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1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2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3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4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课 长河漫步一、教 材 分 析_长河漫步 课题长河漫步明示了编者的意图。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彩陶、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长河漫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漫步”中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长河漫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铜器和兵马俑的介绍,将象征和写实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社会性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体验;古代绘画部分尽可能地选用了不同形式、题材的绘画作品,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风俗画和文人画等等。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以下将课本呈现的材料作简略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1课 长河漫步 彩陶纹与青铜器纹饰之间的联系 彩陶纹样内容分别和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如猪纹、鸟纹之于河姆渡人,鱼纹、人面纹之于半坡人那样。彩陶纹样中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纹样,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抽象纹样大多是写实纹样变化的结果;青铜器纹样中的饕餮、夔、龙、凤等为想像中的神异动物,这些纹样更具有装饰性,常常对称排列,教材上的鸟纹和凤纹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铜器也有和彩陶纹相同的几何纹,如云雷纹、圆涡纹、回纹以及方格、三角等纹饰,常常作为陪衬的底纹。 彩陶、青铜器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与兵马俑的写实风格比较 彩陶、青铜器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性,一是纹饰都依附于器物,或本身就是器物的造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彩陶纹样与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带有神秘色彩,表现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青铜器纹饰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这些纹饰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时代的特点。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秦陵兵马俑则不同,它没有诉诸巫术鬼神的作用,而是通过强大的军阵逼真的塑造,来显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古代绘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和气韵生动的审美原则 在教材呈现的绘画作品中,用线的特点各有不同。如朝元图的圆浑稳健,芙蓉锦鸡图的细密精致,以及荷花水鸟图的淋漓酣畅。帮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的风范,体会其中的气质、韵律,加深对传统绘画用线的理解。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1课 长河漫步 象征意义在古代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人物龙凤帛画中的龙凤引导死者的灵魂生天。芙蓉锦鸡图以锦鸡斑斓的色彩象征“五德”,宣扬封建的伦理思想。荷花水鸟图“白眼向人”的鸟,鲜明地传达出画家傲兀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二马图则以寓意手法抨击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传统艺术理论是欣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内容材料是在历史线索中点状呈现的,但始终以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线造型的主要手段和气韵生动贯穿其中。用古代绘画理论进行提示和归纳,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六法论”的简单介绍,使学生的感性知识能上升到初浅的理论层面。 教学活动的设置各有所侧重:活动一从图形和构成方法的分辨入手,旨在通过细节的研究,加强学生对纹样的体验和感受。活动二则是形式语言、思想情感、政治态度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具体造型细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评论和文化认知的多方面素养。 评价建议栏目设置了有关短文撰写的评价内容,对写作重点做出了提示。 教材在资料库栏目中介绍了“谢赫六法”和画家朱耷,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线索和查询资料的方法。 学习大空间栏目更大范围地拓展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启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欣赏方法的一般掌握,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此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 材 目 标 *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源流、不同时期的美术现象以及审美特点,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1课 长河漫步*通过欣赏活动,感悟中国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使之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 学 思 路 教学内容的确定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包含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两方面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教材意图,把握和控制难度,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材的内容材料多,跨度大,一味照本宣科必然拖沓。所以,对材料进行选择处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沿历史发展线索进入,强调不同时代的渊源关系,对作品表现风格的演变以及社会功用做出判断。课本中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部分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线索,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内容有:陶器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彩陶纹样中所蕴含的早期人类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关系;彩陶纹样与青铜器纹饰在造型表现上的异同;象征意义的图式与写实表现所反映的社会意义等等。 )从造型表现特点的探究入手,抓住传统美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讲究气韵生动的特征,对不同表现形式和题材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具体作品感悟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课本中古代绘画部分呈现的材料较多,应该有所侧重,关联其他。围绕一个主题,旁及多幅作品是可取的方法。 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兼容造型表现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以造型表现特点为主题的教学也要阐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两者兼顾,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从细致地研究教学内容开始,大量地查阅资料,除熟悉与作品有关的内容外,还须精选那些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史料和有关知识。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教学策略 确定教学重点,理顺线索,依照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方式,从历史发展线索和造型表现特点两个方面入手,划分为彩陶、青铜器、兵马俑和古代绘画两个部分。彩陶、青铜器、兵马俑部分围绕美术与社会这一主题,将图形的欣赏、研究与历史的发展、变革紧密联系,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为此,课前要周密地设计若干选题,选题的内容应该步步贴近教学目标,把学习引向深入。古代绘画部分围绕传统美术的造型特点,一方面对课本材料进行对照比较,归纳和概括其共同特点;另一方面提取重点欣赏的作品进行研究,以点带面,探讨传统绘画的精神特质。 学习活动的设置需根据学情合理安排,活动一的目标取向是通过细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纹样的构成形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鉴赏的方法和眼界。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考虑加入对图形意义的分析和研究,使教学活动趋于完整。活动二的重点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时间限制,可以把写作部分安排在课后,课堂上通过议论和交流的形式,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欣赏评论短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评价穿插于每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讨论,应及时归纳并给予评价。对于有积极意义的想法和理解,应帮助其完善并给予肯定。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通过提示进行引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 四、教 学 选 择 教学课时的安排可以酌情处理,分为两课时或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的安排参照参考教案;三课时的安排适当加入彩陶和青铜器的内容,划分为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组织方式以讨论、分析为主,根据学生情况恰当地调整指标。运用教学提示对讨论进行引导和调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 学 建 议 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适当加入彩陶和青铜器的内容,弥补教材因版面限制带来的不足。增加和删减内容应该把握教材呈现的意图,抓住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这一要点,联系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线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教学内容可以分类进行群组编排,使教学阶段的主题清晰,主次分明。如美术的起源;美术与社会;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美术作品的象征意义等等。 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以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艺术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给予他们分析的依据和联想的空间。如:想像原始人类的生活;氏族部落的兼并和战争;神秘的祭祀活动;古老的神话传说;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巨大工程的建造等等。 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课堂讨论要紧扣教学目标,不可游离教学内容成为赘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话题的进入可以是贴近生活,自然而浅显的,然后,层层深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逼教学目标。同时要发挥教学提示的引导作用,把知识加以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使之重点突出。 作品分析研究结合动手训练,通过尝试和体验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这一类的作业包括方法分析和临摹,如教材中对纹样构成的分析。 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组织,要注意图片和文字清晰简洁、准确无误;演示内容和讲解内容的一致性;演示时机的选择,要与内容进度相贴切;演示的速度适中等等。 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除以讨论、分析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外,根据当地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博物馆、历史遗迹、互联网等;举办小型展览和专题讲座,选择主题编撰图文并茂的美术文集,在校园网上提供一定规模、数量的图片文字资料供学生浏览等等。 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使整个欣赏过程明晰、有条理,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 六、教 学 资 料 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盆内绘有五人一组的三队舞蹈者在手舞足蹈,气氛热烈。人物都带有头饰和尾饰,表明他们正在操演某种原始祭祀活动。 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征,鱼在仰韶文化陶绘中是出现最多的图像之一。人面鱼纹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饕餮纹 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夔 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如龙一足。 秦陵兵马俑 人物、山水、花鸟 中国古代人物画一直遵循着“以形写神”的表现原则,战国时代的“形具而神生”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到南齐谢赫在品评人物画的“六法”中把人物的“气韵生动”摆在首要的地位和作为最高的准则,因此,在中国人物画中突出揭示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情气质。 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这些景物的简单再现。