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学》PPT课件.ppt_第1页
《鱼类养殖学》PPT课件.ppt_第2页
《鱼类养殖学》PPT课件.ppt_第3页
《鱼类养殖学》PPT课件.ppt_第4页
《鱼类养殖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摄食生态学 目录1 主要养殖鱼类鱼卵与鱼苗摄食的关系2 主要养殖鱼类鱼卵和仔鱼的能量学3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的摄食能力4 同类相残的原因 机理及其在鱼苗培育中的应用 表1美国海水养殖的主要鱼类 表2几种养殖鱼类鱼苗的生物学特性 表12几种养殖鱼类的卵径 mm 破膜时体长 mm 卵黄吸收 h 和开口摄食时间 h 1 主要养殖鱼类鱼卵与鱼苗摄食的关系 大卵的卵黄大 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过渡时间较长 摄食及与摄食有关的器官发育较完善 大卵孵出的仔鱼个体也大 大的仔鱼游泳快 摄食范围广 捕食效率高 耐饥饿能力强 根据卵的规格可以粗略地判断某些鱼类鱼苗培育的成功率 鲑鳟鱼类的卵径多在4 5mm左右 石斑鱼和蓝子鱼的卵径不超过0 5mm 海 淡水鱼体重相差近10倍 表3几种养殖鱼类鱼苗的生物学特性 2 主要养殖鱼类鱼卵和仔鱼的能量学 2 1受精卵和仔鱼的脂肪酸组成变化2 2受精卵和仔鱼体蛋白质组成的变化2 3受精卵和仔鱼体水分的变化2 4受精卵和仔鱼的能量变化2 5受精卵和仔鱼体内的糖类变化2 6受精卵和仔鱼体内维生素含量的变化 2 1受精卵和仔鱼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鲢受精卵含脂肪2 15 湿重 初孵仔鱼含脂量为3 54 仔鱼初次摄食前卵黄囊内的营养物质迅速消耗 到孵出第4d降至0 68 鲢受精卵中检测到19种脂肪酸 SFA MUFA 和PUFA各占三分之一 SFA中主要为16C 0 MUFA主要为18C 1 PUFA主要为22C 6n 3 DHA 20C 4n 6 AA 和22C 5n 3 EPA 初孵仔鱼体内仅9种脂肪酸 受精卵中很多20C以上脂肪酸 仔鱼SFA和MUFA含量相对增加 PUFA含量急剧降低 受精卵的卵膜上结合有大量DHA EPA AA 孵出时随卵膜的脱落 之后又增加 2 1受精卵和仔鱼的脂肪酸组成变化 淡水和河口性鱼类具有将18CPUFA 亚油酸和亚麻酸 转化成20C和22C长链HUFA的能力 而海洋鱼类不具有这种能力 鱼类本身不能全程合成n 3和n 6系列脂肪酸 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但是 饥饿的鲢仔鱼自孵出后各种HUFA都增加 而刚孵出时其前体 18CPUFA 含量也不高 这些脂肪酸的来源和鲢能否合成n 3和n 6系列脂肪酸 还有待研究 2 2受精卵和仔鱼体蛋白质组成的变化 蛋白质是鱼卵的主要干物质 大部分存在于卵黄中 卵黄囊中的游离氨基酸 FAA 池 一般占刚产出卵中总氨基酸的20 40 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内源氨基酸 虽然卵黄中含有促进卵黄物质分解的酶类 但是 卵黄本身不代谢 而是通过内吞作用 endocytoticintake 进入胚胎中才能代谢分解 因此 卵黄的吸收取决于表面积和卵黄合胞体 yolksyncytium 的内吞活性 图1庸鲽卵黄 身体和整个仔鱼体内的游离氨基酸 图2庸鲽卵黄 身体和整个仔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 2 2受精卵和仔鱼体蛋白质组成的变化 破膜2d 庸鲽仔鱼卵黄中最多的FAA是亮氨酸和丙氨酸 其次是丝氨酸 赖氨酸和缬氨酸 