据本井田LK4号钻孔对直罗组与XX组混合抽水试验资料:水位埋深142.30m(+1407.01m),降深51m,涌水量0.00396L/s,单位涌水量0.0000776L/sm,渗透系数0.000045512m/d,矿化度4.766g/L,水质属SO4Cl-Na型水。该层(直罗组与XX组混合含水层)富水性极弱。 (5)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砂岩裂隙含水层(T3h)该层全区分布,为煤田勘探的基底,钻探施工未钻穿。据钻孔揭露,主要由浅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组成。随着埋深增大,裂隙逐渐减弱,富水性随之减弱至无水。各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见表1-5。表1-5 XX煤矿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一览表(77) 含水层(78) 厚度(79) (m)(80) 单位涌水量(L/sm)(81) 渗透系数(m/d)(82) 水质类型(83)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Q)(84)(85)(86)(87) HCO3SO4-Ca(88) 白垩系下统华池砂岩裂隙含水层(K1h)(89)(90)(91)(92) HCO3-CaMg(93) 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K1l)(94)(95) 0.07121(96) 0.235494(97) 0.0578470.11203(98) HCO3-CaMg(99) 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与XX组(J2y)砂岩裂隙含水层(100) 直罗组(101)(102) XX组(103) 0.000318(104) 0.0004505(105) HCO3Cl- Na、(106) SO4ClNa(107) 侏罗系下统富县组相对隔水层(J1f)(108)(109)(110)(111)2. 隔水层根据地层资料,井田内由上往下发育的隔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如下: (1)白垩系下统XX组砾岩相对隔水层(K1y)该层全区分布,厚度10.4362.90m,平均28.42m,岩性为紫灰、棕红色砾岩。分选性差,基底式钙质胶结,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不含水,可作为上、下含水层的相对隔水层。 (2)侏罗系下统富县组相对隔水层(J1f)该层全区分布,厚度038.59m,平均11.34m,岩性由灰紫、紫红、灰绿、黄褐等杂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团块构造,具滑面,易风化,遇水膨胀,为相对隔水层。为了更直观的体现含水层与主采煤层间的上下关系,绘制了含水层与主采煤层间关系,如图1-3图1-3 XX煤矿主采煤层与含水层上下赋存关系图3.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本区处于分水岭地带,沟谷切割剧烈,地形坡降比大,利于大气降水排泄,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第四系潜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丰水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洛河砂岩含水层则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沿潜水面向地势低洼处径流,在适宜的地形低洼处补给上部浅层水或以泉的形式排泄,部分通过含水层向深部径流。据J2号钻孔洛河砂岩水位观测资料,静止水位标高+1254.38m,洛河砂岩地下水补给河谷冲洪积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因受上覆隔水层的影响,常形成承压水,径流方向由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运移,径流带位于含水层裂隙发育的部位,与浅层地下水比较,深层水流动缓慢,水交替循环弱,水量小。据LK4钻孔勘探直罗组和XX组混合抽水试验,q=0.0000776L/s.m,k=0.000045512m/d,矿化度4.766g/L,水质属SO4CL-Na型水。第二章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各部分考评情况第1节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一、工作要求 1.组织机构与制度 我矿建立了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级领导职责,安全监察科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工作制度。 2.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1)年度辨识评估。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下发后,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我矿瓦斯、水、火、粉尘、顶板以及运输系统进行辨识。 (2)专项辨识评估 a.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 b.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c.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 d.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 我矿针对以上专项辨识评估内容,完善工作制度,矿井如发生以上内容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进行专项辨识评估工作。 3.安全风险管控 (1)内容要求 a.建立了矿长、分管负责人安全风险定期检查分析工作机制,定期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管控效果进行评估,针对管控措施进行进一步完善。 b.建立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机制,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生产计划、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完善; c.重大安全风险有专门的管控方案,管控责任明确,人员、资金有保障。 (2)现场检查 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公告警示 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井口公布栏对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公示。 4.保障措施 (1)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列入专项工作计划,正在进一步完善; (2)由安全监察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全员进行安全风险知识培训。 二、评分结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专业总分为100分,按附表1进行考核,经XX煤矿自评,扣分项4项,实扣分8分,我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专业得分为92分。第二节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一、工作要求 1.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明确了矿长为我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矿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监察科负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记录、上报、和督办、验收等工作。 (2)建立了隐患分级管控机制及制定文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分级,按事故隐患等级进行治理、督办、验收。 2.事故隐患排查 (1)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制定了排查计划,明确了排查内容和排查频次; (2)排查范围覆盖生产各系统和各岗位; (3)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立即向当地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书面报告,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台账和重大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3.事故隐患治理 (1)分级治理 a.事故隐患实施分级治理,针对不同等级的事故隐患由安全监察科对相应层级的单位(部门)下发隐患通知书; b.事故隐患治理严格做到了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由矿长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 (2)安全措施 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采取了安全技术措施。对治理过程危险性较大的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有区队跟班干部和安全员,并设置警示标识。 4.监督管理 (1)事故隐患治理实施分级督办,对未按规定完成治理的事故隐患,及时提高督办层级,加大督办力度;事故隐患治理完成,经验收合格后予以销号,解除督办; (2)及时通报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接受监督。 5.保障措施 (1)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列入专项工作计划,正在进一步完善。 (2)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3)由安全监察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知识培训。 二、重大事故隐患判定 (1)我矿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足额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2)严格制定并且执行井下劳动定员制度; (3)我矿配备有矿长和分管安全的副矿长,安全组织机构健全; (4)XX煤矿由XX签订整体托管协议,其证照齐全合法; (5)XX煤矿与XX签订了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约定双方职责,手续齐全有效; (6)其它项不涉及。 三、评分结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业总分为100分,按附表2进行考核,经XX煤矿自评,扣分项3项,实扣分6分,我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业得分为94分。第三节 通风一、工作要求(风险预控)1.通风系统(1)矿井通风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矿井通风方式、方法符合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以下简称AQ1028)规定;回风斜井回风。回风斜井地面安装防爆抽出式对旋轴流通风机,型号:FBCDZ60-8-23,电机功率2*220KW,主扇排风量3562m3/min,负压1210Pa,等积孔2.0m2。2016年矿井反风演习,矿井反风率为61.6%,反风风流改向时间为4分钟,反风装置合格;回采工作面反风率为61.2%,反风期间瓦斯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均未超过0.8%,符合规定。 (2)矿井风量计算准确,风量分配合理,井下作业地点实际供风量满足风量要求;2015年3月11日进行了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工作,实测矿井总回风量为3853m3/min,实测矿井通风总阻力为1029.34Pa,满足矿井通风系统阻力要求;2台主要通风机于2015年3月8日经XX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检测结论“合格”。2.局部通风 (1)掘进巷道均采用局扇压入式通风,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掘进巷道均编制有局部通风设计,选择的局部通风机和风筒,满足通风需要; (2)局部通风机设施齐全,安装有消音器,吸风口有风罩及整流器,高压部位有衬垫;局部通风机及其启动装置应安装在进风巷中,距离回风口10m以上,且巷道支护完好、无淋水、无积水、无杂物;距地面高度大于0.3m,风量满足要求;每个掘进巷道均安装了两台同型号的局部通风机,做到了“三专”及“双电源”供电,工作与备用局部通风机的电源取自采区变电所相互独立的电源,同时实现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实现主备风机自动切换,局部通风机要保持连续运转,不得随意停开,实行挂牌管理,设专人看管,专人维护,保持连续运转、均衡供风、风量稳定,局部通风机运转超过6个月应上井检修,局部通风机做到每天进行一次自动切换试验;局部通风机安装、供电、闭锁功能、检修、试验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3)局部通风机前风量均充足,满足通风需要,不存在循环风现象。 