中国山水画以其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珍宝。早在山水画的萌芽阶段,人们就强调山水画的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面对大自然的想像活动,进行“至情”和“意境”的创造,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以达到“畅神抒怀”的目的。这种审美特征一直贯穿在历代山水画作品中,也成为山水画家自觉遵循的美学原则。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画史所载及实物资料来印证,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为山水画的萌芽期;隋唐为山水画的独立发展期;宋元为山水画的成熟高峰期;明清为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巩固完善期。 中国花鸟画的描绘对象,不仅仅指花和鸟,而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竹石、蔬果、翎毛、鱼虫、走兽、博古等类。描绘各种动植物也不仅仅是让人了解其外表形状和生物的特征,而是通过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实体,来揭示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同构心理因素,借物抒情,以传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状物”与“抒情”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马图画后题记:“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风霜,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情之不类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课目 第课 长河漫步 年级 年级上册 执教 赵锟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彩陶、青铜器、兵马俑有关知识以及审美特点。 多媒体演示图片与文字。 一、问题导入 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入课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 熏 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 芽 器物的用途: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 ? 鸦 设想陶器产生的过程。 小结:陶器的出现标志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随着采集、耕织和手工业的发展,定居后的氏族成员需要一些器物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要有适合日用炊饮的各种器皿。最初这些器物很可能是用植物为材料制作的,如草、藤、木头等等。由于编织器物不能放在火上作为炊具,人们就用黏土涂在木器或编织物的表面,增强其耐火性,很可能由此发明了陶器。从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上可以得到证明。 以植物为材料的容器;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 二、彩陶、青铜器纹样分析 分析彩陶纹样,了解、推想史前人类社会生活;把握纹样细节,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揣测纹样中蕴含的意义。 欣赏分析人面鱼纹盆的纹样 ? 熏推想史前人类生活情景以及纹样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鱼在人面周围有规律的排列,形成规则的图形,纹样组合采用了哪些手法? 渔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图案并没有直接表现捕鱼的情景,你认为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它是单纯的装饰吗? 教学提示: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征,鱼在仰韶文化陶绘中是出现最多的图像之一。 人面鱼纹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人面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纹的分解动画。 术语解释:巫术图腾。 探究具象和抽象彩陶纹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化规律。 分析彩陶纹样具象与抽象的变化,通过讨论得出方法和结论。 摄取、归纳并最大限度简化图形中的关键特征; 按照一定规则重新组合排列。 鱼纹、鸟纹、蛙纹以及相关几何纹的关系和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纹样的不同表现方法与象征意义。 彩陶鸟纹与青铜器凤纹比较: 视觉感受:朴实与华丽,简略与丰富; 造型手法:写实与夸张; 象征意义:氏族图腾;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教学提示: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祭祀的“礼器”而制作,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 彩陶鸟纹与青铜器凤纹图片。 商周青铜器欣赏。 商周青铜器纹饰:饕餮、夔龙、夔凤。 小结: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 极度夸张变形和图案化的动物主体纹样则配以典雅华丽的饰带和底纹,与厚重规整的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威严典重、狞厉神秘、雄伟华丽的总体艺术风格。 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纹饰。 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了解写实与装饰。 具有高度写实风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向东行进的布阵设计,清楚地代表了秦军由西而东消灭六国的锋芒所指。 等身高大写实的兵马形象;面部造型的真实性。 教学提示:秦陵兵马俑和彩陶、青铜器不同的是,它没有诉诸巫术鬼神的作用,而是通过强大的军事组织,显示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秦始皇陵兵马俑:兵俑坑、兵俑造型以及细节。 三、学习活动 尝试将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变化为抽象图形,并将其组合为适合纹样。 课后通过互联网、书刊杂志收集有关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的图片、文字资料,分主题进行编辑成册。如:彩陶纹样中的鱼;饕餮纹样的组合变化;兵马俑造型集锦等。 动植物形象参考图片。 提供网址。 四、课堂评价 参与的程度与认识问题的深度; 明确辨识所学纹饰,对彩陶、青铜器有较清晰的了解; 图形的理解、变化能力以及美感在作业中的表现。教案教材分析: 本节课本人根据近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所进行的尝试,希望能找到一种比较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欣赏课,内容上不必去求全因为45分钟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更应注重的是教学的方法和态度。 首先本课课题长河漫步,选题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导向性。所以本课决定采取以“马”为话题漫步历史长河通过古代的雕塑绘画作品的欣赏,来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特点形与神的关系。