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鲁宾斯坦.doc_第1页
A.鲁宾斯坦.doc_第2页
A.鲁宾斯坦.doc_第3页
A.鲁宾斯坦.doc_第4页
A.鲁宾斯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宾斯坦目录 安东鲁宾斯坦 小传 乐评家说 生平大事 优秀作品 尼古拉鲁宾斯坦 阿图鲁宾斯坦 编辑本段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集钢琴家, 教育家, 作曲家于一身鲁宾斯坦 西元1829年于俄罗斯的Vikhvatinets出生。 编辑本段小传幼年即跟随他的母亲学习钢琴,之后在圣彼得堡随Alexaneler Villoing学习,九岁莫斯科开始了第一次的公开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随后 魏洛因便将他带到巴黎,这段期间他很用心的模仿李斯特的一切.在当时的演奏会中已经开始了震人心魄的音量演出,经常弹奏得裂槌断弦。13岁时在柏林师事Siegpied Dehn,后转赴维也纳。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并且在世界各第打开了名气,欧洲各地 的演出并赢得了孟德尔颂,萧邦,李斯特等的赞美包括了18721873年间一次非常成功的美国之行,他被赞誉为继李斯特之后最伟大的钢琴家,有些评论家甚至对他的评价高过李斯特。鲁宾斯坦是个才华洋溢的即兴演奏家.作曲家Karl Goldmark曾对他的即兴显奏赞赏有加,他的演奏非常出色,注重在音色,技巧,即兴,所以不拘泥于细节常常不按牌理出牌。 他的这种风格受到一些经过严格训练的钢琴家的非议,钢琴家William Mason就批评他说:如此敏锐有利的手,手指下却空无一物。 克拉拉舒曼(舒曼之妻)对他印象更差,说他根本就不是在演奏。 但是一些乐评家却有不同的看法,有钢琴巨人,钢琴的宙斯,音乐中的米开朗基罗等等尊称。他曾求教李斯特并在李斯特的圈圈里度过一段时间,但是一向慷慨助人的李斯特却拒绝鲁宾斯坦当他的学生,而且冷酷的对他说:作为一个天才,必须不靠别人帮助,自谋发展的达成自己目标。对于他所崇拜的偶像却对他这样的态度,在他心理造成了阴影;尤其在他穷迫潦倒时,李斯特也未曾伸出援手。 虽然他们表面上颇为有好,但实质上却是冷漠的。1854年,在欧洲旅行四年,在巴黎停留较长的时间,在巴黎期间和圣桑几乎形影不离,他们一起演奏四手连弹,彼此为对方指挥乐团伴奏;终其一生,他们的友谊都相当浓厚。 然而他们两个人的外型却是相当不协调的,圣桑外型瘦弱,服装入时,斯文有礼,但是鲁宾斯坦却是满头粗发,杂乱如草,不修边幅,而且精力充沛。除了演奏生涯之外,鲁宾斯坦也是俄罗斯第一位真正的音乐教育家,他建立了现今俄罗斯音乐教育的传统, 也创立的俄罗斯的第一个音乐院(圣彼得堡音乐院), 柴可夫斯基就是在他的指导下才有了非凡的成就, 可是鲁宾斯坦的作品却从他过世后一直被刻意的忽略,因为他是在信仰犹太教的家庭中出生,在当时这样的信仰是被歧视的。鲁宾斯坦也尝试著各类型的音乐,深深受到孟德尔颂,舒曼,萧邦等的影响,因为他的音乐作品是国际性的所以他很鄙视当时俄国五人组的民族主义作风,也引此引起了俄国五人组排斥和攻击,他们也就反对鲁宾斯坦的弟弟Nicholas Rubinstein创立的莫斯斯科音乐院,尽管如此,他们兄弟两人对俄国的音乐教育还是有极大的贡献。鲁宾斯坦最有名的一段话,道尽了他的感慨:对德国人来说我是俄国人,对俄国人来说我是德国人对基督教来说,我是犹太教徒,对犹太教徒来说,我是个基督徒对古典乐派的人来说,我是华格纳曲风,对华格纳曲风的人来说,我是保守曲风我不是水里面的鱼,也不是地面上的禽 - 我是一个未完成的男人!有一段有关柴可夫斯基的经典 对白, 一直为爱乐者颂为佳话:就在鲁宾斯坦死后不久,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一起出席葬礼. 在葬礼期间, 梅克夫人向柴可夫斯基问说: 你觉得鲁宾斯坦这个人怎样?柴可夫斯基叹口气说: 真是这个世界上一个独特的人才啊! 接著梅克夫人又问道: 和你比起来如何呢? 柴可夫斯基回答说: 我怎么敢跟鲁宾斯坦比呢? 如果说我是萤火虫的微光, 那鲁宾斯坦就是那皎洁明亮的月光啊!话一说完, 众人听了都称好, 且因打从心里的欢喜而发出笑声, 一时之间温馨的气息弥漫整间屋子。 编辑本段乐评家说有句话说有声誉的老师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柴可夫斯基以他很平凡的资质, 活著的时候在音乐界起起伏伏, 从来没有很杰出的表现. 但是鲁宾斯坦却能以他师长的尊贵身份, 不轻视柴科夫斯基的才能, 没有任何怨尤的细心教导他, 只为了能使他做得比自己还好, 最后终于成功了. 而且柴科夫斯基也没有忘记往日的旧恩情, 经常感谢老师对他的教诲. 虽然时间过得很快, 鲁宾斯坦的音乐已经被遗忘了, 但他的言行, 还有高尚的品德与宽宏的度量却依旧流传在这个世界上, 并成为后代音乐家学习模仿的对象啊! 编辑本段生平大事1830 11/28生于俄罗斯的Vikhvatinets。 1839 9 在莫斯科第一次公开演出。 