3.通风设施合理构筑通风设施,最大限度减少通风设施数量,消灭不合理通风。通风设施构筑用不燃材料砌筑,厚度符合要求,严密不漏风,墙体平整,无裂缝、重缝和空缝,墙体周边掏槽见硬帮、硬顶,与煤岩接实;设施周围5m范围内巷道支护完好,无杂物、积水、淤泥,每组风门墙不少于2道,风门安设正、反风门两组四道,能自动关闭,并装有闭锁装置;风门完好,四周接触严密;调节风窗的调节位置设在风门墙正上方,并能灵活调节。 4.瓦斯防治 (1)矿井所有采、掘工作面均设专职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采掘工作面均设专职瓦斯员,每班均设点巡回定时检查,工作面每班检查不少于3次,其他机电设备处每班检查不少于1次。通风区长、总工程师矿长每天审阅瓦斯日报表,瓦斯员按照规定路线定时、定点进行瓦斯检查,严防空漏检、假检。 XX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2)排放瓦斯均制定专项措施,做到安全排放,无“一风吹”。我矿无瓦斯超限现象。5.突出防治我矿为低瓦斯矿井,此项不涉及。6.瓦斯抽采 (1)瓦斯抽采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瓦斯管路检查、钻孔参数、监测参数等符合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以下简称AQ1027)规定。我矿瓦斯抽采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安装齐全,定期安排人员对瓦斯抽放管路进行检查。 (2)瓦斯抽放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抽采能力满足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要求;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及时开启瓦斯抽放系统。目前我矿瓦斯抽放系统运行正常,每天对井下抽放管路检查,地面瓦斯抽放泵站每隔2小时由泵站司机检测一次流量、瓦斯浓度、压力、CO等参数,抽采能力满足要求; (3)积极利用抽采瓦斯。我矿已建立地面瓦斯抽放泵站,现瓦斯浓度达不到利用条件。7.安全监控我矿现采用KJ73N安全监控系统,安装各类传感器80台,安全监控分站9台,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以下简称AQ1029)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维护、调校、检定到位,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现监测监控系统运行正常,传感器安装到位,每天安排人员进行维护,每15天进行一次标校闭锁实验。8.防灭火(1)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我矿建立有完善的采空区灌浆系统、巷道及采掘头面消防系统等防灭火系统,束管监测人工观测预报等自然发火监测系统,且系统运行正常; (2)我矿所采煤层为易自然煤层,开采期间坚持进行束管监测分析及人工观测预报等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 (3)我矿在副井口设置地面消防材料库,井底车场大巷附近设置井下消防材料库,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消防器材配备齐全。地面泵房、各变电所、配电点、临时配电点、皮带机头、和使用皮带运输机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灭火器、灭火沙箱及洒水软管配备齐全,符合要求。9.防治粉尘 (1)防尘供水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副井口旁设有消防水池一座,容水量为240m,工业广场后坡设置高位水池一座,容积120m,防尘供水由主斜井和回风斜井到达井底,供向井下各用水防尘地点。主供水管路为DN150、DN100钢管,分别敷设760m、620m;支供水管路为DN50mm钢管,敷设2100m。 (2)矿井共安设隔爆水棚7组,主要隔爆水棚3组,辅助隔爆水棚4组,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水量、数量及安装质量符合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规定。 (3)综合防尘措施完善,防尘设备、设施齐全,使用正常。 我矿编制了年度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及综合防尘、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采掘工作面有完善的防尘系统,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安设粉尘传感器。采掘工作面防尘设施齐全,割煤、放煤、移架实现同步自动喷雾;破碎机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采煤机及综掘机内、外喷雾。转载点安设可按要求调节喷雾装置,喷雾覆盖落煤点;采煤工作面出口向外30m范围内各安装两道风流净化水幕。掘进机随机安装有湿式除尘风机,各转载点安装有喷雾装置;掘进巷道施工时采取湿式钻眼(孔)。10.井下爆破 (1)我矿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在地面建有炸药库,爆炸物品库存、领用等各环节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2)井下爆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制度; (3)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正确处理拒爆、残爆。11.管理制度 (1)我矿建立了“一通三防”组织保障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机构,同时修编了“一通三防”管理规定。 “一通三防”由总工程师负责,下设通防工区。配备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管理矿井通风、防灭火、瓦斯治理以及防尘工作,明确了人员责任,有序有效的开展“一通三防”工作。 (2)矿井有完善的通风系统图、安全监控布置图、安全监控断电系统图、矿井反风系统图、避灾路线图、防灭火系统图、防尘系统图、瓦斯抽放系统图。按规定绘制图纸。相关记录、台账、报表、报告、计划及支持性文件等资料,均与现场实际相符; (3)我矿完善了“一通三防”各岗位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管理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自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不存在“三违”现象。且作业前均进行安全确认。 二、重大事故隐患判定 1.通风系统重大事故隐患: (1)我矿总风量配备充足,井下各个用风地点风量满足要求; (2)我矿回风斜井地面安装了2套同等能力防爆抽出式对旋轴流通风机,型号:FBCDZ60-8-23,电机型号:YBFe400S2-8,功率:2220kW,主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3)我矿无串联通风现象; (4)我矿严格按照设计形成通风系统,设有专用回风巷; (5)我矿为低瓦斯矿井,且所采煤层为易自然煤层。井下一采区设有专用回风巷; (6)我矿采掘工作面等主要用风地点风量配备充足; (7)我矿通风系统为两进一回,未出现一段进风、一段回风的现象。 2.局部通风重大事故隐患: 矿井每个掘进巷道均安装了两台同型号的局部通风机,做到了“三专”“双电源”供电,工作与备用局部通风机的电源取自采区变电所相互独立的电源,同时实现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和自动切换功能。 3.瓦斯管理重大事故隐患: (1)我矿所有采、掘工作面均设专职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每班均设点定时巡回检查,工作面每班检查不少于3次,其他机电设备处每班检查不少于1次。通风区长、总工程师矿长每天审阅瓦斯日报表,瓦斯员按照规定路线定时、定点进行瓦斯检查,未出现漏检、假检现象。 (2)我矿瓦斯报警值执行0.8%,瓦斯超限立即停止作业,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后恢复作业。 4.突出防治重大事故隐患: 我矿为低瓦斯矿井,此项不涉及。 5.瓦斯抽采重大事故隐患: (1)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已在地面建立了永久抽放泵站,且能够正常运行; (2)突出矿井未装备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或者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我矿为低瓦斯矿井,此项不涉及。 (3)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不达标组织生产的。 我矿工作面回采前,已安装完善的抽放系统,调试完好;我矿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5m/min,掘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3m/min,现达不到抽采条件。 6.安全监控重大事故隐患: (1)突出矿井未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或者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我矿为低瓦斯矿井,此项不涉及。 (2)我矿按规定安设、调校甲烷传感器,没有人为造成甲烷传感器失效的,瓦斯超限后不能断电或者断电范围不符合规定的; 按照规定安装了各类传感器,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闭锁试验,试验期间,能够立即断电,断电范围符合要求。 (3)高瓦斯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恢复的,或者对系统记录的瓦斯超限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屏蔽的。矿井监测系统运行正常,能够及时监测井下各类数据。 我矿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能够及时监测井下各类数据。 7.防灭火重大事故隐患: (1)我矿所采煤层为容易自然煤层,编制有矿井防治煤层自燃发火专项设计及措施,并严格按照设计组织生产; (2)我矿为低瓦斯矿井,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严格执行防灭火措施落实,矿井无自燃发火征兆; (3)矿井建矿至今无自燃发火征兆。 8.井下爆破重大事故隐患: 我矿选用的炸药为煤矿许用三级乳化炸药,雷管为毫秒延期电雷管(延期时间130ms),采用专用的发爆器的,施工中严禁裸露放炮。 9.基础管理重大事故隐患: 我矿配有总工程师全面负责“一通三防”管理工作,以及5名负责通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评分结果通风专业由11大项组成,按照附表3进行考核。我矿为低瓦斯矿井,不涉及突出防治。表2-1 通风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情况汇总表序号名称标准分值考核得分备注1通风系统1001002局部通风100目前无掘进工作面3通风设施1001004瓦斯防治1001005突出防治100该项不考核6瓦斯抽采100957安全监控1001008防灭火1001009防治粉尘1009310井下爆破1009011管理制度100100通风专业评分要求:取上述11项中的最低分作为通风得分,经XX煤矿自评,扣分4项,最终得分90分。第四节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一、工作要求(风险管控)1.机构设置 (1)XX煤矿核定年产量XX万吨/年,水文地质类型中等。矿井设有地测科,全面负责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工作,配备有满足矿井地质(1人)、水文地质(兼1人)、瓦斯地质(兼1人)、矿井储量管理(兼1人)、矿井测量(2人)、制图(1人)等方面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地测科由总工程师、地测副总分管。 (2)完善了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暴雨期间巡视及停产撤人制度、井下遇出水征兆立即停产撤人制度等;建立防治水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探放水领导小组和探放水队伍及其职责、防治水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矿井成立了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