通过对几个主要历史时期“马”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以线为主、以形写神、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关键是教师的介绍不能太专业、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的接受 ,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 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 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 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 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 3、 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 (设置问题) 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 横”如何体现?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含蓄的美。想象力 5、 小结 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 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 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 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 (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 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点是形象准确,色彩鲜明,描绘细腻,一笔不苟。但其画马过分写实,艺术的概括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还运用的不够。 10、 近代的徐悲鸿先生,为画马的技法开了新生面。借马寄托民族精神 三、教师总结 拉近学生和马的距离 讲成语典故、十二生肖、马的姓氏在民族乐器声中点题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二胡曲赛马 同时回放本课图片) 四、结束新课 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三课 静物有声一、教 材 分 析 静物有声静物画(静物有声)是以日常生活中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艺术家出于对表现人的生活的兴趣,把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品。同时,静物有声还成为画家练习技巧和学院美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于训练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静物有声根据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有关内容,教材以静物画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自己摆静物、描绘静物、改画、赏析作品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静物画的创作过程,理解画家通过形、光、色、质、构图和空间等造型要素的处理,赋予作品以某种意味,有意识地表达情感。 教材以首页三幅作品的欣赏入手,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静物画表达情感。冠军的象征一画以饱满的构图,细腻地刻画了那些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排球,叙述了中国女排冠军之路的艰辛;高更的椅子以高更曾经坐过的椅子为主体,椅子上没有影子的烛光,给人以脱离现实之感,传达了病中的画家忧郁悲凉和思念友人的心情;纪念贝多芬诞辰周年描绘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石膏像、小提琴和乐谱等,表达作者对贝多芬的纪念与崇拜。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静物画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教材中呈现的苏巴朗的有壶的静物和塞尚的静物,主要是介绍静物画中的两种常见的构图形式:水平线构图和三角形构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构图形式给人不同感觉,适合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理解构图在静物画中的作用。天伦之乐及其教学提示,帮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理解静物画要想做到“静物有声”,要能表达一定的主题与情感。 教材中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主要是让学生分小组摆静物,并用铅笔作构图练习。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选择描绘对象,确定构图组合和画稿练习来完成一幅静物画的构思过程;活动二是参照一幅静物画作品,从不同的主题进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改画,在临摹方法的辅助下,降低难度,达到运用静物画表达情感的目的。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3课 静物有声评价建议栏目中,从欣赏和评述、构思构图、作业效果分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自我检测的要求,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的运用。 资料库中介绍了什么是静物画、静物画的历史、什么是构思、构图,作为本单元学习的参考和补充。 学习大空间作为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侧重从静物画创作的不同表现形式、风格和不同工具材料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欣赏分析、摆放静物学习构思构图知识和改画表现等学习活动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了解静物画表现情感的关键手段;在绘画尝试练习中运用构图知识来表达主题。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3课 静物有声二、教 学 目 标 *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了解静物画表现情感的关键手段,并能就静物画作品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独特见解; *了解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于静物组合,构图和改画的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倾注个人情感。 三、教 学 思 路 教学题材确定 教材选用了丰富的材料,应有所侧重,从不同角度进入。欣赏分析本课首页的三幅静物画作品,感受画面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主题,围绕作品中有意义的线索进行归纳,找出其中的联系:如冠军的象征满幅残破的排球、艰苦卓越、进取向上的寓意;高更的椅子宁静环境中的烛台和椅子、强烈的色彩对比、不眠之夜的伤感和思念;纪念贝多芬诞辰周年黑白分割的画面、贝多芬塑像和小提琴、黑暗与光明的象征意义等等。 从构图知识的学习进入,分析苏巴朗和塞尚的静物作品,感受画面效果,体会和研究不同的构图形式并找出规律。 天伦之乐表现祖孙同堂的幸福生活。根据教材所作的提示,引导学生综合前面欣赏方法,揭示作品主题。 活动一摆放静物,铅笔构图练习承接以上欣赏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构思构图训练; 活动二参照作品改画,尝试运用静物画表达情感和主题。 教学组织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各种学习用品、体育用品或自己喜爱的物品,以及搜集自己喜欢的静物画。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作品分析图示以及学生作品。 