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环境质量评价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环境质量评价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环境质量评价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环境质量评价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 三 主讲 冯流 2020 2 9 2 三 河流水质模型 1 河流水质过程分析1 1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 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 要经历垂向 水深方向 与横向 河宽方向 混合阶段垂向混合属于三维混合问题 完成垂向混合所需距离短横向混合属于二维混合问题 完成横向混合所需距离长横向混合完成后 断面污染物浓度将维持均匀分布 在此之后为完全混合阶段 属于一维混合问题混合驱动力为分散作用的贡献 河流系统中 分子扩散贡献最小 湍流扩散次之 弥散作用贡献最大 但三种作用往往同时发生而难以区分 实际中常以弥散作用代表三种作用的总和 2020 2 9 3 2020 2 9 4 HJ T2 3 93推荐的经验公式 B为河流宽度 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 u为河流断面平均流速 H为平均水深 g为重力加速度 I为河流坡度 L也可以根据下表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2020 2 9 5 L 河水实际流速 完全混合所需时间 2020 2 9 6 1 2生物化学分解有机物由于生物降解而导致浓度变化 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 L为t时刻含碳有机物的剩余生化需氧量 L0为初始时刻有机物的总生化需氧量 K1为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常数 也称为耗氧系数 2020 2 9 7 耗氧系数的温度变化特征K1是温度的函数 通常以20 C时的降解速率常数K1 20为基准 任意温度T下的速率常数K1 T为 为温度系数 数值在1 047左右 T 10 C 35 C 实际水体环境中耗氧系数的估计 实验室测定值修正法河流采用如下公式修正湖泊 水库可直接采用实验室测定值两点法 2020 2 9 8 I为河流底坡坡度 u为河流断面平均流速 H为平均水深 K 1为实验测定值 LA LB分别为上下游断面处的BOD浓度 x为两个断面间的距离 Qp为污水排放量 为混合角度 rA rB分别为A B点至排放口的距离 2020 2 9 9 多点法Kol法 m为测点数 xi ri为i点到排放口的距离 ci为i点污染物浓度 为径流系数 DO1 DO2 DO3 DO4分别为河流等距离断面1 2 3 4的溶解氧浓度 2020 2 9 10 1 3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1 3 1大气复氧水中溶解氧主要来自大气氧气由大气进入水中的质量传递速率可以表示为 式中 C为河流中溶解氧浓度 Cs为河流中饱和溶解氧浓度 KL为质量传递系数 A为气体扩散的表面积 V为水的体积 2020 2 9 11 Cs C 表示河水中的溶解氧不足量 称为氧亏 D 对于河流 因A V 1 H H为平均水深 则质量传递方程演变为 式中 K2为大气复氧速率常数 简称复氧系数与K1类似 K2是温度的函数式中 K2 20为20 C条件下的大气复氧速率常数 r为温度系数 通常为1 024 饱和溶解氧浓度Cs的估算饱和溶解氧是温度 盐度和大气压力的函数常压下 淡水中饱和溶解氧按下式估算 河口饱和溶解氧按Hyer经验公式 1971 计算 2020 2 9 12 T为温度 S为水中含盐量 实际水体环境中复氧系数的估计基于河流流速 ux 水深 H 的经验公式 2020 2 9 13 2020 2 9 14 1 3 2光合作用复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河流溶解氧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O Conner在假定光合作用速度随光强弱变化而变化的前提下 认为产氧符合下述规律 T为白天光合作用持续进行的时间 t为光合作用开始以后的时间 pm为一天中最大的光合作用产氧速率 mg L d 在0 30mg L d之间 2020 2 9 15 对于时间平均模型 可将产氧速率取为一天中的平均值P 即1 3 