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docx_第1页
浅论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docx_第2页
浅论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docx_第3页
浅论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docx_第4页
浅论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黄州是千年文化古城,青云塔是黄州地区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青云塔因塔内刻有“青云直上”而得名。青云塔就地取材,采用青灰色块石建造而成。青云塔共七层,有十六个实门、四十个虚门。青云塔于万历二年(1574年)开始建造,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塔上五层倒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青云塔得以重建,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青云塔采用了“壁内折上式结构”,同时它本身又是研究古代长江流域石塔建筑的珍贵材料。青云塔建造在黄州地区的最低处,从风水文化角度来说,是为了关拦水口,聚集灵气。后来,黄州地区也人才辈出,科举上榜者比比皆是。无论是从建筑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黄州青云塔都是值得研究的对象,也是黄州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浅论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湖北黄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青云塔,是黄州有名的古建筑。通过研究黄州青云塔的建筑与文化特色,能加深我们对青云塔的认识,对了解黄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意义。1、 黄州青云塔的概况(1) 黄州的简介黄州区,今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东连浠水。有五千年历史的螺狮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在黄州,足以证明黄州的文明之久。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在螺狮山出土。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个时期的黄州交汇。因此,螺狮山遗址的文化属性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春秋时,黄州地区属于楚国版图。到战国时候,黄州地区已有一定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郢(今荆州市区)被秦国将领白起率兵攻破。因此楚顷襄王迁都于陈,并且在后来,楚国的统治重心向东移动。黄州地区也成为了许多楚国贵族的迁居地,此地的政治地位也日渐提高。可惜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字记录并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只能通过考古挖掘来复现当年的繁华。战国后期,楚考烈王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辅助下,国力增强,北伐吞并邾国。邾国国民被迁徙到黄州境内,受楚国管辖。邾国国民在此兴建城池,扩大规模,并把这个城池命名为邾城。邾城也渐渐成为当时长江沿岸重要的城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邾城属于衡山郡,也被秦国沿袭楚国旧例,设置成衡山郡的郡城,即衡山郡的政治中心。衡山郡的政治机构等也设置在邾城。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王,把百越领袖吴芮分封为衡山王,国都同样设在邾城。楚汉相争,项羽战败后,吴芮转投刘邦,被封为长沙王,国都也迁到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在公元前209年到前164年恢复衡山郡,邾城再次成为郡城。公元前164年,朝廷把刘勃封为衡山王。因为邾城已经是当时比较大的城邑,所以被设置成衡山王国都城。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爆发,衡山王刘勃没有参与谋反,帮助朝廷平乱,被认为是有功之臣,入朝迁往济北。同时,庐江王刘赐被册封为衡山王,仍然以邾城作为都城。但刘赐对朝廷有二心,伺机谋反。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以“与淮南王谋反”的罪名命令刘赐自尽。衡山王死后,衡山国的行政区域也被废除,降格为衡山郡。第二年,朝廷废除衡山郡,降为邾城,划归江夏郡(郡城在今安陆市)管理。邾城成为邾县县城,几百年的繁荣历史也告一段落。三国时期,黄州地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唐宋时期,黄州地区虽然不再是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但许多名人大家都曾来过黄州,在这里留下过鲜明的文化印记。杜牧、王元之曾经出任过这里的地方长官。杜牧曾作诗赤壁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张文潜也曾被贬谪到黄州。苏轼更是在这里“穷而后工”,游历这里的名胜古迹,写出了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诚如陆游所言:“州最偏僻少事,杜牧之所谓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明清时期,黄州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并且人才辈出。