1843 13 师事Siegpied Dehn,转赴维也纳。 1848 20 回到俄罗斯。 1861 创立圣彼得堡音乐院。 187273 受史坦威钢琴公司邀请到美国巡回演出。 1876 离开圣彼得堡音乐院。 188791 重回圣彼得堡音乐院主持。 1891 定居 Dresden。 1894 65 11/28于俄国Peterhof去世。 编辑本段优秀作品Barcarolle Hallali Melody in F Morning Serenade Srenade Russe No.1 Trot de Cavalerie Sonata for piano Op.12 E- Etudes, Op.23 No.1 No.2 Staccato Etude No.3 Album of 24 portraits Kamennoi-Ostrow, Portrait No.22, Op.10 Romance in Eb, Op.44 No.1 String quintet in F, Op.59 1.Lento-Allegro non troppo Piano Concerto No.4 in D-, Op.70 1st mov Variations on the Air Yankee Doodle Op.93 Cah.8 String quartet No.10 in F-, Op.106/2 4.Finale: Moderato - tempo un poco animato - tempo I - animato尼古拉鲁宾斯坦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教师。安东鲁宾斯坦(AntonRubinstein,1829-1894)的弟弟。 安东及尼古拉鲁宾斯坦(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兄弟是俄罗斯学院派创立者,强调西欧扎实的音乐训练。这兄弟俩幼年时即展露出超出同龄学童的音乐天赋,被其父母送到维也纳学习钢琴,受到车尔尼、李斯特、迈耶贝尔等大师的赏识。后二人以职业演奏家身份游学欧洲,足迹遍布维也纳、巴黎、魏玛、莱比西等地。怀着振兴俄罗斯音乐教育的抱负,鲁宾斯坦兄弟俩先后回国。哥哥安东鲁宾斯坦定居圣彼得堡,并说服著名的波兰钢琴教育大师莱谢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zky,1830-1915)与其一起于1862年创立了俄罗斯第一所音乐专科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此同时,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在莫斯科创办了莫斯科音乐学院(1866年),该学院后来称为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除了亲自教授钢琴外,尼古拉还聘请到柴可夫斯基来教作曲,而且从圣彼得堡挖来萨弗诺夫(Vasily Safonov)和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充实钢琴师资。这样到了二十世纪初莫斯科钢琴系已有赶超圣彼得堡之势。萨弗诺夫带出的学生有: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梅德特纳(Nicolai Medtner)、列文夫妇(Josef & Rosina Lhevinne-此二人后来移居美国, 先后成为纽约Juilliard的钢琴教授);西洛蒂的著名弟子有:拉赫玛尼诺夫(Segei Rachmaninoff)、戈登维瑟(Alexander Goldenweisser)。尼古拉鲁宾斯坦是柴可夫斯基(Peter Ilych Tchaikovsky, 1840-1893)的老师,也是早年推广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由于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引荐,梅克夫人(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才答应帮助决定全力投入音乐工作的柴科夫斯基;除了尼古拉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根本不信任由其他钢琴家、指挥家来诠释自己的作品,他曾经告诉尼古拉鲁宾斯坦:“如果俄罗斯没有你,我的作品就注定要受到曲解了。”因此,当才四十五岁的尼古拉鲁宾斯坦于1881年3月26日在巴黎逝世时,对于柴可夫斯基不啻为重大的打击,他立刻从莫斯科奔到巴黎只为了见恩师最后一面。1882年2月9日,柴可夫斯基以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这部“为了使梅克夫人感到高兴”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上面题著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柴可夫斯基没有写明这位艺术家是谁,但是大家都明白是纪念逝世将满一年的尼古拉鲁宾斯坦。 