约占总氨基酸池的50 mol 而体内的主要氨基酸为牛黄酸和亮氨酸 其次为苯丙氨酸 酪氨酸和谷氨酸 约占总FAA含量的70 mol 进一步发育时 卵黄中FAA含量减少 而结合进体内的FAA以牛黄酸 24 甘氨酸 11 和磷酸丝氨酸 10 为主 破膜后32d 卵黄含有较多的缬氨酸 异亮氨酸 牛黄酸和磷酸丝氨酸 较少的丙氨酸 丝氨酸和谷氨酸 图3孵出不同时间的庸鲽仔鱼卵黄体积的变化 图4孵出不同时间的庸鲽仔鱼干物质的变化 2 4受精卵和仔鱼的能量变化 金头鲷卵黄体积为430 50nl 受精后25 55h吸收40 110h吸收95 以上 即开口摄食 115h 前45h几乎完全吸收 受精后25h油球体积为5 8 0 7nl 至55h 油球体积无显著减小 开口摄食时仍剩10 胚胎期的耗氧量迅速增加到6nmol ind 1 h 1 受精后35h排氨率一直很低 破膜时急剧增至0 8nmol ind 1 h 1 破膜后第1h较低 之后稳定在0 2nmol ind 1 h 1 图5金头鲷胚胎和仔鱼的耗氧率 图6金头鲷胚胎和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图7金头鲷胚胎和仔鱼体内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图8金头鲷胚胎和仔鱼体内脂类含量的变化 图9金头鲷胚胎和仔鱼体内中性脂和磷脂各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图10金头鲷胚胎和仔鱼能量代谢中各种物质的利用 2 4受精卵和仔鱼的能量变化 破膜至开口摄食时 大菱鲆和金头鲷等主要代谢中性脂中的脂肪酸 70 其次代谢磷脂中的脂肪酸 30 从热值上看 中性脂 尤其是甘油三酯和蜡脂是硬骨鱼卵中的主要脂类能源 大菱鲆和金头鲷等卵发育期时 脂类积累 破膜后至开口摄食止被迅速利用 但鲤在细胞分裂和器官形成期利用胆固醇和磷脂作能量 合成体组织 眼斑拟石首鱼和真鲷在胚胎期以中性脂为主要能源 鳟鱼从受精卵至上浮稚鱼均消耗中性脂中的三酰甘油和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 与此相反 鳕 鲱和庸鲽卵富含磷脂而总脂含量低 胚胎发育期间 主要以磷脂 磷脂酰胆碱作能源物质 直到发育后期才利用中性脂 磷脂酰胆碱水解产物不完全作能源消耗 释放出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其它物质用于膜合成 甲基代谢和神经传递 表4连续投喂不同密度卤虫时 条纹鮨胚胎 摄食前 后仔鱼的能量转换效率 图11大菱鲆胚胎和仔鱼体内游离葡萄糖和糖原含量 2 6受精卵和仔鱼体内维生素含量的变化 庸鲽卵孵出后饲养在网箱中 投喂180 450 m的天然浮游动物 主要是宽水蚤Temoralongicornis的桡足幼体 结果发现 刚孵出仔鱼体内 整体 的B6含量为9 0 0 2ng 尾 其中95 在卵黄中 体内仅为0 3ng 尾 随着发育 仔鱼体内B6的含量缓慢增加 至刚开口摄食时 206度日 达2 7 0 2ng 尾 50 4 5ng 尾 仍在卵黄中 此时 仅剩20 的卵黄干物质尚未吸收 图12摄食天然饵料的不同发育阶段庸鲽体内的维生素B6含量 图13摄食天然饵料的不同发育阶段庸鲽整体 卵黄和身体的维生素B6含量 图14具卵黄囊庸鲽体内叶酸的相对含量 3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的摄食能力 示口宽 口径 鳃耙间距和侧突起间距 a 口宽 b 口径 c 鳃耙长 d e f 耙间距 g 侧突起间距 h 侧突起长 m 上颌长 全长6 1mm的白鲫第 鳃耙 左 和全长190 0mm白鲫的腭褶 右 摄食效率 feedingaffectiveness 初次摄食的仔鱼大多具有色素完善 发育良好和可动的双眼 靠视觉搜索 选择和捕食活 动 的饵料 