明万历二年,青云塔开始修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2) 青云塔的概况1.青云塔的命名青云塔又名文峰塔、安国寺塔、南塔或宝塔。之所以叫青云塔,是因为塔里第一层东面的通向上层的巽门正对门处的石壁上刻有“青云直上”四字。又名文峰塔,是因为该塔的第一层西北实门乾门,也是该塔的正门,门楣嵌有楷书阴刻的“全楚文峰”的石匾。青云塔又名安国寺塔,原因是塔旁坐落着唐显庆三年兴建的安国寺。北宋名臣韩琦曾在安国寺中发奋读书,后来成为一代名相。苏轼被贬时经常来到安国寺寻求内心的宁静,“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而把青云塔称作南塔的原因,却值得玩味。初想之下,青云塔处在黄州城之南面,称为南塔。但这是否暗示着黄州城还有一座北塔?因为中华文化讲究对应,黑白相生,阴阳相对。如果在黄州城的北边,或者东、西方建有一座塔,那么为了把两座塔作一个简单的区分,把青云塔称作南塔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目前黄州城内只有青云塔这一座塔,百姓完全可以直呼其名,不作区分。黄州自隋朝以来,都是州府的所在地,建两座塔,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那么究竟是否有北塔等其他塔存在过?如果有,兴建那座塔的原因是什么?那座塔的遗址在哪里?为什么后来这座塔不复存在了?这些都是可以深究的问题,由于笔者能力所限,未能在文献中查找到相关资料,在此亦不作一一叙述,有待有心之人继续考证。宝塔被作为青云塔的别名,也同样耐人寻味。据说,南京发掘的“七宝阿育王塔”真的发现了“七宝”,此消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也曾经发掘出宝物。据文献资料显示,青云塔中从未存放过宝物,为何要称之为宝塔?如果真的有镇塔之宝,那么它是什么,存放在塔中何处?如果所谓的宝物,就是指青云塔自身的话,那么宝塔是否只是百姓给它起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名字?有人认为,青云塔基下存在着一个地宫,但我们不知道地宫里存放着什么宝贝。青云塔中,有大小不一的石碑嵌在二、三层塔室的石壁上。有人猜测上面可能记载了建造青云塔的原因和经过,以及有什么宝物藏在塔下,塔的设计者是谁,颂塔的诗文等等。但可惜的是,这些石碑已经因为年代久远,上面的雕刻已模糊不清了。本来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一座塔只会起一个名字,为什么青云塔有这么多名字呢?凡此种种,也是值得深究。但由于资料所限,笔者同样也只能在此抛砖引玉,点到即止。建造青云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青灰色块石。重的块石有300公斤左右,轻的块石也有100公斤左右。青云塔分为塔基、塔身、塔室、塔顶四个部分。青云塔的塔基是八边形的,沿塔体根部出沿1米,高度0.79米,基座边长43米。塔基边缘有方形小孔,尺寸为0.24米x0.14米至0.26米x0.16米不等,共有24个小孔。初步推测塔基边缘是有石望柱和栏杆的,因为部分石孔里残留有断裂的石凖头。青云塔的塔身共有七层,层层出檐。每层的八个檐角上,都有一个铃铛吊环。塔体高39.8米。塔身第一层最高,以后层层递减,平面呈八角形。从青云塔的塔室来说,青云塔是双层套筒式结构,内环为塔心室。有一个圆形孔洞贯通各个塔心室的中心,拱券顶,外环为厚壁,设弧状旋转式楼梯而上。塔内共有石阶138级,由第一层东面的巽门进入左转,逐级而上,凡石阶28级,就登上了塔的第二层。第二层到第三层的石阶有25级,第三层到第四层的石阶有28级。第三层与第四层的石阶通道中的侧壁门有一扇窗,用来采光。第四层到第五层的石阶有21级。第五层的唯一一个实门乾门上,门楣刻有“笔补造化”的楷书四字石匾,笔锋刚劲有力。第五层入口的正面有一个多宝如来坐像。两侧的门柱有一副“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对联。第五层到第六层为20级,第六层到第七层为16级。第七层就是顶层了,乾门、坤门、艮门三个实门各立有二尺高的青色石板作为门槛,防止游人失足跌落。青云塔的塔顶采用条石砌筑八角攒尖顶,上有宝珠式石塔刹三节。据有关资料记述,青云塔原有五节宝珠式塔刹,后因遭受雷击,导致上两节塔刹缺失。2. 青云塔的建造历史青云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黄州籍郡丞李时芳、别驾黄士元捐资、集资修建。据说,当青云塔的塔顶即将合尖之时,黄州城内鞭炮齐鸣。原来有捷报传来,黄州有三位士子考试联中乡榜。青云塔刚刚建成,吉祥喜庆的消息就传来了,黄州人互相庆贺,认为这座塔果然是带来祥瑞的风水宝塔。青云塔建成以后,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经经历过几次劫难。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塔上五层倒塌。据传说,当时塔顶上不断冒出白气,塔顶五层飞入了塔边的卯湖。当然,按照物理学原理,我们很难想象整整的五层建筑像导弹一般飞入湖中。笔者认为这应当视为一个传说,但青云塔的上五层倒塌确实是一个事实。后来,一个名为演章的高僧希望通过化缘集资修复青云塔。明人晏清为此作了募修钵盂峰青云塔序。但由于种种原因,演章和尚的洪愿并没有实现。两百余年后的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青云塔得以重建,高十二丈八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州青云塔。清光绪三年(1877年),雷震使得塔顶倾斜。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英启劝捐,再次修复青云塔。2、 青云塔的建筑特色青云塔表现出庄严气派、简洁挺拔的建筑风格.它既是黄州地区的一个重要地标,又是振兴文化的一个象征,寄托着对人才辈出的希冀。青云塔,是古代黄州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1) 青云塔的形制特色青云塔是典型的楼阁式石塔。中国古代原来是没有塔的,连“塔”字都没有。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为古代“佛塔”的简称。佛塔起源于印度,又称浮屠、浮图。