编辑本段阿图鲁宾斯坦阿图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1887年1月28日出生在波兰(与萧邦是同乡),自七岁开始学钢琴。四年 之后,面见名小提琴教育家姚阿辛之后,大师认为少年的鲁宾斯坦才气纵横,将他收到门下教授他音乐课程。十三岁就以优异的才华与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同台演出莫札特和圣桑的钢琴协奏曲而令人啧啧称奇。1916年远征西班牙时造成了一股旋风,两年之间席卷了整个西班牙乐坛,总共开了超过一百场音乐会。从那时起,西班牙不仅是鲁宾斯坦最喜欢的国家之一,同时西班牙乐曲也是他最拿手的私房曲目。 由于西班牙的成功经验,引发他前往南美洲发展的企图心。20与30年代之间,鲁宾斯坦跑遍了南美洲各国及西班牙,并挟着余威一路攻到人文荟萃的法国巴黎并风靡了所有的乐迷。骨牌效应一直到暴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进巴黎为止。这时鲁宾斯坦的势力已经抵达澳洲。因为大战的原故,鲁宾斯坦举家迁移至新大陆,并于1946年归化为美国公民。从那时起,鲁宾斯坦与美国RCA唱片公司之间创建起长久的录音合作关系,藉由唱片把他推至音乐偶像的地位。当他重回久别20载的故乡波兰时,衣锦荣归的鲁宾斯坦在华沙获得泪流满面的观众们一致起立拍手及鼓动。这种场面在华沙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在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的演奏会。鲁宾斯坦是犹太人后裔,以色列和世界着名音乐人士以他的名义在1974年开办鲁宾斯坦钢琴大赛,吸引世界各地的好手前来竞相角逐这个殊荣。鲁宾斯坦的演奏生涯一直持续到1976年之久,由于视力衰退而让他不得不放弃表演,他的最后一场演奏会是在那年五月于伦敦。去世的时间是1982年12月28日,享年95岁。鲁宾斯坦的艺术成就:鲁宾斯坦的演奏艺术所具有的特殊质感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所能形容的。造成他丰富的音乐性和张力的原因很复杂,应该是归因于他乐观通达的人生观以及生来一付适合弹琴的双手。这几项天生俱备的条件是认凭具有才气和发奋努力的演奏家也无法企及的。他的诠释是带着高贵的气质与男性特有的浪漫,无论是萧邦的作品或是莫札特、贝多芬的曲目,你断不会听到鲁宾斯坦的演奏呈现神经质、燥进的、无病申吟的乐段。反之,我们所聆听到的鲁宾斯坦是以君临天下的节奏与速度阐释贝多芬皇帝协奏曲,那种器宇轩昂的风格的确让你感受此曲的最佳演奏,除了鲁宾斯坦之外不作第二人想。他的萧邦演奏所表现出的浪漫情怀是带有贵族气息又具有英雄式的,绝非一般品味之演奏家能相提并论。他演奏有一种无从分析的浑然天成,和蔼可亲的手法使他的演奏与原作曲家的气质淡然一体,一生中,他不断地录制肖邦的作品,被赞为“最正宗的肖邦。最近的科学研究成果证实了诗人的见解爱,真的可以让脑力工作产生不同的效果。钢琴家阿图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 1983)热爱生活到了完美的境地。他曾经描述自己是他遇到过的最快乐的人。他的音乐是这种快乐的反映。 当然也有人指责他浅薄,评论家总是期望伟大的艺术家遭受苦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伟大艺术家)。然而,像哈罗德勋伯格在显赫人物指出的,鲁宾斯坦是极少的在平和幸福中去世的音乐家之一,他生活在一个神话般的舒适环境中,实现了所有他个人希望的东西。勋伯格认为,鲁宾斯坦唯一的遗憾恐怕是他没有吸完的雪茄,还有他没有品尝过的美酒(或许还要加上他没有爱过的女人)。 一个出生在波兰工业城市Lodz的音乐天才,鲁宾斯坦在童年就成了约阿西姆的被保护者。约阿西姆是当时最著名的老师,他把鲁宾斯坦介绍到柏林音乐会和社交生活中,强调这个孩子的才能不要过早地被开发。当鲁宾斯坦的被长期延后的公开演出在1900年举行,效果是爆炸性的。他贪婪的浪漫主义欲望浮出水面,他开始证明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男人,第一个被征服的是他房东的太太,很快就是一个朋友的母亲和妹妹(都是已经结婚的)也成了他的情场俘虏。 对于鲁宾斯坦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他生活得更原则一些,集中更多的精力艺术方面,他能否发展一个深奥的诠释者?抓住鲁宾斯坦一生爱好调情和奢侈的生活,诽谤者一遍一遍地(也许是出于嫉妒)挑剔他的懒惰、技术上的失误,狭小的曲目范围,甚至把艰难的音乐段落简化(这些都是真的)。 然而,鲁宾斯坦冒险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形成了他个性的主要部分。鲁宾斯坦认为比广泛的练习更加重要的是“学习生活和爱的艺术,以及其他的世界上精彩的事物”以便有值得表达的事物。尽管评论家对他说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