3藻类呼吸作用耗氧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藻类呼吸耗氧速率通常可看作为常数 即R一般情况下在0 5mg L d之间光合作用的产氧速率和呼吸作用的耗氧速率可通过黑白瓶试验确定 2020 2 9 16 1 3 4底栖动物和沉淀物耗氧取决于底泥中耗氧物质返回到水中及底泥顶层耗氧物质的氧化分解耗氧速率可用阻尼反应描述 Fair提出 Ld为河床的BOD面积负荷 Kb为河床的BOD耗氧速率常数 rc为底泥耗氧的阻尼系数底泥耗氧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 温度修正系数 的常用值为1 072 5 30 C 2020 2 9 17 2 一维河流水质模型2 1单一河段水质模型单一河段 研究河段内的流场保持均匀 只有一个污水排放口或取水口 且都位于河段的起始断面或终了断面2 1 1S P模型美国工程师Street和Phelps在1925年建立 描述河流中主要的耗氧过程 BOD耗氧 与复氧过程 大气复氧 之间的耦合关系 2020 2 9 18 模型建立假设 河流中BOD的衰减和DO的恢复都是一级反应 反应速率是定常的 河流中DO的消耗是由BOD衰减引起的 而河流中DO的来源则是大气复氧模型结构 BOD DO耦合模型式中t为河水的流行时间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模型解析解 式中L0为河段起始点的BOD值 D0为河段起始点的氧亏值用DO替代D 则可得到河流DO沿程变化规律 即S P氧垂公式根据S P模型绘制的溶解氧沿程变化曲线为氧垂曲线 2020 2 9 19 2020 2 9 20 2020 2 9 21 2 1 2S P模型的修正托马斯模型 引入沉淀作用对BOD去除的影响 模型为 模型的解析解为 K3为沉降与再悬浮速率常数 2020 2 9 22 康布模型 在托马斯模型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了底泥耗氧和光合作用产氧贡献模型的解为 B表示底泥耗氧速率 P为光合作用产氧速率 2020 2 9 23 欧康奈尔模型 在托马斯模型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含氮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 练习1 一维河流枯水流量Q 6m3 s 平均流速0 3m s BOD5降解速率常数为0 25 d 复氧速率常数为0 4 d 上游水中BOD5 2mg L 氧亏值为0 水温20 污水排放数据如下 q 1m3 s DO 0 BOD5 100mg L 求 1 氧亏点处的溶解氧浓度 2 氧亏点下游溶解氧浓度恢复到6mg L的位置 2 河段长36km 枯水流量6m3 s 平均流速0 1m s BOD5降解速率常数为0 3 d 复氧速率常数为0 4 d 起始断面溶解氧浓度5mg L 如果要求河段中的DO不低于5mg L 河段上游每天排放的BOD5不应超过多少 已知上游水中的氧亏值为0 水温20 2020 2 9 24 2020 2 9 25 2 2多河段BOD DO耦合矩阵模型2 2 1多段河流的概化河流分段原则 使分割的河段中水文条件和水质参数保持不变 以满足模型假设条件的需要计算断面设置方法及位置 河流断面形状变化处 支流或污水汇入处 取水口处 现有或历史水文 水质监测断面处 码头 桥涵附近处等多段河流概化图 2020 2 9 26 2020 2 9 27 2 2 2多河段BOD矩阵模型根据概化图中的符号定义及水流连续性原理 每个断面的流量和BOD存在如下平衡关系 从断面i 1至断面i间的BOD衰减关系为 令 2020 2 9 28 则有联合式 3 和 4 有令联合式 5 可以得到任一断面的BOD变化方程 2020 2 9 29 改用矩阵方程表达为 式中A B是n阶矩阵 2020 2 9 30 由式 6 可以得出 式 6 和 7 中的g是n维向量式 6 和 7 可分别用于水质预测和模拟及水污染控制规划 2020 2 9 31 2 2 3多河段BOD DO耦合矩阵模型根据S P模型 可以得到第i断面的溶解氧计算式 同时根据质量平衡原理 有 2020 2 9 32 令将它们代入上式并整理后 可得到 2020 2 9 33 令代入上式有 与BOD的计算类似 可将上述递推方程归结为一个矩阵方程 2020 2 9 34 即其中 2020 2 9 35 将L2用前面的L代入有 若令则有 U 河流BOD稳态响应矩阵 V 河流DO稳态响应矩阵 2020 2 9 36 2 2 4含支流的河流矩阵模型可分别针对干流和支流列出各自的BOD DO耦合矩阵方程 然后依次计算得到 2020 2 9 37 编程与上机练习一 运用学过的语言编写多河段BOD DO耦合矩阵模型源程序上机调试源程序 并能正确输出U V响应矩阵 m n向量和各断面BOD DO浓度等结果运用调试好的程序完成下面习题的计算工作 