教学时可分若干小组,准备若干静物台及静物、衬布等。 教学策略 用本课首页的三幅静物画作品进行教学导入。围绕作品描绘物品的象征意义,画面效果给人的感受,以及形、光、色、质、构图与空间等造型要素的运用等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议论。教师通过提示导向,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一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达到初步了解静物画,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与表现的欲望的目的。 接下来从学习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等内容入手,运用对比欣赏、改变构图的演示、实物摆放等方式进行教学。结合前面情境导入时所提到的问题,请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就如何选物、如何摆放、如何构图、如何处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光线角度、形状色彩的利用谈谈自己具体的想法。 活动一分小组摆静物,并用铅笔作构图练习。各组确定一个主题如“表现一位旅行者的生活”、“表现一位乐手的生活”等等,来选择静物进行摆放和描绘,此活动的目的是静物的选择、组织与构图训练。学生合作摆放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静物摆放强调大小组合、色彩配置、质感区别以及前后关系等,特别注意运用所学构图知识。各组选派代表,讲解本组静物的构思。构图练习中对形状的描绘不作太高要求,强调画面整体效果。 第二课时主要是按照活动二设置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或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改画练习。改动其中的物体或背景均可,素描或铅笔淡彩等形式不限,重点让学生体验一幅作品中的某些物品或背景改变,其主题与情感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对象组织在画面中至关重要,选择哪些物品、如何摆放、主次关系如何、处在什么样的背景中、大小疏密怎样、表现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都是进行静物画创作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学生的作业更多地考虑构思、立意与构图,对于形体的表现则应相对淡化。 教学评价 在欣赏评述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构思构图能够明确地反映所表现的主题;作业效果反映了知识技能的运用。 四、教 学 选 择 学生生活有地域差别,静物的选择也会反映出有地方特点的主题,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为改画习作设置不同难度的要求,以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 五、教 学 建 议 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教学导入部分可以一幅作品为主,旁及其他。对于主要欣赏的作品,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挖掘,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借助其他作品的比较,可以更好地解决欣赏活动中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泛泛而谈,抓住诸多作品的共同特点,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赏析,让学生对静物画有整体的认识。 教材中活动二设置的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活动一绘制的草图为主要素材,把教师提供的作品或自己收集的作品作为作业的参照和摹本,改动其中的物体或背景。衬布的褶皱表现难度较高,摆放时尽量避免,只求色彩的利用。 可以考虑模仿和改画的方式,临摹主体,改变主题;或模仿主题,改变主体。如“爸爸的椅子”“草丛中的排球”等等。 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课题导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设置情境,比如,假如你是一位画家,如何以静物画方式表现“儿时的玩具”、“体育课后”、“我的书桌”、“校园午餐”等主题。 在欣赏过程中提示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身临其境地欣赏作品。如学习的艰辛、与好友离别的时刻、儿时与祖辈嬉戏的情景等等,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学程序可根据学情灵活安排:如理解作品主题导入教学静物摆放?熏表现主题摆放静物与画家作品比较,进行造型要素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构图练习作品欣赏,体会情感,绘画练习。把欣赏活动按梯次贯穿于知识学习和实践尝试过程之中,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上。 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静物的选择要注意形状整体、不过于复杂,大小搭配合适,便于学生表现。 摆放静物的活动中,可以考虑替换不同色彩的衬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色彩关系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运用数码相机及时展示摆放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便于指导和评价。 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调整摆放静物时使用取景框进行观察,简便实用,感受也不同,更利于整体把握构图。注意提示学生,取景框在眼睛和物品之间滑动时,感受物体在画面中的放大和缩小,制造不同的构图效果。 六、教 学 资 料 静物画 以日常生活中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通常以油画、水粉、水彩或素描为描绘手段。静物画成为独立的绘画样式是从世纪开始的,在此之前,它只是作为宗教画或肖像画背景上的点缀。到世纪,静物画在北欧?穴主要是荷兰、佛兰德斯?雪渐趋普遍,逐步成为完全独立的绘画艺术样式。在近现代,静物画还成为画家练习技巧和学院美术教学的一种手段,旨在训练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早期的静物画常常具有各种宗教寓意或象征意义:如描绘面包、酒、水隐寓耶稣受难,描绘骷髅、计时用的水漏或沙漏、蜡烛等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流逝,描绘花卉、水果、蔬菜象征时令变化、四季转换等。静物画体裁的产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艺术家对于表现人的生活的兴趣,其中有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构图 在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一般来说,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是绘画艺术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塞尚画静物 因为画模特儿时人会动,这使塞尚很恼火,所以他多画静物,他往往把不同的对象安排在一起,借以获得不同色彩的形的完美和谐。塞尚在摆静物时也是十分讲究的,有位青年画家在看到他摆静物的过程曾写道?押“他把衬景布很轻地铺在台面上,显得很自然。然后再安排水果,使各个水果的色调形成对比,造成互补色的震动感,把绿色放在红色上,黄色压在蓝色上,斜放着,转过来,如果需要把水果放稳,就用钱币把它垫起来。他在做这一工作时是非常仔细和十分谨慎的;人们会以为他是在给他的眼睛摆宴席。”这席话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塞尚的静物画。