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里面说的“浮屠”,就是佛塔。可见这句话本来是从佛经里翻译出来的,现在才变成了熟语。晋、宋人翻译佛经时才造出“塔”字,最初见于晋人葛洪的字苑,后来在南朝人顾野王的玉篇中也有出现。说文新附中说:“塔,西域浮屠也。从土,答声。”王玉树拈字中说:“塔字诸书皆无,惟见于葛洪字苑,是晋以前尚无此字也。”塔的平面多为方形、八角形,层数一般为单层,其建筑材料有木、砖、石等。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塔和墓塔等数种。最初的塔起的作用是供奉佛骨或舍利,后来也作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之用。为了利用实物形象来宣传教义,佛教徒们就把塔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加以使用。中国的传统楼阁建筑,和印度的佛教建筑结合之后,就形成了楼阁式的塔。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总是希望能够上通神灵。印度古塔传入中国之后,为了更好地迎合这一习俗,就把朝拜神佛的建筑做成了楼阁形式,用来供奉佛像,便于僧人和信众登临朝拜。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北魏中期的石匠们,已经通过模仿木结构的楼阁,在石窟里建造石塔。据相关工作者现场勘察,青云塔的建造都是就地取材,使用黄冈的青、白石料制造石材,块石层层收分,整体呈现棱锥形状,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塔身每层都有出檐,因为出檐是按照石材设计的,所以比较短促,为三层石出檐,一层平出,二、三层呈枭线叠涩,每条戗脊头上都有石雕象鼻式脊饰;塔顶的塔刹是宝珠式的,整体的建筑既刚劲有力,又不失清秀俊丽。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楼阁式的石塔的特点,都在青云塔上得到了体现。(2) 青云塔的结构特色青云塔的塔身采用了“壁内折上式结构”,八角形双层套筒式,内为无梁殿式八角形藻井塔心室,外环为厚壁,楼梯为弧状旋转式。青云塔的塔内空间较大,塔室比较宽敞,是由于塔的壁体、楼层、塔梯三部分结合成了一体,外壁可以把塔体重量一层层地传导至塔基。因为设计时将塔梯藏在了塔的外壁之中,所以塔体所占的空间位置就被省去了,塔室的面积增大了。同时由于塔的坚固性增加,横向拉力增多,塔体也不容易被破坏。现代建筑的筒中筒结构原理与此类似,抗侧刚度很强。“壁上内折式结构”的石质古塔现存实例较少,所以青云塔就成为了研究古代长江流域塔身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3、 青云塔的风水理念一般的塔都会建在寺院内,但青云塔却建在了安国寺之外。科举考试和风水学说在明清时期盛行,风水塔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塔本来是佛教的标志物,青云塔又和安国寺毗邻,自然受了佛教很大的影响。从塔的内部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迹象,例如塔中一层、五层都建有佛。但从塔体反映的文化元素来看,显然不是佛教一家独大,而是三教合流。“全楚文峰”的石匾、“青云直上”的刻字,“笔补造化”也是塔的建造目的之一,这些都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青云塔设计、建造上也参考了阴阳、玄学等元素,循道而为。那么,是谁设计、管理这青云塔的呢?儒释道三家又是如何合流而生,并行不悖的呢?尽管存在着种种疑问,但青云塔也确确实实地以佛教的建筑形式,发挥了儒家振兴文风的作用,并且结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古人对振兴文风的愿望,和修建这类塔的理念,从清朝林牧的阳宅会集记载中可以窥见一斑:“凡都省府州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峰塔,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截,或为文笔峰。”一般的塔都会选择建在当地的最高处,或者地势偏高的地方。但青云塔却建在了黄州的最低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按照风水学说来选择方位建设的。青云塔所在的钵盂峰,因挡住了由武昌府和汉阳府西来的江水,又被称为水口山。按照中国古代堪舆家的观点,如果水口有锁锁住,那么当地的物产就丰富,人才也会频频出现;如果当地的水口没有关拦,则灵气失散、财源枯竭、凶祸频繁。由于黄州城是坐落在西北高而东南低的赤壁山上,按照此种观点,不利于培养人才。而如果在钵盂峰上建塔,一定会使黄州经济腾飞、人才辈出,并且为黄州地区文星起峰。青云塔以八角辟门营造方法,并按照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在各面上标出八卦方位,在各层各面有实门和虚门。每一层的设置均为:西北乾门、正西兑门、西南坤门、正南离门、东南巽门、正东震门、东北艮门、正北坎门。整座塔有十六个实门、四十个虚门。虚设门样,但不通的门,叫做虚门。门没有被封住,即普通样子的门,叫做实门,有门孔通向塔外。青云塔一般以对称设置实门,作用一般为眺望塔外的景物和透光通风。第一层设置了乾门、坤门、巽门三个实门。以八卦卦象与事物的对应来说,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分别对应自然界中天、泽、地、火、风、雷、山、水八种自然事物。乾和坤被认为是八卦中最重要的两个卦象,因为它们分别代表天和地。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和地产生了世间万物,所以青云塔第一层的乾门和坤门是实门,并且以乾门为正门,只有这两个门能从塔外进入塔内,这其中的设计理念正是八卦理论。乾门和坤门都是入口,但它们并不通向上层。第一层的第三个实门是巽门,只有它可以从第一层通向上层。本来按照八卦顺序,第三个卦象应该是“震”,但震代表雷,这对塔来说是具有危险的事物,不吉利。为了忌讳这个名字,所以顺延第四卦“巽”,把巽门作为第三个实门。“巽”代表风,既避开了雷,又与塔内“青云直上”的刻字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