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宣传册.doc_第1页
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宣传册.doc_第2页
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宣传册.doc_第3页
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宣传册.doc_第4页
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宣传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收集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 删除 谢谢 参观万里梯田感受愚公精神,游览石头世界品味传统文化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1、 研学前言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研学正日益成为当下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青少年游学四方,广交师友,增长见闻,开阔眼界,锻炼意志,增强素质。研学 兼顾了诗和远方在异乡不断流动的风景中,学员有机会更真实地重新梳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美丽景色的作用可不仅仅在于让人心旷神怡,它会不时给人一些启发,让孩子迅速成长。研学 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启示孩子:学习不一定只发生在正襟危坐的课堂里,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里,学习而是有更多元的面貌,更丰富的途径。研学 为孩子提供了一所梦想充能站在现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增长见识、拓宽眼界、提升自我素质、丰富精神世界,亲手为自己种下更多的梦想。二、活动背景王金庄梯田,作为太行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誉为“中国的第二万里长城”,2014年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正积极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北方旱作梯田的典型代表,是以王全有为代表的王金庄人民敢于战天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型代表。其极为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有待大力开发。基于县教体局“大语文”教育战略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和“研学旅行”设想的稳步推进,结合县“三五”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以及“王全有精神”的学习弘扬和传承,特对“旱作梯田文化”在校园中的学习与推广做进一步地深入开展。希望通过研学旅行,使参观梯田的孩子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使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小学生能更好地享用大自然馈赠的资源,能够在梯田文化的参与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并在活动中培养坚强,勇敢,坚持的美好品格,能感悟劳动改变自然,劳动创造生活的哲理。三、目的意义参观涉县最美村落王金庄,近距离接触“中国最美梯田”,学习劳模精神。穿过石头世界,和时间对话,感受前人和天斗,和地斗,在石头缝中生存的不屈精神以及王金庄梯田所体现的自然美、人文美、竞生美,体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跨过“石板街”,感受前人高超的建筑工艺。在石屋,石磨、石槽、石路、石凳怀抱中,一起品味“石头世界”中古老传统的民居气息和太行山石头民居所蕴含的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强“大语文”观念。四、研学内容1、提前了解中国旱作梯田的相关资料、景区概况,穿县境而过,山清水秀,沟深路险,地无三尺平,三里不同天,是这里的自然写照。靠天吃饭的涉县人民,有着山一样的性格,他们与穷山恶水作斗争,谱写了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地处大山深处的王金庄就是涉县人民战天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型代表。王金庄梯田总长度为4860多公里,几乎和中国万里长城一样长,堪称第二个万里长城,是中国农业的旱作农耕梯田的代表,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唯一的旱作梯田系统。2、 了解王全有的生平简介、在旱作梯田和水库建设作出的伟大贡献等相关知识;了解太行山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梯田文化、历史文化及石头文化的相关知识。“王全有(1912-1983):王金庄二街村人。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王金庄村党支部书记,历任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数度赴京参加会议。一生率民栉风沐雨,餐山宿岭,种植花椒树19000余棵。河北日报数次赞誉为“林业战线实干家”,中共涉县委员会,涉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悬匾授勋“林业功臣”。他为家乡人民发展致富做出巨大贡献。五、培养目标 1、通过研学,让学生感受王金庄梯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增强表达美的能力。2、通过研学,让学生体会王金庄梯田所体现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3、通过研学,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强“大语文”观念。 4、通过研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5、通过研学,让学生体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六、研学路线路线1;王全有广场艳阳天广场石板街 古兵寨小南沟梯田 路线2:王全有广场 岩凹沟梯田艳阳天广场石板街王金庄北院古民居古兵寨 路线3:王全有广场石板街王金庄北院古民居大南沟梯田团结水库 艳阳天广场 路线4:王全有广场岩凹沟梯田艳阳天广场石板街王金庄北院古民居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西坡“太行山高速” 药王庙7、 各景点简介1、 王全有广场王全有广场是为了纪念时代愚公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有所建,广场上有以王全有为代表的王金庄治山专业队劳模群像雕塑。