教案课目 第课 静物有声 年级 年级上册 执教 赵锟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了解静物画表现有关知识,并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对静物画作品发表独特见解;了解绘画造型基本要素在静物画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于静物组合和草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静物台及衬布、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物品、取景框、作业纸和铅笔等。 一、导入 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议论,理解静物有声的含义,进入作品欣赏的学习内容。 小结:艺术家出于对表现生活的兴趣,描绘那些静止的物体,表达他们的心声,把极其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品。 二、作品欣赏 冠军的象征欣赏引导(关于题材): 排球和冠军之间的联系; 作品给予我们的整体感受;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如果我来表现这个题材。 高更的椅子欣赏引导(细节分析、感受): 作品给予我们的整体感受与冠军的象征一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依据时间、物品感受画面的环境气氛 ? 押明亮的、沉闷的、宁静的、压抑的? 椅子、书籍和蜡烛在这里有什么寓意吗? 强烈的色彩对比与画家当时的心情,平静的、高兴的、心烦意乱的、伤感的还是其他; 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谈谈当时的心情。 同样是椅子,天伦之乐却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运用以上方法,尝试对比分析。 小结: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从画面的整体入手,最初的感受十分重要;细心揣摩使你形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作品中描绘的物象与表现主题的联系,光线的角度、物品的组合构图以及色彩、质感的表现都是形成画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冠军的象征。 高更的椅子。 天伦之乐。 三、构图分析 比较苏巴朗和塞尚的作品,不同的构图和光线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有壶的静物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使物体凸现在深沉的背景上,水平线构图使画面平静并具有秩序感,表现出沉着、宁静、优雅的古典风格;塞尚的静物明快艳丽,三角形的物体组合、衬布的斜线以及水果不同方向的摆放,使画面形成活跃气氛。 进一步要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这些可以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表达的内涵。 有壶的静物及构图示意。 静物及构图示意。 四、摆静物 按照活动一的任务要求分组,确定各自的主题,运用以上所学知识摆放静物;各组派代表就表现意图、光线运用、色彩搭配、物品组合的构图方式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师结合拍摄的图片讲评静物。(可用构图稿代替) 用构图草样讲解或数码相机对各组静物的不同角度拍照并演示。 五、画草图 学生分小组以草图形式进行写生,教师巡回辅导,对部分作业进行讲评,结束本课教学。 草图写生步骤和范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上节课草图,借助静物画作品的参照,尝试用铅笔淡彩的方法画一幅静物画。课前准备:草图、静物画作品图片、粗铅笔、水彩等工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交谈: 你准备画一幅什么样的静物,用什么样的构图、色彩表现主题? 你打算怎样画这幅静物? 回顾上一课时的有关内容。 画法建议:以草图上的物品为主体,参照图片上的背景、衬布的画法;以铅笔为主,浅色水彩辅助。 画法建议、步骤示意以及范式。 二、作业 教师辅导。 三、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第 4 课 凝固的音乐教材分析: 本课试图寻找一条真正让学生理解建筑为什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途径,并尝试引导学生用具象的造型来表达抽象的音乐感受,探索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方式。将立体构成的一些基本理念融于具体操作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后,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寻找能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论题。 教学目的 1 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2 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 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时间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指导、协助与评议观点 5 40 一、组织教学: 1 师生展示、讨论预先收集的建筑作品图片,归纳其整体感受,如雄伟、明快、庄重、愉悦等。 2 导入,展示课题“凝固的音乐”。 二、寻找、判断建筑与音乐的对应关系: 1 造型旋律 金字塔与“小瀑布” 旋律行进方向: ( 上行 ) 与 ( 下行 ) 上海体育场与天坛祈年殿 ( 级进 ) 与 ( 跳进 ) 2 活动一: 想像自己最钟爱的一段音乐,用薄纸通过折、剪、切、贴进行造型练习,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3 学生结合练习谈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探讨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4 材质音色 布达拉宫与未来高等学校 低沉浑厚的藏号与尖锐、明确的摇滚。 5 结构节奏 杜比公寓与 Max Reinhardt Haus 大楼 |X X|X X| 与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 6 装饰和声 “小瀑布”、蒙特利尔住宅楼、国民大厦单调的旋律与配上和声的对比感觉 7 活动二: 完善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更丰富的小样。 师生互动,活跃气氛。 归纳整体感受,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造型是建筑物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而旋律则是听者所能感受的最为明显、直接的要素,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和兴奋,下行则表现情绪的松弛,与建筑造型相统一。 级进舒缓,跳进奔放,与造型所追求的优美及丰富的想像力相谐调。 将音乐与造型结合起来,把头脑中抽象的感觉具象化,让学生寻找其内在联系。 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培养互助精神。 除造型与旋律的关系之外,建筑物的其他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帮助学生去感觉、体会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觉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寻找与之对应的节奏,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窗、门、烟囱、阳台、色彩、图形等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建筑予人的感受,就像和声是音乐唤起审美情感反应的最有效的因素一样。 