许多仔鱼对食饵所构成的球形视野的直径约为10mm 进入这一区域的饵料对象都能引起仔鱼向前猛扑的摄食反应 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 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功率 它反映了仔鱼摄食饵料对象的机率 与仔鱼捕食和游泳等器官的形态功能特点及环境条件 如食饵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及水温和光照等 有关 摄食发生率 feedingincidence 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开口率 测定方法是 将一定数量 20 30尾 的仔鱼置于饵料丰富的容器中 自由摄食一定时间 2 4h 后 在解剖镜下逐尾解剖观察消化道内的食物 并计数数量 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仔鱼尾数占总解剖鱼尾数的百分数叫摄食发生率 而所检查的每尾仔鱼消化道中所含有的食物的平均个数 或生物量 也称摄食比率 feedingratio 又称摄食量或摄食强度 消化道中食物量 湿重 占体重的百分数叫肠饱满指数 intestinalindex 饱食量和摄食量 日本学者确定饱食量多是在仔 稚鱼发育期的某一时点 如9 00或10 00 采样 计算消化道内的食物量 个数或生物量 取其上限为饱食量 鱼在一定时间内 天 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称为摄食量 foodconsumption 常以占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研究仔 稚鱼的日摄食量时通常采用2种方法 一是直接法 即直接计算食物量 二是间接法 即肠饱满指数法 依肠排空速率和肠的充塞度 食物团重占体重的百分数 来计算 不可逆点 point of no return PNR 它是从生态学角度测定仔鱼耐饥饿能力的指标 饥饿仔鱼抵达该点时 尽管还能生存一段时间 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 故也称不可逆转饥饿点 irreversiblestarvation 或生态死亡 ecologicaldeath 不同种类仔鱼抵达PNR的时间不同 一般来说 孵化时间长 卵黄容量大 温度低 代谢速度慢 该点出现晚 反之则长 鲆鲽类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 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红鳍东方鲀苗 红鳍东方鲀苗食性转化与投喂 花鲈苗的食性转化与投喂 鳞被出现 真鲷 鲤 草鱼 鲢 鳙及团头鲂的鳞片首先出现于躯干前部 由前向后覆盖 称为由前向后发展型 鲤 草鱼鳞片在横向地朝尾柄部延伸的同时 也纵向地以相似的速度向背 腹部扩展 腹中线附近的鳞片最后出现 鲢 鳙则以较快的速度向腹部及尾柄扩展 而向背部延得很慢 及至腹部与尾柄已基本覆盖完毕时 才由侧线上方背部和由尾柄上部向前伸展 背中线附近鳞片出现较迟 头后背部的鳞片最后出现 尼罗罗非鱼 大眼狮鲈 鳗鲡 眼斑拟石首鱼和金鲈等的鳞片最先出现在尾柄侧线上 由尾部前端较快地向前发展 较慢地向后延伸 头后部最后覆盖 称为由后向前发展型 例如 眼斑拟石首鱼孵出20天后 体长9mm 10mm时 皮肤增厚 鳞片出现在尾柄后 沿侧线向前伸展 直至覆盖躯干部 真鲷稚鱼鳞被形成过程 左 及其与体长的关系 右 3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的摄食能力 摄食强度除以摄食成功率的商谓之摄食发生率 