2、 艳阳天广场艳阳天广场也叫大碾坡,因元代在此建的大石碾而得名,七八十年代在此取景拍摄了电影艳阳天笨人王老大浴血太行等电影,2016修建为广场并命名艳阳天广场,广场上有艳阳天电影雕塑,石壁上有时代愚公王全有带领治山专业队修筑梯田事迹展览,对面是王全有林业功臣碑。3、 石板街立村伊始因山就势,规划有序,1950年冬天进行过一次大整修。街道全长2000多米,尤其是中间的引路石,设计合理,铺设坚固,60多年过去了,无数双脚印在块块石板上镌刻下了永远的印迹,这条街越走越明亮。“石屋、石房、石头墙、石板街里叮当响,街里碰面脸对脸,院里坐坐背靠墙。”这首歌谣道出了石头是这条街,甚至是整个村的一个符号,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特征。目前已成为王金庄引人注目的景观亮点。4、 王金庄北院古民居王金庄由于石多土少,自古以来人们建房全是青石垒砌,以至形成石头街、石头房、石头院子、石头窗,走进村子就是走进了石的世界。挖去山坡一隅,凿开一方石平面,就是宅基。条石砌墙,石灰勾缝,木梁青瓦或石板盖顶。上房、厢房、下房围出一个小小石院,清爽干净。北院更是王金庄石头建筑的代表,石头雕刻细腻,门楼上的木雕、砖雕更是巧夺天工。5、王金庄梯田王金庄梯田的美不必多讲。很多人都看过元阳梯田的美,那是一种带着曲线般柔美智慧的;也有人看过龙脊梯田,一种自然赋予人们劳动的杰作。而很多人不知道,世间还有一种梯田,是用一种愚公移山精神完成的奇迹,这就是王金庄的“石头梯田”。王金庄梯田系统具有“四大”独特性:独特的生态景观规模宏大的旱作梯田,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独特的生存技巧当地群众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传承八百年,在“十年九旱”的山区创造了人间奇迹。独特的生产系统在石厚土薄、降雨极少的石灰岩山区建造的旱作梯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坡地改造、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生态修复和抗灾减灾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独特的文化融合自元代以来,涉县人民将粟作文化、梯田工程、石雕技术巧妙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习俗文化。参观王金庄梯田,你会强烈感受到她的自然之美,竞生之美。梯田景观有其独特的美,她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竞生的产物。王金庄梯田景观位于群山之中,山岭之上,当我们走进深山,举目四望,层层梯田拾级而上,攀山登岭而后极目远眺,目之所及皆是梯田道道,它环山覆岭,随群山绵绵而无穷无尽,不由人不震撼、感叹!感叹人力之无穷,感叹王金庄人民挑战自然,改造自然意志之伟大。这里并不张扬,却让你震撼;这里虽在大山深处,却值得你来感受。就像诗里说的:“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那么来王金庄感受一下石头梯田,层层有着愚公般精神垒砌的壮美吧。6、时代愚公王全有click vi. & vt. (使)发出咔嗒声王全有(1912-1983):王金庄二街村人。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王金庄村党支部书记,历任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数度赴京参加会议。一生率民栉风沐雨,餐山宿岭,种植花椒树19000余棵。河北日报数次赞誉为“林业战线实干家”,中共涉县委员会,涉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悬匾授勋“林业功臣”。他为家人民发展致富做出巨大贡献。王金庄地势险峻,到处沟壑纵横,石厚土薄,自古就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之称。时任村支书的王全有带领村民成为“治山专业队”:“向石头宣战,向荒山要粮”。从1965年到1975年,用了十年时间垒造梯田,造出梯田2250块。王全有于1969年带领全村1200名劳力,肩扛铁锤、钎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第一段工程要斩断矗立百丈的断头崖,过去,此崖上断送过许多人命。王全有腰系麻绳,飞身半壁,一口气干了9个小时,在崖上打下了第一个炮眼。他说:“就是摔死我,也不能再让子孙后代行路难。”短短4个月,他削平11个山垴,修通13华里长的盘山公路,让汽车开进了王金庄。王金庄耕地少得全县闻名。王全有带领治山专业队,驻进岩凹沟,劈土造田。荒山陡坡石厚土少,每造一块地就要垒两丈高、一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他把石头在沟底砸碎,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大石,中间填碎石,然后从石缝里抠土,从山垴上刨土,担到梯田里。隆冬季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大伙还在五丈多高的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修筑“天门悬田”。整整7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功夫,在岩凹沟,垒起双层石堰,造出高标准梯田,被称作“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1970年,王全有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在大南沟兴建一座小型水库。没技术,他就和老石匠李天顾身背干粮,两次冒雨步行60公里,到古台水库去取经;没有资金,他带头捐资凑款;搞浆砌无砂子,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往返20公里, 王金庄团结水库从龙虎河里背来125万公斤砂子;没有水,就到武安七水岭村挑,规定每人一天挑两担,王全有挑三四担。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一座13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1974年,王全有在河滩上砌涵洞造良田,其中双洞2000米,造截流坝9个,建石拱桥3座,造良田244亩。1977年在村前修建了一座容量9000立方米的大水池,并种上花椒树,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83年,王全有因病去世。1988年1月,联合国世界粮食署评估团的专家到王金庄参观梯田时赞叹地说:“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7、古兵寨王金庄村东南的康岩寨、村北的曹家寨、村后的李家寨、刘家寨,据专家认定均为春秋战国时赵简子屯兵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