将前几个因素灵活运用,使小样更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5课 走进微观世界一、走进微观世界教 材 分 析 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走进微观世界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走进微观世界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教材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了这一单元的课程,通过微观世界的形式美感的启迪,学习和运用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5课 走进微观世界学习活动的设置分三个步骤展开: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通过显微摄影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并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采用绘画或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在不断认识、想像的基础上,运用构成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评价建议”从对图形的想像和创意、空间意识的形成以及绘制水平和动手能力几个方面展开,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 “资料库”摘录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 “学习大空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列举了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图片,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启发他们关注自然形态,开阔视野,发挥想像,探究和思考图形结构的规律。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对丰富的视觉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帮助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创造的造型要素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归纳出方法,用以创造新的图形。 二、教 学 目 标 *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三、教 学 思 路 教学题材 教材呈现的显微摄影图片注重体现和谐、秩序两个特点。图片中可以找到等距排列、对称、重复以及空间结构、运动变化等形式,呈现了自然形态的基本特点。与艺术作品比较,说明人工形态的创造都是基于对自然形态生成和变化的认识、理解。 基本形体的设计与变化组合的学习活动,引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一般方法,通过绘图和制作的技能学习,掌握分割、集聚、插接等造型技能,体会自然形不仅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可以作为功能、构造和美的形式(对称、比例、调和、平衡、对比)的范例。从而领悟研究自然形态的生成过程,即可了解形态的本质的道理。 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包括教学所需图片文字、动画示意,最好有影片资料,学生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工具材料等。欣赏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立体制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学过程中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每组选定负责人。 教学策略 按照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从关于“形态”的话题开始,运用实例解释“形态”的词义,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议论的形式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微观图片中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和情感两条线索进行思考: )了解和归纳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和规律,形式上的简单或复杂、平面或立体、空间和层次、秩序或自由、集聚或分割、点线面的组合变化; )画面呈现的视觉效果,如:动荡或平静、粗犷或细腻、坚硬或柔弱等等。 通过议论启发联想,综合科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大自然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原子的结构与裂变、细胞的繁殖与泯灭、生命的成长与延续,一切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由此对应艺术形态的创造规律:艺术的造型也是由基本元素构成,它们被简单或复杂地组织在一起,构成美的图形、体积和空间,使形不断分割,最终得到点、线、面,所有的形都是由点、线、面集聚而成的。人类根据不同的认识建构不同的形态,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 以上教学过程中,穿插小训练,用简要的点线图示归纳课本上微观图片呈现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更真切地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从观察、体验和想像、创造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课时结束之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科普杂志和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为下节课确定表现形式,为制作和绘画准备设计创意草图以及必备的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进行创作,可根据条件选择绘画、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式进行表现。作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点和线的构成,设计单元形进行组合,构成图画或立体模型。教材选用了不同单元形构成的画面和插接的方法制作的构成模型,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首先让个别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方法和过程,共同商榷改进办法。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创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创作作品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在课堂辅导中,对学生的构思和制作细节进行启发,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展示和评价,利用评价的方式对学习进行导向。最后,展示学生作品,对教学做出总结。 教学评价 从参与态度、制作水平、创意表现的独特性等方面给予评价,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要求;通过自评、互评和建议参考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积极参与中发展自己的表现能力。 四、教 学 选 择 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时间条件、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差异筛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时量。教材提供的图片可以直接作为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