国外则把肠道中含有轮虫的仔鱼数占实验鱼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发生率 为了避免混淆 我们将前者称为相对摄食发生率 后者称为绝对摄食发生率 表5不同日龄牙鲆仔鱼在不同饵料密度下的摄食强度 g h 1 图 15真鲷摄食的功能反应 据Ivlev 1960 模型 4 同类相残的原因 机理及其在鱼苗培育中的应用 4 1同类相残发生的原因4 2同类相残发生的机理4 3控制同类相残的措施 4 1同类相残发生的原因 4 1 1 鱼类的密度4 1 2 个体大小的差异4 1 3 饵料密度4 1 4 光和水的透明度4 1 5 种类特性 图16红鳍东方魨仔 稚鱼的放养密度与尾鳍缺损率的关系 图17放养密度对鲤和锦鲤稚 幼鱼同类相残的影响 图18不同放养密度下 红鳍东方魨仔 稚鱼全长与其变动系数的关系 图19日粮对胡子鲇稚 幼鱼领地和残食行为 4 1 4光和水的透明度 大多数肉食性鱼类的鱼苗靠视觉摄食 透明度高的水质有利于鱼苗的摄食 连续光照的趋光性又会导致躲避视觉捕食者的能力 李承戊等 1992 认为 黑鲷的相残与水体浑浊度 即与视觉有关 当浑浊度达一定水平时 相残率基本稳定 当小球藻浓度达1 45 106个时 可有效防止真鲷稚鱼的相残 在生产和实验都表明 在鲶等鱼类的育苗中采用棕榈皮等隐蔽物能大幅度减少同类相残的死亡率 4 1 5种类特性 杂交鱼类的同类相残性介于其亲本之间 同类相残只发生在某个生活阶段 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 同类相残性差别很大 锦鲤的相残能力就比鲤强 有些鱼类一生都不发生同类相残 如鲢 鳙等 同类相残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鲤和白斑狗鱼 自身密度 反之五条鰤 大西洋鳕和罗非鱼 食物的可得性 鲇 放养密度和食物可得性 尖吻鲈 规格差异 4 2同类相残发生的机理 4 2 1同类相残的行为特点 四个步骤 相残者在被残食者周围盘旋 调整位置 对准行将捕食的同类 相残者转向 追逐被捕食者 相残者攻击 咬住被残食者的身体或尾部 相残者吞食被捕食者 4 2 2同类相残发生的时间4 2 3同类相残发生的机制 图20五条鰤仔 稚鱼开始同类相残前的J字形体型 4 2 2同类相残发生的时间 加洲鲈全长11 15 乌鳢全长13 8 黑鲷全长为10 河魨全长5 0 五条鰤全长9 6 鲤全长10 2mm 同类相残的高峰期 金枪鱼为破膜后2 3周内 革胡子鲇为全长10cm以后 河魨为全长15 20mm期间 大多数鱼类渡过高峰期 很少再发生同类相残 如鲤全长达35mm以后几乎停止同类相残 但河魨等鱼类始终存在同类相残现象 4 2 3同类相残发生的机制 同类相残遗传性环境因子社会序位制规格差异社会序位制同类相残攻击生长速度死亡 4 3控制同类相残的措施 从鱼 饵和水三个方面入手 鱼 合理的放养密度 定期捕大留小 大小分养食物的可得性 适宜的投喂量 合理的食物颗粒大小 均匀的分布和颜色 恰当的投喂时间和间隔 水 改善水质 降低水的透明度 投放隐蔽物 牙鲆的变态过程 大菱鲆仔鱼的发育分期 标尺 1mm A F 2mm G I 大菱鲆仔鱼头部棘的扫描电镜观察 1 3b期幼鱼头部左侧的前鳃盖棘 标尺 200 m 2 2b期幼鱼头部的初期棘 标尺 250 m 3 4b期幼鱼头部左侧的前鳃盖棘 标尺 200 m 4 3b期幼鱼的头部 示原 次 前鳃盖骨棘及其产生的基部 标尺 1mm 5 4d期幼鱼头部的右侧面观 标尺 1mm 6 4d期幼鱼头部的左侧面观 标尺 1mm 7 4c期幼鱼左眼眶的交错排列及其棘 标尺 500 m 8 5a期幼鱼头部棘吸收前期 上皮组织部分包围单个棘 标尺 5 m BO 下鳃盖骨 DS 齿状下颌棘 E1 右 上 眼 E2 左 下 眼 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