2020 2 9 38 求下图所示河段的一维BOD和DO的稳态响应矩阵U和V 向量及各断面的BOD和DO浓度 水温25 单位Q m3 s L O mg L K1 K2 d 1 t d 三 河流水质模型 续 3 二维河流水质模型污染物在完成横向混合前 在纵向和横向都存在浓度梯度 需采用二维模型进行描述当河床形状较为规则 流场均匀稳定的条件下 可利用二维基本模型的解析解进行水质模拟 实际河床往往不规则 难以满足流场均匀稳定的要求 无法应用解析解 往往需采用数值解进行模拟 2020 2 9 39 3 1正交曲线坐标系统在给定的河段中 沿水流方向将河段分成m个流带 同时在垂直水流方向将河段分成n个子河段 可组成一个包含m n个有限单元的平面网格系统 2020 2 9 40 问题 横向水流分量难以准确区分并确定解决思路 通过流带划分 使每条流带内的流量保持恒定并相同如何实现 确定各流带的合适宽度 2020 2 9 41 流带宽度的确定方法 计算单宽流量q Q为河流流量 B为河流断面的水面宽度 H为河流的平均水深 h为河流断面上某一单位宽度上的局部水深 a和b为根据断面流量分布估计的参数 Sium 平直河道 若50 B H 70 a 1 0 b 5 3 若70 B H a 0 92 b 7 4弯曲河道 若50 B H 100 0 80 a 0 95 1 78 b 2 48 2020 2 9 42 2020 2 9 43 根据单宽流量计算断面的横向累积流量 绘制横向累积流量曲线 根据该曲线确定相对于某一确定流量的流带的宽度 3 2二维BOD模型任取一有限单元 设为i j单元 则纵向水流输入 输出该单元的BOD总量为 纵向弥散作用输入 输出该单元的BOD总量为 横向弥散作用输入 输出该单元的BOD总量为 2020 2 9 44 式中 qj为第j个流带中的流量 Lij为ij单元中的BOD浓度 Dij kl为单元ij和kl间的弥散系数 为上下游相邻单元间的平均距离 为横向相邻单元间的平均距离 Aij kl为相邻单元ij和kl间的界面面积令 ij单元内BOD衰减量为 系统外输入ij单元的BOD总量 2020 2 9 45 根据质量平衡原理 可得到如下差微分方程 对于连续稳定污染源排放 各单元内dL dt 0 同时忽略纵向弥散作用 可得到简化方程 2020 2 9 46 对于二维正交曲线坐标系统中的初始河段 i 1 及其边界流带 j 1和j m 有 L0j为河流上游BOD的本底浓度 Q1 L1分别为第一河段 i 1 边界排放的流量及其BOD浓度 2020 2 9 47 转化成矩阵方程为 为I河段1 m流带中BOD的量组成的m维向量为I河段上游河段1 m流带中BOD的量及边界 系统外排放BOD的量组成的m维向量其中 2020 2 9 48 A为m m阶系数矩阵其中 2020 2 9 49 4 河口和感潮河流水质模型河口 指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影响明显河段 如长江口感潮河流 汇入河口 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的河流段 如汇入长江口的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判断标准 落潮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等于0 5m s的断面作为河口或感潮河流与普通河流的界限 2020 2 9 50 4 1河口的水文特征非恒定性流动 水体混合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存在潮汐的抽吸和阻滞作用 局地环流剩余环流 地球自转引起 抽吸环流 潮汐作用与海床相互作用引起存在分层流动和斜压环流作用淡水和海水之间存在密度差 导致分层流动密度差导致水流内部产生环流 2020 2 9 51 4 2河口的冲洗时间河口的冲洗时间 上游径流作用将守恒污染物从河口的某一特定位置输送到河口外所需的时间反映污染物进入河口后停留的时间可采用淡水分数法计算 Ti为河段总的冲洗时间 fi为第i河段的淡水分数 Ri为第i河段在一个潮周期内所得的河水水量 Pi为第i河段在一个潮周期内的进潮量 Vi为第i河段河水的实际体积 Ss为河口外海水的盐度 Si为第i河段平均盐度 2020 2 9 52 4 3河口水质模型4 3 1河口水质基本模型4 3 2一维动态混合衰减模型 2020 2 9 53 在一维河口中 纵向弥散起主要作用 如以污染物浓度的潮周平均值作为考察对象 则一维河口水质模型可简化为 S为系统外输入的污染物 mg L Ml为断面纵向混合系数 m2 s 2020 2 9 54 解析解对于均匀河口 且s 0时 上述模型的解析解为 Ch为河流上游污染物本底浓度 Cp为污染物排放浓度 Qh为河流流量 Qp为废水排放量 2020 2 9 55 纵向混合系数Ml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