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1 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 2 过程图解 co2 具有 循环性 1 形成原因 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 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 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 危害 加快的融化 导致上升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 特点 4 温室效应 全球性 co2 碳循环 极地和高山冰川 海平面 思维激活1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 提示叶绿体 线粒体 1 碳循环过程及特点 1 碳循环过程图解 2 过程解读 大气中的c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特别提醒重金属盐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与能量流动正好相反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而农药或重金属盐则沿食物链存在 生物富集作用 故营养级越高 该物质浓度越高 巩固1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 b c d构成生物群落 箭头 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 完成 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 过程提供的c d经 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 b c总能量的10 20 d c处在第三营养级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 图中a为生产者 b为初级消费者 第二营养级 c为次级消费者 第三营养级 完成 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 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 故选d 答案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物质循环概念 1 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 2 循环途径 无机环境 3 范围 2 物质循环特点 1 流动 2 具有 c h o n p s 生物群落 生物圈 循环 全球性 1 能量流动和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者是的 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2 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 流动 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 同时进行 能量的载体 动力 循环往返 思维激活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 物质 指的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 提示都不是 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比较 如下表 特别提醒 1 物质循环 中的 物质 指的是 元素 2 物质循环 中的 循环 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 在生物群落内部各种元素是不循环的 只单向流动 巩固2 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h i j 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 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 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 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解析h是该营养级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 i是流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k是流向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大于各h产生的co2总量 流向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的 而能量是单向流动 不可循环的 故选b 答案b 碳循环 例1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a b c d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根据 与 之间的双向箭头及 有三个箭头指出判断 是生产者 是大气中的co2 根据 的碳都流向 可进一步判断 是分解者 答案d 方法技巧碳循环图解的分析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 1 图中具有双向箭头的是a和e 一个为生产者 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 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 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 e为生产者 2 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 因为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 所以c是分解者 剩余的b d f则为消费者 3 整个图解中 食物链是e f d b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例2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和 2 图中的 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3 c生物处于第 营养级 若要使c增加200kg至少需要消耗a kg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可知a为生产者 是光合作用 b是初级消费者 c为次级消费者 为呼吸作用 d为分解者 为分解作用 按照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则 若使c增加200kg至少需要a的量为200 5 5 5000 kg 答案 1 a生产者d分解者 2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三5000 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探究过程 技法必备1 实验假设 2 对照组与实验组设计 3 实验现象与结论分析 能力展示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 设计了以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用具及药品 烧杯 纱布 玻璃棒 试管 酒精灯 水 蒸馏水 碘液 斐林试剂 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 1 将取自农田 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 加水搅拌 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 另取两只烧杯 编号a和b 3 在室温 20 左右 下放置7d 分别取a b烧杯中的溶液20ml 各放入两支试管中 分别编号为a1 a2 b1 b2 4 在a1 b1试管中加入 在a2 b2试管中加入 并进行沸水浴 5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 则实验现象是 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 则实验现象是 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 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 总体思路 本题为探究性实验 要先作出 是 或 否 的假设 据所给药品可知 碘是检验淀粉的 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 即淀粉水解产物 据实验步骤 2 可知实验分为a b对照 所以综合起来讲 围绕假设通过a 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2 放入等量淀粉糊 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 b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4 碘液斐林试剂 5 与b1 b2相比 a1无蓝色出现 a2出现砖红色沉淀 a1 a2的颜色分别与b1 b2相同 a1出现蓝色 a2无砖红色沉淀 1 2011 广东六校联考 7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 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 参与 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c 过程增强后 过程随之增强 不能通过增强 减少大气中的co2d 开发太阳能 水能 核能等新能源 可减少人类对 过程的依赖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过程增强后 过程不会随之增强 因此可以通过增强 减少大气中的co2 答案c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 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减少了废物的积累b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获得的能量越少c 我国对西部部分耕地 退耕还草 还林 其中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 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不循环的 答案a 3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 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 其共同之处是 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 乙两等份 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 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 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a 方案一b 方案二c 方案三d 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解析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 某种细菌 所引起的 应先将树叶灭菌 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 一组接种该细菌 另一组不接种 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c 4 2011 烟台调研 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 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单位 102kj m 2 a 1 乙 1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 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若图甲中的 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 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2 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 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过程表示的是 3 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 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4 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 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的只有生产者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 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来自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所以d表示非生物的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